首页 公文范文 高中地理教学教案

高中地理教学教案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4-01-26 15:45:39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高中地理教学教案,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高中地理教学教案

篇1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

导。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基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分析案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地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下面以人教版新课程教材地理(蒙文版)

必修三《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节课为例,浅谈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选用的案例

阿拉善,不能承受之重

鲁超国

“海绿洲清泉,天鹅留恋金色圣殿,苍茫大地是家园,心中思念直到永远。啊,我的阿拉善,苍茫大地阿拉善……”一首在阿拉善老少皆能吟唱的《苍天般的阿拉善》,绿洲、清泉、天鹅……这一切曾是如此的真实。然而,现在,当沙尘暴肆虐的时候,大家才会想起阿拉善。1993年,一场特大沙尘暴之后,让阿拉善成了“沙尘暴”的代名词。今年3月19~21日,一次强沙尘天气先后影响了山东等21个省份,大家又把责怪和猜疑的目光投向了阿拉善,这里集结了不少前来“探源”的记者。已近4月,风起,扬沙,乌兰布和沙漠天地一色。牧民巴特尔往灶下添几把“扎格”,在蒙语中,“扎格”即梭梭。梭梭林带具有降低风速、阻截流沙等生态作用,以2~3倍于地面身长的根系牢牢抓着年轻的沙漠。统辖着蒙古族精神的信仰从萨满教而来,它们的自然神论体系中有一种生态伦理,即生命无时无处不在。砍树?树神会动怒;挖土?土地神会动怒;倾倒污水?水神会动怒。以前,牧民樵采扎格时,会如神示般地想起一道律令――非枯死勿捡。但戒律显然没有被一直恪守,“大集体以后就直接砍活的绿色的树和灌木了。谁都可以砍,而且集体的事情,又不细心,所以很浪费。”牧民说。短短几十年的时间,整个阿拉善渐渐褪去它的绿色,20世纪50年代,1700万亩梭梭林在阿拉善境内生长旺盛,2001年,覆盖率在30%以上的梭梭林下降到578.7万亩,还有870万亩沦为覆盖率不足30%的稀疏残林。草场也渐渐被沙漠吞噬,沙漠化面积由20世纪80年代的50%左右增加到90年代末的79%。看上去,这似乎只是自然界生物变化的一组数字,但在这些数字变迁的背后,隐藏着人类的急功近利。人类抱着“与天斗,与地斗,其乐无穷”的乐观精神,显示着“人定胜天”的力量。大集体时期,当地政府在“牧民不吃亏心粮”的政策号召下,让牧民在草场上开荒种地,寻求粮食自给。“阿拉善大部分地区是沙漠和戈壁,生态环境艰苦且脆弱。”专家说,当地面那薄薄的一点保护层被从地面剥离后,风一吹,尘沙开始肆虐。阿拉善盟农牧局局长戈明认为,草原并不仅是因为承载不了过多的羊、骆驼、牛等牲畜而发生退化,更主要的是难以承载过多的人口。无尽的索取超出了自然的承受限度,她采取自己的方式想把贪婪的人类驱赶出这片天地。很多牧民迁出草原,成为“生态难民”。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的志愿者丁平君认为,自然界是一个大而完整的生态系统,海洋、森林、湿地、草原、荒漠,各有各的生态特性和存在的必要性。当许多人提出要大规模地在沙漠上植树造林的时候,不知道你是否考虑过,在一个年均降水量只有几十毫米而蒸发量却高达3000多毫米甚至4000多毫米的荒漠化地区,植树不过是在做“扬汤止沸”的无用功。在自然界,什么适合生长,什么不适合生长,有她自己的一套选择规律。蓝天下,辽阔的草原、健壮的马匹、肥硕的羊群、醇美的奶茶、自由而单纯的牧人,这是草原牧民最向往的生活了。而如今对很多牧民来说,这一切似乎只能是一个念想了。

(资料来源:大众网-齐鲁晚报,http://.cn/display.asp?id=504658)

二、教学引入

目前,全世界三分之二的国家和地区、四分之一的陆地面积、近12亿的人口受荒漠化的危害,已被人们认为当今世界的头号环境问题。为了开展研究,以阿拉善环境变迁为案例展开探究。在阅读过程中,用笔把你认为是重点的部分用笔画出来,分析当地发生了什么?

自然景观的变化:“绿洲、清泉、天鹅”到“风气,扬沙,沙尘暴”

人的变化:“生态伦理”到“人定胜天”

教师:本案例中提到的都是有关荒漠化的问题,它是在什么地方发生的呢?

学生:是我国西北地区的阿拉善。

三、案例探究

(一)荒漠化的含义

问题:什么是荒漠化?荒漠化与沙漠化有什么关系?请阅读课本第24页内容试说出荒漠化的含义。

学生回答:土地荒漠化是指干旱、半干旱或半湿润地区土地生产力下降和退化现象,土地沙漠化是土地荒漠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教师补充:同学们说得对,土地荒漠化的表现还有石漠化、水土流失和土壤次生盐渍化。

荒漠化使大面积土地退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被列为十大环境问题之首。我国的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在哪里呢?

学生回答:西北地区。

问题:为什么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情况最为严重?这与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是否有关系?

(二)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形成因素

问题:让学生阅读课本第24页图2.1和第17页图2.2,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与植被等方面,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并填写下表。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完成表格,展示探究结果。

问题:阅读课本第25-27页“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因素”和“商都县人口与荒漠化土地增长图”,分组讨论荒漠化形成的因素。

要求:(1)以5~6人为一组,每组派一名代表发表观点。

(2)教师归纳: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

参考阿拉善荒漠化的案例结合以上的活动,要完整地分析西

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原因,必须从自然和人为活动两方面入手。从自然地理特征来说,其地理位置(深居内陆)、地形条件(高原、山地和盆地为主)决定了干旱的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形成;降水量少且变率大,大风日数多且集中,昼夜温差大,太阳辐射强,岩石风化作用强烈,河流数量和水量少,植被稀疏,荒漠类型多、面积广,利于风沙活动。同时人口的过渡增长导致的过渡农垦、过度放牧、过渡樵采和水资源的利用不合理,也加剧了荒漠化的进程。

案例分析:学生再次阅读案例,回答下列问题。

(1)造成阿拉善地区荒漠化的因素有哪些?人类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2)你认为荒漠化形成的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说出你的理由。

(让学生继续进行小组讨论,然后选代表回答,相互补充,教师再归纳)

学生回答:(1)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破坏。人类已经不是大自然的守护者,而是急功近利的破坏者,人类为了“不吃亏心粮”,大面积开荒种地,同时解决生计和生活能源问题樵采梭梭林。

(2)荒漠化的最主要因素是人为因素,因为同样的自然环境,人口少、自然神论统治的年代,阿拉善保持着“绿洲、清泉、天鹅……”的美景,人地一片祥和的景象。

小结:荒漠化的形成有其自然因素,也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有关,荒漠化是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但是,产生荒漠化问题的决定性因素还是人类本身,我们只有全面地认识荒漠化的形成因素,才能更好地防治荒漠化,以阻止荒漠化。

(三)荒漠化的危害

案例中写到,无尽地索取超出了自然的承受限度,它采取自己的方式想把贪婪的人类赶出这片天地。很多牧民迁出草原,成为

“生态难民”。其实,产生“生态难民”的根源在于荒漠化,是典型的沙进人退,可见荒漠化的危害之大。

课件展示:两幅荒漠化危害的图片。

问题:你能从图片中发现荒漠化的哪些危害?

学生回答:沙漠侵吞村庄、发生强沙尘暴等。

教师归纳:荒漠化的危害

荒漠化造成大面积的农田、牧场消失,农业产量下降,粮食

短缺。

流动沙丘掩埋村庄、道路、水库、水利设施、交通线路等,造成无可估量的巨大经济损失。

荒漠化给沙尘暴提供充足的沙源。

问题:荒漠化日益扩大,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影响较严重的国家之一。案例中写到:植树不过是在做“扬汤止沸”的无用功。蓝天下,辽阔的草原、健壮的马匹、肥硕的羊群、醇美的奶茶、自由而单纯的牧人,这是草原牧民最向往的生活了。而如今对很多牧民来说,这一切似乎只能是一个念想了。真的是这样吗?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案例中还提到,在自然界中,什么适合生长,什么不适合生长,有它自己的一套选择规律。这就是说,只要从实际出发,选择干旱地区适合生长的植被,结合生物和工程措施是可以预防并防止荒漠化问题。

(四)荒漠化的治理

问题:由于人为因素是荒漠化发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荒漠化防治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加强人与自然的协调性,这是做好荒

漠化防治的核心。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33~36页内容“防治荒漠化的策略和措施”,分组讨论后发表你的观点并提出具体的治理

措施。

各组发表本组观点和解决方案,提出具体的治理措施,相互补充,然后共同归纳。

治理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具体措施:

(1)荒漠化严重的地区可采取工程措施,比如,图中所示生态建设:网格状沙障;

(2)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合理使用土地,退耕还林还草;

(3)生态移民;

(4)合理用水,统一调配和流水;

(5)大力开展生态建设,种树种草,恢复植被;

(6)控制人口增长,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

(7)政策支持,发展沙漠绿色产业,帮助百姓脱贫致富;

(8)开展国际间的经济技术合作。

小结:在我国荒漠化问题严重的背景下,我们要充分认识荒漠化带来的危害性,明确和掌握荒漠化的防治措施,从我做起,积极宣传,为治理荒漠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课后分析

本课使用的案例贯穿课堂始终,通过设置合适的探究问题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学习,从而使学生在分析具体的案例过程中掌握学习的内容,实现教学目标。同时,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案例的过程中提高了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利用案例教学法进行组织教学是有效可行的。

参考文献:

篇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高中阶段的地理教学在新课程改革的支持和辅助下逐步向着更高的目标发展,教学质量得到提升,学生的地理综合素养也得到了良好的培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在这样的教育改革背景下,“双动两案”教学模式能够与当前地理教学的特点和需求相适应,可以逐步改善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弊端,促使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为教学效率的进一步提升提供相应的保障,因此受到高度的重视。

一、“双动两案”教学模式

“双动两案”教学模式中的“双动”具体是指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双动教学中,教师在充分发挥自身主导作用的同时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开展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能力能够得到良好培养。而“两案”则包含教师的教案和学生的学案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教师合理应用“双动两案”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地理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深入学习下一个阶段的地理知识。

二、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构建“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具体方式

基于“双动两案”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优势,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积极构建“双动两案”教学模式,对学生实施系统的教育和指导,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教师对学案和教案的编写和设计

在高中地理教师构建“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编写和设计教案和学案。只有结合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案和学案进行合理的编写和设计,才能够真正发挥教案和学案的重要作用,为教育教学活动提供良好的支持。教师在实际设计教案和学案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教师对学案的编写应该重视学案和教师教学活动之间的互动性联系,即应该以“双动”为主导思想对学案进行合理设计,保证基于学案的引导,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同时针对新课程改革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学案的设计还应该充分体现启发性,即在实际应用学案的过程中,学案既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还能够引发学生对新知识进行自主探索,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加以培养,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在对教案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注意通过教案为学生学习提供相应的辅助,在课程内容规划和选择方面,在课堂预习教学和练习方面对学生实施相应的教学引导,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合理运用知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双动两案”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双动两案”教学模式对高中地理教学改革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教师在实际应用“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基于对教案和学案的构建,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促使“双动”课堂教学形式得到真正的构建,为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保障。

首先,课前预习阶段。课前预习是高中地理教学中较为重要的环节,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应用到课前预习环节,课前预习现状能够得到一定的改善。例如,在教学“洋流”相关知识时,教师在完成教案和学案的设计过程中可以在课前向学生发放学案,指导学生结合学案的内容完成对本节课知识的独立预习,让学生对洋流知识形成初步的认识,并结合学案提出自己的疑问。借助有效的预习,学生能够深入到洋流部分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能够为学生课堂阶段的学习和实践奠定基础。

其次,课堂教学和学习阶段。在课堂教学和学习环节对“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应用是较为关键的内容。只有保证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课堂教学质量才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如为了充分体现教学活动的互动性,教师在对“洋流”知识进行讲解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针对相关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层次性问题,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逐层探索,引导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促使学生对洋流知识形成系统的认识。另一方面,教师针对“洋流”教学中的重难点,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绘制“洋流”形成和运动的相关示意图,并结合具体的示意图向学生讲解,促使“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作用得到充分凸显。

综上所述,“双动两案”教学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优势,合理用“双动两案”教学模式,高中地理教学质量能够得到显著提升,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和地理学习能力都能够得到培养,为学生未来深入学习地理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3

二、三案教学在高中地理中的应用

(一)通过预习及时发现和提出问题。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一种情况:有的学生在上课时听讲非常认真,而且一边听讲一边仔细做记录,一直忙个不停,但是学习效果并不理想。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其实主要是因为学生在课前没有做好预习,对上课所要讲的知识没有提前了解和思考,导致在课堂上只能顾得上听和记,没有办法进行很好的消化,使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如果课前做过预习,则学习效果会完全不同。人们常说,预习是决战前的火力侦察,的确如此,课前预习可以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思考问题,一般的问题自己可以解决,比较难的问题可以通过做上记号,留到课堂上再解决,这种带着疑问上课的方式可以在上课时有重点地听和记,有效增强听课效果。学习地理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从中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要高度重视预习案的设计,为学生创设自主思考和自主学习的情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以以问题形式引导学生预习新的知识和复习与新知识相关的其他基础知识,或者是以思考题或者填空题的方式列出学生通过预习能够掌握的知识。比如在讲授“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时,可以引导学生按照学习“农业地域形成与发展”的内容和形式进行预习,并设置相关题目给学生完成,有助于学生加强对本章知识的理解和之前所学章节的温习。

(二)教学中注重学生独立思考意识的培养。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一味地给学生传道授业,或者只是简单盲目地开展合作学习,课堂是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渠道,所以教师应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空间。比如,在设置问题的时候,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除了设置一般的讨论题外,还应当设置一些要求学生独立思考的问题,让学生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比较和推理,自主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案的设计过程中,应在开展教学活动前精选材料,坚持科学性、多向性和挑战性的原则,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式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

(三)当堂检测,学以致用。通过学生的课前预习,因课堂上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及教师对重点内容的精讲,学生已经基本上对课程的内容有比较全面和深层次的了解,但是学生的知识还是零散的,缺乏系统性,这时教师的引导作用就非常重要。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本章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把知识系统化。然后,教师的检测案就可以派上用场,学生必须限时限量地当堂完成教师的检测案。教师应根据学生答题的效果,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详细讲解解题的思路和过程,对学生检测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并纠正。在设计检测案的过程中,应立足教材,又超越教材,挖掘每个学生的最大潜能,以开放的思维方式,联系生活实际,对地理知识进行拓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