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2-22 14:59:01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食物链的特征,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摘要]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对参与体育锻炼老年人群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总结出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的人群特征。旨在为政府社会开展实施老年人体育发展决策提供意见,以促进老年人体育事业发展。
[
关键词 ]体育锻炼;安徽老年人;人群特征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5.123
1引言
当下积极投身于全民健身潮流的老年人,其生活质量水平成为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尺。此研究从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的现状入手,对其年龄、性别、职业性质、文化程度、动机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探讨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人群特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老年人体育发展工作做出贡献。
2现状与分析
2.1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人群的年龄特征分析
调查显示,参与体育锻炼的人群主体为60~70岁,其百分比占到62.5%,大于占37.5%的70岁老年人。在60~70岁这一年龄区间内随着年龄的增长,锻炼人数不断增加,但75岁以上者锻炼人数不断降低。原因在于,60岁处于退休生活的初期,大量的时间空余,为避免带来失落感和孤独感以及个人价值无法体现,而投身于体育锻炼。[1]所以在60~70岁呈增长趋势。而70岁以上的老人随年龄增长,主要以“养”为主,对运动更加谨慎。因此,在70岁以上的老年人锻炼人数与百分比呈下降趋势。
2.2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人群的性别特征分析
调查显示,女性人群锻炼总体大于男性(早锻炼中女性53.6%>46.4%,晚锻炼中女性60.1%>39.9%),但男女老年人在锻炼的差异存在两个不同的时间段。在调查中,参与晨练的女性老人比男性老人百分比多7.2%,而晚锻炼则多20.2%。晨练中,受访者中大部分是夫妻都参加运动,这一时段中差异较小。而在晚锻炼中,女性由于家庭日常生活劳动结束,时间为一天中的空闲,使得在这一时段内男女差异较明显。
2.3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与职业特征分析
在问卷调查中,将职业类型划分为企事业单位、工人、服务人员、教科文工作者和其他[2]。其中所占比率较多的是科教文工作者和企事业单位工作者,占到总体的52.3%。其次是服务人员、工人,共计39.4%。表明职业的性质对老年人退休后选择参与体育锻炼有一定影响。退休前从事脑力工作的老人,退休后更倾向于参与体育锻炼,处于一种补偿心态,更愿意花费时间锻炼。而对于从事服务,工人行业等对付出体力劳动的人群比之脑力劳动的体育锻炼参与较少。受访者多认为其工作本身已是运动,身体和精力几十年处于劳动状态。这一群体在体育锻炼项目选择上也更倾向于运动负荷较小,技术难度小的运动。总体来说职业与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具有相关性,但相关性不是非常明显。
2.4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的文化程度特征分析
调查表明,小学及初中学历是人群中的主体占到总人群的70.7%,不识字或者受高等教育的人群较少,约占总体的11.9%。分析显示,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百分比与文化程度不存在显著性的差异,也就是说,体育锻炼的选择投入不受学历高低的影响。当下运动环境大多以集体形式为主,老人们之间交往交流日趋平常生活化,方式也轻松自如,并不需要独特的社交方式与方法,对学历的要求不明显。但一定程度上文化程度可以影响锻炼理念以及对锻炼科学合理的安排,如方式选择、时间安排、锻炼效果等。
2.5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的主动性特征分析
调查表明,66.3%的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就是自身对运动的兴趣喜爱,包括自我价值实现,社会交往的需要。其他33.7%的原因表现为受家庭同伴的影响,对锻炼本身热爱程度不够。而这种动机的强烈程度直接表现为在参与过程中的态度专注。每周多于3次(含3次)锻炼次数的老年人所占百分比为53.6%,他们坚持的根本原因就是兴趣,持续时间也较久,锻炼形成良好的运动周期。而由于外界综合因素影响参与锻炼的总百分比为46.4%,明显少于主动锻炼者。因此可以说,在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的人群中,主动者较多,锻炼效果也更好。被动锻炼者虽然动机不够强烈,但这一群体所占百分比依然为33.7%,也不容忽视,应当给予关注。
2.6老年人退休后收入水平特征分析
收入水平划分没有法定标准,本次调查基于芜湖市基本情况,将老年人退休收入划分为三个等级进行调查分析。调查显示老年人退休收入中,中等收入占主体,达到60.1%,其次是高收入人群占26.7%,低收入所占比例最少为13.2%。收入水平对于老年人是否参与锻炼影响不大,主要影响的是老年人对体育锻炼的资金投入。中低收入的老年人多会选择公共的场地如公园、广场等。对相关专家的咨询也表明高收入的人群在公共锻炼的基础上,会根据条件、兴趣爱好、特长进行锻炼,如骑车、打乒乓球、游泳等。此类锻炼需投入一定经费,中低收入群选择较少。因此收入水平对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锻炼方式选择和锻炼中的消费,并不直接影响参与程度。
3结论与建议
(1)分析发现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的人群年龄与参与锻炼有关。多分布在60~75岁,相对年龄较小的老年人参与者更多,锻炼的强度也高于更年长者。
(2)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之前所从事的职业特征具有多样性。文职类和工人所占比例较大,但与参与体育锻炼不存在明显相关性。
(3)老年人退休收入总体呈正态分布,对老年人体育锻炼参与的程度影响不明显,但对锻炼经费的投入,方式的选择差异性较明显。
(4)建议相关单位部门和社会机构充分重视老年人健康体育锻炼的重要性。针对老年人在体育锻炼上体现的特征差异,均衡协调,多举办老年人活动比赛,做到有规划、有重点地指导老年人体育事业。科普宣传加大力度,公共体育设施着力完善,提高老年人体育事业的资金投入,为老年人创造良好的体育锻炼社会公共环境。
(5)重视研究了解老年人的心理,用锻炼的方式增进心理健康。需要家庭鼓励,社区实施,社会科学指导。[3]
参考文献:
[1]赵荣莉.影响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的因素分析[J].体育世界学术,2012(3):63-64.
阅读环境简单地说包括物资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物资环境方面是指要给幼儿提供一个放书的地方,最好是一个专门的小书柜或小书架,使幼儿有地方摆放他自己的读物,以便随时翻阅,书柜、书架要适合孩子方便拿到自己喜欢的读物,这不仅有利于孩子阅读习惯的养成,也有利于培养幼儿爱护书籍的好习惯。精神环境主要是指阅读的氛围,这对幼儿来说尤为重要,幼儿的言行大多来源于模仿,如果幼儿生活在一个喜爱阅读的家庭,孩子就回潜移默化地受家长的影响而爱上读书。另外利用节假日,家长还可以有意识地带孩子到图书馆、阅览室等处,天长日久孩子不但可以看到更多的书,而且还可以养成安静读书,遵守纪律的好习惯,从中感受到浓厚的读书气氛,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不仅满足了好奇心,而且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
二、科学地选购图书
在现代家庭中,许多家长为孩子购买图书时,大多只考虑与家中已有的图书是否重复,内容是否浅显,价格是否合适,结果许多家庭虽然图书很多,但真正适合孩子阅读的却不多,为了使幼儿读物真正发挥作用,购书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以图为主,图文并茂。幼儿大多尚不识字,这就决定幼儿读物应以图为主,图文并茂,以帮助幼儿在阅读活动中逐步地完成从图画形象到文字符号的过渡。在选择图书时,应注意图画色彩要鲜明性,以提高对幼儿的吸引力,图画内容应简单、具体、生动有趣,以引起孩子的兴趣,所配的文字应优美简练,以利于孩子理解,并从中受到优美语言的熏陶。
2、丰富多样。为幼儿选购的图书,品种、内容不要过于单一,涉及面要广一些,以便幼儿能从中获得多方面的知识。
3、要有针对性。首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购书,对不同年龄的幼儿,要有不同的侧重,由浅入深,逐渐从词语、短句到儿歌、诗歌、故事的完成,这有利于幼儿在掌握语言技能上有一个飞跃,同时应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购书,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购书时应尽量使所购图书有助于幼儿良好个性的发展。如:有的幼儿有任性、不懂礼貌的坏习惯,可有意识地为他选购一些有关文明礼貌方面的书,如《小熊请客》。有的幼儿爱撒谎,可有意识地为他选一些有关诚实方面的书,如:《诚实的列宁》这样能使幼儿从中辨别是于非,对于错、真于假,对幼儿性格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4、注重特长。这是指有的幼儿对某一方面特别有兴趣,如,有的爱绘画,有的爱体育、军事、文艺等,应给幼儿一定的自,让幼儿自己挑选他感兴趣的书,这样,将来幼儿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
三、正确指导幼儿读书
当我们的幼儿拥有图书时,又怎样将书上的东西教给幼儿呢?我的体会有三点:
1、从感性知识开始,我们知道幼儿的认识过程是由浅到深、由近及远、由直接到间接、由已知到未知,必须从感性开始,并有一定的感性经验,因此教师平时应注意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的生活,解决幼儿提出的问题,为早期阅读打好基础。
2、经常为幼儿阅读。在幼儿学前期,听成人阅读、讲述是幼儿阅读的主要方式。因此,我们应经常为幼儿阅读,讲解图书内容,最好是每天安排一个固定的时间为幼儿讲述。
模型是根据已知的事实建立的,是对研究对象简洁、仿真的表述。模型既是认识手段,也是认识的直接对象。借助模型开展教学,不仅可以将陌生的、非直观和不确定的事物及思想转换为熟悉的、直观的、确定的东西,从而形成科学概念和认识,还能使抽象的理论和知识具体化、丰富化,帮助我们更深刻、更直观地把握研究对象的本质和特征。
一、实物模型——概念建构的支撑点
感性认识不足,是学生学习和理解科学概念的主要障碍。对于生命科学领域以观察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来讲,观察对象形成了学生获取感性认识的学习环境,是形成科学概念的支撑点。但是,很多内容所涉及到的观察对象学生无法在课堂上直接观察,教师除了采取让学生课外观察这一策略外,提供实物模型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
例如三年级《生物大家族》单元的教学中,要让学生比较蜻蜓与麻雀、鲫鱼和青蛙、壁虎与小猫,找出它们的异同点,进而归纳出昆虫、鸟类、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和哺乳类六大类动物的特征。这些概念的形成,显然需要通过观察和比较,使学生在充分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完成。《教学参考书》更是建议:教师应该设法提供更多的直观材料,方便学生观察比较。比如提供蜻蜓、麻雀、壁虎的实物标本,备好活体鲫鱼、青蛙、小猫,也可以准备一些图片、影像资料,甚至可以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将学生带出教室直接观察。
可实际情况是,大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是给学生提供图片和影像资料进行观察。的确,多媒体技术给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也存在一些弊端,比如观察不够全面、细致和直观,观察效果不尽如人意,进而导致概念建构存在一定障碍。为了让学生获取更多感性认识,帮助他们更好地建构科学概念,我们学科教研组向学校申请了一笔经费,除了购买一些标本外,还购买了一些实物仿真模型,如小白兔模型、麻雀模型、小猫模型、恐龙模型等。进行该单元教学时,教师给学生展示标本和实物模型,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刻被激发出来,他们在认真观察、比较的过程中,很容易就总结出了六大类动物的特征。
夸美纽斯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知觉开始的,一切知识都不应该根据书本的权威去灌输,要尽量利用感官去施教。”在缺乏实物的观察课上,要使学生用感官获取大量的感性认识、更好地掌握科学概念,使用实物模型就是很好的选择,因为它能够创造一个符合教学需求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探索事物、挖掘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给科学概念的建构提供一个较为理想的支撑点。
二、图表模型——概念建构的支架
如果说观察是科学概念形成的前提,是认识的感性阶段,那么比较就是理性认识的开端,也是科学概念形成的主要方法。生命科学领域中,有许多观察、实验、测量活动都涉及到比较数据。数据的价值就在于真实地呈现事实,为科学概念的建构提供证据、奠定基础。
教师必须重视数据的收集与分析,让学生学会用数据说话。小学生的抽象思维水平还不高,仍处于从具体运算到形式运算的过渡阶段,有时很难通过比较数据发现规律,这就需要教师将数据转化成直观的图表。图表就是形象化的理论模型,图表模型可以为学生概念转变搭建一个支架,帮助学生从中发现规律,顺利形成相应的科学概念。
我在执教六年级《代代相传的特征》一课时,要求学生分组观察同学的相貌特征并记录下相关数据,然后将数据输入到事先设计好的表格中,自动生成条形统计图(如图1所示)。这样,学生就对班级同学的相貌特征调查情况一目了然,从而有效地建构起了遗传这一概念。
我在执教《我们在成长》一课时,将学生几年来身高和体重的数据绘制成曲线图(如图2所示)。这样,学生就对自己近几年的身高和体重变化有了直观的认识,进而对青少年身体生长发育的规律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执教《植物长大了》《蚕幼虫体长变化》《不同的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等内容时,有效引入图表模型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促进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开拓他们的探究思路,帮助他们建构正确的科学的概念。
三、演示模型——揭示科学概念的本质
小学科学教材中有些内容是不能直接感知的,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感知,或研究相关事物的外部信息,抓住推理的突破口,间接推断出事物的内部构造和机理,并在头脑中加以再造想象,这一过程又称作“解暗箱”。
生命科学领域的许多课都有体现“解暗箱”的过程。对于此类课,教师除了提供图片、视频等有关资料辅助教学之外,还可以通过建立演示模型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
如四年级《呼吸与健康》一课,要求学生认识呼气和吸气与胸廓的变化有关,教材的活动设计是这样的:先让学生尝试平静呼吸和深呼吸,再把手放在胸部感觉身体的变化,最后测量深吸气和深呼气时的胸围,通过比较测量数据,让学生认识到呼吸时胸腔有扩张收缩的起伏变化。
该设计通过体验和测量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呼气和吸气时胸廓的确发生了变化,但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只能想象。但是,学生对呼吸的本质还是没有理解,怎样帮助他们认识呼吸的本质呢?
教师可以用演示模型来“解暗箱”,利用塑料饮料瓶、Y形玻璃管、气球、橡胶塞等材料制作一个肺呼吸模型(如图3所示),模型可以很好地解释吸气和呼气时身体发生的变化。
塑料饮料瓶模拟胸腔,Y形玻璃管模拟气管和支气管.2个小气球分别模拟肺,瓶子底部固定一块比较大的气球皮模拟横隔肌。
当向下拉气球薄膜(横膈肌)时,与Y形管相连的气球(肺)会变大,说明肺吸入了气体;向上推气球蒲膜(膈肌),与Y形管相连的气球(肺)会变小,说明肺呼出了气体。用手捏塑料瓶,与Y形管相连的气球(肺)会变小,说明肺呼出了气体;松开塑料瓶,与Y形管相连的气球(肺)会变大,说明肺吸入了气体。
该模型不仅可以模拟膈肌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还可同时模拟胸廓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将呼吸的本质揭示出来。这样,学生不仅可以观察到呼气和吸气时胸廓会发生变化,还可以搞清楚呼气和吸气时胸廓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演示模型的使用深化了学生的认识,轻松地帮他们建构起了呼吸的概念。
《生理与健康》单元还有许多类似的活动,如心脏怎样搏动、血液怎样循环、食物消化过程是怎样的、神经的分布及生理活动过程等,这些人体内部状况都无法直接观察,教师可以通过建立演示模型帮助学生观察。
四、概念模型——形象呈现抽象概念
生命科学领域中的一些科学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对于这些概念的建构,往往需要借助一些材料,将抽象的概念转变为形象的模型,运用形象的模型反映事物的本质,帮助学生克服认识上的困难,进而在学生大脑中建构起正确的科学概念。
《食物链》一课是六年级《生物与环境》单元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讲,他们课外通过多种渠道,对食物链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但并没有完全理解食物链的含义,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帮助学生建立起食物链模型,无疑会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教师PPT演示螳螂捕蝉的故事,然后提问:这些生物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是什么把它们联系起来的?了解了学生的前概念后,引导学生尝试制作纸环串(如图4所示)模拟“螳螂捕蝉”故事中的四种生物的食物联系。学生在制作食物链模型的过程中,发现四种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像一条链子。教师以文字与箭头相结合的方式将制作的食物链模型记录在黑板上。通过制作“螳螂捕蝉”的食物链模型,学生初步形成概念,初步认识到自然界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是链状的。
第二个环节:教师呈现草原上的生物图片,引导学生分小组活动,每组学生依据草原上生物的食物关系,串出多条食物链,并找出它们的共同点:食物链从绿色植物开始,最后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结束。通过建立草原上生物食物链模型并进一步观察比较,学生找出了食物链的特征,对食物链的含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第三个环节:教师出示其中一条食物链,提问:如果其中一种动物消失了会怎么样?学生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进行判断,然后在充分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模拟食物网。教师简单介绍了学具后,全班集体搭建草原上的食物网(如图5所示)。再让学生讨论,在食物网模型中“剪掉”一种生物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通过搭建食物网的活动,学生知道自然界中各种生物之间通过食物形成错综复杂的联系,初步意识到食物网中一种生物消失时不会彻底破坏生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