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2-23 15:40:55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自主学习教案,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11-0016-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11.006
教育家陶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他总结出了“学重于教,教学合一”的重要思想,在教学中进行教学合一为载体的“教学案一体化”是激活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尝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学习创造了条件,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教学。
一、“教学案一体化”基本内涵
教案,教师课堂上的活动内容,它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课堂上教师讲什么、如何讲。学案,学生的活动内容,它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变学会为会学。
教学案一体化是集课前自主预习、课堂学习研讨、自我评价等为一体的师生共用的课堂教学载体,是课堂教学中落实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积累基本学习经验的施工蓝图和操作平台。
从教的角度来说,以小组合作学习为组织策略,自主合作,促进学生深层理解知识的教学活动;从学的角度来说,是学生对教学案设计的一系列问题的思考、探究、解答,进而完成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学案一体化的实质是在教学活动的准备与实施的过程中立足于使“教”与“学”有机地融为一体,让自主学习在教学案一体化中得到落实。
二、“教学案一体化”自主课堂教学的实施
下面以上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常见的酸和碱—常见的碱”一节内容为例具体说明。
1. 课前自主预习,指引方向——以案导学
“预习”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课前预习是“学习目标”教学法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既能充分体现教学案一体化的导学功能,又是实现“主体先行”的关键环节。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案为学生提供了自学途径,学生依据学习目标要求,通过阅读、查阅资料、思考、小组讨论等来完成预习练习,并让学生从身边寻找一些实验器材完成简单的化学家庭小实验,真正让学生学有所思,发现问题并自己去解决问题。
明确目标,为学生有效预习指引方向。在自主预习时,将三维目标进行整合,使学生在展开学习活动之前就能知道学习任务,并紧紧围绕目标展开学习活动。
课题:§7.2 常见的酸和碱——常见碱
[课表内容解读]
课前自主学习,为学生搭建自我检测的平台。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编拟或精选一些相对较为简单的题目,学生通过预习能基本掌握,通过对学生预习自评的检查,教师可及时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
2. 上课交流反馈,互动讨论——以案论学
在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课前自主预习情况,了解学生预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信息反馈互动讨论。对一些简单、易懂的知识可采用“兵教兵”的方法,学生在尝试中遇到困难会积极主动地寻求他人帮助。教师可针对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学生个体发言、小组讨论、全班辩证等多种讨论方式,互相启发,解决问题。
[探究质疑 自主学习、交流学习情况]
小组内交流,完成预习教学案遇到的问题。
3. 重点难点突破,启发引领——以案点学
重难点突破是教师在学生自学、交流讨论等基础上进行的,教师根据学习目标双向细目表及学生交流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评讲时要语言、内容精炼,要有针对性,要有启发性。学生经过老师的适当的点拨能解决的问题应尽量让学生自主解决,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不仅能引领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向,更能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突破原有的思维束缚,获得新的思维发展,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学习研讨]如:
实验探究:往澄清石灰水中通入CO2,可以看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CO2和Ca(OH)2发生了反应,那么同学们往NaOH溶液中通入CO2,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讨论探究实验:把CO2通入NaOH溶液中无明显现象,这是否说明CO2和NaOH不反应?还是确实发生了反应?对于这种无明显现象的反应能不能设计出一些实验,使反应产生一些现象,从而直观地证明两者发生反应呢?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由于实验现象不明显,使学生在学习这一反应时没有感性认识,掌握较难。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为突破难点,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合作设计并展示方案,选择有代表性的设计方案向全班展示,并要求学生评价每一个方案是否严密。
本节课的亮点之一,就是通过对CO2和NaOH能否反应的实验探究,通过引导学生从检验生成物和生成物状态变化引起气压变化两方面思考,不但加深了学生对有关知识的巩固和应用,同时也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整堂课的课堂气氛是非常热烈的,学生的积极性高,思维活跃,设计出很多精彩的方案。
4. 注重归纳总结,促进教学——以案促学
新课标要求:“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会教,而是学生会学”,也就是学生会思考,会归纳,会总结。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把知识梳理成线,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导向作用,这是自主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又是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的重要策略,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在学完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性质后,请学生逐一回忆两种碱具有哪些共同的性质,这是给学生自由发表、归纳总结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形式的总结尝试活动。然后请学生分析并总结:(1)物理性质方面,氢氧化钠与氢氧化钙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2)化学性质方面,都具有哪些相似的化学性质,在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时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有何区别(从生成物考虑)?在比较氢氧化钠与氢氧化钙变质的问题上,从“变质的原因”、“密封保存原因是否相同”“检验变质的方法”等方面做出对比。经过讨论后,让学生自己将这些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以表格的形式构成知识网络。
5. 深化自主发展,开发心智——以案考学
学生学完本课,完成教学案上的习题,可以将学习内容进行巩固、升华。课堂自我评价达标训练的设计应与学习目标相呼应,难度要分层次,由浅入深地掌握知识,增强学习能力,它是“教学案一体化”的着力点。通过当堂练习对所学知识既能消化、巩固知识,又能为教师提供直接的反馈,以便及时发现问题,给予指正,做出正确的评价。
(1)用天平称量固体氢氧化钠时,应把氢氧化钠直接放在( )
A.天平的托盘上 B.滤纸上
C.小烧杯内 D.试管中
(2)下列气体其中能用氢氧化钠干燥的是( )
A.CO2 B.O2 C.SO3 D.HCl
(3)固体氢氧化钠必须密封保存的原因是( )
①氢氧化钠有腐蚀性
②氢氧化钠易吸收水分而潮解
③氢氧化钠有挥发性
④氢氧化钠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
A.②③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④
……
C层:
(1)某些食品的包装袋内有一个装有白色颗粒状固体的小纸袋,上面写有“干燥剂,主要成分为生石灰,请勿食用”等字样,回答下列问题:
①生石灰可作干燥剂理由(化学方程式);
②“请勿食用”是因为干燥剂食用后对人体有什么危害作用?
课堂自主评价练习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的关键,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都能体会成功的喜悦。让学生逐步实现由“懂得”到“会做”,由“会做”到“会学”。
6. 课后反思领悟,巩固落实——拓展创新
引导学生课后评价及时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领悟,并留适宜的作业进行巩固落实,能够及时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以及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运用能力,进而帮助学生总结出学习方法。课后通过对比、分析、综合,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归纳学习方法,从“学会”到“会学”产生新的认识飞跃。从而体现学习过程的完整性,促进课前、课内、课后学习活动的一体化。
总之,教学案一体化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指导思想,运用教学案组织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这种一体化的教学策略观,强化师生间的交流互动,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进而走向“乐学—会学—善学”的创新之路,使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发展,提高时间利用率和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二、模式的解读
自主:教师对教材进行整合,制定教学目标,设计出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导学稿,学生独立完成。
互助:在有充分自主的基础上小组内进行交流,将基础性学习目标组内自行解决;对于在预习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可以利用小组互助的方式力争解决,可以是生生互助、小组互助、师生互助等等;
学习:学习各组研究成果,组间进行补充和完善,重点展示有难度、有争论、有争议的问题;教师对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和解决不到位的问题进行指点点拨,从整体感知、学法定位、思想方法、归纳提升等方面帮助学生把握知识。精选习题,以习题将知识、技能、方法进行巩固提升,力求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切忌面面俱到、蜻蜓点水。同时教师引导学生从知识、技能、方法、习惯、态度、信心、规范性、主动性等方面进行反思提升,将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
三、实施流程
(一)准备阶段(3月9日—3月30日)
1.成立领导小组。
组 长:李建胜 副组长:管恩新 刘炳文
成 员:李华俊 田宝英 刘术东 石水清
2.做好师生宣传发动工作。
(1)学校创设机会组织部分教师奔赴杜朗口中学参观、学习,与新课型零距离接触,缩短全体教师接受的时间和距离,在最短时间内在理念上有彻底地改变;各教研组组织教师观看杜朗口课堂实录并进行研讨;在此基础上人人写出学习体会,实现教师教学观的转变;(2)学生利用自习课观摩“杜朗口课堂实录”,班主任进行现场讲解,从直观上感受新课型给课堂带来的巨大变化;同时以级部为单位召开隆重的师生动员大会,要讲清新课型可能带来的巨大的教学效益和对学生终生发展的影响,讲清对学生的要求,讲清实验过程对学生思想可能产生的冲击,澄清学生思想上的一些认识,促进学生思想的转化;在此基础上,班主任召开主题班会,组织学生展开大讨论,实现学生学习观的转变;(3)学校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班主任营造有益的班级文化氛围:如利用版面和墙报创设文化长廊等;(4)教研组备课:通过集体教研活动的时间,总结出适合本学科特点的预习、展示和反馈流程。
3.小组划分。
由班主任按学习成绩分三个等次,科学组建互助学习小组,明确分工、职责,按学习小组科学安排座次。
4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在三月份教导处出台新课型的教学策略、学习策略、小组建设策略和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法,力求实验开始就站在规范的起点上。
(1)构建教师新教学策略:要相信:给学生一个机会,他会还你一个惊喜!教师所能做的就是要想尽一切办法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学习热情是学习成绩的保障,参与机会与受到鼓励是激发学习热情的重要途径。为学生订好目标,以目标统领提纲,以展示引领自主。教师要学会退居二线—纠偏、点评、总结、释难。
(2)构建学生新的学习策略:预习是最重要的环节,没有预习或预习不好的课不能上;要学会交流,学会互助,敢于展示,适应“一帮一”学习制度,共同捆绑计分!黑板是学生的,讲台是学生的,甚至整个讲解过程都是学生的,学习知识的初始权是学生的,疑难问题的发现权是学生的。
(3)构建小组管理策略:座位变插秧式为方阵式排列,为组织互助学习奠定基础;以4人为益,形成小组的管理策略。班主任坐班监督指导,各班要搞好小组长培训,小组内的帮教要分层次进行,特别关注后进生。
(4)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评价策略:
改变评价内容和标准,把对教师的评价转移到注重学生课堂表现上来。(1)课堂气氛:课堂上学生到底是积极主动,争问争答,你争我夺,还是鸦雀无声,规规矩矩,小绵羊,反映了学生求知的迫切程度;(2)课堂形式。学生学习要多元化、多样化。学习形式要和学习乐趣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上不觉得累,不觉得烦;(3)学生的参与度;(4)10+35的时间模式:教师只准讲10分钟,学生活动35分钟。
(二)教改阶段(从4月1日开始全面铺开)
1.形成定期研讨制度和教研组校本教研制度。由级部主任组织督导小组成员听跟踪课,每周六下午进行研讨;由教导处组织听研究课,每周教研活动时间进行校本教研。以级部为单位,也可以以教研组为单位,交流一周的收获和感悟,提出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制定措施,确保实验顺利进行。2.各学科边学习边完善适合本学科特点的教学流程。3.做好几种“课”的研究:四月中旬由教研组长负责,每一学科各推出一节三种课型的研讨课,由学校领导小组统一安排讲授公开课,要求全体老师都要参加听课,并以教研组为单位展开评课;4月下旬由各级部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讲授公开课,由教导处统一安排进行,全体教师参加,利用周六时间展开研讨;五月下旬至六月上旬开展达标课活动,由教导处具体组织,要求人人达标,对不达标者要听跟踪课,直至最终达标。4.六月中下旬进行总结评比。教师、班级、学科、级部进行总结提升,形成书面材料或撰写成论文、案例,学校组织考核,优秀者进行表彰奖励。5.八月份组织全体教师深入学习、反思课堂教学的模式、内容、流程。6.九月份利用周六时间分级部总结前阶段取得的经验及存在的问题。7.十到十二月份组织全体教师进行听课、评课活动。8.2010年1月份进行课堂教学评比活动。
四、保障措施
(一)成立督导反馈评估小组
组 长:李华俊 副组长:田宝英、石水清
组 员:刘术东 王兆兰、高秀娟、张樱、吴瑞芹、魏日升
案例:金属钠的知识。选自《化学必修1》教材中关于《金属的化学性质》中,钠是典型的活泼金属。可进行以下实验。
【学生实验】
首先学生通过实验获得一些认识,实验的同时请同学们仔细记录实验现象。
(1)取一小块钠(注意钠颜色、储存的方式),观察表面,切开再观察(切开时注意钠的质地)。
(2)由学生取一小块钠,放在石棉网上加热,观察现象,并查找有关钠在纯氧中反应的视频,进行对照。
(3)由学生取一小块钠投入到盛有水的烧杯中,并滴加几滴酚酞(提醒学生注意实验安全)。
【学生活动】
讨论刚才的实验现象,分析、归纳得出钠的性质。
实验(1)结论:钠是银白色金属,质地柔软,放置在空气中会被氧化而变暗,故应保存在煤油中。
实验(2)结论:钠在空气中燃烧时火焰呈黄色,得到淡黄色固体过氧化钠,在纯氧中燃烧得到白色固体氧化钠。
实验(3)结论:钠与水反应时浮于水面上,并会在水面上四处游动伴随发出吱吱声,最后融化消失,在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变红色。
烧杯壁发烫,说明钠与水反应放热。
概括得出浮、游、融、响、红(芙蓉又想红)。
【讨论】归纳总结金属钠的某些物理和化学性质、保存方式。
实验拓展:验证钠与水反应产生气体是氢气。
(1)学生讨论,提出实验方案(注:考查氢气的收集方式,氢气的验证方法)。
(2)老师提出解决方案,进行共同探讨。
方案一:
一、实验材料
矿泉水瓶、铝箔、针、橡皮塞、水槽、酒精灯、木条、金属钠
二、实验步骤
1.取1个空矿泉水瓶,在下端开1个小孔。
2.用铝箔包好1小块绿豆大小的金属钠,在上面扎些小孔,并用针把包好的钠固定在橡皮塞(大小与矿泉水瓶匹配)上。
3.在水槽中加入一定量的水,水位应高于矿泉水瓶小孔的位置。
4.用拇指堵住小孔,把矿泉水瓶放入水槽中,往矿泉水瓶中加水,直至加满。
5.迅速用橡皮塞塞住矿泉水瓶口,放开堵住小孔的拇指。此时观察现象,铝箔四周有气泡出现,有水从矿泉水瓶的小孔排出,直到反应停止。这时可以打开橡皮塞,迅速用燃着的木条靠近矿泉水瓶口,可以看见矿泉水瓶内气体燃起一团火球,随即熄灭。
(3)课后自主学习。
分组让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查找相应资料:
1)常见金属的颜色、保存方式、质地。
2)常见金属的主要存在形式及用途。
3)能否与水反应,反应条件是什么?
4)常见金属的制备方法(金属为常见金属,如铜,钾,铁,铝,锌,镁)。
本教学设计符合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其优点是:
符合新课标理念下自主学习教学案例设计,较好地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新理念;以实验、讨论、提问等多种方式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引导学生体验实验的过程,完善自身的认知结构。
1.自主学习的定义
国外学者对于自主学习的定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者对学习自我负责的能力,具体表现为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决定学习内容和进度、选择学习方法和技巧、合理监控学习步骤(学习节奏、时间、地点等),以及评估已掌握的学习内容;(2)学习者能对学习过程进行批判性的反思,能建立一套自己的评估标准来衡量自己的学习情况,能独立地发现问题和及时地解决问题;(3)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始终是积极的参与者,而不是消极地依赖教师、等待来自教师的知识传授。
2.自主学习目的
通过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结合自身已有的认知结构,最大限度地让其积极、主动寻找更加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在此过程中不断进行“同化”和“顺应”,以达到新的平衡,使之不仅学会学习,而且爱上寻知的过程,同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此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个性可得到充分的发展,本身的认知结构能得到补充和拓展。
3.自主学习实质
就是在使学生掌握大纲所要求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处,还要注重学生其他能力(提出提问的能力,观察的能力,查找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动手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等等)的培养和为其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通过自主学习,使学生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主动发展的精神,以及自我完善的意识。
4.自主学习特征
(1)主动性(最典型)
学生不仅仅是知识的接收器,而应该是能够主动去探索知识,应用知识,按照自己的学习方式去学习化学,认识化学的原理,以及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在课堂中如果放手让学生去做,去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选择喜欢的内容进行调查,然后分组自主学习,以学生活动为主体,每个学生都参与学习全过程当中,对所学知识印象就会更加深刻。
(2)过程性:自主学习不是教师把现成的东西给学生,让学生去死记硬背,而是让学生自己经过探索、讨论、实验、总结来得出所需的答案。
(3)有计划性(可变性):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是一成不变的,学生要学会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进行有效的、系统的学习,并针对自己的情况作出及时的调整。
(4)反思性: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不断进行自我探索,自我认知:我会什么?我不会什么?我还需要知道什么?
(5)应用性:自主学习和应用紧密结合在一起,自主学习的动机源于知识的应用。新大纲把知识的应用和学习过程提到相同的重要地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应用问题。
如在课后自主学习的问题中:常见金属的颜色各是什么?是否都能与水反应?它们的常见形式?学生就会总结出如下知识:
(6)创新性: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找到所争议问题的答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自主学习策略
(1)教师与学生要转变传统观念。
首先,应改变求知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确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思想。教师需要顺应教学模式的变化,主动转换角色,使自己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的学习顾问和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同时,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改变对教师依赖的局面,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探索过程中去。尊重每一个学生提出的见解,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做到教学相长。把课堂大胆地交给学生,教师只是扮演一个导演的角色,而这台戏的主角是学生。师生之间平等的关系,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其次,学生对自主学习这一教学模式应有正确的认识和积极的态度,充分认识自身在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克服消极被动或无所作为的观念,使自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化学的英文名是chemistry,也就是“chemistry is try”,化学是一门需要动手的学科,重视和改进实验教学是实施“自主学习”有效途径。
只要条件允许,就可以大胆地把书本上原来验证性的、总结性的实验引到课堂中间形成一种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循着科学的探究过程,去发现规律,总结规律,形成属于自己的一套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实验一旦完成,学生就能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的兴趣,同时提高学习的能力。
(3)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前提条件。
教师积极营造自主学习氛围,提供自主学习的条件。让学生发现生活处处有化学,然后用化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觉得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以致用。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4)大胆提出“为什么”是“自主学习”的基本方法之一。
要克服原来束缚学生思维的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在自主教育过程中,要解放学生的思想,,让他们去观察、思考;解放他们的身体,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
(5)处理好教师引导与自主学习的关系。
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意味着对学生放任自流,并不意味着对教师要求降低。而是教师帮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必要时进行引导。
教师要处理好自主学习与其他学习模式的关系。教师要从多方位将多种教学模式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实现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总之,自主学习尊重学生的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自主学习是学生自己主宰自己的学习,是学习者自觉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参与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