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建筑企业经营状况

建筑企业经营状况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4-02-26 15:20:31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建筑企业经营状况,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建筑企业经营状况

篇1

本次调查主要涉及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建筑业、房地產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產和供应业、采矿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农林牧渔业以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行业,上述行业的企业所占比重分别为:78%、6.2%、3.7%、2.5%、1.4%、1.2%、1.1%、1.1%和0.7%。从企业的地区分布看,东部地区占63.3%,中部、西部地区分别占21.1%和15.6%;从企业规模看,大、中、小型企业分别占4.9%、36%和59.1%;从企业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占6.4%,非国有企业回占84.7%,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占8.9%:出口型企业和非出口型企业分别占44%和56%(见表1)。

调查结果显示,一季度企业经营状况比2011年有所下滑,订货减少,產销量走弱,產品销售价格回落,与此同时,企业成本继续上升、社保税费负担依然较重,导致企业盈利空间缩小;企业出口明显回落,產品出口数量和出口价格下降较多;当前多数企业存在產能过剩,特别是纺织、造纸、化纤、非金属制品、有色金属等行业產能过剩问题较为严重;企业经营者预计二季度招工难度依然较大。调查还发现,企业资金来源主要是利润留成,但由于盈利的下滑,目前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资金紧张的问题仍然突出。

在企业经营状况持续下滑的影响下,企业经营者对宏观经济的信心不足,不过对二季度预期谨慎乐观,预计盈利有所好转,订货回升,企业用工和投资计划回暖。面对当前的困难与挑战,企业经营者创新和转型的意愿明显增强,同时也期待政府进一步减轻企业税费负担,为企业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对一季度企业经营状况的评价及二季度的预期

1、企业综合经营状况比2011年有所回落

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一季度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经营者占29.7%,认为“一般”的占50.4%,认为“不佳”的占19.9%,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9.8个百分点,比2011年下降了7.1个百分点。调查表明,目前企业综合经营状况有所回落(见表2)。

从不同地区看,西部地区企业经营状况相对较差;从不同规模看,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明显差于大型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非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经营状况明显差于国有企业(见表2)。

分行业看,调查结果显示,经营状况相对较好的行业有电力燃气及水的生產和供应业、建筑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20个百分点以上。而房地產企业经营状况相对较差,其认为“良好”的与认为“不佳”的比重相当(见表2)。

从企业的盈利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一季度“盈利”(包括“较大盈利”和“略有盈余”,下同)的企业占41.3%,“收支平衡”的占24.3%,“亏损”(包括“亏损”和“严重亏损”,下同)的占34.4%;其中,东部地区企业、大型企业、国有企业以及采矿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中“盈利”企业比重相对较高,而西部地区企业、小型企业、非国有企业以及农林牧渔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產和供应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中“亏损”企业比重相对较高(见表3)。

虽然综合经营状况有所回落,不过企业的生產状况与2011年相比变化不大。调查结果显示,2012年一季度处于“超负荷生產”或“正常运作”的企业占83.7%,比2011年略高了1.3个百分点;“停產”或“半停產”的企业占16.3%(见表4)。

2、企业订货减少,產销走弱,產品销售价格回落,库存仍处于正常水平

企业经营状况的回落首先表现在订货的下滑上。调查结果显示,一季度订货“低于正常”的企业占43.1%,比2011年提高了9.4个百分点;订货“正常”的占48%,“高于正常”的占8.9%(见表5)。

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订货“低于正常”的占44.2%,高于中西部地区;从不同规模看,企业规模越小,订货“低于正常”的比重越高;从不同经济类型看,非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订货“低于正常”的比重明显高于国有企业:从不同行业看,房地產企业订货“低于正常”的比重相对较高(见表5)。

此外,调查还发现,今年一季度订货比去年同期“减少”的企业占43.5%,“持平”的占33.2%,“增加”的占23.3%;“减少”的比“增加”的多20.2个百分点(见表6)。

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和西部地区企业订货下降较多;从不同规模看,企业规模越小,订货下降越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非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订货下降较多;从不同行业看,采矿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房地產业企业订货下降相对较多(见表6)。

受到订货减少的影响,企业的產销量明显下滑。调查结果显示,一季度生產(服务)量“减少”的企业占35.5%,“持平”的占38.1%,“增加”的占26.4%;“减少”的比“增加”的多9.1个百分点,而2011年则是“增加”的比“减少”的多7.3个百分点(见表7)。

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生產(服务)量“减少”的比“增加”的多11.7个百分点,相对较高;从不同规模看,规模越小,生產(服务)量减少越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非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生產(服务)量减少较多;从不同行业看,采矿业和房地產业企业生產(服务)量减少较多(见表7)。

关于企业的销售量情况,调查结果显示,一季度销售量“减少”的企业占39.9%,“持平”的占34.5%,“增加”的占25.6%;“减少”的比“增加”的多14.3个百分点,而2011年则是“增加”的比“减少”的多7个百分点(见表8)。

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销售量“减少”的比“增加”的多16.5个百分点,相对较高;从不同规模看,规模越小,销售量减少越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非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销售量减少较多;从不同行业看,采矿业和房地產业企业销售量减少较多(见表8)。

在產销下滑的同时,企业的產品销售价格一改去年持续上涨的态势,出现回落迹象。调查结果显示,一季度產品销售价格“下降”的企业占35.6%,“持平”的占46.6%,“上升”的占17.8%;“下降”的比“上升”的多17.8个百分点,而2011年则是价格“上升”的比“下降”的多6.4个百分点(见表9)。

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產品价格“下降”的比“上升”的多20.5个百分点,相对较高;从不同规模看,大型企业產品价格下降较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非国有企业產品价格下降较多;从不同行业看,采矿业、制造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房地產业企业產品价格下跌较多,而批发和零售业的產品价格则出现了上升的情况,认为“上升”比“下降”的多24.7个百分点(见表9)。

由于產销同时下滑,一季度企业库存仍处于正常水平。调查结果显示,一季度库存“正常”的企业占67.8%,“低于正常”的占11.4%,两者合计比重与2011年基本持平;库存“高于正常”的占20.8%。其中,中部地区企业、大型企业、非国有企业以及纺织、造纸、非金属制品、钢铁、有色金属、通用设备、仪器仪表等行业企业库存相对较高(见表10)。

3、企业用工和投资额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关于企业的用工人数,调查结果显示,与2011年同期相比,用工人数“持平”的企业占48.3%,“增加”的占28.6%,“减少”的占23.1%;用工“增加”的比“减少”的略多5.5个百分点。其中,西部地区企业、大型企业、国有企业以及采矿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產和供应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房地產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用工比去年同期增加较多(见表11)。

调查还发现,一季度企业的投资额与去年同期也基本持平。调查结果显示,目前的投资额与2011年同期“持平”的企业占40.2%,“增加”的占33.1%,“减少”的占26.7%;投资额“增加”的比“减少”的略多6.4个百分点。其中,中部地区企业、大中型企业、国有企业以及采矿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產和供应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投资额比去年同期增长较多;而房地產企业目前的投资额要低于去年同期,认为“减少”的比“增加”的多9.7个百分点(见表12)。

4、企业出口明显回落

受到世界经济复苏放缓等因素的影响,一季度企业出口明显回落。本次调查中,有產品出口的企业占44%,这些企业中,出口额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平均为43.1%(见表13)。

关于企业的產品出口数量,调查结果显示,一季度產品出口数量比去年“下降”(包括“大幅下降”和“小幅下降”,下同)的企业占40%,“持平”的占30.9%,“增长”(包括“大幅增长”和“小幅增长”,下同)的占29.1%;“下降”的比“增长”的多10.9个百分点,其中纺织、服装、非金属制品和有色金属等行业產品出口下降的企业数量较多(见表14)。

关于企业的產品出口价格,调查结果显示,一季度產品出口价格比去年“下降”(包括“大幅下降”和“小幅下降”,下同)的企业占31.1%,“持平”的占51.3%,“增长”(包括“大幅增长”和“小幅增长”,下同)的占17.6%;“下降”的比“增长”的多13.5个百分点,其中纺织、化纤、钢铁、有色金属和通信设备等行业產品出口价格下降较多(见表15)。

5、企业家信心不足,对二季度预期谨慎乐观

在企业综合经营状况下滑的同时,企业经营者对宏观经济的信心也有所回落。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很好”或“较好”的企业经营者占20.9%,比2011年下降了10.4个百分点;认为“一般”的占49.7%,认为“很差”或“较差”的占29.4%。其中,东部地区企业、中小企业和非国有企业认为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很好”或“较好”的比重相对较低(见表16)。

调查还发现,认为目前宏观经济“偏冷”或“过冷”的占45.2%,比2011年提高了19.7个百分点;认为“正常”的占31.9%,认为“偏热”或“过热”的占11.9%,认为“尚难判断”的占11%。其中,西部地区企业、大中型企业和非国有企业认为目前宏观经济“偏冷”或“过冷”的比重相对较高(见表17)。

虽然企业经营者对宏观经济的信心不足,但对二季度企业经营状况的预期谨慎乐观。调查结果显示,预计二季度企业经营状况将“好转”的企业经营者占37.8%,预计“不变”的占48.6%,预计“恶化”的占13.6%;预计“好转”的比“恶化”的多24.2个百分点(见表18)。

分组来看,中部地区企业、中型企业、外资企业以及农林牧渔业、建筑业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企业对二季度的预计较为乐观,而西部地区企业、小型企业、非国有企业以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对二季度的预计相对悲观(见表18)。

对二季度盈利情况的预计也反映了企业经营者谨慎乐观的态度。调查结果显示,预计二季度“盈利”的企业经营者占52.2%,预计“收支平衡”的占28.4%,预计“亏损”的占19.4%;其中,预计二季度“盈利”的企业比一季度提高了10.9个百分点(见表19)。

分组来看,东部地区企业、大型企业、外资企业以及农林牧渔业、采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对二季度盈利情况的预计比较乐观(见表19)。

订货的好转是企业经营者对二季度预期谨慎乐观的基础。调查结果显示,预计二季度订货将“好转”的企业经营者占40.6%,预计“不变”的占45%,预计“恶化”的占14.4%;预计“好转”的比“恶化”的多26.2个百分点(见表20)。

分组来看,中部地区企业、中型企业、国有企业以及农林牧渔业、建筑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企业对二季度订货情况的预计比较乐观(见表20)。

企业经营者预计二季度產品价格与一季度基本持平。调查结果显示,预计二季度產品价格将“持平”的企业经营者占60.2%,预计“上升”的占20.8%,预计“下降”的占19%。其中,建筑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预计二季度產品价格上升较多(见表21)。

企业经营者对二季度谨慎乐观的预期也影响了企业的用工和投资计划。调查结果显示,预计二季度用工人数将“增加”的企业占35.3%,预计“持平”的占58.1%,预计“减少”的占6.6%;预计“增加”的比“减少”的多28.7个百分点(见表22)。

分组来看,中部地区企业、大中型企业以及农林牧渔业、建筑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企业预计二季度用工增加较多(见表22)。

从企业今年的投资计划来看,调查结果显示,今年计划投资额比去年“增长”的企业占40.7%,“不变”的占30.9%,“减少”的占28.4%;“增长”的比“减少”的多12.3个百分点(见表23)。

分组来看,中部地区企业、大中型企业、国有企业以及采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企业今年计划投资额增长相对较多(见表23)。

二、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及对策

1、企业成本持续上升、社保税费负担依然较重,盈利空间缩小

关于当前企业经营发展中遇到的最主要困难,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选择比重最高的三项依次是:“人工成本上升”(80.5%)、“能源、原材料成本上升”(51.2%)和“社保、税费负担过重”(50.3%),其中,选择“社保、税费负担过重”的比2011年提高了7个百分点。其他选择比重较高的选项还有:“企业利润率太低”(41.8%)、“资金紧张”(41.6%)和“缺乏人才”(33.4%)(见表24)。

分组来看,东部地区企业、小型企业、非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选择“人工成本上升”的比重相对较高,中部地区企业、大型企业、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选择“能源、原材料成本上升”的比重相对较高,西部地区企业、中小企业、非国有企业选择“社保、税费负担过重”的比重相对较高(见表24)。

本次调查还进一步了解了企业人工成本和物料采购价格的变化情况。调查结果显示,与去年同期相比,一季度人工成本“上升”(包括“大幅上升”和“小幅上升”,下同)的企业占89.4%,“持平”的占8.4%,“下降”(包括“大幅下降”和“小幅下降”,下同)的占2.3%;“上升”的比“下降”的多87.1个百分点。其中,东部和西部地区企业、中小企业、外资企业以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人工成本上升相对较多(见表25)。

调查还发现,企业经营者预计二季度人工成本上升的压力依然较大。调查结果显示,预计二季度人工成本比一季度“上升”的企业占54%,预计“持平”的占44%,预计“下降”的占2%;预计“上升”的比“下降”的多52个百分点。其中,东部和西部地区企业、中小企业、外资企业以及农林牧渔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二季度人工成本上升压力相对较大(见表26)。

关于物料采购价格,调查结果显示,与去年同期相比,一季度物料采购价格“上升”的企业占58%,“持平”的占30.3%,“下降”的占11.7%;“上升”的比“下降”的多46.3个百分点。其中,中西部地区企业、大型企业、国有企业以及农林牧渔业、采矿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物料采购价格上升相对较多(见表27)。

受到成本大幅上升的影响,企业的盈利空间缩小。调查显示,目前盈利“低于正常”的企业占61.7%,比2011年提高了7个百分点。其中,东部地区企业、中小企业、非国有企业以及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房地產业企业盈利“低于正常”的比重相对较高(见表28)。

2、部分行业產能过剩问题较为严重

產能过剩是当前影响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调查结果显示,目前產能“严重过剩”的企业占14.4%,“有些过剩”的占43.8%,“正常”的占32.9%,“有些不足”或“严重不足”的仅占8.9%。其中,其中,纺织、造纸、化纤、非金属制品、有色金属等行业產能过剩问题较为突出,三成左右的企业经营者认为產能“严重过剩”(见表29)。

3、中小企业资金紧张状况依然突出

本次调查了解了企业的资金来源,调查结果显示,近八成(79.6%)的企业经营者选择“自有资金(利润留成)”,排在第一位,其他依次是:“银行贷款”(60.3%)、“民间借贷”(20.1%)、“上市融资”(0.9%)和“发债”(0.2%)。其中,小型企业和非国有企业选择“民间借贷”的比重相对较高(见表30)。

调查表明,目前企业资金的来源主要是利润留成,但由于一季度企业盈利的下滑,因此目前企业资金紧张状况依然突出。调查显示,关于当前企业发展中遇到的最主要困难,选择“资金紧张”的企业经营者占41.6%,排在所有19个选项的第五位,比2011年提高了2.8个百分点(见表24)。调查还发现,目前资金“紧张”的企业占49.7%,资金“正常”的占44.3%,资金“宽裕”的仅占6%;资金“紧张”的比“宽裕”的多43.7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比2011年提高了1.5个百分点。其中,中小企业的资金紧张状况相对更加严重(见表31)。

4、企业招工难问题仍然较大

企业经营者认为2012年二季度企业招工难度依然较大。调查结果显示,八成的企业经营者认为2012年二季度企业招工“有一定困难”或“有较大困难”,与去年一季度和去年四季度相比变化不大;14.2%认为“不难”,5.8%认为“不好说”(见表32)。

从不同地区看,中部地区企业选择“有较大困难”的比重高于其他地区;从不同规模看,中小企业选择“有较大困难”的比重高于大型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外资企业选择“有较大困难”的比重相对较高;从不同行业看,农林牧渔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房地產业企业选择“有较大困难”的比重相对较高(见表32)。

出现招工难的主要原因是新生代农民工的择业期望高和物价上涨过快。调查结果显示,当问及“企业出现招工难的主要原因”时,企业经营者选择比重最高的两项是“新生代农民工的择业期望提高”和“物价上升过快,导致求职者生活成本增加,预期收益下降”,分别为66.4%和53.7%,明显高于其他选项,也高于2011年四季度的调查结果。其他选择比重较高的还有:“劳动力供给总量不足”(32.4%)、“招工岗位技术要求高”(30.2%)、“薪酬待遇低,缺乏竞争力”(26.9%)和“招工渠道单一,力度不够”(21%)(见表33)。

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选择“劳动力供给总量不足”的比重明显高于其他地区,选择“招工岗位技术要求高”的比重明显低于其他地区;中部地区企业选择“薪酬待遇低,缺乏竞争力”和“品牌、规模等没有吸引力”的比重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西部地区企业选择“员工流失严重”和“招工对性别、年龄、学历等有特殊要求”的比重明显高于其他地区,选择“新生代农民工的择业期望提高”的比重明显低于其他地区(见表33)。

从不同规模看,大型企业选择“物价上升过快”、“劳动力供给总量不足”、“招工对性别、年龄、学历等有特殊要求”、“工作环境不好”和“受限于户籍政策”的比重明显高于中小企业,选择“招工渠道单一,力度不够”和“员工流失严重”的比重明显低于中小企业;中型企业选择“新生代农民工的择业期望提高”的比重明显高于大型和小型企业,选择“招工岗位技术要求高”的比重明显低于大型和小型企业(见表33)。

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选择“薪酬待遇低,缺乏竞争力”、“品牌、规模等没有吸引力”、“招工对性别、年龄、学历等有特殊要求”和“工作环境不好”的比重相对较高,非国有企业选择“招工岗位技术要求高”的比重相对较高,外资企业选择“新生代农民工的择业期望提高”和“劳动力供给总量不足”的比重相对较高(见表33)。

调查发现,在招工用工方面,企业经营者期待政府通过“降税或帮助企业降低生產运营成本”和“稳定物价,降低生活成本,增加企业所在地生活消费成本吸引力”等措施对企业给予支持。调查结果显示,当问及“贵企业希望国家或政府在企业招工用工方面提供哪些政策支持”时,企业经营者选择比重最高的两项是“降税或帮助企业降低生產运营成本”(69.3%)和“稳定物价,降低生活成本,增加企业所在地生活消费成本吸引力”(57.8%);其他依次是:“政府组织培训,提升劳务工技能”(32.8%)、“多提供求职信息/招聘平台/沟通渠道”(25.2%)、“加快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25.1%)、“加强公共服务建设,提升企业所在地吸引力”(18.8%)和“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提升区域内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能力”(15.5%)(见表34)。

篇2

改革开放30年来,民营经济对中国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截至2007年,民营企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超过60%,私营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长26.7%,在全国40个传统工业行业中,私营经济已在27个行业中经济比重超过50%,在轻工纺织、普通机械、建筑、运输、商贸服务等行业已占70%以上。2008年以来,由于受美国次贷危机、全球粮食和能源价格上涨、人民币持续较大幅度升值、新《劳动合同法》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出口政策的调整诸多因素的影响,民营企业的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企业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

为了解一年来民营企业的经营状况,民营企业经营者对企业发展外部经营环境的认识和评价,当前民营企业发展中面临的新困难和新问题,2008年8月10日至10月15日,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企业委员会、妇女委员会与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共同组织实施了“2008年度中国民营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

本次调查是第6次全国范围民营企业经营者年度问卷跟踪调查,是在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2008年度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截止10月15日共回收有效问卷3,870份。通过部分未填写问卷与填写问卷企业的对比分析,未发现存在系统偏差。

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1、行业分布:本次调查主要涉及制造业(78.3%),批发和零售业(5.3%),房地产业(4.5%),建筑业(3.6%),农林牧渔业(1.4%),采矿业(1.3%),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3%),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O.7%),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0.7%),租赁和商务服务业(0.7%),住宿和餐饮业(0.6%)等行业。

2、地区分布:从企业的地区分布看,东部地区占60.3%,中部地区占20.2%,西部地区占13.6%,东北地区占5.9%。

3、规模分布:从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占4.5%,中型企业占42.2%,小型企业占53.3%。

4、年龄:从参加调查的民营企业经营者的年龄看,44岁及以下的占29%,45―54岁的占42.6%,55岁及以上的占28.4%,平均年龄为49.3岁。

5、专业:从参加调查的民营企业经营者的所学专业看,管理类的占48.1%,经济类的占33.8%,理工农医类的占22.6%,文史哲法律类的占6.6%,其他占14.4%。

6、文化程度:从参加调查的民营企业经营者的文化程度看,大专及以下学历的占66.8%,本科学历的占22%,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10.2%。

调查结果显示,2008年以来由于受到国内外一系列因素的影响,民营企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企业综合经营状况明显下滑,尤其是东部地区、中小型企业、纺织服装等行业企业面临较大困难;民营企业经营者反映,当前企业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有:经营成本明显上升,出口大幅下滑,融资难度加大;调查发现,民营企业经营者心理压力明显上升,对从事企业经营的信心下降,对未来预期谨慎。

调查同时发现,民营企业经营者对外部经营环境改善的评价与前些年相比有所提高,尤其是对减少行政干预、提高行政效率、维护市场秩序、建设诚信社会环境方面的评价提升较为明显;同时,面对企业发展的新困难和新挑战,民营企业经营者们希望一方面通过加强自身管理、推动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另一方面希望社会进一步完善执法环境、健全教育培训机制、推动中介组织发展,为企业健康发展创造条件;同时,民营企业经营者们期待政府进一步推进垄断行业改革、继续深化投资体制、金融体制和财税体制改革,帮助企业提振信心、改善环境、渡过难关,以促进民营经济持续发展。

一、民营企业经营状况明显下滑,未来预期谨慎

1、民营企业的综合经营状况下滑

关于目前民营企业的综合经营状况,调查显示,29.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良好”,50.6%认为“一般”,19.7%认为“不佳”,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仅多10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7年骤降30.9个百分点,为近六年来的最低水平。

从不同地区看,2008年民营企业的综合经营状况与2007年相比下滑明显,尤其是东部地区下滑显著。调查显示,东部地区企业经营者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10个百分点,比2007年减少了33.2个百分点,高于其他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企业经营者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分别多10.3个、8.2个和14个百分点,与2007年相比均有所下滑。

从不同规模看,大型企业的经营状况好于中小型企业,企业规模效应的优势依然非常明显。调查显示,大型企业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52.3个百分点,而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仅多13.5和3.7个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经营状况相对较好的有:采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制造业中的通用设备、专用设备、电气机械、仪器仪表等行业,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均多20个百分点以上;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房地产业以及制造业中的食品、纺织、服装、造纸、橡胶、钢铁、有色等行业相对较差,认为“不佳”的与“良好”的基本持平,其中纺织业认为“不佳”的比认为“良好”的多23.5个百分点,明显高于其他行业。

2、企业经营成本明显上升,用工趋于减少

2008年以来,民营企业经营成本明显上升,已经成为目前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的最大困难。调查显示,关于“当前企业经营发展中遇到的最主要困难”,排在前两位的是“能源、原材料成本上升”和“人工成本上升”,选择比重分别为79.2%和74.4%。

企业经营成本的上升主要体现在物料采购价格的上升和人工成本的上升。关于企业目前的物料采购价格,调查显示,90.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上升”,5.9%认为“持平”,3.2%认为“下降”,认

为“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多87.7个百分点,比2007年略高O.9个百分点;从企业目前的人工成本来看,97.5%认为“上升”,2.3%认为“持平”,0.2%认为“下降”,认为“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多97.3个百分点,比2007年提高了2.9个百分点。不同地区、不同规模的企业物料成本与人工成本都呈现上升趋势。

物料成本的上升与国际大宗产品价格上涨关系密切,本次调查了解了2008年上调成品油、电价对企业经营成本的影响。调查显示,98.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经营成本因此增加,其中55.2%认为成本增加10%以内,30.2%认为成本增加10-20%,13.5%认为成本增加20%以上。

人工成本的上升则与2008年实施的新《劳动合同法》关系较大。调查显示,仅有3.2%的企业认为新《劳动合同法》实施以来,企业用工成本“没有增长”,有30.9%认为企业用工成本的增长幅度在“10%以内”,41.1%认为增长幅度为“10―20%”,24.8%认为增长幅度在20%以上。其中,企业用工成本增长较为明显的有: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制造业中的橡胶、钢铁、通信设备等行业,超过30%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增长幅度在20%以上。

关于“新《劳动合同法》实施以来,企业用工成本增加的主要原因”,调查显示,企业经营者选择比重最高的两项是“人均薪酬水平提高”和“人均社保支出增加”,选择比重分别为67.7%和28.1%。

用工成本的增加也影响了民营企业吸纳就业。调查显示,31.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目前的从业人数“增加”,44.2%认为“持平”,24.1%认为“减少”,认为“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仅多7.6个百分点,低于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与2007年相比下降了20.3个百分点,为近5年来的最低水平。值得注意的是,民营企业是当前我国吸纳就业的主体,2008年以来随着企业经营状况的下滑,民营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也呈现下降趋势,这一现象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3、出口出现下滑

受到全球经济下滑、人民币对美元持续升值和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今年以来民营企业的出口出现较大困难。调查企业中近一半(47.6%)的企业有产品出口,在这些企业中,出口额平均占企业销售收入的42.2%。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出口企业相对较多,占57.2%,而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相对较少,分别为34.8%、26.4%和33.5%。

关于企业的产品出口数量情况,调查显示,36.3%的企业今年产品出口数量比去年“增长”,19.4%的企业“持平”,44.3%的企业“下降”,认为“增长”的比“下降”的少8个百分点,而2007年则是认为“增长”的比认为“下降”的多28个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产品出口数量下降比较明显的行业有:纺织、服装、造纸、医药、化纤、非金属和钢铁等行业,其认为“增长”的比“下降”的少10个百分点以上:而专用设备、汽车、通信设备和仪器仪表等行业相对较好,认为“增长”的比“下降”的多10个百分点以上。

虽然企业的产品出口数量明显回落,但产品出口价格略有上升。调查显示,39.5%的企业产品出口价格“上升”,25.3%的企业“持平”,35.2%的企业“下降”,认为“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多4.3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比2007年提高了3.8个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产品出口价格上升明显的行业有:食品、化工、非金属、钢铁、金属制品、汽车等行业,其认为“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多20个百分点以上;而价格下降比重相对较大的行业有纺织、服装、造纸、化纤、有色金属、通信设备等,其价格“下降”的比“上升”的多20个百分点以上。

关于影响企业产品出口的主要因素,调查显示,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最主要的因素是“人民币升值”(83.1%)和“要素成本上升”(81.3%),其他还有:“出口退税率下调”(43.7%)、“外需放缓”(31.4%)、“有关国家出口竞争力提升”(8.9%)、“加工贸易限制政策”(6%)和“贸易摩擦升级”(3.8%)。从不同行业看,纺织、服装、造纸、化纤、橡胶等行业有超过九成的企业经营者选择了“人民币升值”,明显高于其他行业。

2008年以来,随着人民币的持续升值,民营企业的产品出口受到的不利影响呈现增大趋势。本次调查设计了“若未来一年人民币对美元再升值5%对企业出口的不利影响”这一问题,调查显示,60.2%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影响较大”或“影响很大”,比2007年上升了8.4个百分点;35.1%认为“略有影响”,4.7%认为“没有影响”。

4、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依然突出

关于企业目前的资金情况,调查显示,58.2%的企业经营者认为“紧张”,38.7%认为“正常”,仅有3.1%认为“宽裕”,认为“紧张”的比认为“宽裕”的多55.1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比2007年提高了近15个百分点。东部地区和大型企业的资金情况相对较好;相对比较严重的行业有:房地产业、建筑业以及制造业中的食品、纺织、服装、造纸、医药、钢铁、有色等,其认为“紧张”的比认为“宽裕”的多60个百分点以上。

从民营企业的资金来源情况看,选择“企业自筹”(67.2%)的排在第一位,其他依次是“银行贷款”(22.3%)、“民间融资”(8%)、“企业债券”(0.3%)和“上市融资”(0.1%)。

调查发现,民营企业从银行贷款相对较难。调查显示,关于“企业从银行贷款的难易程度”,24.4%的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非常难”,24.3%认为“比较难”,31.5%认为“有难度”,16.3%认为“不太难”,3.5%认为“不难”,总体评价值为2.5,明显低于中值3。

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从银行贷款的难度相对较低,总体评价值为2.69,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分别为2.28和2.2,而东北地区则相对较差,总体评价值仅为2.12。

从不同行业看,农林牧渔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房地产业以及制造业中的非金属制品、钢铁等行业从银行贷款相对较难,总体评价值均不到2,3。

与银行贷款相比,民营企业从民间渠道筹资相对容易。调查显示,9.1%的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从民间渠道筹资“不难”,29.3%认为“不太难”,36.2%认为“有难度”,18.9%认为“比较难”,6.5%认为“非常难”,总体评价值为3.16,高于中值3,与前两年相比提升比较明显。

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民营企业从民间渠道筹资相对容易,总体评价值达3.22,其次是中部地区企业,总体评价值为3.12,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相对较低,总体评价值分别为3和2.98。

调查表明,目前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依然突出,企业资金主要来源于企业自筹,从民间渠道融资相对容易一些,从银行贷款的难度较大。

5、民营企业经营者对未来预期谨慎,心理压力明显上升

民营企业经营者对下期经营状况的预计表现出比较谨慎的态度。调查显示,超过一半(55.2%)的企业经营者预计下期企业经营状况“不变”,30.1%预计“好转”,14.7%预计“恶化”,预计“好转”的比“恶化”的仅多15.4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7年减少16.9个百分点。

从不同地区和规模看,西部地区、大型企业相对较好,预计“好转”的比“恶化”的多20个百分点以上。

从不同行业看,相对较好的行业有:农林牧渔业、建筑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住宿和餐饮业以及制造业中的食品、医药和通信设备等,其预计“好转”的比“恶化”的多25个百分点以上,而相对较差的行业包括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制造业中的纺织、服装、化纤、塑料、钢铁等,其中纺织、服装和钢铁等行业预计“恶化”的比重高于预计“好转”的比重。

关于企业目前的订货情况,调查显示,37.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的订货情况“低于正常”,62.2%认为“正常”或“高于正常”,比2007年下降了20.2个百分点。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的订货情况相对较差。

调查还发现,民营企业经营者对下期订货情况的预计也不乐观。调查显示,30.5%的企业经营者预计下期订货将“增加”,37.6%预计“持平”,31.9%预计“减少”,预计“增加”的与“减少”的大致相当,而2007年则是预计“增加”的比“减少”的多33.8个百分点。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相对较差。

在企业经营状况下滑、未来预期不明朗的情况下,民营企业经营者的心理压力明显增大,幸福感有所下降。关于对压力的感受,调查显示,超过三分之一(3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压力很大”,比2007年提高了10.4个百分点,达到近四年来的最高值。从不同行业看,食品、纺织、医药、有色等行业的民营企业经营者压力相对较大。

关于对幸福的感知,调查显示,58.4%的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自己“很幸福”或“幸福”,比2007年下降了8.3个百分点;34.6%认为“一般”;7%认为“不幸福”或“很不幸福”,比2007年上升了3.2个百分点。

二、亟需提振信心、改善环境,促进民营经济持续发展

1、民营企业经营者信心有所下降

企业经营状况的下滑以及压力的加大,使得民营企业经营者的信心有所下降。从企业未来的用工计划看,调查显示,32.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下期从业人数将“增加”,47.5%认为“持平”,19.6%认为“减少”,认为“增加”的比“减少”的仅多13.3个百分点,比2007年下降近30个百分点,为近5年来的最低水平。

企业未来投资计划的紧缩也反映出企业家信心的下降。调查显示,近一半(47.2%)的企业未来计划投资额“增长”,32%“不变”,20.8%“减少”,“增长”的比“减少”的多26.4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比2007年减少了31.3个百分点。其中,中部地区、大型企业的投资热情相对较高,认为企业未来计划投资额“增长”的比“减少”的多40个百分点左右。

关于“假若再给您一次选择的机会,您是否还愿意做企业经营者”,调查显示,25.4%的民营企业经营者表示“不愿意”,比2003年上升了11.1个百分点;64.8%表示“愿意”,比2003年下降了8个百分点;9.8%表示“无所谓”。

调查表明,民营企业经营者的信心出现了明显下降。企业家信心的下滑对未来的投资需求和用工需求会产生一定影响,一方面可能会制约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会加大社会就业压力。全社会如何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关怀企业家、支持企业家、帮助企业家提振信心,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2、民营企业外部经营环境仍需进一步改善

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本次调查从政府行政管理、法制环境和市场秩序、人力资源供应、基础设施条件、中介组织和技术服务、适合企业经营的社会环境等六个方面了解了民营企业经营者对当地企业经营环境的评价。调查显示,总体来看,企业经营者对企业外部经营环境的综合评价较为满意,评价值为3.17,高于中值3,也高于2006年的评价值。从六个不同方面的22个单项指标来看,民营企业经营者的评价值均高于2006年的水平,也反映出近两年来民营企业的外部经营环境取得了一定改善。

从政府行政管理来看,企业经营者对“地方政府对企业的过度干预情况”、“市场准入限制过多的情况”和“政策和规章制度公开透明情况”等方面的评价相对较好,总体评价值分别为3.59、3.52和3.33,均明显高于中值3,而对“政府官员廉洁守法情况”的评价相对较低,评价值仅为2.86;与2006年相比,评价值提升比较明显的包括“地方政府对企业的过度干预情况”、“市场准入限制过多的情况”、“各类企业享受公平国民待遇情况”、“行政执法机关(工商、税务、质检等)公正执法情况”和“行政执法机关(工商、税务、质检等)执法效率情况”等方面。

从法制环境和市场秩序看,企业经营者对“企业合同得到正常履行情况”、“经营者人身和财产安全的保障情况”和“知识产权(商标、专有技术等)得到保护的情况”等方面的评价相对较好,总体评价值分别为3.6、3.57和3.45,均明显高于中值3,其中与2006年相比,对“经营者人身和财产安全的保障情况”和“知识产权(商标、专有技术等)得到保护的情况”的评价提升较多,而对“公检法机关公正执法情况”和“公检法机关执法效率情况”的评价相对较低,评价值分别为3.09、2.96。

从基础设施条件看,企业经营者对“基础设施条件(供水、供电、交通、通讯等)”的评价值为3.6,明显高于中值3,也略高于2006年的水平。

从人力资源供应情况看,企业经营者对“在当地找到需要的熟练工人的难易程度”、“在当地找到需要的技术人员的难易程度”和“在当地找到需要的管理人员的难易程度”的评价值分别为2.79、2.64、2.7,虽然比2006年有所提高,但仍明显低于中值3。

从中介组织和技术服务情况看,企业经营者对“当地律师、会计师等市场服务条件”的评价相对较好,评价值为3.29,高于中值3,而对“当地行业协会对企业的帮助”和“当地技术服务条件”的评价相对较低,评价值分别为2.75、2.85。

从适合企业经营的社会环境看,企业经营者对“当地适合企业经营的诚信社会环境情况”的评价值为3.16,高于中值3,也比2006年有了比较明显的提升。

调查表明,民营企业经营者对外部经营环境改善的评价与前些年相比有所提高,尤其是对减少行政干预、提高行政效率、维护市场秩序、建设诚信社会环境方面的评价提升较为明显;同时期待社会各方面进一步完善执法环境、健全教育培训机制、推动中介组织发展,为企业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3、加强管理、推动创新,促进民营企业更好地发展

面对目前严峻的挑战,一方面要提振信心、改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民营企业也要通过内部挖潜,增强自身的竞争力。调查显示,关于“为了企业更好地发展,企业未来一年应着重采取的措施”,按民营企业经营者选择比重高低排在前两位的分别是:“加强管理降低成本”(81.5%)和“增加创新投入”(69.3%),这表明民营企业经营者已经充分认识到加强管理和增加创新投入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其他各项依次是“引进人才”(56.4%)、“开拓国内市场”(47.3%)、“加强企业文化建设”(33.7%)、“更新设备”(31.8%)、“开拓国际市场”(29.8%)、“改变经营模式”(25.4%)、“减少用工”(18.3%),“投资其他行业”(16.7%)、“寻求上市”(8.4%)、“投资其他地区”(5.6%)、“股权投资或并购”(5.3%)。

虽然民营企业经营者已经认识到增加创新投入的重要性,但受到企业经营状况下滑及资金紧张等因素影响,2008年民营企业的创新投入有所下降。调查显示,47.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2008年企业的研发投入比2007年“增加”,39.5%认为“持平”,12.6%认为“减少”,认为“增加”的比“减少”的多35.3个百分点,略高于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但是比2007年和2006年分别下降了12和13.9个百分点。

关于企业研发投入费用,调查显示,69.4%的民营企业研发投入费用占企业销售收入的1%以上,要高于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但是与2007年的调查结果相比,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

新产品销售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成效。调查显示,46.2%的民营企业2008年新产品销售比重比2007年“增加”,41.1%认为“持平”,12.7%认为“减少”,“增加”的比“减少”的多33.5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比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高6.5个百分点,但是与2007年相比,下降了12个百分点。

4、民营企业经营者期待政府进一步推进改革,促进民营企业发展

民营企业经营者在增强自身实力、迎接挑战的同时,也对继续深化各项改革充满了期待。本次调查请民营企业经营者对近两年来有关改革成效进行评价,调查显示,对于各项改革,按照选择“效果很好”与“效果较好”的比重之和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45.1%)、“产权制度改革”(36.2%)和“促进民营企业发展”(34.8%)。其中,“促进民营企业发展”与前两年相比有所降低,但仍排在第三位,表明总体来看民营企业经营者对这项改革给予了相对比较积极的肯定,同时也期待政府进一步促进民营企业发展。这从民营企业经营者对“目前是非公有经济发展的最好时期”这一说法的态度上也可以看出。调查显示,50.9%的民营企业经营者表示“非常同意”或“比较同意”,29.7%认为“一般”,19.4%表示“不太同意”或“很不同意”,总体评价值达到3.36,比2002年略有降低。

篇3

改革取得一定成效经营环境趋于改善

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对3192位企业经营者问卷调查结果表明:

今年上半年虽然遭受“非典”袭击,我国投资、出口需求仍呈强劲增长态势,消费需求 不足现象有所缓解,宏观经济继续运行在快速增长的轨道上,并呈现扩张的迹象;同时,企 业经营状况不断改善,生产与销售同步快速增长,经济效益略有提高,企业竞争力得到提升 ;企业投资意愿增强,企业经营者对未来经济走势预期乐观。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企业经营者认为,与去年相比,我国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进一步 改善,政府办事效率不断提高,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企业生产经营外部环境趋于改善;社 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产权制度改革、政府职能转变等改革在促进经济增长和企业经营方面 取得明显成效。

调查结果同时表明,当前经济发展和改革中尚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如就业结构问 题突出,中小企业融资比较困难,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垄断性行业改革亟待突破等。企 业经营者希望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通过简化行政审批手续、依法行政、政务公开等手段,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以产权制度改革为契机,促进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进一步建立和 完善经营者激励和约束制度,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步伐,为我国经济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外部 环境。

今年以来,影响我国宏观经济的国内外形势发生了较大变化。国际上发生了第二次海湾 战争、石油价格波动和美元持续贬值等事件;从国内来看,今年是党的十六大及第十届全国 人大召开后新一届政府施政的第一年,另外上半年遭受了突如其来的“非典”的袭击。在此 错综复杂的背景下,为了解企业经营者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企业经营状况的判断及对未来 发展的预期,了解他们对经济体制改革成效的看法及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意见和建议,为政府 决策提供参考依据,2003年8月至10月,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实施了“2003・中国企业 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