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3-11 15:55:19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腹部手术的护理,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一、临床与方法
1、 一般资料:在2006年8月至2011年8月间,分别选择全身麻醉上腹部和下腹部手术患者各25例,无严重的心肺疾病。上腹部组:男性11人,女性14人,年龄26-66岁,平均57岁,其中胃手术7例、胆道手术10例、脾脏手术4例、喷门手术2例、胰腺手术2例。下腹部组:男性13人,女性12人,年龄25-68岁,平均56岁,其中结肠手术12例、直肠手术13例。
2、方法:二组患者分别在术前一天和术后六小时,测定动脉血气分析和氧饱和度,用Microlab 3000 Series (Micro Medical Ltd,U.S)仪测定肺功能指标,并观察呼吸情况。二组患者术前各项指标都在正常范围,术后分别收集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O2)、血氧饱和度(SaO2)、肺活量(VC)、用力肺活量(FVC)指标,其中VC、FVC因受年龄、性别、身高等因素的影响而变化,故用实测值占预计正常值的百分比(A/P)来表示。统计方法:所有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数据用SSPS统计软件包处理,统计结果显著性标准定为P<0.05。
3、结果:全麻上、下腹部手术后六小时各项呼吸指标比较结果分析二组在PO2、SaO2上存在明显差异。由于术后六小时,受麻醉抑制、体力不支、切口疼痛等因素的影响,上、下腹部手术患者所表现的VC和FVC都比正常预计值有明显的下降,其中,VC比较有明显差异性。
二、讨论1、膈肌和胸廓的影响。膈肌运动是维持正常胸腔压力和肺部膨胀所必需的。上腹部手术横膈向头方向移位,可使胸腔容量减少500ml,全身麻醉下的胸廓、肋骨架内径的缩小,以及中心血容量的增高(约300ml)等都可使胸腔容量缩小 ,导致胸肺顺应性降低。这种影响虽然会随手术的完成、麻醉的消退而解除,但呼吸功能却需要在术后比较长的时间内才能恢复。另外术后腹腔的膈下积液、膈下感染,会引起膈肌痉挛。术后胃肠账气、胃潴留、胃扩张,致腹内压增高,膈肌上升,都会导致肺活量下降,引起限制性肺功能障碍。
2、切口疼痛。上腹部手术切口位置高,接近胸部,随着术后麻醉的消退,切口疼痛感会越来越来明显,患者由此惧怕深呼吸和咳嗽,只能作浅而快的呼吸,且不能及时将气管分泌物咳出,而影响有效呼吸。另外,疼痛可引起骨骼肌反射性紧张,导致胸肺顺应性下降,肺通气不足,产生低氧血症 。上腹部比下腹部手术SaO2有明显的降低,虽然绝对值不是很低,但不加以重视,必然影响呼吸生理功能。
3、 神经反射刺激。手术操作时,牵拉、损伤、压迫上腹部相关神经,反射性刺激肋间神经、膈肌神经以及其它辅助呼吸肌的支配神经,使胸廓、肋骨架内径缩小。加之全麻手术抑制迷走神经兴奋,从而抑制了呼吸中枢与肺脏之间正常的反射传导。虽然在术中,可以通过麻醉师的辅助呼吸,保证维持正常的呼吸功能,但术后仍可表现为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肺功能减退。
4、肺动脉压增高。上腹部手术时,由于内脏血管收缩,引起中心血容量的增加,上腹部术后肺动脉压可有增高,可增高达70%之多,同时,肺静脉压亦可增高,引起肺血流的再分布,使肺血液较多地分布于(通气功能较差的)肺上叶部分,从而形成较明显的分流,这可能是上腹部手术后肺功能紊乱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全麻下腹部手术对呼吸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三、护理对策1、术前护理
(1) 加强术前知识宣教。预防交叉感染,增加营养,提高对手术的耐受力。劝告患者术前术后戒烟,以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术前进食易消化、少刺激的食物,按要求做好术前禁食及胃肠准备工作,预防术后腹胀、呕吐。
(2) 呼吸功能锻炼。对上腹部大手术患者,要有针对性的制定呼吸功能锻炼计划,以便术前、特别是术后能学会和应用,减少术后并发症。呼吸功能锻炼包括:
1)深呼吸运动。鼓励患者在术前一周练习慢而深的吸气,在呼气末停滞1-2S后缓慢地呼气,每日2-3次,每次10分钟,每分钟8-12次。
2)有效咳嗽训练。教会患者先作深吸气后关闭声门,尔后胸腹肌骤然收缩,将气冲出呼吸道。
3)束腹胸式呼吸训练。使用腹带绑住病人腹部,松紧适宜,以制造术后生理状态,加强患者有效的胸式呼吸,以代偿因术后切口疼痛引起的低效腹式呼吸。
2、术后护理
(1) 加强术后生命体征监测。术后六小时内,因患者尚未完全清醒,要密切观察患者自主呼吸的恢复情况,包括呼吸频率、节率、幅度、肺部罗音。一般全麻上腹部大手术后,48小时内持续心电监护、血氧饱和度监测,定时测定动脉血气分析,并观察中心静脉压的变化,避免加重心肺负荷。
(一)术前护理
1.急救腹部损伤可合并多发症损伤,在急救时分清主次和轻重缓急。首先处理危及生命的重要情况,如心跳呼吸骤停、窒息、大出血、张力性气胸等;对已发生休克者应迅速建立通畅的静脉通路,及时补液,必要时输血;对开放性腹部损伤,应妥善后再包扎,切勿现场还纳,以防污染腹腔。若有大量肠管脱出,应先将其还纳入腹腔,暂行包扎,以免肠管因伤口收缩受压缺血或肠系膜受牵拉引起或加重休克。
2.病情观察期间的护理及术前护理原则上可执行急性腹膜炎患者的术前护理措施,但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严密观察:①注意生命征的变化,每15-30分钟测呼吸、脉搏和血压各1次;②动态检测红细胞计数、红细胞比积和血红蛋白值;③加强临床症状和体征的观察,以判断病情进展变化;④注意有无急性腹膜炎、失血性休克等并发症的发生,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2)心理护理:绝对卧床休息,不随意搬运病人,在病情许可情况下宜取半卧位。如需作X线、B超等影像学检查,应有专人护送。
(3)注意问题:①腹腔内损伤未排除前必须禁饮食,禁忌灌肠;②诊断未明确者禁用吗啡、哌替啶等镇痛药物;③尽早输液和使用足量的抗生素;④一旦决定手术,应及时完成腹部急症手术前准备。
(二)术中处理和护理要求
1.麻醉选择单纯胃肠道损伤,一般无明显失血症状,情况较好,可选用连续硬膜外间隙阻滞,低血容量休克前期的病人,经输血、输液血压回升且趋于稳定者,仍可考虑选用硬膜外间隙阻带,但应严格控制麻醉平面,应用低浓度的局麻药,且加强术中的管理。对于病情危重或合并其他部位损伤者;则应采用气管内插管全麻。
2.手术处理要点
(1)切开腹膜时,谨防腹腔积血一涌而出,导致血压骤降意外,应缓慢放出并做好快速输血的准备。
(2)术中应先止血,然后再处理其他部位的损伤。有腹内出血者,要仔细探查实质性脏器;匆有脾碑,应仔细逐个探查空腹脏器,不可遗漏,必要时还应检查腹腔后脏器。
(3)术前有呼吸功能障碍又怀疑有胸部损伤者,应探查有无膈肌损伤,并注意有无创伤性膈疝。
(4)肝、脾、胰损伤者均应放置引流。而胃肠损伤者,如腹腔污染不严重,一般可不放引流。但十二指肠、结、直肠损伤一般应放引流物。
(5)无论实质性脏器,还是空腔脏器损伤,一定要清除干净腹腔内的积血及消化道流出的内容物,并用大量生理盐水和抗生素溶液彻底冲洗。应用抗生素液冲洗腹腔时,需包括针对需氧菌及厌氧菌两种细菌的冲洗液。甲硝唑液对厌氧菌效果好,价格亦便宜,如无甲硝唑,可用0.265%氯霉素溶液冲洗。
(6)加强循环和呼吸功能的管理,尤其是进行腹腔内广泛探查时。及时补充循环血容量。
3.术中护理配合要点
(1)根据需要迅速准备好手术用物、腹腔冲洗液、吸引装置及自体输血用物等。
(2)协助麻醉医师迅速准确地进行麻醉处理和监测装置的安放。术中密切注意手术步骤,及时传递所需物品,协助手术医师进行急诊止血处理。
(3)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预防再度发生休克。必要时进行加压输血,保证输血、输液径路通畅。开腹后发现实质性脏器损伤出血凶猛时,应加快输血。大量输注库血时应进行加温处理,并注意输血并发症的发生。
(4)开腹后有大量鲜血时,需将血收集在含有抗凝剂的瓶内,进行过滤或洗涤处理,准备自体输血。
(5)探查中如发现胸部和泌尿等脏器损伤时,应协助请专科医师进行会诊处理。
(6)手术时间长、切口大,腹腔脏器暴露广泛者,应备温腹腔冲洗液,并注意观察体温,以防止低体温的发生。
(7)随时调整灯光,使手术野清晰,便于止血和手术进行。
(三)手术后护理
严重腹部创伤患者的手术后护理,除可参照急性腹膜炎患者的术后护理外,在监护和观察方面尚需注意以下问题。
1.加强病情观察根据脏器损伤的严重程度和手术类型,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每15min,30min或1-2小时记录1次呼吸、脉搏、血压和体温;定时检测血常规、血细胞比容、血清电解质的变化,根据检查情况,及时给予相应的处理。
2.继续防治休克严重腹部外伤均伴有轻重不同的休克,重度休克患者虽经手术,但术后仍处于休克状态。严重肝外伤,胰腺外伤仍有可致休克的因素存在,故一般术后应保留中心静脉置管,除监测血压、脉搏外,同时应监测中心静脉压,以指导补液的量和速度;准确记录出入量,以纠正水电解质失衡,维持正常循环功能。
3.注意呼吸功能监测严重腹部外伤,尤其伴严重休克的病人,术后可出现ARDS,故术后需严密观察呼吸功能的改变,定时做血气分析,充分给氧。如果出现ARDS的早期征象,应及早给予机械辅助呼吸。
有合并多性发肋骨骨折时,术后患者因腹部切口及胸部肋骨骨折所致的疼痛,咳嗽常受限,容易发生肺不张,肺炎等并发症。应密切检查肺部体征,鼓励并协助患者咳嗽,必要时吸痰或行支气管镜吸痰;合理准确应用抗生素,以防肺炎发生。
4.注意肾功能的改变腹部外伤后,特别有出血性休克时,肾脏会受到一定的损害,尤其是严重腹部外伤伴有重度休克者,有发生急性肾功能障碍的危险,所以术后应密切注意尿量,争取保持每小时尿量在50ml以上。
5.肝破裂行肝修补或肝切除后,肝功能也暂时受到一定影响。因此,术后要用保肝药物,在治疗过程中,要避免应用对肝脏有毒性的药物。
6.应激性溃疡的防治上消化道出血一般发生在术后2-7天,术后可给予静滴H2-受体拮抗剂;放置胃管,以了解胃液的颜色、酸度和测定潜血;口服或管喂硫糖铝,以保护胃粘膜。一旦证实有应激性溃疡发生,应立即进行积极的抢救,必要时再行手术治疗。
7.观察引流量及引流物的性质根据病人术后恢复的情况,决定拔除引流的时间。如引流出的量很少,可尽早拔除引流物,如引流量很多,可适当延长引流时间。如发现有消化道痰、胆瘘等情况,引流物可暂不能拔除。放置的引流物一定要通畅,真正起到引流的作用。空腔脏器损伤术后,胃肠减压管应放置到病人胃肠功能恢复后才拔除,一般3-5天。实质性脏器损伤术后,可适当提前拔除。
8.术后要继续应用适量的抗生素,在没有细菌培养及抗生素敏感试验结果时,应用广谱抗生素,待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结果报告后,可调整抗生素的类型及用量。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22-0090-02
腹部手术感染是外科临床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能直接影响到患者的预后,并对手术的成败造成一定的影响[1]。手术室是引起外科腹部手术感染的主要高危科室,因此必须要提高控制感染的意识,以加强对手术室感染的管理,以降低腹部手术的感染率,从而提高手术成功率[2]。为了分析手术室预防腹部手术感染的护理措施及其应用效果,对2012年9月-2013年9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140例行腹部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展开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9月-2013年9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40例行腹部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床号码将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每组70例。其中干预组中,男46例,女24例,年龄17~74岁,平均(45.5±4.5)岁;对照组中,男49例,女21例,年龄19~76岁,平均(47.5±4.6)岁。其中开腹手术102例,腹腔镜手术38例。纳入标准:(1)无严重心、肺、肾等重要器官疾病者;(2)无心血管疾病史者;(3)无神经系统病史者;(4)认知能力正常者;(5)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免疫系统严重疾病意者;(2)合并糖尿病者;(3)合并肝硬化、心血管、肺部疾病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措施,如建立完善的手术室制度、做好消毒工作;控制手术室菌落数;定期检查医务人员的收菌落数等。干预组给予整体护理干预措施,主要预防护理措施如下。
1.2.1 加强空气质量管理 在患者进入手术室前,护理人员应采用DF-医用型空气消毒机取代传统的消毒液熏蒸法加强对手术室的空气消毒,而且DF-医用型空气消毒还能起到杀菌、净化、除臭等增氧效果,从而为患者营造一个无菌化、空气清新的手术室环境,以降低术中的切口感染率。
1.2.2 无菌物品的管理 对于手术中要用到的器械、物品必须要严格做好杀菌消毒工作,以防出现因侵入性诊疗操作造成的切口感染。所有的手术器械都必须采用高压蒸汽灭菌,并加强对一次性物品与无菌物品在使用前的检查,确保合格后才能正常使用[3]。而无菌物品室中的无菌物品应设置专人定期检查,以把关好进入手术室的物品合格情况。
1.2.3 坚持无菌操作的护理原则 (1)手术室护理人员必须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的原则进行操作,保持无菌台面的干净,手术切口与无菌台面上的无菌巾应超过4层。同时还要加强对术中切口的保护,在进行空腔脏器切开前,必须要先用纱垫做好周围完好组织的保护工作,在空腔脏器切开时,应先消毒后操作,以防出现内容物污染。在浸湿无菌敷料过程中必须要加盖无菌单,对于手术中怀疑被污染或已被污染的器械必须及时更换[4]。(2)在手术过程中,必须要严格监督手术人员的外科手消毒、术中操作、无菌手术衣及无接触戴手套法等方面的无菌操作执行情况,严格观察手术区域的消毒情况,并做好切口的保护工作,以更好地配合手术缩短手术时间,从而减少被感染机会。同时还要由内向外对手术切口进行消毒,而对于已被感染的切口应由外向内进行消毒,应对手术部位的15~20 cm范围内进行消毒。对切口进行覆盖的敷料不得过于厚密,防止其对汗液蒸发的影响。
1.2.4 手术切口的护理 由于患者的皮下脂肪肥厚,而脂肪液化容易造成非感染性裂开。因此,护理人员必须在腹膜缝合之后对对肥胖手术患者采取无菌生理盐水进行切口的冲洗,以清洗掉死亡的脂肪组织,在更换干净的敷料之后再进行缝合,不得留下无效腔,以免脂肪液化导致切口不愈合或者感染。而在化脓性病灶处理之前,护理人员必须先用纱布垫做好周围正常组织的保护措施,且要在伤口缝合前采用甲硝唑溶液进行清洗,以减少切口处的细菌数量,从而起到良好的保护效果。
1.2.5 环境管理 手术室的环境管理,在手术前必须要做好物品的充分准备,严格控制手术室的人员数量,在手术过程中应尽量减少人员的进出。对于无菌手术与污染手术必须要分开实施,先做无菌手术,再做污染手术。手术时必须要做好门户管制,在接台手术时,必须要对地面进行湿拖和消毒,才能将接台手术患者接进手术室。另外,必须先将污物桶清理干净,并进行消毒后才能接入下一台手术无菌包[5]。
1.2.6 围术期保温 在手术过程中,必须要调整好温度,应结合患者的体温进行温度的调节,避免出现围术期低体温现象。患者的体温保持在36 ℃以上时,而室温在22 ℃~24 ℃时,应及时采用电热毯、暖水袋及压力气体对患者的手术床进行加温,并采用覆盖、穿脚套的措施帮助患者取暖,以保证患者手术过程中的舒适度[6]。对于需要输入体内的液体必须加温到37 ℃后才能输入,对腹腔的冲洗应采用温度为37 ℃左右的无菌生理盐水进行冲洗,以预防患者体内热量的大量流失,避免患者术中出现体温下降现象。
1.2.7 严格落实检测制度 要加强度手术室物品的抽检,并加强对手术室环境质量的监测。每天手术结束后,所用的器械和物品必须归位,并进行手术室的彻底打扫,然后采用标准的消毒液对所有手术器械、物品及手术室地面进行消毒。
1.3 切口感染的评定
参考《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7]对患者手术切口的感染情况进行评定。若切口针孔有分泌物溢出,并出现红、肿、热等现象或伴有≥38 ℃的发热,且分泌物病原学为阳性使即可判定外为切口感染。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感染率、手术成功率比较
3 讨论
手术患者的病情往往比较严重,且机体免疫力比较低下,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或手术后容易引起切口感染等并发症。腹部手术的切口感染通常都是发生在术后4周内,引起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身因素,也有医源性因素,需要采用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以减少术后的感染。临床研究表明,腹部手术后切口感染主要与手术室空气、物品的污染、患者自身免疫力、手术时间及围术期的不当处理等因素有关[8]。许庆梅[9]报道通过对该医院实施手术室护理管理前后进行分析发现,实施护理管理后的空气菌落培养数量、护理人员刷手后手菌落数以及手术患者感染例数均明显优于实施护理管理前,并认为实施护理管理,能有效降低手术患者的术中感染率。
在本次研究中,通过给予干预组整体护理干预措施,通过采用无菌技术操作、环境管理、无菌物品管理及围术期保温等护理干预措施,从而降低患者的术后感染发生率。预防腹部手术感染是一项重要的手术室护理工作,由于引起手术感染的因素多种多样,因此需要对手术的各个环节加强预防感染的护理措施,以降低患者手术的切口感染率,从而提高患者治疗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周秀娟,高建萍,赵悦.手术室新型预防感染的护理措施及效果观察[J].河北医药,2012,34(24):3832-3833.
[2]胡春燕.手术室预防腹部手术感染的护理措施[J].全科护理,2012,10(31):2951-2952.
[3]叶明媚,刘付良燕,王梅清.浅谈手术室预防和控制急性多发伤手术感染的措施[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24(5):3050-3051.
[4]吴英娇.腹部手术后切口感染的预防性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3,34(26):257-258.
[5]张忠义.浅析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与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2,33(27):343-344.
[6]梁丹霞.手术室手术部位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及防护体会[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3,11(1):299.
[7]洪海珠,林凤,陈连娣.探讨预防手术室感染的护理管理措施[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13):2024-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