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体育学科的特点

体育学科的特点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4-04-02 15:55:31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体育学科的特点,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体育学科的特点

篇1

中图分类号:G807.4;K5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5)01-0080-04

Cultivation of masters of sports for the aged in Koln Sports Institute of

Germany and its inspirations

DONG Lun-hong,XU Bing,SHEN Gang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Changzhou University,Changzhou 213164,China)

Abstract: The master major of sports for the aged in Koln Sports Institute of Germany is oriented to cultivating application type talents. Its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cultivation are as follows: the curriculum system has 12 modularized curriculum structures; curriculum setup embodies “wide caliber”; teaching modes are diversified, the institute, enterprises and research institutes manage student education in a cooperative way; the institute values the cultivation of practical ability. Based on German experience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ultivation of professionals of sports for the aged in China, the authors derived the following inspirations: exert the functions of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establish occupation qualification standards for social sports instructors for sports for the aged; focus on the need of the aged society for talents of sports for the age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iscipline of sports for the aged; open a major or direction of sports for the aged, build an education system that cultivates talents of sports for the aged in a diversified way.

Key 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master major of sports for the aged;curriculum setup;talent cultivation;Cologne Sports Institute of Germany

2007年德国学制改革将是本科、硕士教育分开,并开设老年体育硕士专业,培养学制为2年[1],2010年改名为体育和运动老年学。德国科隆体育学院是德国唯一一所开设体育和运动老年学专业的高校。我国高职高专及高等教育本科与硕士专业设置中都没有老年体育专业或专业方向。本研究通过对德国科隆体育学院体育和运动老年学硕士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为我国开设老年人体育相关专业及开展老年人体育研究提供借鉴。

1 培养方案概况

1.1 培养目标及就业领域

德国科隆体育学院体育和运动老年学硕士培养目标为能运用心理学与社会学、生物学与生理学、运动和训练学相关知识分析与研究老年人体育活动,并能通过身体活力方法创新、老年社会问题分析,达到促进老年人健康与长寿、自理和生活的高质量[2]。学习的内容主要有:(1)老年体育的社会问题和政策制定;(2)体育促进单个老人的健康、长寿无痛苦基础研究;(3)整体寿命视野下社会整体人群的健康、自理和生活的高质量;(4)开发老年人获得身体活力和健康的新方法和创新产品。

主要的就业领域与岗位有:高校中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大众健康促进,包括公司中工作人员的保健和退休前的积极准备;在政府公共服务或者私人服务提供商等部门从事运动指导和人力资源管理(护理人员的培训和进修);在评估机构中从事健康项目的评估和健康质量测试;在老年人帮助中心和康复机构从事指导和管理工作。

1.2 课程体系

德国科隆体育学院体育和运动老年学硕士专业学制2年,学位课程在前3学期完成,由12个模块24门课程组成。第1学期为基础理论课程,主要学习生物科学、社会学、行为学以及方法论基础;第2学期为应用理论课程,主要应用基础理论与方法选择社会出现的老年体育问题进行理论和实践上的分析;第3学期主要为实践课程,以项目课程的形式在科技、营养、老年病理、药理学/兴奋剂和管理等领域参与具体研究项目;第4学期主要用来完成论文以及参与一些相关的科研与实践活动。课程名称、学分与学时安排见表1。

2 主要特点

2.1 课程设置体现“宽口径”,以模块化设置课程

1)课程设置体现“宽口径”。由于社会需求的多元化,毕业生可能在体育组织与协会、康复和治疗中心、健身馆、大众学校和旅行社等公司和企业就业,因此设置课程跨学科,体现“宽口径”,如以生物学、社会学、训练学、心理学与老年学交叉设置课程体系。

2)以模块化设置课程。课程设计采用模块课程的开发方法,即根据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开发课程,将工作体系分解成独立的模块[4],每一个模块有自己的单独的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完成各模块需要通过各模块的考试,德国科隆体育学院体育和运动老年学硕士专业采用模块课程开发的课程内容体系由12模块构成(见表1)。模块课程强调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就业能力为导向,增强课程的实用性,通过课程学习实现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

2.2 课程量大,教学模式多样

体育和运动老年学硕士专业学生在一年半时间要完成24门学位课程(全为必修课)的学习,以30学时/学分计算,共需完成90个学分,2 700学时。

24门课程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以不同的形式授课,主要类型有讲授课、研讨课、作业练习课、项目课程和综合课(研讨与练习课程、研讨与项目课程)等,其中研讨课最多,共15门,占62.5%;讲授型课和作业练习课各3门,各占12.5%;项目课1门,综合课2门,分别占4.2%、8.3%,体现了主体性教育思想。

2.3 与机构合作办学,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体育和运动老年学硕士专业除开设有方法、工具类课程外,还有很多理论应用类课程,如统计与方法,老龄化中的感知、行动条件和行动学习,老龄化的身体和认知能力的训练,身体素质的实施和评估、协调性的实施与评估,老年人移动行为研究等理论应用型课程,以提高学生理论应用能力。

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如练习课、项目课与综合课共6门,加上硕士论文及2个月校外实习,总实践教学总学分达到53学分,占总学分的44.2%。

与校外机构合作开展教学。德国科隆体育学院社会组织间多方合作,教师团队有来自于体育经济和管理学院、生物化学学院、波恩大学和老龄研究机构等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其中课程模块6(老龄化过程中的行为能力)、模块9(老龄化过程中的社会能力)及模块11(干预项目III:完善和跨学科主题选择)等课程安排到校外机构上课。

3 对我国老年体育人才培养的启示

3.1 制定《老年体育指导员职业资格标准》

中国老年人体育协会成立于1983年,是代表中国参加国际老年人体育组织和体育活动的唯一合法组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均成立相应二级机构,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老年人体育组织网络[5]。但自协会成立起,其主要业务是强化举办老年人体育健身综合运动会及单项老年人体育展示比赛,虽然有效推进老年体育活动的开展,但没有承担老年体育指导员培训业务,使我国老年体育活动缺乏专业人才指导,不能满足特定群体的体育健身需求,缺乏老年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职业资格标准,阻碍了老年体育健身事业发展[6]。按《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办法》,中国老年人体育协会应承担老年体育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职业资格标准制定、认证与培训工作。根据老年体育活动的特点,从老年社会体育指导所应具备的从业素质、知识及能力采用模块课程形式进行开发,制定《老年体育指导员职业资格标准》和各类老年体育的培训课程,加强对老年体育指导员的培养和继续教育。

3.2 加强老年体育学科建设,构建多元化老年体育人才的教育体系

1)高校开设老年体育专业或方向的可行性。

专业是学科与社会需求的交叉点,社会需求是专业设置的依据,我国老年产业的现实需求及老年人相关政策与教育制度为高校开设老年体育专业的可行性提供政策上的保障。如相关政策有: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要求“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职业学校及有关社会机构的作用,抓紧培训一批适应市场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开放型人才、有创新能力的科研型人才,为加快发展服务业提供人才保障。”[7]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规定:“各高校要优化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落实和扩大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自,除国家控制布点专业外,本科和高职高专专业自主设置,研究生二级学科自主设置,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力度。”[8]我国高等教育的研究生、本科、专科的目录设置中没有设置老年体育专业,为适应老龄社会不同层次老年多样化服务的需求,必须充分发挥高校教育在老年服务人才培养的作用,可在专科、本科、研究生层次开设老年体育专业或专业方向,具体在本科的休闲体育专业、高职的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及研究生各专业中开设老年体育方向或专业方向,使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形成学科特色。

2)加强老年体育学术机构建设,构建老年体育学的学科体系,为老年体育专业设置奠定理论基础。

学科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专业建设是对学科建设成果的延伸。开设老年体育专业必须加强老年体育学科建设,老年体育学术机构建设、老年体育学科体系构建是老年体育学科建设主要的内容。(1)成立老年体育分会。我国老年体育协会弱化了老年体育学术研究的功能,建议在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下设老年体育分会,组织开展国内、国际老年体育学术交流活动,开展课题研究,并与中国老年学会、中国老年保健协会、中国老龄产业协会等学术团体建立横向合作联系;(2)建立老年体育学研究机构(所或院)。在高校或体育行政部门设立与老年体育研究所或院,形成一支稳定的老年体育研究人才队伍。重点对老年体育项目的开发,体力活动的干预,预防和治疗老年疾病,参与体力活动保持健康的晚年生活,运动对老年人认知功能影响、现代技术环境和交通干预促进老年人体力活动(老年人的平衡能力和柔韧功能),体力活动对老年人的心理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等热点问题进行研究[9],促进老年体育学科发展。(3)构建老年体育学的学科体系。重点对老年体育学的学科性质、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及内容体系上构建老年体育学[10]。

3)合理定位各层次老年体育专业,形成特色老年体育人才培养模式。

在高职高专、本科、研究生各层次教育体系中,必须在培养模式上有明确的区分,对人才层次上作合理定位,专科层次的老年体育专业定位为培养服务社区体育和养老机构等一线的、老年体育指导与服务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引导和鼓励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充分发挥老年体育协会或老年专业组织在培养标准制定、教学改革等方面的指导作用,建立培养单位与行业企业相结合的专业化教师团队和联合培养基地,形成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其特点是实践性与服务性。

本科层次的老年体育专业,定位为掌握老年体育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老年体育服务产业的产品开发、经营管理的应用型人才,要求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11],其课程设置“宽口径”,如设置老年体育基础理论课程、老年体育实践课程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12],实践课程以老年体育协会开展的综合性老年体育大会和单项体育项目为主,如开设健身球操、气排球、门球、网球、太极拳(剑)、健身秧歌(腰鼓)、健步走、乒乓球、钓鱼和柔力球等项目,其特点为宽基础与应用性。

研究生层次的老年体育专业定位为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的研究型人才,要求在老年体育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并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13]。课程上强化老年体育的基础性研究和老年体育产品的开发研究,人才培养模式上产学研结合,将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有机结合,对研究生进行系统科研训练,参与更多参与前沿性、高水平的科研工作[14],其特点是学术性与创新性。

参考文献:

[1] 刘波. 德国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设置及对我国的启示[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35(4):77-79.

[2] Deutsche Sporthochschule K?ln. Studienplan M.A.Sport-und Bewegungsgerontologie (M.A.SBG)[EB/OL].

.

[6] 郝宏钟. 老龄化社会背景下山东省老年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研究[D]. 济南:山东大学,2013.

篇2

对于正处于身体以及智力快速发育阶段的小学中年级学生,体育课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我们要根据这个阶段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体育教学。

一、我国小学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

1.小学中年级学生注意力短暂,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小学中年级学生通常容易接受新事物,兴趣爱好广泛,活泼好动。但是与此同时,这个阶段的小学生无意注意占主体,虽然已经初步接受了学校教育模式,但毕竟是智力以及身体尚待发育、性格不定型、注意力不集中的小孩子,容易对单调、重复的体育活动产生厌倦感,甚至是抵触情绪,而周围环境中新奇的事物能够很容易分散他们的注意力。

2.小学中年级学生对各种有趣的事物都能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也就是说兴趣是他们积极主动进行某种活动的主要动力。只有让他们认为某项活动好玩、有趣,他们就会很容易地全身心投入其中,乐此不疲。

二、基于小学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提高体育课堂效率的几点措施

1.体育课堂教学方法要游戏化、趣味化。体育教师应该依据教材内容要求,将简单的体育活动改编成各种具有趣味性和竞争性的游戏模式,这样可以极大地提高体育活动对学生的吸引力,让学生不认为是在进行上课,而只是玩游戏而已,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主动性。

2.灵活运用教学多媒体,丰富课堂内容。信息时代的小学生对于数字多媒体教学更加有兴趣。所以在体育教学课堂中,不妨借助各种数字媒体,吸引学生去学习。

3.教师要做到和蔼可亲。小学中年级学生爱憎分明,只要教师对他好,他就认定教师是好朋友,反之,则会起到很差的效果。所以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积极、宽松的课堂氛围的营造,提高体育课堂效率。

作为小学中年级体育课堂教师,要针对学生心理特点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体育课堂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赵新.小学中年级学生体育课学习兴趣的培养[J].教学园地,2010(9).

篇3

如果从培养目标上来考虑,特殊教育学校同普通学校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目的是让特教学生可以做到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同正常人一样共同参与到社会生活中来。特教学校的学生,很大一部分属于听力有问题,听力障碍则又会导致语言障碍与心理障碍,会极大地抑制儿童智力与潜能发展。通常所说的因聋致哑、因聋而痴便是此意。语文是交流工具,更是是思维发展的基石,只有使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语文水平更高,才有可能使其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一、特殊教育语文课堂同现实生活的必然联系

陶行知在其生活教育理论中曾经指出:生活和教育从来都是一而二、二而一、密不可分的。教育来源于生活,新课改也一定要以生活为基础。在新课改观念带动下,我认为需要使学生的课堂教学活动同生活实践相互结合,以提升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言及文字本来都是进行思想交流的重要工具,特别是语言是极其讲求内在神韵的,如果失去了生活中的形象感知,是无法得到字句中情感的真实体会的;没有字句中情感的真实体会,学生又如何可以享受好作品带来的阅读,怎么能够灵活运用语言文字写出好文章。在对特殊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很多聋生因为听力方面的障碍,要依赖视觉、味觉、触觉等其他感知器官实现同外界事物的交流,这就更加强调了生活的学习源泉作用,强调了其对课堂教学产生的延伸效果。可以得出结果:旧有的讲解与灌输型教学对于特教学生的语文学习是很不利的。学习活动必须要因人而异、以人为本,将教科书、课堂、学生的生活融合在一处,给学生以感知自然、感知社会的机会,让学生在事实、人物、过程的交流中得到更广泛的学习机会。让学生能够自发、主动地习得知识。必须使特教语文回归到多彩的现实世界里面去,以现实激发衍生学习积极主动地参与欲望,与此同时把教学目标内化成学生主体需要,使学生将语文学习自觉地当成一种精神追求。

二、生活实践对于特殊教育语文课堂的影响方略

(一)认真观察生活细节

在特教语文教材里面,很多课文都是基于生活实际而编写的,常常使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为例子,但因为特教学生因为身体原因而未能养成留意观察的习惯,往往无法认识到教材同生活的联系。所以教师需要在平日便关注学生生活积累的问题,认真指引学生留意生活细节、指导其做好观察笔记。如此一来,学生便可以用观察过程与观察笔记来发现生活里面的现象及深层次规律,继而给描述生活现象的能力打下基础。比如在笔者的要求下,学生对下雨之前各类小动物的特殊活动情况加以观察,并对所观察到的细节做以记录,在学习到“要下雨了”这篇课文时,让学生回忆自己所记录的观察内容,大家都可以体验到观察与学习的成就感。这种做法,使学生不但可以在课堂上能够轻松应对,而且也能养成特别优良的学习习惯,切实提升其观察力与理解力。

(二)进入生活中加强体验感觉

毫无疑问,教学要让学生能够发现惊奇与值得自豪的知识内容,在使求知欲得到满足的前提下,提升欢乐体验,这样教学才能变成一种活力与激情的展演。对于很多特教学生来说,可能在学习能力欠缺的时候,却更富于一种表演精神,而教材里面又恰好提供了这样的情节平台。在教授童话、寓言、历史故事时,可以使特教学生动起来、活起来,改编故事情境、创设故事情节,这对于提升教学质量是很有帮助的。

(三)课堂上的生活经验提醒

在课堂教学中,有些词句明显同学生经验有共通之处,教师在进行这些课文的讲解时,应当有意以各类教学方法实现场景描绘,把课文里面所描绘的情景同现象情景结合起来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加深理解课文的程度。当讲到低年级看图学词“春天”这节课时,可以预先做好准备,给学生展现出春天的图画,让图画带动学生的生活化联想,也可以用踏青、郊游并拍照的办法整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在课堂上欣赏到自己活动的现实场景,促进学生在多个角度理解春天来了的内涵。在朗读训练环节,虽然句子不多,但是学生们便依然可以读得很认真,在沉醉表情里面可以发现,学生真正在课堂同生活的结合中感受到了美的意韵。

三、多媒体教学手段对于特殊教育语文课堂的价值

(一)改变普通多媒体教学模式

特殊教育所面对的对象与教学方法毕竟同普通教育有很大差别,在多媒体教学中也应当重视这种差别,而加以适当的方法转变。应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可以在声音选择、图片衬托、视频补充等方面加以强化,提高整体教学效果。比如在讲到“乌鸦喝水”这部分内容时,除了准备常规课件以外,教师还可以将乌鸦喝水的动画视频引入其中,视频内容越丰富越真实所起到的效果就会越好,如果感觉学生对此有很大兴味,还可以重复播放视频,以使学生加深印象。

(二)注意多媒体技术对特教学生理解能力的恢复作用

特教学生存在先天身体机能缺陷,但是却同时拥有正常孩子所不具备的优势,比如视觉缺陷学生,听力一般很强,语言组织能力差的学生,模仿水平较高。按照补偿缺陷的教育理论,当对这些有障碍学生实施教学时,必须充分调动其强项因素,培养其学习情感,使学生可以将生活想象同教材中心思想结合起来,培养理解能力恢复水平,在这方面,多媒体教学所起到的作用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如在学习“小猫钓鱼”这篇课文时,可以先在课前给学生播放多媒体动画片。学生对于自己喜欢的动画片表现出强烈的兴趣,有的边看边跟说台词,有的则会不自觉地做出相应动作,课堂气氛就这样被调动起来。在欣赏完动画片后,教师可以马上发问:大家在动画片里看到了什么动物?动物们都在什么位置?动物们都在做什么?学生对于这些问题反响积极、表现热烈。教师按照学生回答的先后顺序,将小猫、蝴蝶、蜻蜓、鱼等图片依次粘贴到黑板上面,再在图片旁边标出相应的汉字,教学生认读。学生对于故事情节有了了解之后,教师可以再继续提问更深层次的问题如:小猫钓没钓到鱼?小猫对妈妈讲了什么话?猫妈妈怎么告诉小猫的?学生可以按照座位顺序组成小组,对动画片进行欣赏性讨论,并寻求相关问题的答案。用多媒体技术丰富的直观展示效果,再加上关系密切的板书设计,可以使学生的听觉、视觉、感觉等系统得到充分激发,继而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课堂教学内容,并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总结:在特殊教育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调动不同的教学方法,尽量使学生达到动脑、动手、动口、动身的全面协调学习,给学生更加宽广的适应社会的沟通平台,为其继续学习奠定扎实基础。教师是神圣的,特教教师的神圣光环下又添加了辛苦两个字,但是只要学生能够在自己的指导下完成学习、认知生活,教师再辛苦也是值得的。

参考文献:

[1]杜国胜.多媒体在聋校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34).

[2]郝良霞.小步子细分课堂,多练习强化巩固:培智语文《寄信》教学案例[J].现代特殊教育,2012(09).

[3]张蔚.低年级趣味课堂培养聋生学习语文的兴趣[J].新课程:教研版,2011(12).

[4]王春来.如何打造语文高效课堂[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1(1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