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生物科学前沿热点

生物科学前沿热点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4-04-03 15:38:1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生物科学前沿热点,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篇1

1.支持核心知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同样,教材不仅需要提供科学知识,而且需要通过恰当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知识。也就是说,教材不仅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目标,而且要在学生实现学习目标途中遇到困难时提供知识及方法的支持。在“资料分析”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将由被动学习者变为通过资料的阅读、分析、讨论进而获取知识的主动参与型学习者。学生由过去的生物学概念、规律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变为主动通过各种资料的阅读分析,甚至是课外查找资料发现概念和规律,把知识由“别人的”真正变为“自己的”。

例如,教材必修1第4章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特点”的“资料分析”栏目含“资料一柱形图一讨论题”三部分。该“资料分析”栏目所提供的索材是为了帮助学生了解细胞对无机盐离子的吸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先留一段时间让学生仔细阅读资料,认真分析柱形图,研究在水稻和番茄培养前后的培养液中不同离子浓度的变化情况,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从中引导学生归纳出两点规律:一是细胞对无机盐离子的吸收不一定都是顺相对含量梯度的;二是细胞吸收物质是有选择性的,说明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通过这样的研究学习,学生就能准确得出上述讨论题中4个问题答案:1.在培养过程中,水稻吸收水分及其他离子较多,吸收较少,结果导致水稻培养液里的浓度增高;2.不同作物对无机盐的吸收是有差异的:3.水分子跨膜运输是顺相对含量梯度的,其他物质的跨膜运输并不都是这样,这取决于细胞生命活动的裔要;4.细胞对物质的吸收是有选择的。这种选择性具有普遍性。学生通过对图表数据进行分析,从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解释核心知识

信息被加工的水平越深,它能被提取出来的可能性就越大。有研究表明,学优生善于从深层水平上理解知识,而学困生则习惯于对知识作字面的肤浅理解。因此,教材有必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学习内容,更利于核心知识的获取。教材中有不少“资料分析”栏目中的内容可以实现这一目标。

例如,必修1第1章第l节“资料分析”栏目中“生命活动与细胞的关系”列举了四个实例:草履虫的运动和分裂,从单细胞生物角度说明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人的生殖和发育和缩手反射的结构基础,从多细胞生物角度阐明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艾滋病毒的感染,从无细胞结构生物的角度解释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这部分的“资料分析”主要以图片的形式呈现,以图片代替文字,在识图过程中练习文字语言的表述也是学生亟待强化的能力。例如,在必修1第3章第4节,“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实验是乔治・埃米尔・帕拉德(GeorKe Emil Palade)及其同事用同位素示踪技术证实豚鼠胰腺腺泡细胞合成、运输、分泌蛋白质途径的经典实验。教师在进行该内容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快速通读资料分析中文本信息,可以对核心问题进行信息的初步搜集,明确该实验的研究对象是分泌蛋白,实验的取材是豚鼠的胰腺腺泡细胞,实验的方法是同位素标记法,实验的过程中被标记的亮氨酸发生了位置上的动态变化等。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中的讨论题,理清资料分析阐述的核心内容,即让学生通过探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过程,了解分泌蛋白合成的路径,从而深入理解相关细胞器的作用及细胞器间在功能上的协调配合。此外,“资料分析”栏目一般都在文本信息或图解信息后配置了相应的讨论题,这些讨论题通常也是本节课要突破的重难点问题。通过对讨论题的分析,结合搜集和处理的信息,讨论题便迎刃而解。

3.拓展核心知识

篇2

通读《中学生物课程标准》和新世纪中学生物教材,不难发现中学生物教学课程目标的定位基于以下两个基本点:

1.课程目标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充满希望和挑战的21世纪,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将相互作用。科技将高度社会化,社会将高度科技化。社会的高度科技化要求公民具有较高的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科学观点、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价值观、科学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等。生物科学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求我国涌现出一大批站在生物科学前沿的创新型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学生物课程一方面要求广大受教育者具有较高的生物科学素养,另一方面又要为将来可能从事生物科学研究的人才在态度观念、知识和能力等方面打好生物学基础。从国际上看,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使人类社会高度信息化和科技化,高科技的发展引发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全球面临人口、粮食、健康、能源、资源和环境等问题,给各国的基础教育,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基础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要求基础教育的教育目标作适当的调整,如强调国际化,具有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树立全球意识和环境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发现,学会创造等。

2.课程目标要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

关于学生发展的需要,首先应当研究中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了解哪些内容是学生乐于学习的,哪些内容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具有较高的价值,而不是单纯从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出发,选取学生应当学习的内容。调查表明,关于动植物的形态结构和分类等事实性知识,名词术语较多;有些动物是学生不常见的,《教学大纲》和教材从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出发,将它们作为代表动物或代表植物讲述,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低。关于原理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能够使学生理解为什么,懂得怎么做,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例如,生物的性状是怎么遗传给后代的?遗传物质是怎样发现的?等等。

因此,面对生物学科的新标准、新教材,在生物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要有一个全新的教学理念。如在制定每节课(或活动)的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课程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相互融合和渗透。要考虑到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特别要注意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要求。

二、探究性、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探究性、研究性”学习是基础课程改革过程中所倡导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按照这种学习方式,生物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必须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和实践。这种有目的、有步骤的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主要包括对生物及其相关事物进行观察描述,提出问题,从各种信息渠道查找信息,提出假说,验证假说,思维判断,做出解释,并能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等。因此,教师在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需要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境

例如,提供相关的图文信息资料、数据,或呈现生物标本、模型、生活环境,或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中提出探究性的问题,或从社会关注的与生物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切入。如当前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这种现象被称为温室效应,原因是由于二氧化碳的浓度升高,请学生探究减缓温室效应的措施等。

2.应该鼓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提问,并在提出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性活动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例如,现有一段小长骨及相关器材,请设计实验方案鉴定该骨是老年、成人,还是少年儿童的骨?鼓励学生自己设计生物实验,探讨该骨的化学成分,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3.注意课内外活动相结合

教师应打破课堂内外的约束,有计划地安排好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的活动,包括必要的调查、访问、参观等,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保证活动时间的落实。

4.重视探究性学习报告的撰写和交流

教师应培养学生通过文字描述、数学表格、示意图、曲线图等方式完成报告,并组织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三、生物实验教学的创新

篇3

生物化学是本校生物科学、生物工程、制药工程等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之一,该课程以介绍蛋白质、糖类、脂类及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探讨其在体内的进程及结构和功能相互联系为重点内容,学生普遍认为内容抽象晦涩、基本概念较多、生物代谢进程之间的关联复杂,难以系统理解和全面掌握,加上传统的教学方法枯燥,因此,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方面应进行相应的探索改进,从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内容的优化、教学方法的整合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对于强化我校生物科学专业学生培养的效果具有积极的意义,有利于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1.转变教学理念,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课堂教学容易落入权威教学的怪圈,即教师教学的都是对的,学生应该无条件听从,其实,真正的大学课堂教学不是一名教师的教学,而是师生互动共建的教学。“满堂灌”和“一言堂”的旧方法已经难以适应当今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自主学习、创新等方面的能力。

2.优化教学内容,增强授课内容的趣味性

教学内容专业性较强,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教师讲得不亦乐乎、学生听得云里雾里的现象,这很容易让学生认为生物化学就是晦涩难懂、课程难度大、缺少趣味性,最终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教学效果难以得到保保证。任课教师要及时关注生物化学前沿知识,紧跟时展的步伐,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系统,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进行自我学习和自我探索的能力。

3.整合教学方法,培养应用型人才

生物化学内容抽象晦涩、概念繁多,生物化学中新知识、新技术、新研发领域日新月异、发展迅速,传统的讲授法已经难以让学生更好地接受并融会贯通,任课教师要善于根据任课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具体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加强师生互动,调节课堂气氛,改变“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方法,切实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作为指导思想,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3.1疑问式教学

爱因斯坦曾说,高等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具备会思考、探索问题的本领。疑问式教学法重在倡导和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探索、积极质疑的素养。对于此类方法,可以结合当前热点问题,如2015年引发热议的被称为“三无”的科学家屠呦呦,她于2011年9月发现了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借此就可以提出物质分离提纯所运用的手段。

3.2启发式教学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采取灌输式,然而这样的教学形式并不利于学生接受新知识,因此,应该对传统教学方法“扬长避短”,发扬其优点,避免其缺点,在课堂上,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以问题导向启发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让学生接受知识的方式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究,不断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启发式教学要选准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问题,结合生动形象的案例,提出极具启发性的问题,循循善诱,带领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

3.3讨论式教学

课堂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师生之间的互动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教师的“满堂灌”已经不适合现在的大学生,互动式的教学方式特别受到学生的青睐,教师要善于将教学内容和客观实际(如学生的特点)等结合起来分析,积极采用讨论式教学法。在备课过程中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列出若干经典案例或问题,以便在教学过程中能够适时展示给学生,并提出相关的要求和目的,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并抽取学生代表亮出自己的观点和结论,最后再由教师点评提升。

3.4充分利用互联网进行教学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计算机、智能手机、互联网走进千家万户的时代,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等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由此带来的课堂教学的变革也是顺应了时代的潮流,更多的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走进大学课堂,是大势所趋。在运用网络资源和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时候,应该注意将现有资源与开发新资源相结合。现有的资源如国内外点击率较高的热门网站及论坛,网站上下载到极其前沿的研究论文、论坛中也可以获取比较前沿的观点。如NCBI(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Springer link等点击率较高的网站;生物秀、生物谷、小木虫、丁香园等活跃度较高的论坛网站;Nature和Science两个著名刊物的官网也是获取资源的重要网站,应该予以重视;微信公众号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种网络资源,如生物探索、赛先生、华大基因、生物在线等公众号。除了运用现有的网络资源以外,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开发新的生物化学软件学习平台或者相关游戏。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及网络资源,可以有效拓宽师生视野,打破教学的局限性,及时了解生物化学的前沿技术,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探索能力的培养。

3.5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并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