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8 16:31:3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生物科学和生物学,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当今全球范围内的生物科学技术发展越来越迅猛,生物技术和工程的成果正在不断地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同时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生物教学中努力提高和强化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为社会培养更多素质高、能力强的后备队伍。为此,新的《生物课程标准》也将把提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和基本理念。《标准》指出:“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如何强化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关键是在生物教学中着重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构建开放式生物教学模式
教学方式的变革是推进以提高创新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核心。传统的以教师为主角、以书本为中心、以考试为目的的封闭式教学模式显然已不能适应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要求,构建开放式生物教学模式已经成为当务之急。中学生物教学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还是教学评价都应该走上开放的轨道。
1.培养教师和学生开放式学习的意识。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要认识到生物学开放式学习的重要意义,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框架的束缚,以全新的、开放的理念去对待教与学的过程。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学生也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要以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为实行开放式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2.让学生成为教学关系的主体。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生物学教学方法只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而开放性教学则要求树立“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减少教师对学生的思维预先设置的限制,使学生充分发挥个性,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具有开放性和选择性的自主发展空间。教师应有意识地提高生物教学活动的开放程度,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动手实践、动脑思考和分析交流等方式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生物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同时,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条件,使学生有更积极的主动参与意识、更多的主动参与机会,来提高中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
3.培养挑战性思维,实现多向交流。生物科学是一门典型的实践科学,教学中树立学生的挑战性思维方式尤为重要。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个性化特点,鼓励学生不迷信经验和权威敢于逆向思考问题。不害怕错误和反对,敢于阐述独到的意见和见解。不担心失败和挫折,敢于尝试前人未做过的试验。同时,要带领学生开展多向交流活动。交流对象包括师生之间交流、学生之间交流、学生与社会之间交流等。交流内容可结合课程,采取教师预设主题、学生提出问题、扣紧当下社会热点难题等,力求丰富多彩、贴近生活。同时,给学生的思维以想象和拓展的空间,在交流中不断深化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思考,打下良好的专业素养。
4.开放教学评价。开放式生物学教学必定要有开放性的教学评价作为后盾和保障,在考查中学生的学习效果上不能仅用传统的考试方法,而要引进实验观察、动手操作、撰写心得体会和小论文等多种评价标准。注重学习评价的激励作用,使学生学习知识、探究问题和参加实践的兴趣在评价中得到激发。
二、实施探究性生物教学方法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新课标提出的一个基本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利用科学探究的方法,主动开展探究性教学,改变长期以来只强调让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并以灌输的方式进行传授,只是简单地“授人以鱼”,而没有“授人以渔”的现状。生物学的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从设问讨论结论提高的探究过程中,达到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探究能力,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目的。
1.强化教师的创新意识,进一步夯实教师生物教学功底。从传统生物学教学方式向探究式教学的转变,要求教师先行。要在思想上强化教学创新意识,充分认识这种转变的重要性和意义所在,也要求教师进一步提升生物教学功底,具备较深厚的生物学知识,这是培养中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前提条件。要树立认真钻研的精神,不断更新、充实专业知识,及时把握教学动态,吃透课程标准,明确授课目标,准确取舍,突出重点,做到有选择地开展生物学探究性教学活动,防止泛泛而为、不分轻重。
2.循序渐进,选取合适的课题进行探究。在探究性生物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按不同的难易程度设置适当的问题,是教学的关键。中学生对生物学知识有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学习领会的能力有待逐步提高,探究课题的设置也应当循序渐进,适合不同阶段的特点,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因而,教师要根据教学进度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事先制订好生物课程探究性学习的步骤、方法和内容,形成一个完整的系列,既要环环相扣,又要将每个环节与各章节课程相融合,并突出重点。
3.教师要充当引导者的角色。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而教师则要发挥好指导作用,引导学生在一个完整的系列活动中学会尝试、分析、归纳和总结。教师的引导要着重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因势利导,着重强化中学生各种基础训练,为今后进一步深造打下良好基础。二是因人施教,了解每个学生的知识功底,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指导方法。三是因果关系,对探究性学习要完成从实践到理论,再回到实践的过程,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4.重视探究性学习的总结与反思。总结与反思是至关重要的升华,毫不夸张地说,若缺少总结与反思,探究性学习只是完成了一半。教师要带领学生认真分析探究性学习的结果,得出有理有据的结论。同时积极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辩证的分析归纳和科学的总结表达。而及时的反思更能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并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
三、开展研究性生物实验课题
研究性实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从课堂知识和生活实际中提出研究性课题,通过实验研究得出结论,以此来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自主地吸收生物学知识,应用生物学基本理论解决问题。它有利于提高中学生的创新意识,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是强化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手段。一般来说,它是以确定研究课题制定研究方案实施研究过程得出研究结论交流研究心得作为一个完整的研究性实验过程。
1.引言
兴趣是获得知识的内在动力,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与效果。如果学生对所学学科兴趣浓厚,学业成绩一般比较理想。因此,在教学中努力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对于当前的初中生物学科的教学而言,由于生物学科通常不归入升学考试而遭到学生、家长、学校领导一定程度的轻视,这种情况下培养学生自发学习生物学科的兴趣就显得尤为迫切。
2.培养学生兴趣的途径
理想的生物教学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同步发展的过程,在众多的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非智力因素中最为活跃的一个入门的向导,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因此,在教学中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教师在进行教学前,多收集有关生物科学成就及发展前景,生物技术应用,生物科学中存在的未知领域等知识,在第一堂生物课上作适当介绍,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人体器官因发生了不可逆转的病变,生命受到威胁时,挽救生命的重要方法就是器官移植。为了解决器官的来源问题,也为了预防移植后出现的排异现象,科学家们采用基因工程方法培育出带有人类某些基因的动物。经过基因工程改造的“猪心”、“猪肾”等,有望在不久的将来进入人体执行正常的生理功能。又如模拟细胞膜结构研制成的“生物导弹”将会广泛应用于众多疑难病症的治疗。“导弹”的外衣是磷脂双分子层,“子弹头”是蛋白质,把“生物导弹”注射进人体血液后,“子弹头”就会发挥识别作用到达病变部位,“导弹”随之定向爆破,施放药物,杀死病毒或癌细胞。目前治疗乙肝、肝癌、结肠癌的“导弹”已研制成功,经手术和“生物导弹”治疗的肝癌病人寿命已延长五年以上。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学生对生物学知识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使他们关注生物学发展的动向,激励他们走进生物科学研究的行列,为生物科学的腾飞贡献力量。(2)通过直观教具和演示实验,提高学生兴趣。在教学中,对一些抽象的、繁杂的知识点,教师应用直观的教具和形象的语言进行辅助教学,化繁为简、直观形象的教具能使用使学生易于掌握,从而降低难度,增加学生的兴趣。例如讲述植物细胞吸水、失水的条件时,教师通过实验演示萝卜条在清水、盐水中浸泡后的硬度对比,便可充分说明当细胞所处外界环境溶液度大于细胞液时细胞失水,反之则吸水。又如在讲述心脏结构时,教师可运用心脏模型进行讲述,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3)通过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巩固学生兴趣。浓厚持久的学习兴趣不能仅凭表象的刺激,而在于不断提出问题,在好学深思中不断发展深化。因此,在生物教学中要注意设疑集思,促进学生理解知识,培养良好的思维能力。例如讲光合作用时,可围绕中心巧设问题串:植物的生长需要哪些物质?这些物质来源于哪里?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产物”各是什么?叶片有哪些结构与光合作用相适应?为什么光合作用在生物界甚至整个自然界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样的问题串会让学生积极思考,启发学生思维,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4)联系实际,实现知识迁移,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以致用,把所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才能体会到生物学知识的重要性,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向更高层次发展。例如学习了血压测量法、听心音等知识后,笔者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时间为学校师生测量血压、检测心跳等。学生群情振奋,很多学生边检测边向师生们介绍血压、心跳正常值,真像一个个小医生,每一个学生脸上都洋溢着自信、兴奋的神情,把所学知识运用到了生活中,既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又让学生充满了成就感,充分调动了学生追求知识的积极性。(5)充分利用情感教学。古语有云:“亲其师,信其道。”这句话道出了亲切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爱护学生,关心其学习与生活,对于心理发育还不成熟的初中学生,更能起到“爱屋及乌”之效。利用情感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生获得学知识的乐趣和学生物的兴趣。教师一定要把情感教育贯穿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激发学生爱的情感,为学生学习兴趣的萌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8-085-01
科学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学生是一个国家潜在的人力资源,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强化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生物学教学中重视渗透学生科学素质的提高和培养,渗透思想教育和科学观点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强化学生科学素质培养的重要方面。学生应具有的科学素质,既包括掌握一定层次的科学方法,具有学习科学、研究问题的态度以及用科学的观点对待、探索事物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具有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在教学中按照这些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科学实验方法及观察能力和落实科学思维训练、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观点等方面进行探索,取得一定的效果。
一、进行科学实验方法及观察能力的培养
生物学是实验的科学,观察是生物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对于学生认识生物界、掌握生物学知识、从事生物学研究十分重要。进行生物科学研究离不开实验、观察,因此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力,在教学中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1、重视实验,训练学生的操作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要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学基础知识和理论,掌握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就必须让学生多动手练习。我们应根据教学目标的规定,积极创造条件,多开设一些实验。近年来,随着教学条件的日益完善,结合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增加了一些实验,如衣藻的采集和观察、家鸽的解剖等,保证学生有更多机会动手操作 。每次实验,从实验准备到实验过程,作好精心安排,使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要求、注意之处等,确保较好地完成实验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2、循序渐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各种能力的基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应着重在观察方法上加以训练、引导。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很高,我们应抓住这一有利条件,精心做好实验课前准备,实验时告诉学生观察的方法,观察的次序等。如解剖鲫鱼实验,在解剖前观察外形时, 首先应观察其整体形态、体色等,再看局部的特征;解剖完后,观察内部系统时,应按照由外到内的次序逐一观察,不能颠倒。
二、落实科学思维操作的训练
生物学和其它科学一样,它既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也是一套系统的探究方法。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利用科学的思维分析才能使其成为自身知识结构的一部分,我在教学中采用分析、综合、比较的方法对学生进行了科学思维训练,对提高学生科学素质产生了一定影响。例如讲解“遗传规律”时,首先引导学生分析性状的遗传是受基因控制的。如分离规律是一对同源染色体控制的一对等位基因的遗传行为;自由组合规律是不同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的遗传行为;最后启发学生总结出每个遗传的基本规律,都是揭示细胞核内染色体上基因的传递行为。这样,学生就能抓住遗传规律的本质。
比较是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进行的,没有分析就无从比较。客观事物总是通过比较来认识的,比较是形成概念过程中的逻辑方法,也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手段。它既能使学生直接感知生物的特征,系统的掌握生物学知识,又能促使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例如,讲叶绿体的结构与功能时,与线粒体作比较;讲DNA结构时与蛋白质结构相比较等;在比较分析中把学生的思路引向正确的方向,培养它们科学的学习方法及分析综合能力。这样学生不但概括了生命现象的本质,而且对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以及遗传与变异的辩证关系,都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三、培养学生科学观点和科学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