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生物技术与生物科学

生物技术与生物科学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0:39:10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生物技术与生物科学,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篇1

室内空间设计新的发展趋势主要集中在通过高新技术、高新材料之间的全面协调,装饰形式与新技术、新材料之间的平衡,以及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尽可能地让人们接近自然。进一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1.生物科学技术是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直接手段,而不是征服自然、掠夺自然的“凶器”。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要促使整个生态系统保持良性循环,能为优化生态系统提供智力支撑。

2.生物科学技术作为人类实践的物质性活动,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服从自然本身的属性,接受自然科学的必要限制。同时更要认识到科技自身的不完备性和复杂性,积极预防科技应用可能引发的负面效应。

3.树立综合的科技观评价体系。避免从单一的经济指标来评价科技的优劣,而应从生态、人文、美学等各方面建立起合理的科技价值体系,引导科学技术健康、持续发展。

然而空间设计是借助于生态科学技术的理念来实现其理想。通过运用生物科学技术这一手段更好的设计出和谐的空间场所。尤其是在空间设计中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明显的提高和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

篇2

关键词 农业科技书籍;普通高中;生物教学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也是幅员辽阔的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及社会的稳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许多科学家和农业科技人员为农业教育及农业发展一直在努力着,不仅有理论研究,更有实践研究,并且不断地大力推广。《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的课程理念之一是“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农业知识与生物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且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些农业知识可以服务于普通高中生物教学。

一、农业科技书籍的特点

1.实践性

农业科技书籍主要的阅读对象为农民,农民对书籍的要求偏向于实践性,“怎么做”、“能解决什么问题”、“会有什么样的效果”,这些是他们所需要的。根据农民朋友的需求,农业科技书籍以介绍实践方法为主,同时也有必要的理论阐述,如葡萄白腐病,主要危害葡萄果实。发病初期,在离地面较近的果穗梗上会出现枯黄色斑点,渐渐变为浅褐色。果实成熟时,果粒上会出现灰白色小点。白腐病可以导致葡萄果粒和病穗脱落。白腐病的传播途径和其他几种病菌差不多,病菌多以孢子器的孢子在葡萄枝上越冬,翌年借助风雨传播。高温高湿发病愈加严重,每年7月为发病高峰期。发生白腐病时主要采用退菌特等杀菌剂和波尔多液交替喷施,可以在春秋季清园进行预防。

2.科普性

正是因为农业科技书籍的读者为广大的农民朋友,所以相关内容的阐述要通俗易懂,看得懂才会用,按照正确的方法用了才会有效果,这要他们才会觉得这种书籍有价值,这样有利于农业知识的推广。如西瓜育苗技术的误区之一是育苗营养土配制不当,或因氮化肥过多而造成烧苗;或因氮、磷、钾配比不当,磷、钾不足而幼苗不壮;或因有机粪肥未经充分发酵而引起地蛆为害。正是这些书籍的科普性,才能让农业知识在农民朋友中广泛传播开来。

3.地区性

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是有差异的,土壤酸碱度也不同,不同的植物栽培以及动物养殖的特点也不同,所以书店里所售的农业科技书籍要根据本地的农作物的要求以及主要的动物养殖有关的书籍,一般有地区特色。如我们东台地区的大棚西瓜“爆炸瓜”全国有名,故书店里有关大棚西瓜的栽培、病虫害防治的书籍就有许多,如《大棚温室西瓜甜瓜栽培技术》、《大棚西瓜甜瓜栽培答疑》、《大棚西瓜生产实用技术》、《大棚西瓜高产优质栽培》、《大棚西瓜无公害生产技术》、《西瓜优良品种与丰产栽培技术》、《提高西瓜商品性栽培技术回答》、《怎样提高种西瓜效益》等。

二、农业科技书籍服务于普通高中生物教学

1.课堂教学中应用农业科技书籍中的知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喜欢在课堂导入时用相关的材料来引起学生的共鸣。应用本地的特色农产品作为材料导入,学生非常熟悉易引起他们的共鸣,再由此引出相关问题,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习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之间的关系时,可以以“爆炸瓜”为媒介来导入,同时展开相关问题讨论和学习,“我们东台的西瓜为什么出名”、“为什么会爆炸”、“为什么糖分高”、“为什么有机物积累多”……这样既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又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教育,又能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

2.研究性学习中应用农业科技书籍中的知识

在开展“番茄无土栽培的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缺乏相关的材料是无法开展此研究性学习的,通过在农业科技书籍中查找相关资料,就会了解有关的番茄的知识,以及无土栽培的知识,如在什么季节开展此研究性学习,研究方案中的实验器材、药品等,研究过程的注意事项等都可以从这些书籍中找到,这样老师在开展此研究性学习时“心中有数”,能够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在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农业科技知识能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

3.合理运用农业科技书籍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当老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注意利用农业知识去进行课堂导入,展开课堂问题讨论等,学生会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就会从课堂教学效果中体现到成就感,就会不断地去思考,如何将更多的农业知识巧妙地整合到课堂教学中,这样长期地进行下去会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水平,教学效果将会越来越好,教师自己也能逐渐成为学生所敬重的老师,这是一个正反馈调节的过程。不仅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用于农业科技知识,在命题过程中同样可以用到这些知识,许多高考题就是以农业科技知识为背景来设计的。

农业的生产结构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副业,农业科技书籍覆盖了这些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与生物学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普通高中的必修教材与选修教材中都能合理利用。合理地用好这些农业科技知识服务于高中生物教学,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还能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在普通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用好这一课程资源,为新课程改革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篇3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1-

“结课”是一种艺术,它与“导入”一样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古人云:“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一堂好课要“善始善终”,不仅要有引人入胜的“序曲”、扣人心弦的“主旋律”,而且也应该有一个让人感到余音绕梁、不绝于耳、韵味无穷的“结尾”。成功的课堂结尾,应起到概括总结、衔接新旧教材,使学生对关键问题豁然开朗的功效。以“不全”求“全”,在“有限”中追求“无限”,突破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耐人寻味的课堂结尾,不仅能巩固知识,检查效果,强化兴趣,还能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活跃思维,开拓思路,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在热烈、愉快的气氛中把一堂课的教学推向。”结课”有哪些行之有效的技巧呢?生物课堂教学应如何提高“结课”的艺术性?笔者就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教师苦抓最后一刻,学生期盼休息半分。

镜头一:上课时间已接近下课,教师受“保姆式教学思想”的影响,仍紧扣教材,点点滴滴,讲透讲深,惟恐遗漏;或是填鸭式教学,不论试题大小、难易深浅、题型如何,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忘记了下课,听不到铃响,不顾学生方便,直至下节课前,严重拖课。

镜头二:教师没有整体设计,缺乏课前预设,教学随心所欲,任马随缰,上到那算到那;或虽有教学设计,但未能掌握教学节奏,前松后紧,甚至不能完成教学任务,下课铃声响后,只能草草结束,这类教师虽然没有拖课,但缺乏课堂教学的整体性。

镜头三:为了解学生在教学最后5分钟的需求,笔者随机抽取了一个实验班和一个平行班共82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由科代表代收,学生采取自愿参加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实验班的42们同学都自愿上交了问卷,平行班有3位同学不愿参与。问卷对教学最后5分钟,学生希望和不希望老师做什么两方面进行调查,具体内容由学生填写,笔者对收到的79份问卷进行了统计,统计结果如下:

1.调查问卷汇总表(一)

最后5分钟,你希望老师做什么? 理由 人数 百分比

1 简明扼要地总结归纳知识点 理清纷乱的思绪 34 43.04%

2 介绍与学科相关的新知识 丰富知识,开拓视野 12 15.19%

3 自主讨论交流 回顾知识,加深印象 11 13.92%

4 学生提问、质疑 解答疑难问题 5 6.33%

5 回顾反思 消化知识 6 7.59%

6 做几个练习,知识迁移 提高应用能力 4 5.06%

7 快点讲完,布置作业 课间音乐太响,听不见 4 5.06%

8 聊天、休息 注意力无法集中 2 2.53%

9 讲评昨天的作业 了解班级同学情况 1 1.26%

2.调查问卷汇总表(二)

最后5分钟,你不希望老师做什么? 理 由 人数 百分比

1 老师讲新课,而且是难点内容 注意力不集中 28 35.44%

2 讲练习,而且是大、难题目 没有效率 20 25.32%

3 因为各种原因造成拖课 影响休息,上厕所 18 22.78%

4 讲废话 浪费时间 3 3.8%

5 梳理知识点 记不住 2 2.53%

6 自由做作业 作业应该是课后做 1 1.26%

7 集体读书 下课铃声听不到 2 2.53%

8 默写 一般要拖课 1 1.26%

二.先“立志” 后“力行”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近十年来在全国各地轰轰烈烈开展的教学改革,不论形式如何,方法各异,形式多样,最终都坚持一个目标,课堂教学从以教师教学为中心的传统方式向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转变,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本校地处农村,属于三星级普通高中,学生来源层次较低,综合素质不高。学校为达成“促每一个学生成才,让每一个家庭放心”的办学目标,近三年来,在全体老师中开展“深化教学改革,建设和谐课堂”教学改革,力求转变教师“满堂灌” 、“填鸭式” 、“延时拖课”的教学方式。学校把”结课”作为建设“和谐课堂”教学模式的突破口,要求教师给学生要留足3-5分钟”结课”时间,让学生用于思考反思,归纳总结、知识迁移、训练提升等。经过一段时期的推行,青年教师们本来就语言精练,加上适应性强,他们很快就完成了角色的转变;但相当一批中老年教师习惯了长期形成的传统教学方式.一时无法适应新的教学方式,甚至对3-5分钟”结课”提出了质疑。当理化生学科在校园网教师论坛园地提出”如何提高结课的有效性”话题后,许多本学科和其他学科的老师踊跃参与,各抒己见,积极讨论。有的老师提出“留3-5分钟是否就是让学生自由学习”?有的老师说“这3-5分钟时间,我把它分散到了教学的各时段中,让学生反思、训练行不行?”甚至有的老师提出“是否每堂课都要用3-5分钟‘结课’,不要这个程序行不行?”针对上述问题,学科组组织老师们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新课程标准,寻找和探求课堂教学的真谛。关于”结课”,它与班级授课制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最早的教学没有“课”的概念,只能说有一个大概程序。孔子在二千多年前提出“学、思、习、行”四个阶段;赫尔巴特提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的教学程序,美国杜威提出“暗示―理智化―假设―推理―验证”的教学程序;直到后来苏联凯洛夫提出“组织教学―复习检查―讲授新课―巩固练习―布置作业”的五步教学程序才体现了“课”的轮廓。新课程改革以来,许多改革先驱者们又创立了适合本学科特点的教学程序,例如特级教师钱梦龙的“导读法”:自读―教读―练习―复读;魏书生的“自学六步法”: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黎世法“中学最优学习方式”:自学―启发―复习―作业―改错―小结等。不论是那种教学程序,都具有一定的教学结构,具备其独特的结构特点,缺少了其中任何一个教学环节,其结构就缺乏完整性。因此,”结课”就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具备艺术性,但却不能用开头,中段等来替代。通过学习,老师们认识了”结课”,祝老师用“编筐编篓,重在收口。”说明“结课”的重要性;吴老师认为“结课”的重要作用如同“描龙画凤,贵在点睛。”袁老师用指导作文的行话“凤头、猪肚、豹尾”说明“结课”的好坏决定一堂课的优劣。临近下课,学生或多或少有着不同程度的疲劳,精力困乏,注意力进入分散期,学习效率有所下降。作为教师,这些现象应该引起足够反思和探讨,这不仅需要教师及时变换课堂活动方式,更要精心设计课堂结束活动。

三.提高课堂教学技巧,提升“结课”艺术。

课堂“结课”的处理,方法很多,形式各异,选用那种方式,要根据课的特点、课的形式、课的内容,学生实际水平和班级情况来决定,正所谓教无定法。新课教学,应突出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呼应课堂开头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再次明确本堂课要掌握的重点知识,便于学生课后复习。复习教学,可采用知识网络结构形式,让学生对要掌握的知识有比较简洁明了的感官认识。习题练习课,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最好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讨论、提问,教师也可以到学生中,直接感受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及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和归纳总结。课堂“结课” 的语言要精炼,通过归纳总结、转化升华和设置悬念等方式,对所学知识及时地进行系统巩固和运用,使新知识有效地纳入学生的认知过程。生物学知识主要是自然科学技术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根据学科特点,笔者常采用以下几种 “结课” 的技巧,学生反响很好。

1.归纳总结,达标巩固

新授内容结束后,教师将课堂教学内容有条理地、简明扼要地归纳出来。这样既能理清学生纷乱的思绪,构建知识网络,又能点明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使学生的学习有所侧重。此法可由教师来做,也可引导学生来做或师生共同归纳。例如,《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专题复习的总结: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一张有关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比较表格,让学生在填表中既理清本堂课的思绪,构建知识网络,又能明确学习内容的重难点,使学生的学习有所侧重。

2.巧设歌诀,强化识记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富有哲理性、新颖性、地方性和时代性的农谚、歌诀,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如利用“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来总结《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利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来总结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这样的“收尾”使学生既产生一种新鲜感,激发学生探求每句歌诀所蕴含的知识内容,又加深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理解和记忆。

3.首尾呼应,主题升华

生物课堂教学,应使首尾衔接自然,前后呼应有序,力争达到首是首,尾是尾,不偏不倚,浑然一体的境界,从而使授课主题得到升华,让学生回味无穷。在讲授《传染病》一课时,可以用“传染病是如何传播的?如何预防?”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而在教学的结尾可以用“通过这堂课学习,你应该知道在平时生活中如何预防传染病了吧。”结束课堂教学。这样首尾自然衔接,前后呼应有序的“结课”方法,可使授课主题得到升华,也能给学生一个圆满的结局。

4.构建模型,直观呈现

生物教学主要解决两大问题,一是使学生掌握相关的理性知识――原理、定理、公式等知识体系;二是使学生学会应用这些知识形成技能。而要使学生掌握这些内容,一般可用模型、标本、实物、教具等加深学生的理解。本校一次教学观摩活动中,章老师对于模型教具的使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章老师在讲授《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时,为使学生充分理解“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课前先让部分骨干学生制作了相关生物模型,在“结课”时,让骨干学生在小组内演示蛋白质合成的两个过程。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通过回顾、演绎学习内容,让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究,在探究中积累,在积累中提升。

5.陶冶情操,励志教育

在某些课堂“收尾”时,引用与教学有关的名人事迹,赞扬名人的思想品质或推崇名人的治学精神,给学生树立学习和模仿的样板,巧妙地寓德育教育于本课“收尾”教学之中,使生物学科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如讲“探索生物的奥秘”时,可介绍李时珍的辉煌事迹:他用了27年时间,付出大半生心血,完成了令世人瞩目的巨著----《本草纲目》。还有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遗传学之父孟德尔的事迹等,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从古至今,任何一项伟大成就的取得,都必须付出辛勤劳动,从而激励学生树立奋发学习,努力向上的情操。

总之,“结课”不仅是给一堂课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还可以是感叹号、问号、省略号。但不论哪种方法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积极性,集中学生注意力为前提,把学生思维吸引到“结课”环节上来,使他们能在最佳状态下进行学习。这样既能理清学生纷乱的思绪,构建知识网络,又能点明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使他们产生渐趋佳境、意味无穷的感觉。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