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初中历史大概念教学

初中历史大概念教学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0:39:15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初中历史大概念教学,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初中历史大概念教学

篇1

由于长期以来未摆脱“副科”地位,历史教学往往存在只重视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的状况,教师上课只把知识点一教了之,根本谈不上学法的指导,学生则认为学不学无所谓。这种现象,严重妨碍了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利于智力的开发、人才的造就。从初中历史教学“三大任务”来看,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对于学生能力培养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应当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紧密结合起来,教为先导,学是关键,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学法指导纳入教学视野。

根据初中历史教学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认为应把学法指导的重点放在准确深入地把握教材和联系实际两点上,前者教会学生如何读书,后者教会学生如何有效“迁移”。

一、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

读书的关键在于全面、准确地把握课文中的知识点和知识体系,即对知识的驾驭程度达到微观在握、宏观在胸,纵横驰骋,运用自如。学生在这方面往往存在:知识点归纳不科学、不完整,比较注重机械记忆,忽视真正的理解和分析,缺乏知识的前后联系,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等问题。针对学生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我通过学法指导课,在宏观(即知识体系)与微观(即知识点)落实上下功夫,指导学生做到两点。

1.做好纲目教学,纲举才能目张。读史先读纲非常重要,只有记住纲要,才能掌握历史的发展线索,把握知识体系,达到“宏观在胸”。因此,在开学的第一节课教师不必急于上新课,应该来个“开幕式”,向学生讲三点:一是本学期历史学习的内容是什么,即教材的框架,明确其起讫时间,主要章节目录,粗略地了解重大事件的名称,留下悬念,为学生获得系统巩固的历史知识提供前提。二是阅读“说明”部分。现行初中课本中第一页就是“说明”,它告诉学生课文体系、课时安排、标记符号及注意事项等。三是介绍一些良好的学习方法,对学生提出学习要求。

教科书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工具,教师要指导学生在把握教材内容系统性、了解历史发展最基本线索的基础上,重视每节课的纲目,层层推进知识体系的落实。现行初中历史教材中每一节课文前都有一段提示语言,教师要注重对提示语言的教学,使学生对本节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有大概的了解。在板书上要精心设计,尽量做到条理清晰,能够简洁、明了地反映本节课的框架结构。

2.以纲带面,指导学生细读课文。历史发展线索是由许许多多历史事件串联而成的,掌握纲要是读史的前提,准确掌握史料则是读史的关键。要使学好历史知识,必须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求学生在领会整体教材的基础上,分课进行钻研,注意一课教材内容在某一历史时期的地位及前后知识的联系,避免学生把某一历史现象孤立起来,产生片面的理解和知识上的支离破碎;二是对教科书中重要内容的字句作一定的推敲,动笔圈点,反复阅读,以便确切地理解历史现象并准确地总结历史概念;三是注意对教科书插图的钻研,因为这是教材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学好了这部分内容,还会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提高学生的读史兴趣;四是深入钻研课本习题,明确要求,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指导学生知识迁移的方法

知识的迁移过程就是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我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运用以下几种方法指导学生的知识迁移。

一是课文中知识点之间的迁移。其目的在于实现新旧知识的联系,做到融会贯穿,深刻理解,全面掌握。例如学习完“”,可指导学生找出其与“维新变法运动”的联系;学习完唐朝对西域地区的有效管辖,可指导学生联想西汉与西域地区的联系,等等。

二是课文知识与现实热点之间的迁移,即联系实际。联系实际是各科教学也是历史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其目的在于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历史现象本身,更好地认识历史发展的规模,并利用已掌握的知识解释或回答当年许多热点问题。如讲到了民族问题可联系“波黑冲突”、“南联盟问题”、“巴以冲突”;讲到我国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可联系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由李登辉的荒谬言论,联想到台湾在历史上与祖国的紧密联系。

参考文献:

[1]阳谷,陈风主编.中学历史教育文萃.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

[2]柳菊兴主编.历史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篇2

七年级是历史课的初始阶段,对学生的兴趣培养、历史感的渗透至关重要。有人进行过关于初中学生对历史课兴趣的问卷调查,统计表明:喜欢历史课的学生占41%,不置可否的占35%,明确表示不喜欢的占24%。统计资料表明学生对历史课是有兴趣的。那么兴趣从哪里来?

究其原因可以发现,因学业繁重紧张故学生把历史课当作电视娱乐节目来缓释情绪,这是其一。紧张刺激的历史故事通过教师引人入胜的讲述,激发了学生的新鲜感,使他们产生了一时的冲动,这是其二。由此可以知道,当前初中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层次还相对较低,大部分停留在刺激性的历史情节中,即直接兴趣这一层次。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直接兴趣是不稳定的,常会因一些因素而减退,比如知识简单、概念重复、难记难背等,再加上其他学科的学习压力,一旦学生感到乏味,直接兴趣就会衰减、消失。

二、初中学生短期兴趣的改善和引导

初中学生的短期兴趣看起来是好事,但实则对长期的历史学习是非常不利的。那么该如何改善这种情况呢?

要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构建先进而科学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愿意积极探索。例如在“战国时期社会变革”一课,文本通过“铁农具、牛耕的使用及推广”与“商鞅变法”两个史实,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进步,借古看今,深刻认识改革开放的战略意义。由于七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历史课,所以他们无论是知识层次还是理解能力都相当薄弱。如何将意义渗透到文本中,使学生体会课文的抽象概念,学会创新和分析能力,这是我在教学中要努力突破的。

首先我针对“铁农具、牛耕的使用及推广”这一部分内容,将其分为“铁农具”和“牛耕”两个部分来讨论。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铁农具的历史是什么样是个新鲜的话题。学生想知道的问题不用课本提示,他们自己也会主动来问:铁农具是什么时候开始在中国境内制造的?什么时候开始在中国境内使用的?有哪些证据可以证明?后来铁器在哪些地方推广?分布在哪里?因此,我先出示多媒体课件,通过古代和现代的铁农具对比,让学生产生好奇心,借此展开讨论,之后再让他们进行课本检索。由此学生就学会了历史学习的三步骤:一是自己问,二是自己答,三是让课本来答。通过对古代铁器的认识和了解,学生建立了兴趣层次,由“我想知道”进入到“我能知道”的层次,逐渐有了探索的热情。

接下来进入第二个环节“牛耕的使用推广”。学生可以根据之前的学法,继续进行自问设疑:牛耕发明以前,人们是怎样耕田的?牛耕大概在什么时候出现的?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有什么样的关系?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很快得到想要的答案。由此我再进行综合问题讨论: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有何重大意义?学生在讨论中思路逐步清晰,有了归纳之后我再进行补充。这样学生就获得了深刻的理解,一步步从自我探索到教师点拨,最终获得丰富的体验。

三、初中学生历史解读能力的发展

篇3

古人云“为人重晚节,行文看结穴“,课堂教学亦是如此。在形式多样的课堂结尾中,拓展式结尾最为常见,尤其是评比课和观摩课上,教师普遍认为:如果没有拓展,总感觉缺了点什么,课堂缺乏深度。不可否认,对于文科教学,恰当、合理、有效的结尾拓展,的确能提升课堂教学效益,抑或启迪思维、抑或升华主题、抑或深刻领悟。因此,拓展式结尾教学成了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主旋律,新课改伊始,它是一种“流行”,如今它却有“程序化”之嫌。拓展式结尾时常出现理解偏差,抛弃文本,漫无边际等问题,不但不能深化主题,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而且让人感觉纯粹是“为拓展而拓展”,成为一种形式、一种摆设。笔者根据自身的观课经历,谈谈有效的课堂结尾拓展技巧。

一、拓展内容,务必紧扣主题

课堂教学主题是一堂课的灵魂,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课堂结尾拓展不能脱离课堂教学主题。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围绕“主题”拓展延伸,就意味着要紧扣内容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拓展。任何离开文本主旨的拓展都是空中楼阁,流于形式,意义不大,课堂结尾亦是如此。

例如,八年级上册《早期爱琴文明与城邦国家》一课,一位老师在课堂接近尾声时说:“由于雅典与斯巴达都想压制对方,彼此征战,发生了长达27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公元前5世纪晚期,希腊走向衰落。”然后抛出了一个拓展问题:古希腊的衰落对我国目前所倡导的和平崛起有什么借鉴意义?其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爱好和平的情感教育,其实,这种拓展,既没能达到对“主题”的深化理解,也无法实现情感教育的预期目标。因为,一是本课主旨是让学生了解欧洲古典文明时期著名城邦雅典与斯巴达的工商业活动、政治制度和社会生活,重点是当时政治制度,尤其是雅典民主制,而上述拓展没有围绕主题;二是伯罗奔尼撒战争在教材中只有一句话,距今二千多年,教师没有补充史料,学生对战争残酷性的感受几乎为零,要让学生从中获得借鉴,实在勉为其难。

反之,如果教师是在八年级下册《规模空前的战争浩劫》一课的结尾,设置类似的拓展问题: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这对我国目前所倡导的和平崛起有什么借鉴意义?这就属于扣主题、合理、恰当的拓展。因为本课主旨是让学生理解“一战、二战”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及其倡导爱好和平的重要性。

因此,拓展式结尾要强化学生对文本主题理解感悟,而不应该弱化主题,随意拓展。

二、拓展要求,凸显迁移能力

知识迁移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知识迁移能力是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解决新问题时所体现出的一种素质和能力,包含对新情境的感知和处理能力、旧知识与新情境的链接能力、对新问题的认知和解决能力等。如果学生学到的知识不能正迁移,就不能形成能力。教学的目的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尽量使学生掌握的知识产生正迁移。让学生利用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学会对历史现象、现实问题和地理事物进行较为正确的观察、分析、认识和判断的技能,是历史与社会学科一项重要的课程功能。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通过课堂的结尾拓展,训练学生对历史知识、地理知识迁移能力是一种常见的教学行为。如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多样地形》一课的结尾,老师出示《温州地形图》,设置了这样一个拓展问题:今天我们了解了中国地势、地形的基本特征。你能否运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给大家介绍一下你家乡的地势、地形特点?作出判断的依据什么?观察地图,说明“鳌江”它为什么会自西向东流?

在课堂的结尾处,联系家乡自然环境,寻找类似情境。一方面,通过对家乡地形、地势的观察,拉近地形、地势这种抽象概念在学生心中的距离,有利于学生更进一步理解中国地形、地势特征。另一方面,通过拓展学以致用,进一步巩固学生利用地形图,分析地形、地势特征的基本技能。显而易见,课堂结尾问题设计,重视培养学生迁移能力,有效提高教学效果,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三、拓展容量,应该适可而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