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及内涵

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及内涵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0:39:2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及内涵,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及内涵

篇1

一、剑舞资源

剑舞的原初形式虽然消亡,但在壁画、雕塑、武术、民间舞、戏曲、文学作品,以及现行的研究成果中依然能够探寻其风貌,这给我们提供了研究的依据和发掘的可能性。据此,我们的资源便可分为以下三方面。

第一,审美资源。包括美学史;思想史;绘画、雕塑、书法、音乐等各门艺术史;舞蹈史;传统舞蹈美学;剑的考古成果等。

第二,形象资源。包括武术中的剑术;戏曲中的剑舞;民间舞中的剑舞;民俗活动中持剑的仪式;壁画、雕塑中的剑舞形象等。

第三,已有成果。包括现行的中国古典舞剑舞教材;剑舞作品和剑舞作品分析;研究剑舞的学术论文和著作等。

这几个方面的内容可以作为我们研究剑舞的基础,为研究、整合、发掘、复现提供条件。

二、资源分析

在资料的搜集整理之后,可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审美资源、形象资源和已有成果。在深度研究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创造性再现。

首先,是对于审美资源的研究。可以分为以下几步:在广泛的收集和研究美学、思想的基础上,对于中国传统的审美和思想风貌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研究各门相邻艺术,了解传统艺术的线条、气韵、节奏、心理体验等具体的风格特征;系统的研究中国舞蹈史和舞蹈美学,掌握古典舞的运动规律和要求;通过剑的考古成果的了解,掌握剑的质感和特性。通过这样的层层限定,为剑舞的研究设定了一个框架和可资借鉴的标准。

其次,对于形象资源的研究。这可将雕塑、壁画形象进行归类解析。包括:1.气韵和动势解析。气韵研究决定剑舞动作的轻重缓急,动势研究决定剑舞动作的连接路线;2.民俗活动和仪式的研究。民俗活动包含了大量使用剑的仪式和表演,这些仪式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可以通过民俗活动的研究进一步了解剑舞的内在气韵和精神内涵;3.武术资料的分析。武术中包含了大量的套路动作,这些动作的路线、气韵可以直接为剑舞所借鉴,现行中国古典舞剑舞教程基本上都以武术为依托,因此,武术的研究可以为动作路线和剑的基本舞法提供参照;4.民间舞的研究。民间舞是当今依然可见的古代流传下来的舞蹈形式,在民间舞中保留了大量剑舞的动作,这些动作在古时因古典舞与民间舞的互动交融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民间舞可从侧面提供路线、风格、动律的依据;5.戏曲的分析。戏曲舞蹈是流传下来的唯一可见的古典舞形式,在戏曲舞蹈中仍然保留着剑舞的形式,梅兰芳先生就曾表演过剑舞。可见,戏曲舞蹈中的剑舞提供了最为直观的参照。通过以上内容的研究可以收集整理相关雕塑、壁画形象,提炼出最具传统文化和代表性的造型、连接、发力、动律,同时将剑舞的文化气韵特征了解得更加深入。

最后,对于已有成果的分析。当代,已有专家对中国古典舞剑舞进行了研究和复现,编创的教材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也有编导创作了一些古典舞剑舞的作品,并撰写了作品的分析和创作心得;另外,有部分研究者从不同的方面对剑舞进行了研究和总结。成果中有教材的严整的逻辑构架和丰富的动作语汇,有剧目的奇思妙想和不同的气韵特征,有剑舞发展的脉络和剑舞的传统风貌特征。这些为中国古典舞剑舞的研究,提供了现实的参照和研究的思路。在审美、形象、已有成果的研究基础之上,剑舞的内在风格和外在风貌已大致呈现在面前,最终进入整合与复现阶段。

三、整合呈现

篇2

公共艺术是比较新的概念,通常来说,“公共艺术”这一词汇正式出现,是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在我国的使用,大约源于20世纪90年代。公共艺术从狭义上来说,包括城市公共空间内所有的景观和相关的事件、活动。大的包括城市雕塑、壁画、装置、建筑的装饰品等;小的包括路标、报栏、橱窗、公交站牌、地铁站牌等。公共艺术还包括环境艺术,如艺术建筑及其配饰、艺术景观园林及其配饰等。具体有照明灯具、车站、报栏、喷水池、指示系统、地标、纪念碑等,还有行为艺术、大地艺术和观念艺术等前卫试验性艺术。就艺术形态而言,公共艺术的多元性表现为建筑艺术、雕塑艺术、绘画艺术、装置艺术、表演艺术、行为艺术、地景艺术、影像艺术、高科技艺术等。 

公共艺术的概念:公共艺术是以人为价值核心,以城市公共空间、公共环境和公共设施为对象,运用综合的媒介形式为载体的艺术行为。公共艺术是现代城市文化和城市生活形态的产物,是市民文化的一种集中体现。公共艺术具有很多特点:公共性、参与性、互动性、过程性、多样性、问题性、观念性、地域性、强制性、通俗性、综合性等。 

校园公共艺术是特定场所内特定公众的公共艺术,校园这一场所的性质和以师生为主的公众决定了校园公共艺术的精神内涵,校园公共艺术创作是对大学校园文化环境建构的深刻实践。校园公共艺术应该同校园的建筑和环境一样,做总体规划,从总体上控制公共艺术的分布创作方向与建筑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各件作品之间的联系。 

一、大学公共艺术景观的表现形态 

从大学校园空间的划分,可分为室外形态和室内形态,但无论是室外环境还是室内环境,不同的大学还是同一所大学的不同学院,不同地点或楼宇、地段,其环境形态都有着很大的差异。 

(一)写实性雕塑的艺术形态 

大学公共艺术景观写实性雕塑的艺术形态是基于对客观事物形体的理解和归纳,运用写实的表现手法传达作者所要表现的内容。写实性雕塑注意写实模拟,再现自然与历史,客观去观察和分析自然事物,表现历史。追求的是真实、自然、和谐的审美特征。 

大学校园都有自己的主体性、纪念性、标志性空间,以塑造和反映这所大学曾经发生过的重要历史事件和著名人物,以此承载和传播大学的精神,弘扬文化价值与理想信念。在这类空间中设置的公共艺术景观,通常具有主题性、专属性,艺术手法呈现写实、具象、直观等特征,如鲁迅美术学院的雕塑《鲁迅塑像》、中央美术学院的雕塑《徐悲鸿塑像》等。 

(二)装饰性雕塑的艺术形态 

大学公共艺术景观装饰性雕塑的艺术形态,是指运用了归纳、提炼、美化、夸张、变形等装饰手法,依托校园室内外空间环境的特定场景,以其含蓄性、标志性与恒定性、寓言性与意味性等艺术特质,从形态及构成上追求形式与神似的统一,追求强烈的造型及视觉冲击,使师生进入这个公共艺术景观环境中,通过对艺术造型物象的形态比例、透视关系以及空间构成张力等方面的感应,产生丰富的艺术联想与审美愉悦。比如,华东理工大学的雕塑《化学之美》通过直观、形象的方式展示了化学世界的神奇与奥妙,传达了科学与艺术之美。 

(三)抽象雕塑的艺术形态 

大学公共艺术景观抽象雕塑是指非具象雕塑。抽象雕塑的含义,不特指具体的雕塑形象,抽象雕塑对形体的要求具有美观的特征,还要求内在的涵义,比如不锈钢锻造的流线形体,必须美观、线条流畅、块面平滑等;还有半抽象,也叫意象,它要求有一点像某一具体事物,而又简化变形,也要表现出夸张的美感以及内在的涵义。在大学公共艺术景观中,抽象的表现方式从自然现象、科学理性或思维灵感出发,对艺术造型加以简约或抽象其富有表现特征的因素,形成简单的、极其概括的审美形象:以变化的、夸张的几何构成,抽离于自然物象的基础,又从整体上隐喻物象的主旨与本质内涵,使艺术的意象和审美感受成为作品的核心。比如,上海外国语大学的雕塑《面向世界·拥抱未来》以圆形喷泉为底座,中间为两个青年学子合力托举地球的写意造型,轮廓匀称流畅,姿态简洁优雅,整体寓意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和胸怀天下的世界情怀。 

(四)现代雕塑的艺术形态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艺术观念的发展,公共艺术的创作理念、材料、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综合集成的互动艺术形态是新材料、新观念、新的科学技术手段的运用,使大学公共艺术景观现代雕塑的艺术形态的艺术震撼力更强,对观者的冲击力和影响力更大。比如,上海中医药大学的雕塑《大地金针》,169根斜入大地的金针象征着中医学子传承与创新中医药的意志与决心。 

二、大学公共艺术景观的分类 

随着社会的前进步伐、公共艺术形式语言的不断丰富和大学教育的发展,以及大学校园空间的不断拓展,师生对校园环境的审美诉求不断提高,公共艺术景观的表现形式、内容题材、艺术品质也得到不断充实和发展。注重大学文化理念与校园生态相结合、现代科技手段与多元艺术表现相结合、艺术审美性与文化传播功能相结合等综合性公共艺术特征。 

(一)主题性纪念雕塑建设与周围的环境结合,成为学校的标志性景观,体现校园的文化精神。 

(二)校园公共设施 

每一所大学校园都需要一定空间设施及标志性、表现性、功能性景观,这些设施或标志通常起到显示校园区域和功能的特征,传达区域或环境信息的作用,但同时它们又具有公共艺术的审美设计及视觉传达内涵,既是标志性概括,又是具有公共形象功能的艺术设计品。如校园里的导视图,能够让每一个来到校园的人通过导视图找到所要去的地点,以避免人的陌生感。 

(三)主题性壁画 

在大学公共艺术中,主题壁画依附于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学术交流场所等公共空间,是常见的公共艺术表现方式,壁画题材丰富,表现手法多样,通常采用铸铜、锻铜、不锈钢、石材、木材、陶瓷、玻璃、丙烯、油漆、纤维等,使得校园壁画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给人带来美好艺术享受,也使得整个校园建筑充满了大学文化内涵与审美趣味。 

(四)装置景观 

当代艺术观念和科技的创新及运用,为大学公共艺术的创作形式语言及途径提供了理论和技术上支持。很多大学采用新的艺术观念与技术,与自身的文化传统与办学理念相结合,在大学校园设置了一些具有典型文化意义的景观装置,形成了校园空间的焦点,推动了大学公共艺术的发展。 

篇3

1 引言

陶瓷是我国古代的一大发明,已有上千年的悠久历史。陶瓷雕塑发展至今,同样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它以其三度空间的立体效果、泥性纹理的淳朴、色釉变化的丰富等给人以独具匠心的艺术美感,独特的造型和审美价值尤为引人注目。每一件陶瓷雕塑艺术品所体现出来的思想与风格都是当时社会的缩影。所以说,艺术来源于生活。

本文着重从陶瓷雕塑的产生、发展、创新等方面做一讨论,由于时间和条件关系,加之自己水平有限,不足之处难免,希望各位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修正提高。

2 陶瓷雕塑的产生和发展

陶瓷雕塑是以陶瓷材料为基础进行塑形雕刻,经高温烧成、色彩装饰后,表现出来的一种艺术瓷。在制造艺术品的过程中,由于有的物质材料是硬的,因此,凡是以金、玉、木、石等材料来制造的艺术品,统称为雕;有的物质材料是软的,凡用粘土之类材料去塑型的则称之为塑。由于雕和塑经常是有机结合着,因此往往不作为雕和塑的严格区分,一般统称之为雕塑。雕塑就是以雕、刻、镂、琢、凿、塑、铸为手段,以金、玉、木、石、土等为材料,去塑造具有三度空间的人体形象或物体形象,反映艺术生活。

2.1陶瓷雕塑的产生

从陶瓷工艺美术发展史上可以看出,原始社会最早出现的陶瓷造型都是日用器皿,以后逐步发展产生陈设性的陶瓷造型。我国陶瓷雕塑艺术起源很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人类在长期打磨石器和捏造陶坯的生产劳动中,逐渐摸索积累了一套制作人物、动物形象的技术和经验,并且逐渐培养和提高了造型艺术的审美观。陶器表面的装饰是从平面的线纹开始,进而于器物的局部进行立体的捏塑,如器物的耳、把手、盖、钮等。题材多为常见的鸟、兽和人面、人头等。这时,塑造形象的技法已能初步掌握。设计能力亦同时在提高。

2.2陶瓷雕塑的发展

公元前4360~3360年,河姆渡文化的陶塑艺术品中出现了人体塑像、猪、羊和鱼等。据历史记载,在河姆渡遗址的上层,曾出土一件人头塑像的陶塑艺术品,头像为椭圆形,前额突出,颧骨很高,眼和嘴以细线勾划,形象逼真。公元前4040~2240年,大汶口文化的陶瓷雕塑以生动著称。一般是个体形象,也有的是作为其他陶器上的附件。江西江吴城商代后期遗址中,就出土有鸟、人物、陶祖等陶瓷雕塑品。至战国时期,随着城邑规模的扩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陶瓷业生产更加集中,更加专业化,出现了作坊集中式的陶瓷手工业,在制陶业内部也出现了主要生产某些产品的专业化倾向。这个时期的雕塑在中国美术发展上起了关键性的历史作用。它突破了商周以来的浑厚、纯朴、古拙的阶段,创造出写实、生动、灵巧的风格。战国末期,陶瓷雕塑艺术迅速发展起来,已能混合使用圆雕、浮雕、线刻相结合的造型手法,把人物性格的造型特征揉合于艺术形象之中。秦汉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近年在秦始皇陵发现的陶佣,以完美的艺术形式、生动逼真的神态,深刻地揭示了各种人物的内心世界。汉初的陶瓷雕塑艺术,明显继承了秦代陶瓷雕塑艺术风格,型体比较高大,注意细节的刻划,形象生动逼真,威严庄重,体现出我国陶瓷雕塑艺术现实主义传统的久远历史和明快简练、深沉雄大的民族风格。唐代是历史上最为繁荣的时期,唐三彩更为大家所熟知,绚丽夺目、形象传神的艺术品充分反映出盛唐的文化气息。从唐三彩的人物俑、动物俑等陶瓷雕塑艺术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唐的社会生活全貌和唐代人的审美观及精神气质。明代崇尚德化瓷塑,进入清代特别是乾隆年间,景德镇彩绘瓷塑逐步占据了主导地位,主要是因为不同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念完全不同,所以陶瓷雕塑的发展也是人们审美观念变化的一种体现。

3 陶瓷雕塑的表现形式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1陶瓷雕塑与宗教

陶瓷雕塑与宗教的关系非常密切。佛教、道教、基督教、儒教素材经常作为创作题材,包括宗教人物、宗教故事,常见的有释迦牟尼、观音、罗汉、达摩、八仙等的塑像以及与他们有关的故事。

3.2陶瓷雕塑与神话传说

神话传说是一种经先人不自觉的艺术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以想象与联想为特征,是典型的浪漫主义。每一个神话传说表达出的精神内涵、艺术特征都可以很好地在陶瓷雕塑作品中体现,艺术家们对“大禹治水”、“女娲造人”、“后羿射日”等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神话传说等都进行过艺术创造,使之成为了美妙的真实可视的艺术形象。

3.3陶瓷雕塑与音乐、舞蹈和建筑艺术

雕塑与音乐、舞蹈、建筑艺术都各有自己的艺术特征和艺术韵律,但是,彼此也具有相同的特征。音乐艺术是抒情性的艺术,高亢、低沉,急促、舒缓,强烈、轻柔,都具有召唤心灵的感染力;舞蹈艺术。则是通过人体的动作所形成的节奏与旋律来达到抒情效果;建筑艺术初看似乎与上述种类以及陶瓷雕塑风马牛不相及,其实不然。就抒情而言,建筑与上述艺术门类一样也讲究抒情,讲究审美的需求,在这一点上与它们有着共通性。陶瓷雕塑同样是一种抒情性很强的艺术。是陈设性艺术。对环境有很高的要求,建筑艺术是典型的环境艺术。同样,音乐,舞蹈都是时间以及空间的艺术,对环境的要求同样很高。陶瓷雕塑从音乐、舞蹈、建筑中吸收丰富的艺术元素,除作为题材使用外,在艺术表现手法方面也有不少的借鉴。

3.4陶瓷雕塑与绘画、书法

它们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皆是最为典型的中国民族艺术范畴。绘画艺术讲究“骨法用笔”、“气韵生动”、“形神兼备”,注重形象的刻画和意境美的追求,这些在绘画艺术所出现的要求,在陶瓷雕塑艺术中无一不被遵循。书法是讲究和强调线的表现力的艺术门类,从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来看,它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的艺术。人们将自己的精神意蕴、生命情思、审美趣味化为或纵或收、或枯或润、或粗或细、或刚或柔的线条,并通过这些线条的枯润、浓淡反映出人的审美经验。此外,绘画、书法和陶瓷雕塑还有一个共同特征:它们都不适宜于表现持续性与情节性的事件,擅长表现瞬间动作,并在动作瞬间内创造出颇富生命力、表现力以及想象力的艺术形象。

3.5陶瓷雕塑与文学

陶瓷雕塑除了具有与文学共有的特征之外,它还有着泥与火的痕迹,可以说是火的艺术结晶。

从艺术种类来讲,陶瓷雕塑与文学分属不同艺术种类,但却有相通之处。文学起源于劳动,具有相当浓厚的再现风格,与劳动的内容密切相关。陶瓷雕塑中的造型都是创作者的大胆想象,反映的是一种生活,也是人们审美观念的形象见证;再加上泥土的气息、手感的痕迹、简练的雕琢,正是陶瓷雕塑内在语言的最好表现。 3.6陶瓷雕塑与哲学

陶瓷雕塑作为一种美的事物的载体,同时也体现出中国哲学与美学的思想精髓。无论技法如何变化运用,造型如何怪异,处处都体现出人的气息和人对生活的感悟。从古至今,任何题材的陶瓷雕塑艺术品皆是体现着以人为贵的思想,表现出人自身对生活的不断追求。

3.7陶瓷雕塑与民俗文化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