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0:39:37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地理课堂教学案例,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已成为地理课教学的首要重任。案例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将理论和实践密切联系。
一、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注重对地理问题的探索,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地理原理、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案例教学是基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分析案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培养学生独立和主动学习的能力、判断和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能力,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教法和学法的有机整合。
二、如何落实案例教学
1.选择恰当的教学案例。教学案例最好是存在于学生生活之中的那些生动的、有趣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从内容上看,最好是学生身边的地理情景;从呈现方式看,可以是文字叙述的、图像画面的、数据表格的等多种形式。新版高中地理教材选编了一些很好的教学案例,如鹿特丹港的土地利用、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等。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可适当融入本地的乡土信息。如在“常见的天气系统”这一课,我们选取了近一周内的天气预报信息,结合学生的自身感受,让学生描述冷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现象。
2.合理运用案例。教师要让学生进入创设的相关情境中,让学生充分感知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分析案例,让学生个人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学生根据我们设定的问题层层深入地思考问题,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强课堂巡视检查,及时观察学生的思维过程,了解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并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微观调控。如在“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中,我们选取整理了有关十堰市地膜覆盖技术的一段材料:“位于秦巴山区的十堰(东经110°47′、北纬32°39′),山多地少,且地薄多灾。受海拔高度、坡向等地形地貌因素影响,气候复杂多样,素有‘高一丈、不一样’,‘阴阳坡、差得多’之说。高山低温冷害和低山十年九旱,由此造成高山作物常年‘秋风’不熟,低山作物常年干旱‘卡脖’。从20世纪80年代起,十堰市农业技术人员高举科技创新旗帜,先后研发了地膜玉米、地膜水稻、地膜莲藕、地膜油菜、地膜洋芋等地膜覆盖系列技术,大大提高农业产出。该技术已在全国及亚、非等地的十几个国家得到推广应用。地膜覆盖具有保温、保湿、保土等作用,可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农产品质量。我国目前使用的地膜多是超薄型地膜,易破,难回收,难以自然降解,造成乐氐摹白色污染’。”针对材料提出以下问题:
①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十堰市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
②十堰市地膜覆盖技术改善了当地的哪些区位因素?
③(
双选题)残留在土壤中的地膜会( )
A.危害作物根系发育 B.阻碍土壤温度提升
C.阻碍土壤水肥运移D.加快表土流失速度
④请你为家乡农业的发展提出合理的建议。
问题贴近学生实际,又层层递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学生通过综合运用地理知识及经验剖析案例,把握案例的关键,对案例进行引申和扩展,创造性地评价案例,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拟定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和评价,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在案例分析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们主动利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不仅可以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又提高了学生思考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三、案例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
1.教学案例选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不强。在选取案例时有时与知识点不完全匹配,加大了学生的思维难度,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地理案例的选择与编写
随着信息交流的不断发展,教师比较容易获得大量的事实材料或现成的案例。但由于教学目标、教学对象等的差异,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一般都需要对案例进行挑选和修改,甚至撰写案例。教师在案例选编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要创设好一个情境
一个好的情境能把学生从兴奋的课间带到课堂上来,且根据这个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好奇,使学生更加迫切地想知道由情境引发的一系列问题。譬如在上《南亚》这一节时,首先我根据学生已有知识问学生:“西游记中唐僧是到哪一国取经呢?”“印度属于亚洲的哪个区域呢?”“泰姬陵是哪一国的?”又问:“同学们想了解南亚的哪些知识?”这时教室里开始沸腾了,同学们齐刷刷地举手问:“南亚有多少个国家?”有的说:“我想知道南亚的气候,南亚有哪些景点?以后我到南亚去旅游,什么时候最好?”“南亚有哪些著名的城市?”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激发起来了。
2.学案设计中要有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
在学案设计中要有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让学生明白这节课要获得哪些知识、技能,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同时它也可用于课后学生检测自己是否达到了预设的目标。教学目标的制定不能太笼统,要明确,要具有检测性。比如说,《中国的地形》这堂课同学们要记住地形特点,要在图中找到重要的地形区,通过地形特点,理解中国的降水、河运、水能,要能解释水能价值等。
3.根据学生的情况,合理安排小组任务和展示内容
一节课的内容往往很多,如果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学,完成任务是没有问题的。但采用学案教学法,因为多了许多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环节,往往难以完成全部任务,因此需要教师合理规划、统筹安排,使学生既能掌握每一节课要掌握的知识,又有机会得到很多方面的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譬如在设计《中国的地形》的学案时,教师可以把《中国的地形》的基础知识分成四个任务:
任务一:我国地势特征我国地势高低,大致呈级阶梯分布。
任务二: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分布状况对气候、河流和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任务三: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写出山脉名称。
A.东西走向: 、 、 、 、 。
B.东北―西南走向: 、 、 、 、 、
、 。
C.弧形走向: 。
D.西北―东南: 、 。
E.南北走向: 、 、 。
任务四:主要地形区,写出地形区名称。
四大高原: 、 、 、 ;四大盆地: 、
、 、 ;三大平原: 、 、 ;三大丘陵: 、 、 。
三、地理案例的实施
初中地理案例教学的实施一般分为三个步骤。
1.提出地理案例
地理案例的提出方式多种多样,有现场参观考察、地理文案材料、多媒体展现、教师学生描述、模拟实际情景等。案例提出的动机有,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研究,加深理解,或引发学生拓展,培养地理创新能力。
2.分析讨论地理案例
分析案例的关键是将案例的内容与相关地理知识、地理原理联系起来,研究讨论其发展变化规律。教师的职责是启发引导、组织调控、创造一个“整体参与、充分民主、鼓励竞争”的开放式课堂,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彻底获得“自由”,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以致各种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1.围绕课程标准,选择典型案例。我们在选择案例的时候,要紧紧围绕课标,尽可能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案例涉及的问题要有相应的解决处理经验,案例的问题要充分预设。通过案例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工作能力。
2.紧扣教学环节,提升学生能力,把握好案例教学的四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阅读案例,个人分析,这是基础环节,是整个案例教学的基础。第二个环节是小组讨论,达成共识,这个环节必须充分展开,避免走过场。第三个环节是课堂发言,全班交流,可以由教师主导,通过小组代表发言,这是全班学生经验与知识共享的过程。第四个环节是总结归纳,消化提升,由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进行总结归纳。案例分析中,学生调用了已有的知识和运用新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采用相应的学习技能和学习方法,促进思维,开阔视野,使学生得到综合能力的培养,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二、教学案例及其分析
案例一:
德国是欧洲西部面积最大的国家和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地势南高北低,地形大致可分为三部分。德国河流众多,其中莱茵河纵贯南北。图11中的工业区是世界著名的鲁尔区,这里也是世界著名的城市群。
提出问题:钢铁工业曾经是鲁尔区最核心的工业部门。鲁尔区发展钢铁生产的有利条件有哪些?我国辽中南工业基地,能借鉴鲁尔区综合整治的哪些经验?
相关知识:工业区位因素分析及工业地域类型
学习方式:讨论式学习
讨论:
1.鲁尔区发展钢铁生产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2.鲁尔区综合整治有哪些经验?
结论:
1.煤炭资源丰富;水源充足;廉价的水运。
2.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调整工业布局;改善交通,完善交通网;发展科技与教育;治理污染,美化环境。
案例二:
世界粮食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8年4月,联合国机构世界粮食计划署发出警告,朝鲜粮食严重短缺。
材料二 近期,国家发改委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各地不得以加工玉米为名,违规建设生物燃料乙醇项目,盲目扩大玉米加工能力。
提出问题:分析朝鲜粮食问题产生的原因(地理位置、气候、地形、技术条件)是什么?结合我国国情,分析我国限制发展乙醇汽油的原因。
相关知识:农业的区位选择以及农业对我国的意义。
学习方式:讨论式学习
讨 论:
1.农业的区位选择(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
2.朝鲜在地理位置、气候、地形、技术条件等方面发展农业的劣势是什么?
3.我国人口的国情分析。
结 论:1.自然方面(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社会经济方面(市场、交通、政策、科技、工业基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