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8:12:56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公共艺术美术,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与建筑间的参与性活动增加,人们不仅要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还增加了许多情感、审美等精神方面的需求,由此浅谈在建筑设计中对建筑的公共空间艺术美感如何理解。
1 建筑设计的公共艺术美的概念
建筑设计的公共艺术美主要是把建筑形态的艺术表现作为公共艺术的一种形式,去寻求公共艺术与建筑形态融合的策略、方法和原则。建筑空间设计中公共艺术象征的语意、审美意识和文化精神,通过建筑形态的艺术化表达出来,从而使公众对城市空间形态产生更为深刻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
2 建筑与公共艺术美感结合
2.1 建筑艺术美
建筑,一方面是功能的实体,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另一方面建筑作为一门艺术,体现了一种独特的公共性,是艺术介入生活的体现。与其他艺术和工艺品相比,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建筑师们所采取的设计理念对我们的影响更为直接,所以建筑艺术是一种特殊的公共艺术,它总是试图达到观赏性和实用性的完美结合。
建筑艺术美是一种独特的公共艺术美的形式,它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公共性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为公众展示。
2.2 建筑的公共性
建筑具有实用功能,要满足人们的实用性同时产生审美需要。比如,住宅建筑最基本的要求是舒适、亲切、顺眼;园林建筑讲究清新、自然、雅致;游乐场所的建筑则应轻快、活泼;而纪念性的建筑则应崇高、庄严。实用功能性与审美功能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能达到和谐的统一。
2.3 建筑公共空间需要艺术美感
建筑的审美功能和文化价值,往往可以借助于其它艺术门类或艺术表现形式给予加强,甚至还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回顾历史和传统,公共艺术的生存和发展从没有脱离与城市、建筑、环境的互动和融合,例如传统公共艺术的重要形式之一就是依托或是附着建筑内外空间的如壁画、雕塑、工艺美术品等装饰艺术。这些装饰艺术与建筑空间有机而系统的融合在一起,强化了建筑的实用功能和审美意义,使整个建筑空间传达着特定的意义,实现了实用功能和精神表达的统一。看到狮身人面像,我们必然联想到金字塔和埃及文化;巴比伦伊什塔尔门则与华丽的釉面装饰相联系;兵马俑、石马石虎是秦汉陵墓建筑的艺术符号;哥特建筑样式同样笼罩在拱顶和玻璃镶嵌的精美装饰下。这些艺术形式附着于建筑实体或以独立的形式出现,与建筑形成有机的整体,并凸现出特有的艺术魅力,成为建筑历史的闪亮标志。
3 建筑设计中公共空间产生艺术美感的建筑形态
3.1 建筑公共空间设计的纯几何体元素美感
勒・柯布西耶在《走向新建筑》中说:“所谓建筑就是集中在阳光下的三维形式的蕴蓄,是一出精美的、壮丽的舞台剧。我们可以在阳光下看见物体,明暗对比浮现出它们的形状。立方体、圆锥、球体、圆柱以及棱锥等都是原始形状,光使其形状突显出来。其形象是明确的、可触摸的,没有模糊之处。因此那都是‘完美的、最完美的形状’,无论谁都无疑会同意这个看法,既使是儿童、粗人与哲学家。这也是造型艺术的本质条件。”
建筑空间形态利用纯几何形体来艺术表达,就是要利用准确规范的几何形体,通过一定的数学法则,形成简洁纯净的建筑空间。几何形通常有正方形、菱形、长发形、圆形、扇形、三角形、五角形、六角形等等,几何体通过重复、连接、分散、加减、分割、聚合、切削等设计手法,进而组合衍生出更为复杂的建筑空间形态。纯几何体构建的“建筑化”的公共艺术空间的平面、立面的形态都很规则,并且强调形体大面积的视觉效果,不作过多的细部造型处理,主张体现材料本来的色彩、质感和肌理。
3.2 建筑公共空间设计的体、块空间元素美感
强调体积组合,块面凹凸与面积关系,特别注重光影对形体的调节效果,增加空间概念。通常对形体进行加减处理,采用切角、削边、凹进、凸起等手法、使建筑形态在光与影、明与暗、虚与实的作用下显得新奇、独特,达到惊人的效果。例如,格拉茨现代美术馆为英国建筑师彼得库克的作品,以蓝色的塑料玻璃拼贴而成,当地人亲切地称之为“友善的外星人”。这座坐落在格拉茨市中心的超现实主义建筑与红顶尖塔的古堡、钟楼所形成的强烈反差是格拉茨最经典的标志景观。格拉茨现代美术馆的整体形态是一种超现实的仿生式的雕塑体。
3.3 建筑公共空间设计的象征概念性抽象美感
很多公共建筑的整体形态设计具有一定的象征性,建筑体块本身带有寓意特征引申到空间带有某一种文化、某一种精神、某一种理想,并试图通过形态的象征意义引起公众的思考和共鸣。例如,在加泰隆尼亚阿格巴摩天楼设计中,建筑师让o努维尔最终选择了一种“文化回音”的方式让阿格巴摩天楼融入了巴塞罗那的城市意象,这种方式不是对传统文化的克隆,也不是一种割裂,而是一种延续,实现了民族性和世界性,地域文化与“普世文明”的并存,阿格巴摩天楼象征着加泰隆尼亚传统文化的遥远回音。正如努维尔所说:“建筑不再是一个独立的行为;它是不断变化着的文脉连续系统中的一个事件,一个给建筑师带来额外责任的持久事件。”阿格巴摩天楼建筑整体形态为圆锥形、弹壳式的轮廓,耸立在城市的上空,向加泰隆尼亚人致敬,这种形态的精神来源为精神源泉蒙萨拉特山的奇石。
4 建筑设计公共艺术空间具美感设计的意义
4.1 产生印象和文化标识
一座城市的兴起和沧桑演变是有故事的、有痕迹的、有记忆的。城市的这种文脉和气质,常常可以通过建筑空间来表现出来,它会成为一座城市的识别和情感记忆的符号。具体的看,当人们来到一座从未涉足的,或早已司空见惯的城市,它的车站、机场、码头、主要街道、广场、核心建筑群、剧院、商场及文化娱乐中心等公共空间,必然是引起重点关注和形象记忆的中心。用艺术手段加艺术美感把艺术气质且形态突出的附着在地标建筑,以及在城市建筑环境中的各种装饰艺术等公共艺术品,比一般的公共建筑和纯功能性的公共设施更为直接和鲜明的展示了一座城市的公共形象和精神文化。
4.2 艺术化空间的塑造
二、推进民间工艺美术融入职业学校审美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民间工艺美术有自己独特的审美体系
民间工艺美术的作者主要是农民,其创作完全带有自发的性质,很少是专业艺人,因而显得质朴、率真,没有任何拘泥与做作,表现出强烈的地方性特色,体现着世代相传的文化积淀,比如剪纸、木板年画、织绣、传统壁画、泥塑等,从中可以窥见人民大众的审美心态,也能体察到民族的精神所在,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这是一种理想主义的艺术,洋溢着乐观的生活态度,美好的理想追求,从材料、工艺、技巧、制作过程到夸张、象征、拟人等艺术手段的运用,独特的色彩观念,富有寓意的符号化特征,美妙的装饰图案,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趣味,特别是那无与伦比的表现技巧展示出来的创造之美、技艺之美,体现着乡土文明中手工艺人的生命情感与崇高行为,无疑对职业学校学生的审美素质教育具有多重意义。
(二)民间工艺美术更贴近职业学校学生审美教育的实际
民间工艺美术可以满足人们多方面的审美需求,从职业技能教育的层面上讲,民间工艺美术的手工技艺有助于学生形成朴素、健康、积极向上的审美观,也有助于发挥学生的智慧和才能,形成直观感受、动作思维,养成认真操作的习惯,以及提高熟悉并运用各种材料的组装和表现力,这与职业教育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并无二致。职业学校学生接受专业技能教育,就是要锻炼一双灵巧的双手,清晰的程序思维,准确无误的操控能力,锻炼协调功能与形式统一的的本领,更重要的是通过手工制作来启发创造性的思维,从而开掘出对传统工艺之美的领悟能力。因此,民间工艺美术融入职业学校教育,既是一种审美教育,又是一种技能教育,特别是这种建立在手工艺基础上的独立、分工、合作、标准有利于将集体智慧下的传统非物质文化很好地保留下来,也体现了现代工业发展的特点,是职业教育最为生动的实践形式,容易为学生所接受,也最为接近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
(三)有助于增强职业学校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
民族传统文化一般来说分为三个层面,即上层、中层和下层,在艺术上也大体如此。作为下层文化的民间工艺美术在历史上是相对于宫廷美术、官造工艺而独立存在的,它是广大劳动人民在劳动中世代相传的产物,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际上,古代的宫廷美术和文人美术都是从民间美术中汲取营养发展而来,整个中国美术史的发展进程背后都能或多或少地看到民间美术的影子。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它是形成整个民族文化的基础,优秀的民族文化是整个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是民族群体的灵魂,是中华传统文化记忆的密码。特别是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在发挥其实用功能的同时,以其传统的、反映着民众趣味和价值观的造型样式,与民众共同创造着平凡有乐趣的生活,同时也在不断地创造和丰富、完善着丰厚的民间文化传统,让人不能忽视。”但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民间工艺美术的保护和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传统民间美术生态土壤正在加剧流失,文化生态链条正在加剧断裂,有的甚至已经无法修复弥补。因此在职业学校推进民间工艺美术教育,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而且能通过审美教育来增强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
三、推进民间工艺美术融入职业学校审美教育的有效措施
(一)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
2013年4月教育部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明确规定:“公共艺术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美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大纲》还对艺术课程的教学内容、结构和要求、教学实施进行了说明。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用文件形式把公共艺术课程上升为学生必修课对职业学校来讲还是第一次。2013年5月15日,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委又联合下发了《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及创新工作的意见》,对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及创新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工作措施及组织保障等进行了明确。其中有两点说明意义重大“,一是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是发挥职业教育基础性作用,发展壮大中华文化的基本要求。二是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是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服务民族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有了决定性的基础指导文件,长期不受重视、松散不统一的公共文化艺术课就有了“硬杠杠”,课程建设也有了依据。
(二)抓好教材编写工作
一是鼓励优秀民间艺人、工艺美术大师、技艺大师、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参与,特别是一些优秀民间艺人、技艺大师,他们所从事的创造活动,技术复杂,技巧高超,是在长年累月的实践和积累中获得的,也曾经得到师傅、年长者手把手的传授指点,是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最好代言人,请他们参与,可以保证教材编写基础更广泛、更有针对性,更加科学合理,也更加符合职业教育特点。实际上,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中,在建立职业教育保障体系方面明确要求“传承民族文化工艺中以德为先、追求技艺、重视传统的优良传统”。二是教材开发要有多样性。全国各地职业教育发展层次、发展水平存在差异,职业学校学生的认知情况、生活习俗也有较大不同,发展较好的学校也都是行业特色、专业特色、文化特色鲜明的学校。如果用一本教材在全国通用显然是不行的,不符合实际,一来不能满足所有学校的教学需要,即使用了,对有的学校来说可能会造成“水土不服”;二来各地区存在文化差异,每个地方都有自己优秀的文化传统,发挥不了自己的文化特色,实际上是在抛弃自己的传统文化,与推进社会主义国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愿景背道而驰。因此,教材的编写要在尊重教育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进行灵活调整,开发出兼具多样性、灵活性和实效性的地方教材作为补充。既有国家规划教材领衔,又有各省地方教材补充,形成内外有别、多样互补、特色鲜明、多元统一的立体化美术教材体系。三是教材编写要贴近实际,应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中国地域辽阔,自然人文景观差异明显,各地虽然经济发展有差距,但在文化上都各有自己独特的优势。非物质文化遗产遍布全国各地,几乎每个省份都有大量的文化标志品种,美术教学资源十分丰富,都能够开发自己的特色美术教材。就民间美术来讲,代表性的有年画、刺绣、泥塑、剪纸、玉雕等,在传统手工艺方面,有陶瓷、漆艺、蜡染、编结、蓝印花布、云锦、皮影、香包等;各民族还有一些技艺具有文化“活化石”价值,比如“苗绣”、“大理白族扎染”、“海南黎族织锦艺术”、“土家族织锦”等。而且每种优秀民间美术和传统手工艺都有工艺美术大师、技艺大师传承人,丰富的美术资源和美术教育资源为教材编写提供了极大方便,教育行政部门可以把各个领域的专家组织起来,统筹规划编写教材,实现优势互补,可以综合起来分门别类地进行编写,形成系列教材,最大限度地体现地方文化特色和民间美术成就。此项工作意义深远,如果能做好,是对职业教育的重大贡献,功莫大焉。
(三)加强师资培养
目前,职业学校的美术教育师资还是比较缺乏的,因为审美教育长期不受重视,美术师资建设一直停留在低水平阶段,有的职业学校在校生几千人,只有1个美术教师。随着国家对职业学校美育的重视,各个学校也会从不同渠道积极引进教师,师资紧张状况有所改善,但是建设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仍然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此外,还要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教师的理论素养和基本技能决定了教学水平,现有的艺术类教师基本都是从高校艺术专业毕业,优点是理论素养比较全面,基本技能比较扎实,不足是缺乏对民间美术的理论认识和技能方面的训练。为此,可以组织教师轮番到专门的院校去培训学习,也可以定期安排到工艺大师工作室去实践锻炼。目前,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上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在传承民间工艺美术方面做得比较好,是学习提高的理想之地,可以利用国家级、省级培训项目开展培训。如果学校条件允许,最好安排教师利用寒暑假到各民族地区去考察,以开阔视野,切身感受体验民间的古老技艺,搜集整理第一手民间美术教学资料,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职业发展能力。
(四)保证规定课时开齐开足
作为审美教育的最主要课程,目前公共艺术课程开设的学时还是偏少,按教育部教学大纲规定,总共72学时,其中美术36学时,基础模块只有18学时,课时少,教学内容多,教学质量能否得到到保证还是个问题。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由于受其它专业课程影响,音乐和美术分在上、下两个学期进行,而且并不是所有的班级都能开课,学生学了音乐就学不了美术,而且,尤其能够体现职业教育手工传承特色的内容都安排在拓展模块。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怎样保证教学质量,设计出更为合理的教学内容应是教材开发部门和编写者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唐代陶瓷生产高度发展,出现了瓷器“至唐而始有名”的工艺新趋势。浙江绍兴东部一带以白瓷著称的越窑及河北一带以青瓷著称的刑窑均为唐代陶瓷的重要品种。宋代由于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进步和繁荣,对文化和艺术的重视,使陶瓷工艺在唐代基础上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成为宋代工艺美术中最为突出的一个品种。宋代名窑遍布全国南北各地,呈现出了百花争艳的繁缛局面,是古代陶瓷发展的鼎盛时期。在各地名窑中,青瓷占绝对优势。早在唐代,越窑的青瓷技艺就十分精湛考究,釉色温莹滋润,明丽鲜亮,器壁细腻匀薄,质地坚硬,叩之音响清脆。陆羽在比较刑窑白瓷和越窑青瓷时就称道“刑瓷类银,越瓷类玉,刑不如越一也;若刑瓷类雪,越瓷类冰,刑不如越二也;刑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刑不如越三也。”可见当时的人们喜欢青瓷似玉以及它更适宜于品茶。这种时尚在宋代表现的更加充分。汝窑是宋代北方第一个著名的青瓷窑,最为人称道的是其釉色,其呈现出天空的淡淡青色,就如雨过天晴般,幽雅、纯正,给人富有理性的美感,与宋代崇尚自然含蓄,淡泊质朴的审美追求相一致。白瓷的烧制大大晚于青瓷,这一技术自六朝出现白瓷以来至唐代的刑窑已得到根本的解决并开始盛行。刑窑烧的白瓷胎骨要比青瓷厚些,因而比较坚硬,釉色白皙润泽,造型装饰也很优美多变。唐代晚期刑窑开始消沉,代之而起的是定窑的白瓷,定窑白瓷的艺术风格与唐代刑窑已完全不同,其胎体轻薄,质细而坚,釉色中微微闪黄,给人以柔和、恬润的美感。此外,与唐代刑窑的素净有别,定窑的瓷多刻花、印花等装饰工艺,由于定窑是薄胎器物,使得它不宜深刻,而精细的浅刻花要求纹样特别细致。总的来看,唐代陶瓷风格华丽,宋代陶瓷造型简洁、优美,追求内在的意蕴,体现了清新、典雅的艺术特色。
2丝织工艺
唐代的丝织工艺发展迅速,遍及全国,并形成了各地特色。到了宋代,其丝织工艺无论是在生产规模、经销地域,还是花色品种、质地纹样上,都比前代有了较大的发展,由于丝织工艺不仅有一定的实用性,也有相应的欣赏性,因而拥有广大的消费市场,同时也成为重要的工艺出口品。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丝织工艺的发展获得了社会、经济、文化上的有利条件。就锦而言,唐代以前的锦称为经锦,而唐锦的制作由于技术的革新,取得了纬锦的新创造,发展了经纬线互相配合起花的新技术,这样的织法不仅可以织出更为复杂的花纹及宽幅的织物,而且颜色极为华丽,形成唐锦华丽优美的时代风格。宋代丝织物较唐代有了更大的发展与创新,由于织造技术的提高以及受到工笔写生花鸟画的影响,宋锦大量出现了介于写实和图案之间的新纹样,纹样组织有四方连续缠织花卉,大团花、小团花等,构图严谨,变化丰富。宋锦的色彩多用中间偏冷色,以暗紫、浅茶、深浅绿、蓝、绛色为主,极少使用红绿黄等呈色鲜明的原色,不同于唐锦艳丽明快的色彩,并以多层次的退晕方法来处理,文静典雅,调和沉着,和唐锦的富丽鲜明形成对比。
3金属工艺
宋代的铜镜,铸镜的规模和制作精巧均不如唐代。唐代铜镜摆脱了秦汉以来古朴、庄重的特点,而出现了健康活泼、流畅华美的唐代新风格,在中国青铜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宋代的铜镜不如唐代厚重,镜胎轻薄,早期的装饰纹样还比较考究,但已改变了宋以前采用的离心式、求心式、对称式等图案组合,而流行旋转式。图样题材多为缠枝花草,与宋代定窑装饰相类似,由于镜体较薄,所以装饰花纹少有唐代的浮雕式而多为平刻。宋代镜式在极力翻新,在圆形、方形、凌花形、带柄镜之外,又出现了亚字形,钟形,鼎形、桃形等新样式。在金银器方面,由于唐代统治阶级崇金风尚很浓,各种日用器皿多用金银制成,这些金银器大都有精致的装饰花纹,特别是唐代中期多以鸟或花朵为中心组成团纹,四周缠绕枝,具有繁缛、富丽的风格,反映出盛唐时期的华丽及丰满。宋代的金银器也甚发达,但由于金银器比较昂贵且产量减少,于是出现了很多瓷器仿制金银器的现象。很多瓷器造型便是从金银器中脱胎出来,例如部分瓷器的口部一改传统的圆形,做成了葵花形、凌花形等。
4服饰工艺
宋代的服饰由于受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反映在服饰上由为明显,主张不应过分豪华,应当崇尚简朴,色彩也不如以前服饰鲜艳,给人以质朴、洁净和自然之感,与唐代华丽丰美的服饰成对比。宋代男子的主要首服,上至帝王,下至百官,除了祭祀典礼外,隆重朝会需服冠冕外,一般都带幞头,幞头的形制和唐代已有明显不同,已完全脱离了巾帕的形式,纯粹成了一种帽子,并且,色彩已不局限于唐代的黑色纱罗制成,而是可以用一些色彩鲜艳的纱罗,有的还以金色丝绒在幞头上盘制成各种花纹,而一般的文人,则带方顶重檐的桶形帽子,名曰“东坡巾”。除了祭祀朝会以外,宋代男子的服装,仍以袍衫为主,样式一般用圆领大袖,下施横裥,腰间束以革带。宋代妇女的服饰更是要求“惟物净洁,不可异重”。一般上衣多是“背子”,即小袖对襟,盖在下裙之外,颜色一般都比较清淡,下裳多穿裙,裙子的颜色往往比上衣要鲜艳,裙幅多在六幅以上,中间施裥,裙身修长,腰间束以绸带。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上可以看到各行各业的人物,为研究北宋的社会生活,风土人情和衣冠服饰提供了珍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