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8:13:01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急诊病人的护理,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1 要认识到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和树立起对病人高度责任感
1.1 护理工作是医疗工作的基础,只有良好的护理才能保证医疗抢救措施的落实 尽管护理工作是很乏味很辛苦的工作,但同时又是很伟大很崇高的工作,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必须端正服务态度,热爱本职工作,树立职业光荣感、自豪感,才能出色地完成护理监护的工作。
1.2 时刻以南丁格尔为榜样 要具有同情、耐心、细心、责任心的工作态度。
1.3 要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 不计较个人得失,保持高度热情最佳的心理状态,使病人一入院就对我们产生信任感、安全感;给病人一个认真负责的良好印象。
2 具有敏感及时观察病情变化的能力
2.1 敏感的反应能力是应急的内功 是指人们在思维过程中当机立断和及时解决问题的能力,急诊病人病情凶险、发病急、病人病情较重,清醒病人具有濒危感,昏迷病人家属又具有恐慌感,往往来就诊时,不知所措,大声疾呼,甚至横冲直撞。
2.2 临床护士要有快速应急的能力 马上迎接病人,先准备好100ml的生理盐水建立静脉通路,以便抢救用药。同时及早接诊、早处理、及时通知医生,并且做出一切相应的护理措施,安装和连接好监护器,测生命体征、做心电图、吸氧等并建立重病监护记录及抢救记录。
2.3 第一时间接诊患者 只要急重病人抬进病房,立刻做到在第一时间接诊患者,给患者一种安全感,得到病人和家属的认可,使病人得到及时救治,大大降低了医疗纠纷的隐患和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3 具有稳定的心理素质
3.1 动作轻柔、操作准确、态度和蔼 尽量避免发出一些刺激性的响声,避免出现惊慌失措、大声交谈等不利于病人的现象。凡事替病人着想,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更好的接诊效果。
3.2 稳定的心理素质是应急能力的关键 面对突然出现的患者,临床护士要有一个健康的心态,沉着冷静、遇事不慌、理性接诊,才能保证紧急中稳定的秩序、井井有条的工作作风。
4 具有较高的职业形象
4.1 建立良好的形象 护患交往中,病人及家属总是按社会角色来期望要求护士,大家认为一个完善的能唤起病人身心舒适的反映整体护士形象,应该是整洁的服装、大方的仪表。
4.2 作为一名护士不但要有真、善、美的精神境界 而且要有行为美,规范的走、坐、站、蹲、拾物、推车等姿势,进行各种操作要做到稳、准、轻、美。
4.3 微笑服务 要求护士淡妆上岗,端庄大方,而且服务过程中使用一整套的护士文明礼貌用语,微笑服务、使急诊病人在最佳身心状态下接受治疗与护理,从而有效地促进病人康复,提高疾病的治愈率。
5 努力学习,培养成熟的思维能力
输液又名打点滴或者挂水。是由静脉滴注输入体内的大剂量(一次给药在100ml以上)注射液。通常包装在玻璃或塑料的输液瓶或袋中,不含防腐剂或抑菌剂。使用时通过输液器调整滴速,持续而 稳定地进入静脉,以补充体液、电解质或提供营养物质。笔者总结多年来的门诊护理经历,供同行交流。
1输液前病人的心理护理
创造良好的清洁的输液环境,会带给病人轻松、愉快的心情和家庭般的温暖,从而缓解病人紧张情绪。积极的情绪如愉快、兴奋或充满信心的时候,对伤害性刺激的敏感性降低,痛阈增高。卫生员打扫输液室卫生,用湿拖把清洁地面, 用湿布擦拭桌面,应尽力避免尘土飞扬。如地面有水、垃圾等应及时清理,以营造一个良好的、舒适的输液环境。及时主动地与病人适当交谈,消除恐惧心理,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其目的是使病人在生理、心理、社会上达到最愉快的状态或降低不愉快的程度。对于大多数患儿怕针头、怕痛,不配合治疗,可以通过调动家长的积极因素,保持患儿最佳的心理状态以尽快配合穿刺。帮助病人正确认识输液,护理人员首先要给病人以心理安慰,并主动交流,仔细询问病情,态度热情、耐心、和蔼,使用通俗易懂的医学用语,讲明病情,介绍输液的一般知识、治疗原则及输液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这样可以提高病人在输液治疗时的信心,在心理上获得了满足感和安全感,从而加速疾病的治愈。
2输液过程中的心理、生理护理
作为一名护士必须掌握常用药的药理知识,注意配伍禁忌,尽可能避免过多药物联合静脉输注,以减少输液反应的发生。有条件的医院,护士应在计算机输入每组组合输液药物,运用计算机系统对该组输液药物有无配伍禁忌自动查验,确保用药安全性。为病人实施“输液前输液中输液后”连贯性、程序化、全程护理,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输液中的心理、生理护理以及输液中的健康教育。正确选择穿刺静脉,熟练掌握穿刺技术,提高成功率,是减少病人疼痛和心理顾虑的关键。目前药物使用经常推陈出新,短期内频繁更换,而且药物名称多样,护士应对新药的规格、剂量、性质和应用等完全掌握,按性质、病人特殊情况调节滴速。护士在输液时在病人床边通过询问病人的治疗、护理及生活情况等转移病人的注意力。在穿刺时,灵活运用希望法、注意转移法、遮挡法、开导法和鼓励法,使病人放松紧张情绪,消除恐惧心理。切忌拿起针才开始做心理护理。穿刺成功后调节好滴速,并且应主动向病人解释药物输液时间、间隔时间以及滴速快慢的影响,使病人或家属配合输液。输液过程中要经常巡视,对于婴幼儿及心力衰竭患儿要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给予相应的对症处理,并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做好整体护理,对输入青霉素类药物的病人及无家属陪伴的老年人应重点巡视。
3输液反应及预防
3.1发热反应
原因发热是常见的输液反应,常因输入致热物质(致热原、死菌、游离的菌体蛋白或药物成分不纯)、输液瓶清洁消毒不完善或再次被污染;输入液体消毒、保管不善变质;输液管表层附着硫化物等所致。主要表现发冷、寒战、发热,并伴有恶心、呕吐、头痛、脉快、周身不适等症状。防治方法:反应轻者可减慢输液速度,注意保暖(适当增加盖被或给热水袋)。重者须立即停止输液;高热者给以物理降温,必要时按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或激素治疗,针刺合谷、内关穴。输液器必须做好除去热原的处理。
3.2预防心力衰竭、肺水肿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4-0176-02
前言
普外急诊病人的突出特点便是病情严重,起病较急,甚至生命危在旦夕,必须尽快的采取紧急抢救的有效措施,只有这样才有助于病人生命的挽救。但是,普外急诊病人往往有着较为特殊的心理反应,比如绝望、焦虑和恐惧等等,甚至导致机体持续应激障碍的发生,如果没有及时的加以控制和调节,那么便会造成病情的加重,抢救的时间也会由此而延误。由此可见,护理人员必须将普外急诊病人的心理护理工作加强,最大限度的将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来,促使患者能够积极的配合护理和治疗,尽可能的争取抢救的时间,以便于及时的挽救病人的生病。
1 普外急诊病人的心理特点
1.1孤独与焦虑
普外急诊病人发病突然,很多病人的家属无法及时的感到医院,再加上病人对诊治流程和医院环境较为陌生,这便使得患者极易产生焦虑和孤独的不良心理。
1.2紧张与急切
由于普外急诊病人病症的剧烈性、突发性以及后果的不可预见性,通常会有极度紧张的情绪产生,往往带着解除病症和缓解病痛的急切心理就诊。
1.3不满与烦躁
绝大部分的普外急诊病人基本上并非是简单的观察便能够加以确诊,一般需要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做与病症相适应的辅检查,不仅检查时间较长,手续非常复杂,并且有着相对较高的检查费用,这些均会导致病人不满和烦躁情绪的产生。
1.4怀疑与恐惧
普外急诊病人的特点是不尽相同的。脑血管病人往往自认为病情非常严重和危险,所以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强烈的求生欲望造成心理恐惧的产生,并且无法立即缓解病痛,需要深入的检查等,这便使得脑血管病人对医疗技术产生怀疑,甚至会有转院的想法产生;而外伤病人本能的会对出血创伤会产生恐惧心理。
2 普外急诊病人心理护理的有效对策
2.1积极建立护患关系
护理人员应当根据病人的不同心理特点,取得病人的信任,注意交谈沟通的技巧,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同时借助于良好恰当的语言、行为及表情影响病人,采用博爱及真诚安抚、温暖病人的痛苦心理,将病人对生命的热爱唤起,以便于促使病人将战胜病魔的决心和信心树立起来。
2.2提供良好的就医环境
对于病人而言,医院是比较陌生的一个环境,极易导致病人产生不安和紧张的感觉。所以,护理人员应当尽可能的为病人提供舒适以及安静的就医环境,将病人因陌生环境所产生的不良心理和不适感切实的消除,以便于加强病人与医护人员的配合。
2.3加强责任心,提高护理技术水平
消除病人恐惧紧张心理的有效途径就是沉着冷静的工作态度和熟练的护理技术,它不仅能够赢得病人及其家属的信赖,而且能够加强护理效果和治疗效果。普外急诊病人通常因来势猛、病情急,再加上心理准备的缺乏而惊恐不安,护理人员则应当沉着而冷静,借助于自身的熟练操作技术,真正的做到忙而不乱,使病人能够信服自己。除此之外,护理人员应当随时的与病人沟通,发自内心的关心他们,比如握住病人的手安慰病人、鼓励病人,用关切的目光凝望病人,这些细微的动作均有助于恐惧心理的消除,使他们情绪稳定,产生安全感,并且积极主动的与治疗相配合。以此同时,将心理护理做好的重要基础就是较强的责任心。护理人员应当促进自身责任心的强化,将自身的道德修养和职业素质不断的提高,以便于更好的为普外急诊病人及其家属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
2.4主动热情,迅速接诊
当普外急诊病人就诊时,护理人员应当及时的接待病人,要知道护理人员的一举一动及一言一行均会对病人产生较大的影响。正是因为病人病情凶猛、发病突然、发展迅速以及急需救治等方面所存在的特殊性,护理人员必须在接诊时,应当主动热情,迅速接诊,技术敏捷熟练,动作有条不紊。同时,应当及时的将病人安置妥当,耐心的对病人的病情加以询问,尤其是要对病人生命体征的变化进行密切的观察,并且详细的进行记录,将潜在的护理问题及时的发现。另外,护理人眼还要切实的做到认真分析、头脑清晰,尽可能正确的加以诊断。面对病人及其家属的询问,护理人员应当采用简练易懂的语言耐心的解答,尽快的取得他们的信任,将良好的护患关系构建起来,为治疗和诊查争取时间、提供方便,以防止病情的延误。
3 体会
由临床护理实践可以看出,病人的心理状态和疾病的治疗有着非常大的关系,心理护理在普外急诊病人的急救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能够使病人对各种抢救治疗积极主动的加以配合,能够有效的稳定病人的不良情绪,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并且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由于心理护理对普外急诊病人是非常重要的,而首先接触急诊病人就是护理人员,护理人员的行动以及语言均会对病人产生极大的影响。所以,护理人员应当不断的钻研业务知识,具备较强的敬业精神和广博的知识,努力学习医学知识、心理学知识和人际关系知识,应当有序、敏捷、和蔼、沉着、冷静、主动的将各种复杂情况处理好,用温和的语言安慰病人,最大限度的将他们的恐惧心理减轻,以便于取得病人及其家属的信任,促使病人的身心能够处在最佳的状态,同时,在积极抢救中将病人的心理护理认真的做好,不断的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及职业道德意识,及时的将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更新,以有助于及时的治疗和及时的诊断。
参考文献
[1] 申云.急诊心理护理对急诊患者护理效果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