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英语教育教学

英语教育教学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13:01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英语教育教学,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英语教育教学

篇1

现代教学理念在英语教学中的渗透,改变了英语教师的传统授课理念,在丰富英语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创新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其中就包括基于生态学理论在英语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当代英语教学变革与生态翻译理论研究》(张甜,水利水电出版社2019版)以英语教学和生态翻译研究为主要内容,全书共分六章,分别从英语教学理论基础到教学实践,系统性的阐述大学英语教学的历史发展与理论基础,全面审视当前英语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同时根据现阶段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改革实践,通过生态翻译学理论在英语翻译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探寻当代英语教学变革之路。

英语教育教学的生态化实践是利用生态学理论将教师、学生、课堂、教学内容组成一个相互关联的生态系统,教学实践过程中,以学生为教学生态环境的主体,教师在遵守教学生态原则的基础上选择教学内容与设计教学模式,并营造更加开放、自由的英语教学生态环境,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当代英语教学变革与生态翻译理论》中第一章对当代英语教学改革背景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面对新时期应用型英语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传统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是“绝对生态理论”的一种体现,构建以学生为生态主体的现代英语教学生态环境能够实现英语课堂教学回归。例如,学习小组模式的应用,就是遵循生态学理论中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原则,使英语基础理论知识、应用技巧等相关内容在学生之间进行“流动”。作为一个微观生态系统,大学英语教育教学生态环境的主要生态因子为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应当严格遵守生态学理论中的角色定位,构建民主、平等的英语教学生态环境。首先,教师应当不断提升个人教学能力,在丰富英语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创新传统英语教学模式,在生态学理论指导下进行英语教育教学实践;其次,学生应当主动参与英语课堂教学生态环境构建,并在英语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应用能力实践,促进个人英语能力的全面提升。《当代英语教学变革与生态翻译理论探究》中第三章所提到的英语社会文化教学新思想,其理论基础是将社会生态环境作为英语教学生态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社会化生态环境在内容方面更加丰富,这为大学英语教育教学的生态实践提供了更多机会。

然而,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基于生态化理论的英语教育教学中主、客体角色定位是相对与教学目的而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虽并非生态主体,但却掌握教学生态环境建设与实践的重要任务。从教学实践的角度来看,大学英语教育教学生态在内容的选择上并不局限于基础词汇和语法等内容,其中还包括基于生态主体的文化意识培养。在生态学理论视角下,英语学习的目的在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与综合应用能力提升后的生态环境适应性增强,其中具体表现在英语写作与交流过程中对异国文化的把握与使用,具备多元语言文化的敏感性,并逐渐形成跨语言文化交际能力,使英语作为不同语言生态环境沟通的“桥梁”。《当代英语教学变革与生态翻译理论研究》中第六章对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文学翻译就明确指出了这一点,不同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语言生态有着显著差异,在英语教育教学的生态化实践过程中,以民族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语言生态实践同样重要。例如,“Hewasinthesev-enthheavenlastnight”多被直译为“他去往了天国”,但是,在英文语言生态中却被译为“他欣喜若狂”,所以,基于文化的英语教育教学生态化实践是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提升的又一重要内容。在过去较长的一段时间里,英语教育教学评价体系以基础词汇、语法的掌握为主要内容,同时,英语翻译、对话等也被作为考核评价的组成部分,但是,这一考核评价效果并不理想。

英语教育教学的生态化实践在考核评价方面更加客观,英语教师需要将考核评价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之上,以考试分数为代表的传统考核评价所占比重约为20%,而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学习策略等带有个人主观能动性的相关内容则占到当前考核评价的80%,因该考核评价模式倾向于学生自我评价,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帮助学生对其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等进行反思,激发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并逐渐形成生态理论背景下的个人实践创新能力。

篇2

一、良好的听的习惯

这要求孩子们认真的听示范发音,听清后再模仿,用心的听他人说英语,这是学习英语的起步——听。只有听的清,听的懂,才可以把英语说好,说的准。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爱模仿,模仿性强,但缺乏自控能力。课堂上,常有学生一听老师示范发音,就急于模仿发音,但是往往没有听清楚老师的教学发音,不仅影响了自己发音欠准,还影响了他人的发音。对于这点,老师可以采取“手势暗示法”,培养好学生良好的听力习惯,要求学生不可急于自己练习发音,老师通过手势“一、二”引导学生“听清”,当手势打到三时,引导全班学生齐读,要求学生注意老师的嘴型,注意嘴型的大小扁圆。

二、良好的说的习惯

关于“说”,则要求学生要大胆的说出口,不怕错,不害羞,音度适量,仪态动作均自然大方。从心理学上来看,三年级的孩子们内心比较害羞,相对于高年级孩子们来说,他们更怕错,不敢开口说英语。但是同时他们也对英语有着更为好奇的心理,所以这更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大胆的开口说英语。在学生说英语时最好不要打断,暂时允许他们存在的发音或语法错误,等待孩子们讲完再予以纠正,讲解。这样不仅可以给孩子们一个很好的理解过程,思维缓解,最大的好处是可以给孩子们自信,让他们更加大胆的说出英语。

三、良好的读的习惯

所谓的“读”,顾名思义,就是朗读。会写不会读的话,那学的就是“哑巴英语”。大声的朗读,对于学生记忆单词、课文都是有很好的帮助的。但是,若是没有良好的朗读习惯,有些学生拖音,慢读等坏习惯都是极为不利于学生的英语学习的。小学英语课文句短简单,通过多次朗读,便于记忆,针对学生不好的朗读习惯,老师应该对症下药,及时纠正,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读”英语习惯。

四、良好的写的习惯

俗话说,字如其人。在如今社会,随着电脑的出现,越来越多的人敲着鼠标,摸着键盘,而手上功夫已经逐渐淡忘。但是,现在的教师和家长绝不应该忘记这学习的根本——书法。无论是中文还是英文书写,都是对孩子的内在培养,应该对孩子从小抓起。但是时至三年级,仍有部分学生书写坐姿、握笔方法不正确。这要求英语教师及时予以纠正,不能让孩子放任自由。无论是坐姿还是握笔姿势,都是关注的重点,特别要向学生指出,书写英文时,纸稍向左斜放, 纸的下边与桌面边缘成10°角,不要正放。

总之,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不是孩子自身带来的,它需要孩子自己、家长和教师共同努力,在生活中培养,在教学中培养。

最后,必须来说说培养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习惯,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只有这样,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愿意学习英语,喜欢学习英语,才会学好英语。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以下是我的几点观点。

一、在孩子们的想象中创新

丰富的想象力是孩子们学习的优秀条件,没有想象力就没有创造力。在课堂教学中,英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教师可以利用实物,图片、肢体语言或多媒体教学等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例如,在教学水果apple、grape、banana、等单词时,可以制作水果卡片面具,让学生们面带水果面具,表演水果精灵,在情景表演中,在想象中创新。

二、在共同合作中创新

当今社会是合作的社会,个人的才华如何卓越,也抵不过众人的精诚合作。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们动口、动手、动脑,彼此进行沟通,从而取得成功。例如,在教学What’s your name? How old are you?

I can……等句型时,可以排练英语小品,让学生们共同合作,排练,而后进行小组比赛,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在创新中锻炼学生们的实践能力,语言能力、合作能力。

篇3

二、注重语言运用,彰显学科价值语言的本质

特征是工具性、交际性和实践性。因此,学生在进行语言学习时既要注重知识积累,更应注重实践运用。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应当转静为动,化繁为简,少讲精练,以活动开展为载体,以语言运用为目的,贯彻落实“学用合一”的教学原则,努力挖掘现有的教育资源,大力开辟广泛的教学渠道,积极营造鲜活逼真的课堂情境,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同时,教师必须注重方式方法的转变,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注重因材施教、以人为本,通过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训练活动的开展力求使所有学生均能在原有语言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从而体现出英语学科的教育价值。

三、切实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

丰富积累教师通过阅读教学教授学生阅读策略,培养学生的语感,特别要强调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阅读基本技能的培养。英语阅读文章题材广泛,体裁多样。教师应选择贴近高中生学习生活和语言水平的文章,同时要注意所选阅读材料具有思想性、趣味性、知识性、挑战性和时代性。教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多鼓励、启发、引导、帮助学生,还要对学生进行监管和评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