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8:14:45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初中生品德教育,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一、看准机会,选择最佳时机,进行思想教育
老师若真正爱护学生,那首先应该理解学生感情,尊重学生人格,在平等立场上同他们谈话、交往,在交往当中寻找教育时机,只要班主任注意调查研究,摸准学生的思想脉搏,掌握学生心理活动规律,善于捕捉教育时机,教育工作就会更加主动、有效。尤其对后进生来说更为重要。
1、捕捉学生“闪光点”。对后进生来说,他们的心灵深处同样蕴藏着进取奋发的心理需要,都希望得到班主任的表扬与激励。班主任不能只是被动地等待后进生的"闪光点"的出现,而是应主动地抓住或创设条件,诱发后进生的自尊心和荣誉感,哪怕只是闪电般的那么一瞬间,也往往是后进生转化的最佳时机。
2、选准教育时机。在教育时机未出现时,班主任要耐心等待,当最佳教育时机到来时,要抓住契机进行教育,因为此时教育学生,最容易被学生接受,教育效果最佳。
二、与学生建立亲密的朋友关系
对学生有一份爱,再加上扎实努力的工作,与同学建立起了团结、亲密的师生之谊,那么他们有什么想法、要求就会主动找班主任谈心,寻求帮助,同时班主任也深入到他们中间,关心、了解每一个同学,师生关系融洽,严而有格,严而有情,班集体的总体成绩也就会有较大进步。事实证明,关爱学生,理解学生,主动的去做他们的一员,才能真正赢得他们的敬重,才能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的前进,才真正尽了一个班主任应尽的职责。
1、课堂上要多些微笑。师生关系的和谐程度能够从课堂教学中反映出来。如果学生怕答错问题被老师批评而不举手或站在那里有话不敢说,那么这常常是由于教师居高临下,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而造成的,这必然会妨碍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如果任课教师在课堂上多一些微笑,多几句鼓励的话语,主动与学生多进行沟通,坚持“无错原则”,那么,课堂上必然会出现积极举手、各抒己见的场面。因此班主任要面带微笑地上每一节课,不在课堂上批评学生,不用过多的时间处理不良问题,表扬激励的语言不离口。这种做法会使班主任和学生在课堂上关系融洽了。
2、遇事要有耐心。如果学生的不恰当行为较突出,那么就需要班主任有耐心,付出较大的努力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否则就会欲速不达。班主任要研究青年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选择学生能够接受的教育方式对学生实施教育。只有让学生乐于接受班主任的教育,才能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3、以情感投入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爱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前提。班主任对学生怀有真诚的感情,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自觉愉快地接受班主任的教诲。只有心心相印、情感交融的教育,才会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事业的基础和开始,教育的成功来源于对学生的最大热情。学生非常需要班主任的爱,班主任只有情感投入,把爱的甘泉洒向他们的心田,使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从而使得学生对教师崇敬、信任和亲近,形成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
三、激发学生的情感
1、用爱激励学生。崇高的爱要求教师具有高尚的师德,充分利用教师形象的影响力激发学生的理智感、道德感和审美感。班主任老师的一句话,一个手势,一个眼神就像高明的琴师一样在学生的心弦上弹拨出动人的乐章。班主任应当用自己言行一致、光明磊落的品质,对工作认真负责、精益求精的态度去感染学生,身先士卒,身体力行,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自己先做到,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学生。同时,班主任的爱应是公正的,一个班集体中品学兼优者有之,班主任不应偏信偏爱;品学均差者有之,班主任不能冷淡歧视。否则受冷淡遭歧视的学生会自暴自弃,甚至产生逆反心理,从而拒绝接受教育。班主任有时在谈话或处理一件小事时,都应小心一点,所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有一次我在批改午间练习本时,发现班上最好的一位同学居然错了,还有几位同学也错了,在评讲时,我提醒了那位成绩最好的同学,下次要注意了,结果另外一位同学在评价老师时,居然说老师有偏见,不喜欢成绩差的同学。这件小事引起了我的重视,我也找了那位同学的谈话。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66-01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由专职教师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教育。思政教育主要采取课堂讲授的方式,辅以形式多样的大学校园活动。进入高校的学生已经基本是十八岁的成人,各种价值观念基本形成。人的观念一旦形成,只有在受到很大的冲击或是教训时才会改变。在此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如在青少年各种观念的形成时期,进行的教育效果好。若是在学生具备基本的理解力时,通过教育,形成和强化正确的价值观念,哪怕面对道德沦丧的今天,学生也会坚持自己多年的道德观念行事,做出符合人性的选择和做法。所以,在初中时期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要好于在大学进行的教育。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任务是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学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初中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初中思想品德课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思想品德获得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应试教育对思品课的消极影响。教师交给学生的更多是怎样做题考高分,而忽视了通过思品课程对学生观念的形成和引导。并且社会规范只有通过学生的自身实践才能内化,单纯地通过课堂的讲授只能让学生知道该怎样,而是否真正成为自己的品德很难说。学生的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但是师生的相互交往一直继续下去,并随着学生龄的增长和思想的形成而加深。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师生的交往是学生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学生获得认识的一个重要形式。学校和教师很少想到利用这种资源,通过潜移默化的身教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教育。
二、隐性课程和教师的人格魅力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教育理论界关注和讨论了60年代西方课程领域中新崛起的研究课题——隐性课程,这个概念的诞生给我们提供了审视学校教育课程的新视角。隐性课程指那些并未列入正规课程计划中,但实际上对学生发挥重要影响的教育因素,及学校教育中“活教材”的存在。从这个概念的外延到内涵,可将其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物质-空间类,指校园建筑、地理位置和环境等显性的物化因素对学生的直接影响。第二类是组织-制度类,即学校的组织制度、教育内容、管理评价等对学生的潜在影响。第三类是文化-心理类,主要包括师生关系、行为心理和校园文化氛围等因素对学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人格魅力则属于第三类的隐形课程。
人格是人的性格、气质、能力和道德品质的总和。人格魅力是个人的性格、气质、能力及道德品质对他人产生的吸引力。教师的性格、气质、教育教学能力和道德品质对学生产生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就是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教师综合素质的卓越体现, 是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三、教师人格魅力的组成
1.高尚的品德和爱岗敬业的精神
高尚的品德是高尚精神的重要部分,也是教师人格魅力的核心所在。教师本因其职业的权威性成为学生敬畏的对象,具有高尚道德的教师更是使学生高山仰止。
爱岗敬业的教师尤其获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学生会从教师的教学工作中判断出教师是认真对待工作,是仅仅完成任务,还是真的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努力工作。爱岗敬业的教师,是真心实意地为学生着想,甘愿为学生奉献自己的一生,甘为人梯。
2.广博的知识
教师让学生感到最为敬佩的是广博的知识。在学生的求学路上,教师在课堂上引用经典、旁征博引、触类旁通的知识使用会让学生发出自然的赞叹之情、崇拜之情。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三方面,广泛深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扎实、系统、精神的专业知识;全面准确的教育科学知识和心理科学知识。对于这些知识的获得,并不是在成为教师前的学习和培训中所学得的知识就足够的。知识广和博的程度是随着个人的不断学习得到扩展的,这就要求教师做学习型教师,真正做到“活到老,学到老”。
3.关爱每一位学生
教师对学生的拳拳挚爱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德的基石。陶行知提倡“爱满天下”,鲁迅强调“教育植根与爱”,教师只有爱学生,才会尊重、信任、理解学生,在教学过程和学校中才会呵护学生。
往往在实际中,老师们比较喜欢成绩好或是乖巧听话的学生,对所谓的学困生和调皮的学生很难做到真心喜欢。教师们应该看到,每一位成长中的学生都是有尊严的个体,都是有发展潜力的。之所以不喜欢他们,是因为他们不符合目前的评价机制,不能给工作带来实际的好处,以这种短暂的目光来看待学生。
4.文明的言谈举止
行为是人心理活动的外化,文明的言谈举止背后隐藏的是高尚的情操和品性。教师作为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者,作为学生的学习对象,必须行为文明。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内在素养的外在体现,都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也正是通过言行举止来了解教师的思想。“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师注意言行,注重修养,处处给学生以表率,学生受到影响,会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改变不良习惯。
教师的人格魅力需要教师强化个人道德修养和不断进取的职业道德精神,提高科学文化修养,通过理论学习提高个人思想认识,通过实践和反思美化个人行为,使学生“亲其师,信其言,效其行”,为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之一,生物科学研究在20世纪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同时生物科学也更加关注人类自身的发展。生物科学在解决人口增长,资源危机,粮食短缺,环境污染等关系人类存亡的问题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许多有识之士认为21世纪将是生物科学的世纪。在这种大背景下,生物科学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社会、家长和学生也逐渐体会到生物学科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生物学科不比其他一些学科,思想教育的内容显露在教材的文字中,而需要我们生物教师在生物知识的教学中和技能的训练中挖掘其中的思想教育素材,将思想教育有机地融入平时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之中。现就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如何渗透思想教育作些初探。
一、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关爱大自然,增强环境意识。
通过生物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生物,生物即为有生命的物体,哪怕是一草一木,一树一花。它们也都是生命之躯,因些我们应当爱护校园里的花草树木等,高等动、植物都是由单细胞进化而来,或近或远地与我们人类都有亲缘关系,我们彼此都是地球大家庭中的一员,因此我们要爱护有益动物。
二、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增强时代感、危机感。
我国幅员辽阔,地处寒、温、热地带,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珍贵的动、植物资源,全世界高等植物有30万余种,我国就有3万种,居世界第三,我国鸟类有1100种,超过欧洲鸟类的总和,也比俄国、美国的多得多。我国有许多特有珍贵的植物,如银杏、银杉、水杉等,珍稀动物有大熊猫、金丝猴、白鳍豚等。我国在生物科学取得的成就也是举世瞩目的,如我国是研究和利用动、植物最早的国家之一,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对许多植、动物作了专门的论述,其中对植物的分类的方法比西方植物分类学笔祖林奈要早一个多世纪,“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培育出的新型水稻,使水稻产量成倍增加,使全球许多人避免了饥饿之苦。这些资料让学生们产生由衷的自豪,从而激起爱国的热情,同时也让学生知道,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我们的人均资源较少,过去我们对环境保护缺乏认识,使黄土高原从郁郁葱葱的森林变成了荒芜的高原,以至黄河水,一碗水半碗砂。我们有许多的珍稀动、植物已经灭绝或濒于灭绝,使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树立起人和自然和谐统一的观念,激发学生的危机感和时代的责任感。
三、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生物学是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它是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生活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清楚地认识生物学发展的历程。结合我们本地药材种植的情况调查,教会学生如何鉴别常见中药材,开展校园植物的挂标牌活动,带领学生参观“百药园”开展力所能及的实验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理论必须联系实际,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态度,使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及团队合作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