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8:15:06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学习婴幼儿护理,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压疮是由于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局部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致的软组织溃烂和坏死[1]。婴幼儿口腔黏膜表皮薄嫩,护理不当容易造成损伤和感染[2]。额外牙在婴幼儿期萌出者实属少见,致口腔压疮发生的病例,尚未见报道。2008年以来收治额外牙致口腔压疮患儿5例,通过积极的治疗和护理,加强口腔护理次数,拔除致压疮发生的额外牙,观察病情及护理处理全身支持疗法,提示家长和护士,多学习口腔知识,预防个别婴幼儿口腔压疮的发生。患儿在短期内压疮得到了痊愈。现将护理内容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患儿5例,女3例,男2例,1个月1例;2个月2例,4个月1例,6个月1例。母乳喂养4例,人工喂养1例。本组病例婴幼儿其父母代诉:患儿均有哺乳时哭啼,烦躁不安,流涎量多,甚在拒食,触摸患儿脸颊时,患儿哭啼加重。其家属在喂养过程中,均偶发口腔内有牙齿萌出,2例患儿有反复发作的低热。口腔检查:本组病例在双尖牙区均有额外牙萌出,牙齿形似米粒大小,活动度较大,额外牙相对应的口腔黏膜区军有约0.5cm×0.5cm凹陷性溃疡,色泽灰暗,触之易出血,表面无分泌物,溃疡周边黏膜呈暗红色。经过加强口腔护理,局部祛除压力等措施处理,1周后溃疡愈合出院。
护 理
口腔护理:本组病例均有口腔压疮,口腔护理为重要措施,由于患儿年龄幼小,配合程度低,在做口腔护理时,需家长配合护士操作。在口腔护理时,用口镜牵拉开患儿口腔,看清楚患病部位。用洗必泰溶液反复搽试溃疡面后用无菌干棉球搽干疮面,局部撒锡类散或者用养阴生肌散后,用干棉球按压局部5分钟左右,以促进药物的吸收,后取出棉球,再2%的龙胆紫。
拔除额外牙:局部受压是造成患儿口腔压疮最主要的原因,尽快祛除刺激因素是首要措施[3]。因此,必须尽快拔除额外牙以解除对溃疡的外在压力。患儿经口腔科医生会诊X线拍片,明确口内牙齿系额外牙,压疮由额外牙反复刺激所形成,建议拔除畸形的额外牙。经化验患儿无血液系统疾病。口腔科医生在患牙根黏膜上放置4%的塞罗卡因棉片做表面麻醉,约2分钟后,拔除牙齿,拔牙疮口压棉纱约30分钟祛除,嘱两小时内勿哺乳。
病情观察和护理处理:要加强对患儿病情的观察包括对压疮及拔牙疮口的观察。因婴幼儿口腔黏膜干燥[4]。在做口腔护理时,动作一定要轻巧,切忌粗暴,以免造成二次伤害。
全身疗法:对有反复发烧,血象升高者,需要给予静滴抗生素,可选用左氧氟沙星、氯化钠以控制感染,促进伤口愈合。
讨 论
引起压疮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因是压力。故压疮常发生在长期卧床不起的患者的的受压部位。刚出生的婴幼儿属于无牙期,口腔内部不应该有压疮发生,但本组病例因口腔内有额外牙生长,且额外牙形态为圆锥形,尖锐的牙齿对口腔黏膜的刺激伤害是相对应的黏膜形成溃疡,反复长期对口腔黏膜形成持久的刺激(即压力),溃疡不能愈合进而形成压疮,婴幼儿口腔黏膜表皮薄嫩,口腔干燥,容易造成损伤和感染。婴幼儿哺乳时,口腔内形成的吸吮力,加重了额外牙对伤口的刺激伤,诸上因素形成了口腔压疮。本组病例家长对无牙期婴幼儿口腔医学知识的认知缺少,更是导致婴幼儿口腔压疮形成的重要原因。本组病例经过正确的检验方法(拔除额外牙)和妥当的口腔护理措施,使口腔压疮在短期内得到了痊愈。
参考文献
1 崔焱.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6.
一、社会发展对育婴员需求迫切,有必要加强护理、助产专业育婴员职业资格培训
1.我国每年新出生人口约2000万左右,受婴幼儿年龄特点的制约,3岁以下婴幼儿90%以上在家中进行养育,入托率很低,家庭是他们的第一所学校。家庭中妈妈是主要承担照料婴幼儿的人,但大多数妈妈因年轻、第一次当母亲,缺少经验,而且现代社会不管在农村还是城市,女性都有她们自己的职业,不可能在孩子上幼儿园之前全程陪同抚养,因此大部分家庭需要老人或聘请的保姆协助抚养,这些协助抚养的人育儿经验、习惯各不相同,有些传统的喂养方法及理念甚至不合理,而0-3岁这个阶段正是一个人的身体发育、智力形成、习惯培养、陶冶情操的重要时期,对他们今后的身心健康发展十分重要。因此,应该有专业人员指导家长科学的对孩子进行生活照料、保健与护理,保证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2.由于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和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家庭中生育孩子数量少,相当部分是独生子女,在这种“421”结构的家庭中,一个孩子被视为掌上明珠,更被给予了更大的希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非常迫切,特殊的家庭结构使孩子在养育和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更多,因此,在这种家庭之中,家长更期待有相关专业人员在思想观念和教育方法上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帮助,使孩子一开始不输在起跑线上。
3.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使早期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的重视和关注,孩子出生的头三年,处于大脑发育最快的阶段。研究发现 3 岁以下婴幼儿正经历心理、神经及其他个系统的快速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教育内容及方法对婴幼儿影响很大,直接影响到婴幼儿人格、智能以及心理的形成与发展,这一阶段具有较强的可塑性,除了先天因素外,通过外界有效、良好的教育、影响对婴幼儿身心全面发展有重要作用[3],所以,良好的早教已经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育婴员培训课程的内容详细的涉及到教养环境的规划,不同年龄阶段玩具的选择,婴幼儿粗大动作与精细动作的练习,语言与感知、认知的开发,良好情绪情感和社会性的培养等婴幼儿早期教育方面的内容,通过一系列科学有趣的游戏对0-3岁不同年龄阶段的婴幼儿进行早期智能的开发。
4.随着毕业大学生的逐年增多,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尤其是学历层次较低的大专及中专院校的学生,因此,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鼓在校学生,在毕业时拿到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即“双证书”。一些高职院校的护理、学前教育等专业已经把目光投向了育婴员培训。因此,护理、助产专业学生参加育婴员培训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不仅能够扩大知识面,掌握一项实用技能,而且能使自己在就业时多一个重要砝码,提高就业成功率[4]。
由此可见,育婴员职业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结果,也是社会分工细化的结果,育婴员既不同于家庭保姆,又不同于托幼机构中的保育员,她们是在家庭、社区和早期教育机构中为0-3岁全面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和指导的专业人员,承担着一种社会责任。育婴员的职业活动满足了家长对婴幼儿照顾的需要,满足了科学育儿的需要,同时也可以满足为自己谋生获取报酬、自给自足的需要。护理、助产专业学生在医学院校中数量大,医学专业知识扎实,素质较高,职业技能鉴定通过率高,从数量和质量上都更能满足社会对育婴员的需求。
二、加强护理、助产专业开设育婴员职业资格培训的优势
1.有相关医学课程打基础,培训效果好。
育婴员培训课程内容包括育婴员职业道德、婴幼儿生长发育、心理发展,生活照料,日常生活保健与护理,婴幼儿教育及家庭教养指导。一期育婴员培训学时80个左右,一般情况下,在有限的80个学时之内要将这些知识讲的很全面、很透彻难度很大,而护理、助产专业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解剖学》、《生理学》、《预防医学》、《基础护理学》,《儿科护理学》等课程内容与育婴员培训课程内容许多知识点一致,这为育婴员培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不仅有利于育婴员培训课程的学习,也有利于护理专业学生对这些课程加深理解。
2.在校期间培训,学校可提供便利的技能训练条件
育婴员的工作实践性很强,婴幼儿的健康成长有赖于育婴员的日常操作,这就要求育婴员具有较强的操作能力,因此,育婴员培训中很多是关于 0-3岁婴儿的实际技能操作,要达到最佳培训效果,操作课程需要在实训室、教学医院进行,尤其是一些妇幼保健机构,而医学院校都有自己的儿护实训室及教学医院或实习医院,这就为学生练习提供了便利条件。
3.培训时间有保证,费用低,考试通过率高,
作为全日制的校生,在校期间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校提供了最好的学习环境,大学阶段对知识的掌握能力也最强,又有充足的培训时间可以保证,因此,考试通过率高。同时,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培训,学校不用考虑交通、教学场地及带教老师等问题,培训费用低,大部分学生的经济能力完全可以承受。
4.护理、助产专业学生对育婴员培训兴趣高
氯胺酮基础麻醉作用快,镇痛效果好,苏醒期短,临床上常用于不合作患儿的诊断性操作及短小手术麻醉。婴幼儿因其解剖、生理、药理方面与普通患者相差甚远,各系统调节功能差,所以手术不安全因素明显高于普通病人。如术中观察及护理不当,易发生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我院自2004年6月至2009年2月行氯胺酮基础麻醉的113例婴幼儿,经精心治疗护理,效果良好,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113例,男78例,女35例,最小年龄2个月,最大36个月,体重最轻5.5 kg。其中纤支镜检查2例,中心静脉穿刺置管2例,淋巴结活检3例,淋巴结病灶清除术106例。
1.2 麻醉方式 所有病例均采用氯胺酮静脉注射。
2 手术期不安全因素
2.1 认知能力有限和不合作 婴幼儿缺乏语言系统能力,不能正确表达疾病的症状及部位,不易合作,给核对工作带来困难。
2.2 坠床,皮肤完整性受损 手术室的陌生环境易引起婴幼儿惊恐、易动,若保护措施不当,可能发生坠床;婴幼儿皮肤黏膜娇嫩,若吸痰时负压过高,可造成呼吸道黏膜损伤。使用高频电刀时,负极板接触不好或发射频率过高,均可引起皮肤完整性受损。
2.3 低温致并发症 婴幼儿体温调节功能尚未健全,易受环境温度影响[1],特别是结核病患儿其消耗性疾病使产热有限而散热较易。术前消毒时,身体部分暴露,消毒液挥发带走体热均可使患儿术中低温。而术中低温是潜在的致命性并发症,不仅影响呼吸功能,还可发生术后肺炎等并发症,体温过低时可致心搏骤停。
2.4 呼吸循环障碍 术殊的摆放,胸腹部受压可致肺活量降低。氯胺酮可使唾液及呼吸道分泌物增加,分泌物吸引不及时可致呼吸道阻塞。氯胺酮静注过快时易致一过性呼吸暂停,婴幼儿禁食禁饮时间过长可致血容量不足,出现休克。输液过多过快易引起心功能下降。为婴幼儿穿脱衣服或操作时,动作幅度过大可致心率突然改变,有心跳骤停的危险。
3 护理对策
3.1 不断完善护理常规制度,落实各项安全措施 定期开展护理人员法律、法规的培训,加强业务学习,不断完善护理常规制度,规范护理操作,不断提高护理质量和效率。
3.2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术前1日护士持手术通知单到病区,核对病区、床号、患儿腕带、姓名、年龄、住院号、手术名称及部位。遇有左右双侧部位手术时,核对管床医生用防水记号笔做好手术侧标记。术晨亲自接病人,携手术通知单与接送病人交接班本,与病房护士认真核对,确认后入手术室。入室后与麻醉师再次核对,手术开始前与主刀医生最后核对确认患者及手术部位。
3.3 实行专人护理,责任到人 接婴幼儿可让家属陪同抱至手术室门口。使用推车时,推车两旁拉上护栏,使患儿头部朝推车者一方,护士立于头部。遇不合作患儿可使用约束带固定身体。重危患儿由医生共同护送。移动患儿至手术台或推车上时及时踩刹,防止坠床致摔伤。
3.4 密切观察病情,加强与麻醉师配合,防止并发症 巡回护士与麻醉师在术中密切观察面色、生命体征、SPO2的变化,及时发现异常情况,配合麻醉师采取措施对症处理,防止并发症。术前准备并检查负压吸引装置,确保吸引通畅。
3.5 加强术中的全程管理
3.5.1 巡回护士在安放手术时动作轻柔,四肢不可过度牵拉,避免神经损伤。固定患儿时使用厚包布将患儿身体与床的金属部分隔离,遇术中尿湿及时更换,保持干燥,防止电线短路烫伤。使用高频电刀时选用一次性婴幼儿双极负极板,平整贴于肌肉丰富处。高频电刀的发射频率从最低使用参数开始逐渐调节,防止负极板接触不良或发射频率过高引起灼伤。使用高频电刀后,轻轻从负极板四周揭去负极板,防止由此引起的皮肤破损。避免将强光直接照射婴幼儿的眼睛。
3.5.2 防止血容量不足或输液过多、过快 婴幼儿禁食时间过长可致血容量减少。小于6个月的婴幼儿禁食4 h、禁水2 h,6个月~3岁的婴幼儿禁食 6 h、禁水3 h。按患儿入室前复核体重,根据每小时液体维持量明确输液速度。小于10 kg婴幼儿每小时输液量:体重(kg)×4 ml,10~20 kg婴幼儿每小时输液量体重(kg)×2+20 ml[2]。婴幼儿麻醉期间保持输液畅通是保证手术安全的重要措施,在患儿穿刺成功后应将输液管道固定稳妥。
3.5.3 重视手术期保暖 手术室温度是决定婴幼儿体温的重要因素,患儿年龄越小,体温越易下降。保持手术室室温24 ℃~26 ℃,湿度55%~65%。消毒铺巾动作迅速,减少身体暴露时间,术中冲洗液加温至38℃后使用。手术完毕及时用温水擦拭皮肤上的消毒液及血迹。经常触摸患儿皮肤,保持温暖。以上措施可有效防止术中低温,减少术后并发症。
3.5.4 保持呼吸道通畅 呼吸系统并发症是婴幼儿麻醉最常见的并发症[3]。根据患儿大小选择合适的面罩及吸痰管,吸痰前充分给氧,吸引负压在0.02~0.03 MPa,吸引时间小于10 s,吸引动作轻柔,减少对呼吸道黏膜损伤,在吸引过程中密切观察面色、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停止吸痰,给予吸氧。复苏期头偏向一侧,防止误吸。送患儿回病房时,备好氧气枕及简易气囊,以保证护送途中安全。
4 结果
113例中,1例术中出现呼吸道梗阻经及时清理呼吸道及充分给氧等处理,安全渡过手术期,术后随访无后遗症状,余患儿无并发症发生。
5 讨论
婴幼儿的生理功能尚未发育健全,对缺氧的耐受力差,患儿的语言表达及整个手术过程的配合均存在一定难度使得手术期护理难度高,因此,保证术中的安全,预见性地发现病情变化以及并发症的发生都是护理的重点,在具备熟练的业务操作技能的同时需要高度责任心,敏锐的观察力及应变能力,术中主动密切地配合手术者及麻醉师,严格执行各种护理操作常规,保障手术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