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0:05:4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学习语言的重要性,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24-0148-01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 H.DonglasBrown 在Principle of learning and teaching 一书中指出:在某种意义上,外语教学是力图解决语言的文化内涵,也就是说,语言来源于文化,但是又用于反映该文化的各种特征。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掌握和使用一门外语,就必须能较为全面地了解运用这门外语所依附的社会文化。美国人类学教授、社会语言学家德尔・海姆斯(Dell Hymes,1972)首先提出了交际能力学说。80年代初,加拿大学者卡纳尔和斯温(Cenale & Swain,1980/1983)拓展了交际能力的相关概念,丰富了交际能力学说的内容。他们提出交际能力至少包含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语篇能力和策略能力等四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因此,教学中对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也越来越受到关注。而英语学习的过程,涉及到了交际双方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只有强化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才能更好地跨越不同的文化障碍,特别是在有明显差异的文化特征上加以指导,以便在实际的跨文化交际中正确地应用文化知识,有效地进行学习。
一、文化知识学习的重要性
“culture(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ulture”,作为“文化”,其丰富的内涵不仅仅是指某种艺术、某篇小说、诗歌或者戏剧,这种狭隘意义上的文化现象,而是含有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以及社会道德和民族特性等因素,是一个社会长期以来形成并积累下来的整体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世界上有多种文化形式,甚至在一个社会的文化中还可以分裂出许多小的文化类别,这种国家之间、地区之间、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是我们进行交流时不得不加以考虑的因素。否则,语言学得再好,也难以正确运用。
英语词汇在长期的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意义,因此对某些具有文化背景意义的词汇,除讲清其概念意义外,还要介绍它们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识,同时还可以适当扩展其知识内容。例如:“狗”一词在英汉文化群体中的文化意义相差甚远。汉语中用“走狗”“丧家狗”等来形容令人厌恶的人,以狗组成的词组多含贬义,如“狗血喷头”“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等;而英语中则有“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的成语,因为他们认为狗是人类的好朋友。又如,英语单词“dragon(龙)”与中国的“龙”,在象征意义、美学内涵,以及语言应用上均存在极大的差异。西方人把龙看成是动物中最恐怖的一种,它们传播瘟疫,糟蹋庄稼,以吃人为乐,被誉为贪婪的掠夺者,嗜财如命的守财奴,而在“dragon(龙)”构成的习语中则指“恶魔”“魔王”,如“Dragon Lady(盛气凌人的女人)”等;与此相反,在中国龙是受敬重与崇拜的对象,因此它们掌握河、湖、海,负责施云布雨,供奉它们的龙王庙随处可见。通过这样的了解和对比会加深学生的理解。再比如,英语中表示亲戚关系的只有概括词,如“uncle, aunt, cousin, grandmother”等,而汉语中却只有表示具体关系的词,如“叔、伯、舅、外公”等。“I have a sister.”看似简单,实际上要翻译成汉语并不容易,如果没有上下文可判断,“sister”是译成“姐”还是“妹”就够伤脑筋了。
二、文化知识的学习要行之有效
在后结构主义思想指导下,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对“身份”展开研究,巴赫金提出了声音论和多声论,他认为任何语言的使用都有“声音”,语言的使用反映了语言者特定的意图、兴趣、价值观,声音也用来指人们的生活经历。多声指的是所有的语言使用都包括了别人的声音。巴赫金(1981:293-294)说:“词语并不是存在于中立的非人参与的语言之中,而是存在于人们所处的具体语境,表达人们的意图。”在此基础上,巴赫金还强调“互文性”,即在与他人的对话过程中,多种意识形态会发生冲突。人们不能直接知道“我是谁”,只有通过环境的声音才认识了自我。在巴赫金理论的影响下,人们从“声音”“互文性”的角度对身份展开了研究。Weedon是从后现代主义角度对“身份”问题展开研究的奠基者。她提出“主观性”,即个体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思想和情感以及他对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理解(Weedon,1997:32)。她认为“主观性具有不稳定、矛盾、变化的特点,人们在思考和说话时都在话语中不断地构建主观性”。主观性就是人们构建的身份,主观性把身份、话语、意识形态联系在了一起。要对身份作出严格的定义是很难的,社会语言学家认为身份是语篇,是个体的活动话语,身份是个体在社会情境中,所想所感所经历的故事。身份是个体以及他人对自己的定位,是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不断变化的定位。
根据身份与语言的关系,研究者把身份分为了第一语言身份和第二语言身份。Block(2007:40)认为:“语言身份是个体的自我意识与交际方式之间存在的一种假定的、标志性的关系。交际方式可以是一种语言,也可以是一种方言,还可以是一种社会方言。”语言与交际之间的关系以语言技能、语言隶属、语言遗产等三种方式体现出来。语言技能与语言熟练程度相关。语言隶属是指人们对待语言的态度以及情感上对语言的依附程度。语言遗产是指从父母学会的语言。当代社会要求人们掌握三种语言即本民族方言、国家通用语言和世界语言,所以人们拥有多重语言身份。
在拥有多重语言身份的同时,人们也获得了不同的文化身份,因为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表述了语言。Schumann(1978:29)认为“文化适应是学习者从社会心理角度与目标语社团成员相结合。任何一个语言学习者都处在一个与目标语社团成员在社交和心理上感到疏远到与目标与社团成员在社交和心理上感到非常亲近的连续体上”。学习者只有接受了目标语所负载的文化,他才习得了第二语言,同时拥有了新的语言身份和文化身份。关于双重身份的民族认同,主要有两种理论假设——线性两极模型和二维模型(张庆林:2007)。线性两极模型认为,对一种身份认同过强必定会削弱对另一种身份的认同,而二维模型则强调两种身份的认同是互相独立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发现,语言学习者会有意无意地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获得一种新的文化身份,即语言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文化移入”现象。“文化移入”是指语言学习者逐渐适应一种目标文化的过程(Merill:1986)。语言的中立性是不存在的,每一个语言学习者都不同程度对与学习的语言相关的文化有认同感。在外语学习中获得新的文化身份可能会对本土文化身份造成影响。高一虹借鉴人本主义思想提出了“生产性双语现象”,即母语和目的语的掌握、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理解都得以增强,学习者的认知、情感、行为能力都得到显著提高(高一虹:2003)。刘永厚等则概括了三种变化,即适应新的文化后,仍有较强的民族身份认同;受到新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冲击后,对新的文化越来越认同,对本民族文化越来越淡薄;还有一种就是逐渐放弃自己原有的文化身份,完全融入到新的文化中(刘永厚:2004)。
在后现代社会,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人口流动性增大,人们的身份也呈现出多样性和流动性。身份是自我定位和他人对自我的定位,这一定位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思考的内容,参与的各种社会活动,说的每一句话语都在不同的层面构建者我们的身份。身份不仅是一种社会分类,也是集体价值的体现,同时也是健康的个人心理所需要的,我们每个人都按照自己对于自己的定义来构建自己的身份。在身份形成的复杂过程中,语言行为是一种外在的可以被观察到的行为,个人通过遵守语言行为模式使自己成为自己所希望归属的群体中的一员,表现在语言行为上,个人会有目的地实现语码转换、语体的转换甚至语言系统的转换。以少数民族大学生为例,在家里他们会使用自己的民族语言与家人、亲戚朋友和邻居交流,因为他们希望自己归属于自己的民族,从而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在多民族的大学里,他们会用普通话与同学们交流,是希望自己在以汉族为主的大环境中,希望自己归属于中国人这一群体。而与英美人士交谈时,他们则会使用学习到的英语,是因为他们希望与目标语社团成员之间没有语言的障碍,从而在语言上获得归属感。
身份研究对于跨越多种语言、多种文化的个体有重要的意义。我国的外语教育无可否认会对中国当代大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大学生在学习异域文化时,会逐渐获得一种新的语言文化身份,从而会对原有的民族身份认同产生一些影响,而这个影响在多大程度上起到作用还需要广大的外语教育工作者做大量的跟踪调查研究,对学生的身份认同变化过程以及这个过程变化的作用因素,都要进行全面的思考研究。教育工作者和广大教育问题研究者也要学会转变思路,从传统的结构模式转变到后现代主义的结构模式,全面系统地观察分析学习者在语言学习中的身份问题。对于跨越多种文化和语言的人来说,他们应该让自己的这种多重身份认同成为优势,而不是形成了认同危机,在全球化语境下,使自己具备三种身份认同能力,即文化认同能力、民族认同能力、全球认同能力,只有这样,语言学习者才能掌控自如地穿梭于不同的语言文化当中,从而推进各个国家民族之间的跨文化交流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亚鹏.少数民族认同研究的现状[J].心理学进展,2002(1).
[2]Benwell, Elizabeth Stokoe. Discourse and Identity.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06.
[3]Bakhtin. The Dialogic Imagination. Austin: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1981.
[4]Weedon C. Feminist Practice and Poststructuralist Theory. Oxford: Blackwell.1997.
[5]Block, D. Second Language Identity. London\New York: Continuum. 2007.
[6]Schumann, J. H. The Acculturation Model for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In Gingras(ed.),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rlington, Va: Center for Applied Linguistics. 1978.
[7]张庆林等.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内隐维度的调查[J].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
[8]Merill.1986.
[9]高一虹.英语学习与自我认同变化——对大学本科生的定量考察[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2).
[10]刘永厚.语言、文化以及中国的“英语热”之思考[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2).
本论文为2013年度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少数民族跨文化外语教育与民族认同关系研究成果之一。
0 引言
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一个独立的学习者(McDevitt, 1997:34)。语言教学也不例外,因为“语言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语言教学不可能把所有的语言知识,跟语言有关的东西都教给学生。语言能力实际上也是一个人整体能力的体现,所以语言学习是一个典型的“活到老,学到老”的过程”(束定芳,2004:11)。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英语的方法,而不仅仅是具体的英语知识。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地把学习策略列为目标之一。但是,在新课程改革的推行中,由于教师的外语教学理论匮乏,不能深刻理解新课改的理念并使之内化,在目前高考制度的限制下,很多教师依然“穿新鞋,走老路”。笔者曾任教于某县重点高中,在推行新课程改革的几年来,虽然每年都有新课程的教师培训,但大多数都流于形式,教师只学到表面的教学形式的改变,而不能理解背后的理念支撑,因此不能灵活的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去改变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对于学习策略,大多数教师没有系统的认识,狭隘的理解为记忆知识的方法或做题的技巧。有些教师甚至认为在高中教师没有时间关注学生的学习策略的问题,探索和适应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不如多做几套模拟试题对高中生更适用。因此,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系统的了解有关学习策略的知识及其重要性是改变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前提。使之内化为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师才会在实际教学中尝试改变,逐步渗透;使之内化为自己的学习理念,学生才会在学习过程中积极运用,形成自己的学习策略。
1 学习策略的定义及分类
学习策略是指学生为了有效地学习语言和使用语言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课标》中把英语学习策略分为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和资源策略四个部分。认知策略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具体的学习任务而采取的步骤和方法,常见的普适性认知策略有归纳\演绎(induction\deduction)、联想(association)、做笔记(note-making)、小结(summarizing)、重组(reformulation)、词义猜测(word guessing)、真实再现(actualization)和翻译(translation)等。调控策略是指学生计划、实施、评价和调整学习过程或学习结果的策略。有些学者称之为元认知策略,其中包括计划(planning)、自我管理(self-management)、自我监控(self-monitoring)、自我评估(self-evaluation)和需求分析(needs analysis)等。交际策略是指学生为了获得更多的交际机会、维持交际以及提高交际效果而采取的各种策略,例如合作、求助、寻求机遇、回避、语码转换、解释和非语言交际(借助手势、表情等肢体语言提高交际效果)等。资源策略是指学生合理并有效地利用多种媒体进行学习和运用语言的策略,例如能通过图书馆、互联网、报纸或电视等多种渠道获取信息。教师可根据以上各种策略的特点及所教内容及学生的特点,灵活运用以形成词汇、语法以及听、说、读和写等不同方面的学习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 对高中生进行显性的系统的学习策略培训的重要性
2.1 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并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思维是智力的核心,而青少年的智力发展主要体现在思维能力的发展上。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可知,青少年正处于形式运算思维阶段,与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相比,他们发展了抽象的、科学的思维能力,主要由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过渡到辩证思维。特别是到了高中阶段,他们思维的概括能力增强;能使用假设检验和更加一般的逻辑规则进行思考;思维活动中的自我意识成分增多,思维的反省性和监控性明显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增强;思维的创造性迅速发展,这些特点是对高中生进行显性的学习策略培训的重要前提,反过来通过学习策略的培训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进而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在认知策略方面,教师可以培养学生利用推理、归纳等手段分析和解决问题;在讲授语法时,培养学生归纳或演绎的能力,引导学生发现语言的规律并运用规律举一反三;在复习时,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加以整理和归纳;利用记忆规律提高记忆效果等等。这一思维过程既包括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也包括从一般到特殊的演绎过程,既是理论型的抽象逻辑发展过程,也是辩证思维发展的重要表现。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如何把握文章中心意思、各段主旨句、及文章结构及如何捕捉文中的细节信息;如何利用情景及上下文猜测词义等一系列策略来促进学生的概括、判断和推理的能力,进而促进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另外,引导学生借助联想把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利用构词法、分类、想象、联想等策略记忆单词;利用头脑风暴预测文章内容,预测可能涉及的词汇,写作时用来搜集信息等;把一个领域的技能转移到另一个领域等类比迁移都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2.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21世纪这个“知识经济”时代,“终身学习”和“学会学习”全面阐述了国际社会对未来人类学习问题的理解,成为重要的人类学习宣言,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被公认为外语教育的理想目标。而在《课标》实施建议中也明确指出要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帮助他们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大量研究显示,自主能力的培养完全可以通过学习策略的培养来实现。首先,自主学习能力表现为一个人能够自主的管理自己的学习,这也正是元认知能力(《课标》中调控能力)的表现。教师在教学中系统地训练学生自我计划、自我管理、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估等策略,加强学生的策略意识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其次,认知策略为学生提供了有效地学习语言知识和提高语言技能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具体问题。再次,交际策略中的合作、求助和寻求机遇可以培养学生主动组织有利于学习的学习环境,遇到学习困难主动寻求他人帮助的能力,这也是自主学习者应具备的能力。最后,情感策略的培养可以使一些非智力因素在学习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作用,使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提高信心,减少焦虑,并通过自我激励等策略激发内在学习动机。
从青少年思维监控的发展来看,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会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不断地反思,也就是自我意识和自我监控能力逐渐增强。因此,对高中生进行显性的系统的学习策略指导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能够促进学生自我意识和自我监控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McDevitt B. Learner autonomy and the need for learner training[J]. Language Learning Journal,1997.9.
[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3]鲁子问,王笃勤.新编英语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