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三年级语文教学重点

三年级语文教学重点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4 15:40:13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三年级语文教学重点,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三年级语文教学重点

篇1

一、指导思想

以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加强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转变教育观念,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推动实验教材的实施,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二、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共有学生43人,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学生取得了一些进步,如学习习惯、学习品质等方面。但是还有个别同学在书写、学习品质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缺陷。另外,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差,势必会影响整体水平的发挥,所以,尽可能转化后进,提高先进,发展后进是本学期重点。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构建了开放的、富有活力的教材体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教学措施:

  

1、加强与生活实际联系,寻取生活的资源进行教学,使学习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教学安排   

2、加强业务、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授课能力。

3、加强直观教学,利用教具、学具,增强学生操作、观察,调动多种感官进行学习。

4、加强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主要培养学生的书写,认真看书的习惯。同时注意学习态度的培养。

五、本学期教学工作的主要目标

 

1、对写话有兴趣,能把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了解日记的格式,学习写日记。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

 

3、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和愿意与人交流的意识,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听懂主要内容,能主动与别人交谈,讲述简短的故事和见闻。说话时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4、会使用音序查字法,学习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

  

5、喜欢阅读,对阅读有兴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和自己喜欢的课文片段。

   

6、能阅读浅显的课外读物,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

7、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学习使用句号、问号和叹号。

 

8、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主动积累词语。   

六、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分析

   

本册教材从内容上看,主要任务是识字、写字和课文的朗读。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词语的积累运用、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也是教学重点。难点是识字、写字和课文的朗读。

篇2

深入贯彻实施新课程理念,立足于三年级教学情况的实际,以课堂教学为重点,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展开听课、说课、评课一体化的教研活动,加强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改革,深化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突出学生综合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工作目标

1、组织组内教师认真学习新课标,以标准为标准实施教学。

2、认真贯彻《教学常规》,督促组内开展集体备课,督促教师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提高备课质量。

3、积极开展小组合作教学研究活动,组织有效的听课、评课活动。

4、定期开展教学情况分析、交流研讨活动,做到经验分享,取长补短,集思广益。

5、三年级作为承上启下的中年级段,要继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主要工作

(一)加强学习,更新观念。

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领会新的课程标准带给我们的新要求,在明确总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的前提下,弄清本年级段的具体教学要求,熟悉、研究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各部分教材积极推行课程改革,根据三年级语文教材特点,加强口语交际及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研究,大面积地采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有效教学的课堂研究。

(二)重视常规,提高质量。

1、以教材为凭借,尝试单元整体教学的方法,掌握中段教学重点、难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教会学生默读、品读、研读,努力提高学生阅读水平,抓好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中段作文教学,扎实教学,夯实基础。

重视写字教学,指导学生写好字;培养学生认真听、仔细听,边听边记的好习惯;培养学生多读、认真读的好习惯;培养学生说话完整、清楚的习惯;让写作成为学生的一种兴趣,为以后的篇章作文打好基础。

2、作业要求全批全改,教师批改规范,重视学生作业订正辅导工作,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根据学校工作安排,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发挥班级的图书角和图书馆图书借阅的作用,让每一位学生都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从读书中收获知识、明白事理、陶冶情操,让读书成为每一位学生终身学习的自觉行为,从而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

4、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关注学困生,不让一位学生掉队,做到共同发展、进步。

(三)加强研讨,共同进步。

1、教研组每位教师均应用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充分利用周三教研活动时间,教师间相互合作,共同研究,及时沟通研究中遇到的问题,解决难题,使教研活动能真正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理论水平,促进教师教研的水平和能力的提高。

2、开展听课、评课活动,形成更为浓厚的教研风气;重视教学过程的反思,课后教师认真地反思教学过程,及时地把教学中点点滴滴的感受写下来。

四、具体安排:

九月:(1)制定三年级组语文教学计划,做好开学工作。

(2)规范教学常规,正常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制定语文教学计划。

(3)组织学习研讨三年级教材特点、目标。

(4)研究和学习新教材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的教学特点和相关策略。

(5)优秀老师开一节先行课,组织年级组的各位老师听课和评课。

十月:(1)教学常规检查、反馈。

(2)根据进度进行说课活动。

(3)研究和学习新教材第三单元和第四单元的教学特点和相关策略。

(4)积极参加学校的教学研讨活动:开展语文教学的研讨课。

十一月(1)继续组织学习《山东省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本年级部分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以及相关的教学建议。

(2)研究和学习新教材第五单元和第六单元的教学特点和相关策略。

(3)积极参加学校举行的其他教研活动。

(4)期中能力自测。做好相关的质量分析.

(5)抽查备课。

十二月:(1)研讨展示课。

(2)根据进度进行说课活动。

(3)继续研究和学习新教材第七单元和第八单元的教学特点和相关策略。

(4)积极参加学校的教研活动。

(5)针对期中自测中出现的薄弱环节,进行反思。

一月:(1)研究制定期末复习计划。

(2)期末能力诊断(要求同期中)。

篇3

2004年参加工作,多年从事小学语文和数学教学。在教学中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培训,致力于新课程教学的研究工作。2009年始主持学校教研工作,得到了学校的肯定和同事的大力支持。几年的教学中,跟学生的交流日益频繁,逐步自我完善,形成了一定的教学特色,学生成绩进步是最好的体现,2010年秋季,所授科目取得了学校同级同科第一的理想成绩。

一节成功的语文课,既赏心悦目,又卓见成效。这取决于多种因素:完整流畅的教学设计,丰富多姿的教学技巧,渊博的知识内涵,更重要的是师生情感完美融合。

以上,笔者自认有很多做不到,现在《钟表店里的争吵》一课为例,只对三年级语文教学内容及重点要求,谈谈小看法。三年级是小学阶段一过渡吧,这一阶段语文教学要注重以下三点:

教学以德育为先,良好的品德习惯和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影响人的一生。在《钟表店里的争吵》一课中,由“争吵”的原由,可引导学生认识世界,让我们“更友爱,多宽容”,社会更加和谐;拿“撒谎”劝告学生要诚实,生活更美好。用“旧式表为什么会争吵”的疑问启发学生:不要用“旧框框”看待新事物,这样就会蒙蔽自己的双眼,看不到新事物的优点,创新的事物让社会发展得快呀!

语文教学怎么少得了诵读呢?读不仅是学习的基础,在读中学会表达,在读中体会情感,在读中享受生活,在读中感悟人生。诵读《钟表店里的争吵》,学生读准字音,认识、理解生字词;流利叙述争吵事件;用真实情感表现“旧式表”的情绪,感受生活的形形,更懂得了人生的道理――不要拘泥于“旧框框”,要用创新的眼光看待新事物。如何让学生读得好呢?笔者认为:首先,要激发学生读的兴趣,让学生对读有需求,在《钟表店里的争吵》一课中,钟表为什么争吵?它们的争吵对不对?这些问题就是读书的原动力。其次,读的形式要多样化,领读让学生辨正字音;自由阅读让学生融汇字词,粗通全文;齐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流畅性与美;分段读让学生得到自我表现;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体会情感;背诵让学生融入文章的意境中。最后,诵读是情感的表达,要让学生在诵读中得到人生的升华。

当然,低年级语文教学,生字词教学才是根本,才是教学的主要内容。不要寄希望于学生的预习自学,字典也不能代替教师。教师的引导和参与是学习生字词的首要条件。变枯燥的字词教学为精彩的课堂,方法技巧千变万化,这是教育者经验和内涵的完美体现。笔者认为,各有各法,兼收并举。这里略举一二,不足为范。

拼音教学要多拼读,注重标准发音和正确书写。

生字认识要抓特点,如:“惯”之“田要出手”,“吊”之“口下毛巾”,“呆”之“口下顶木”,“谎”之“没一点正事”。

形近字比较好区分,如:“纽、扭”不同,“妙、秒”各一,“吊、呆”差异,“谎、慌”不一,“亚、业”有别等。

复杂字形要想象记,如:“衡”可谓“行见大鱼头”,“慌”寓“心在荒山不安宁”。

现学现写自己查,在教师板书时学生也书写,就能马上检查自己的笔误,如“谎”字书写时,可看看“”是否写成“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