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8 16:33:04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三年级语文教学主要措施,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一、 学生语文素养现状调查
以本校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16个班共计724名学生作为样本进行调查。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状况:喜欢怎样上语文课?学习语文过程中觉得自己最擅长哪方面?是否有充足的时间阅读课外书籍,等等,再进行一系列的数据统计。此次共发调查表724份,收回724份。调查的要点是:
1. 你在学习语文过程中觉得自己最喜欢哪方面?
2. 你爱上语文课吗?
3. 平时的语文家庭作业量多不多?
4. 你的爸爸妈妈是否支持你读课外书?
5. 你每月大约读多少本课外书?
6. 你觉得影响你课外阅读的最大障碍是什么?
7. 你希望你的语文老师怎样上语文课?
8. 你在学习语文过程中觉得哪方面有难度?
9. 你觉得读课外书有哪些益处?
10. 课外阅读时你一般采用哪种读书方法?
二、 学生语文素养情况简析
(一)小学生课外阅读面窄量少
724名学生中每月不读课外书的,三年级有10.2%,四年级有7.5%,五年级有8%,六年级有6.2%。每月只读一本课外书的,三年级有28.5%,四年级有30.6%,五年级有26.6%,六年级有28.4%。每月读2—3本课外书的,三年级优6.2%,四年级有45.4%,五年级有40.2%,六年级有44.3%。每阅读四本以上课外书的,三年级有9.4%,四年级有10%,五年级有15%,六年级有25.2%。
以上数据表明:同学们课外阅读量太少了,主要是他们学习目的不明确,读课外书的自觉意识不浓厚。
学生大多数喜欢看《查理九世》、《安徒生童话选》、《小学生作文选》等,对中国名著则读得少,在调查中问四大名著的作者,出现了一些笑话。事实说明了小学生不是不喜欢看课外书籍,而是老师和家长没有推荐适合他们口味的课外读物。
(二)学生家庭文化氛围不浓
调查表明,多数学生的家庭缺乏浓厚的文化气息,只限于看电视,上网玩游戏。大多数学生是在没有几本课外书刊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刚入小学时身边唯一的读物是语文书,这样的孩子语文素质怎么会好?
调查还表明,724名学生中,有44.2%的父母不支持孩子看课外书,认为这些“闲书”对学习不仅没有帮助,还有影响;有33.4%的父母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他们忙于农活、经商,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管;还有一些家长觉得只要成绩好,看不看课外书随便;22.4%的父母支持孩子读课外书,但不会选择,对孩子看哪方面的书从来不过问。
(三)急功近利思想作祟
教师和家长一直只重视语文、数学、英语。为了考出好成绩,学生们整天背呀写呀算的,课外时间大部分用在数学上,因为数学在考试中容易得高分,拉的分距也较大。他们认为语文枯燥乏味,漫无头绪,不知如何下手,不愿意在语文上多花功夫。急功近利的心理使许多学生直至小学毕业才觉得语文水平太差,想回头再补,已经为时已晚了。调查表明:觉得学习语文过程中阅读方面有难度的,三年级学生占35%,四年级占26%,五年级占28.5%,六年级占33.8%;觉得习作方面有难度的,三年级占62%,四年级占60%,五年级占52%,六年级占40%。学生回答“你为什么读课外书”这个问题,说是“父母或老师要求读的”,三年级学生占45%,四年级占34%,五年级占26%,六年级占24%;说是“自己喜欢的”,三年级学生占38%,四年级占44%,五年级占42%,六年级占47%。对于课外阅读你一般采用哪种读书方法?”这个问题,回答“摘抄”的,三年级占66%,四年级占59%,五年级占38%,六年级占28%;回答“其他”的,三年级占18%,四年级占31%,五年级占40%,六年级占47%;回答“写读后感”的,三年级占16%,四年级占10%,五年级占22%,六年级占25%。可见学生们课外阅读的时间太少了,同时又不愿动笔写,因此语文素养也就很难提高了。
三、 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途径
(一)革新语文教学过程
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抓住课本,成天让学生捧着一本语文书,读呀、写呀、背呀,总是在字、词、句、段、篇中打圈子,跑来回。如果是这样,学生就会觉得太单调乏味,学习兴趣也就会大大降低。因此,我们要把语文教学放在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树立“大语文”意识。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如果想让学生有这样宏观的意识,就要加强学生的自觉阅读习惯的培养。近年来我们教研室提出的要让学生多读唐诗宋词,名言警句是完全正确的。因为多读一些唐诗宋词名言警句,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与修养,还能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感情,也是在语文教学中潜移默化的渗透了思想品德教育。学生一旦养成了自觉阅读的良好习惯,也就能逐渐领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优美。
(二)创设良好阅读条件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第二摇篮,学生每天除了睡觉、吃饭外,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要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学校应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尤其是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方面,学校要充分发挥图书馆、阅览室、班级图书角、阅报栏等的作用,定期安排时间指导学生阅读书刊;努力有效地开展好读书节活动,充分合理地利用好学生在校的活动时间,使学生爱上阅读;学校还可以经常性地开展一些小型竞赛,如经典诵读会、演讲比赛、课本剧表演等活动,以活动激发他们的课外阅读兴趣。
(三)家庭配合科学引导
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现在城里的许多父母对孩子的培养往往从胎教开始:母亲怀孕后经常听音乐、看古典名著、背唐诗宋词,甚至背《三字经》,这足以说明城里孩子的父母对未来孩子有多么大的期望啊。在我的身边就有这样的同事,他们在孩子刚刚会说话时,就在家里每一件物品上贴上了卡片,写上了名称;每天让孩子看动画片,教孩子背古诗,唱儿歌;为孩子订了《早期教育》、《幼儿画报》等刊物。现在,孩子长大了,在学校读书,他的语文成绩非常优秀,各方面的能力也非同一般。因此,笔者以为:我们农村孩子的父母、家长,眼界也要放高些,不要只顾挣钱,或是整日整夜坐在麻将桌旁消闲,为了孩子,也爱上读书,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当然,我们农村有许多家长文化水平低,看不懂书,甚至不想看,但家长们应认识到身教甚于言教,为了孩子美好的未来,带头爱上读书,多为孩子购买一些读物,督促孩子多看课外书,让孩子的身体精神比翼成长。
(四)从小培养良好习惯
功课要学好,课外阅读的时间不能少。要达到这一目的,作为主体的学生要学会安排利用好时间。每天要按时完成课内作业,不能拖拉,不要让作业占据了大量的时间。要按规定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养成每天读课外书的习惯;要自始至终,坚持不懈。这样与书中人物同欢喜,共悲切,不仅可以丰富知识、开阔视野,提高语文素养,同时也是一种精神享受。
(五)引导开展实践活动
1、教学观念落后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育中,仍然有很多将学生成绩作为教学效果的唯一测量标准。对于一年级至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成绩对于他们而言还没有太多的概念,加之他们对所学知识还没有真正理解,学校和教师将“分数至上”这种教学观念强加到他们脑海中,无疑给孩子们弱小的心灵施加了过重的心理压力,容易使他们对语文这门学科内涵进行误读,从而渐渐失去学习动力,甚至对语文学习产生害怕、排斥的心理。
2、教学模式机械化
对于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模式,很多小学教师更愿意继承传统的教学模式,即几十年如一日的灌输记忆、机械背读、听写测验,忽视了学生在学习方式、创新能力、综合素养上存在的问题。很多教师在每天课堂上安排听写和测验之后,晚上还要让家长继续听写,在这样的反复死记硬背中,学生很难从中感受到语文的独特魅力,很难去思考其中的真正含义。一些优美生动的语句,本来需要在语文老师的带领下发挥联想和想象充分享受,也在毫无感情的背读中变得索然无味。
3、教学方式简单化
经常听到一年级的小学生写作业写到晚上11点,在提倡小学生减负、新课程素质教育的今天,这样的传闻依然不绝于耳,甚至在小学教学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这种现象有愈演愈烈的趋势。题海战术、家庭作业沉重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打方式。小学语文中的拼音和识字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教师教学的难点,熟能生巧、多写多练就成了主要教学方式,但是正是因为难,教师才更应该多思考多研究,提炼出更丰富更有效的教学方式。
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相关措施
1、让小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
三年级的教学主要就是教学生如何写作文,的确,作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必须重视它,正视它。但想要写好作文,就要增加课外阅读。希望小学生要多读书,在保证课内学习的基础上多读课外书,慢慢地,在写作上,就会语言优美、生动、妙语连珠、信手拈来。这些都是因为阅读面广,知识渊博。也希望家长可以重视阅读,给孩子多准备几本课外读物,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2、加强交流与沟通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8.117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小学生起步作文教学更是其中的难点。在学校一次以作文为主题的教研活动中,部分教师反映三年级学生的起步作文太难教了,笔者今年担任三年级的语文教学,对此问题也深有感触。学生平时习作中出现很多问题,很是让人头疼,有的学生写作无话可说,每次习作都三言两句,没有具体内容;有的学生作文却是流水账,没有主次和详略,没有重点,句子混乱不通顺,错别字多。针对以上情况,我多方查找资料学习,请教有经验的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方面探究了小学起步作文教学的策略和办法。
一、 激发兴趣,勤于观察
爱因斯坦曾经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三年级学生刚开始学习写作,最重要的是让他们对作文感兴趣。如果学生对作文产生了兴趣,乐于通过写作的形式表达自己,作文教学会轻松很多。激发学生兴趣的途径有很多,我主要从以下两点做起:
首先,教会学生观察。会观察事物才能认识事物。如果学生对身边的事物不熟悉,就让他们就去写,他们就会无话可写。学生只有去接触事物,观察事物,才能对事物有真实的、详细的了解,写作时才能有话可写,写出来的文章才是对事物的真实生动的反映。因此,教学生写作的第一步先教会他们观察,教给他们观察的方法,要让学生注意有顺序地观察,在观察中思考,能抓住事物的关键。其次,让学生写自己经历的事情,如课堂精彩的一幕,运动会的竞赛场面,发生在身边的任何一件事都可以写下来。这些事情是学生亲身经历的,他们会有切身的体会,也更愿意去写,写起来也兴致盎然。
二、 读写结合,多读多练
鲁迅说:“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从鲁迅先生对写作的认识可以看出,作文别无其他捷径,唯有多读多写。唐代诗人杜甫曾经也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简单明白地告诉我们写作的唯一秘诀是多读勤练。多读才能从书中汲取养分,才能够吸收思想和积累语言。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读书,读整本的书,特别是适合三年级学生的童话故事、世界名著,让他们在经典中徜徉,在名著中熏陶。长时间的坚持阅读,学生慢慢会尝试把读到的东西表现出来。这时,学校规定的作文已经不能满足他们表达的需要,教师可以坚持让学生写日记,通过日记的形式记录每天的所感所想。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利用各种形式和途径让学生多读多练。
三、 以说,说写结合
三年级作文是从低年级写话的基础上起步,而低年级写话的基本要求就是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说和写都是一种表达的方式,说是用嘴来表达,写是用手把自己要说的话表达出来,两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小学三年级学生识字量和词汇量不是很丰富,“说”对他们来说比较容易,在锻炼学生写作能力的同时也要训练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尤其是课堂上当众说的能力。首先,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对于回答错误的同学不能批评,可以让其他同学补充,或者教师可以提示。课堂上还可以进行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说”的活动,如轮流讲小故事,关于某主题的即兴演讲,通过各种措施和活动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锻炼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二是重点上好“口语交际”课,在“口语交际”课上教会学生怎样去倾听,怎样文明地表达,学会和别人沟通交流,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的能力。
说的目的是为了写,学生写的习作也能以读的方式呈现出来。读的过程学生再次品味自己的作文,在读中享受写的快乐,在读中发现写的问题。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年级习作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愿意把习作读给别人听,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这样的要求在教材中也有体现,即每一个单元的习作都有把习作读给别人听的相关要求。可见,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说与写的训练相结合,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学会“我口说我心”,进而达到“我手写我口”的目的。
四、 教给技巧,指导修改
有人说,对于处于作文起步阶段的学生来说,如果给学生的条条框框太多,会影响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所以在以前的作文教学中,学生写之前我很少讲,等习作批完之后再统一进行讲评,从实际的教学来看,这种方式对于刚起步写作的三年级学生来说效果不明显。因为学生面对布置的习作题目不知道如何下手。教师要在学生写作文之前,针对不同的习作主题给学生讲一些基本的方法和技巧,如怎么开头,中间如何具体描写,后面怎样结尾,段落中间怎样过渡。这样的教学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教给方法技巧并不是框住学生的思维,而是给了他们把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表达出来的渠道,就像小孩刚学习走路,需要大人的搀扶。
作文除了在学生习作前的方法和技巧的指导外,还需要教师教会学生自己修改习作。在完成初稿时,反复读,在读中修改错别字,修改不通顺的语句,删除繁冗的内容,自己找不出修改的地方,再让别人帮忙修改,提出改进的意见。这样做不但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能让学生在不断的修改中避免错误,不断提高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