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内部审计基础知识

内部审计基础知识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4 15:40:37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内部审计基础知识,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篇1

上交所2010年年报工作通知中的要求是:“在本所上市的“上证公司治理板块”样本公司、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的公司及金融类公司,应在2010年年报披露的同时披露董事会对公司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报告(以下简称“内控报告”)。本所鼓励其他有条件的上市公司(特别是拟申请加入“上证公司治理板块”的公司)在2010年年报披露的同时披露内控报告。鼓励上市公司聘请审计机构对公司内部控制进行核实评价,公司聘请审计机构对公司内部控制进行核实评价的,应披露审计机构对公司内部控制的核实评价意见。”

深交所2010年年报工作通知中的要求是:“上市公司应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财会〔2008〕7号)和本所有关规定出具年度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应经董事会审议通过,公司监事会、独立董事、保荐机构(如适用)应对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发表意见。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公司应当至少每两年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对公司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有效性出具一次内部控制审计报告。”

2008年颁布的《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提出上市公司可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2010年4月《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指出企业“应当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同时给出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参考格式。

上市公司是我国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其资源的独特性和稀有性,以及在资本市场上具有的融资便利性,凭借其特殊的市场地位,得到了地方政府和银行信贷的各种政策的支持和扶持。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我国上市公司的整体业绩,国际上从“安然”到“世界通信”,这一系列的财务欺诈案件的曝光,让广大投资者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信心崩溃。如何确保财务报告的真实、可信性,是内部审计人员要重点加以研究和解决的事情。由于内部审计是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最初检验者,审计的质量如何,关系到上市公司的声誉和形象,因此,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可以说是任重道远。

一、上市公司出具内部审计报告的必要性分析

1.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报告现状

内部审计报告是公司开展内部控制审计的理论方向,其对上市公司顺利开展内部控制审计起着至关重要的积极作用。内部审计报告是指内部审计人员,依据审计计划对被审计但是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后,就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出具的书面文件;其内容包括审计概况(审计立项依据、审计目的和范围、审计重点和审计标准)、审计依据(开展审计时所要遵循的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机制)、审计结论(依据已查明的事实,对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所作的评价)、审计决定及审计建议;其具有七大显著特征:正确性、客观性、完整性、清晰性、及时性、建设性以及重要性;其制定分五大步骤:整理分析工作底稿、拟定审计报告提纲、撰写审计报告初稿、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以及审计并签发审计报告。

2.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报告特征

基于内部审计报告隶属于自愿披露性质,因此,内部审计报告披露的过程实质上为健全与本公司财务报表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公司内部控制信息的准确性、高效性、完整性。同时,也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内部审计报告滞后是引起财务报告质量不足或者公司未能够实现预期的财务管理目标的主要原因,从而,严重制约了上市公司的健康、稳定发展。为解决这一不良弊端,我国上市公司聘请注册会计师提供内部审计报告,通过加强内部审计报告披露进一步强化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质量,进而,将真实、准确的内部控制信息传递给上市公司领导者,增强上市公司领导决策的高效性、正确性。

3.随着上市公司资产规模增加的需求主动披露内审报告

随着公司总资产规模的增加,管理层会越来越倾向于披露自愿性质的内控审计报告。公司总资产的增大,使得公司有更多的资产投资于内部控制的设计、维护和实施当中,而这种做法很明显的会提供公司内部控制的质量。随着内部控制质量的增加,管理层会倾向于向市场传递公司内部控制优秀的信号,以换取市场对管理层努力的肯定。同样,随着公司规模的增大,对于内部控制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增大,很难想象一个跨国公司没有完善的内部控制,投资者会用脚投票,只有完善的内部控制,才会吸引投资。所以出于内外两方面的压力和动力,总资产规模大的公司会倾向于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

二、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报告存在着问题

1.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报告缺乏必要的审计指引

基于上市公司缺乏具体的审计指引,以至于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时鉴证对象不明确以及审计报告格式未确定。研究调查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报告发现:现行相当一部分内部审计报告以“我们接受委托,对后附的XX股份有限公司管理层在20XX年12月31日作出的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估进行了签证”开头;明确了上市公司管理层的责任:以财政部颁发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相关规范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为依据,设计、实施和维护有效的内部控制,并对其有效性进行合理评估;明确了上市公司注册会计师责任:立足于鉴证工作的基础之上对XX公司上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提出可行性鉴证意见;出具鉴证结论:XX公司依据财政部颁发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相关规范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于20XX年12月31日在所有重大方面保持了有效的内部控制。

2.内部审计报告中缺乏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内部审计报告由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和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共同构成。研究调查显示,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在制定内部审计报告时,过于重视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忽略了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以此,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内部审计报告的高效性。

3.内部审计报告中披露的大都为标准审计意见。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报告中主要具有四种参考格式:标准格式、否定意见格式、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格式以及无法表示意见格式。在样本数据中,我国上市公司均采取无保留审计意见格式,究其原因在于上市公司大都不愿意自主披露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报告,同时,会计师事务所未能够保持独立性,多为附和被审计公司的要求而出具无保留意见,以至于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流于形式,无法充分发挥其职能。

4.内审报告中极少涉及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指出.在内审报告中应增加“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描述段”.意味着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范围应包括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然而上市公司中内审报告简单提及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其余报告均只是认为企业在重大方面保持了与财务报表或财务报告有关的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对非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并无涉及。这与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尚未正式在上市公司实施有关.更是因为长久以来人们将内部控制片面理解为与财务报告有关.忽视了非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

5.其他问题

上市公司盈利能力、财务报告质量是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信息披露的重要影响因素,其表现在于:第一,对于盈利能力和财务报告质量较高的上市公司而言,其内部审计信息披露力度越大,此时,一旦出现财务状况异常势必造成其股票交易受到证监会特别处理的上市公司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偏的上市公司披露内部审计信息可能性降低;第二,上市公司缺乏足够的证据表明公司规模是上市公司内部审计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第三,上市公司未能够将内部审计信息披露落实到位,其高效性难以充分发挥。

三、完善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报告的相关建议

1.增强会计师事务所独立性。由上述可知,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未能够保持独立性,多为附和被审计公司的要求而出具无保留意见,针对于其现象,一方面,我国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需进一步加强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和相关专业技能知识教育、再培训,切实实现注册会计师思想和能力的独立性;另一方面,会计师事务所需定期接受注册会计师协会的监督和管理。

2.转变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审计的认识。无论是上市公司还是会计师事务所均需树立其正确的内部控制审计观,充分认识到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确保上市公司能够立足于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和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基础之上开展内部审计报告制定,从而,全面调动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报告的高效性。

3.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准则。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报告仍存在一定的瑕疵,大大的削弱了内部审计报告职能。该形势下,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准则已是不容忽视,即内部控制审计准则的完善需结合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通过不断加大内部审计报告披露力度,推进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报告名称和格式的统一性。

4.加强上市公司内审报告披露其他措施

针对上述上市公司内审报告存在的其他问题,本文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一是强制性加大上市公司内部审计信息披露力度,切实规避上市公司披露流于形式的不良现象;二是充分发挥证监会职能,确保统一对上市公司内部信息披露的内容和格式,持续规范上市公司的披露行为;三是证监会进一步加强监督刮泥,一经发现上市公司和注册会计师内部审计信息披露过程中的不法行为,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予以严惩。

参考文献:

[1]王艳华:浅析内部审计报告的基本模式[J].现代商业, 2010,(15).

[2]张亚琴:论如何提高内部审计报告质量[J].经济师, 2009,(06).

篇2

关键词:

内部审计;资格审查;绩效考核

在对企业管理互动客观评价和审查的基础上,企业的内部审计应运而生。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控制系统,随着经济的发展,其审计和监督的工作范畴逐渐扩大。审计人员在以评价企业经营活动的基础上,强化了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审计工作监督和评价的优越性也就越来越明显。当前,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不断发展,中国的内部审计部门在企业中监督和评价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一、企业内部审计人员机构现状

我国审计机关成立于上个世纪80年代。至今,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审计工作在企业财政和税务相关工作的监督和审查上的作用也日益明显。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企业对审计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审计人员的知识基础薄弱、专业技术能力有限的现状制约着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的完善和审计工作的实施。据相关资料统计显示,我国审计人员的构成普遍面临着专职人员占比过低、学历水平偏低、知识结构单一的问题。首先,随着我国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建立和内部审计制度的实行,内审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监督和客观评价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作用。然而,由于我国内部审计起步较晚,制度和人员配置的发展都不完善,我国现有的内部审计人员多是由财务工作者和企业管理转岗或兼职代行审计职责。相关数据显示,我国企业内审专职人员所占比例不到70%,人员的配备也多以财会人员为主,造成了企业内部审计结构单一、审计能力偏弱等问题出现。其次,在企业内部审计职能部门中,本科及以上学历所占比例约在45%左右,专科及以下学历人员仍是企业审计部门的构成主体。然而,审计工作对对审计人员分析和判断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审计理论和实践经验有着很高的要求。审计人员接受教育程度对人员审计能力有着很大程度的制约作用。

二、内部审计人员资格审查

(一)内部审计人员的定位

在企业根据自身内部审计的需要,加强对自身内部审计机构进行组织和管理时,要通过对内部审计人员资格的审查来加强对审计工作的监督和指导。在内部审计人员管理过程中,第一步就是要明确内部审计人员的定位。企业要开展科学有效的内部审计工作,就要配备具有一定资格的内部审计人员。审计人员同一般财务工作者不同,需要具备能够履行其审计工作所需要的特定方向的专业知识、经验和技能。首先,审计人员要具备财务、审计、税务、金融、管理、内控、风险管理和法律、工程技术等多方面专业知识。其次,内部审计人员需要能够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沟通和组织管理的能力。例如,在企业管理中内部审计人员要进入生产一线同工人进行沟通,了解工人每日耗材使用量、工序流程以及工作量。通过对于耗材和工作量的分析得出企业生产成本和日均产值,从而加强对于企业生产程度的了解。再次,内部审计人员需要具备企业生产和经营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才能保证审计工作能够贴合企业的实际,从而达到客观有效的监督指导作用。在明确了内部审计工作人员职业定位需求的基础上,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即审计人员专业性和企业经营范围的了解程度,一方面设置一定的行业准入门槛,另一方面加强对在职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才能在人员的配备上保证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顺利开展并取得预期的监督与控制的效果。

(二)内部审计人员的能力要求

企业在内部审计工作中对审计人员的能力要求一般包括专业基础知识、审计技术与技能、审计职业道德三个主要方面。首先,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是合格的审计人员的能力基础。根据IIA所提出的内部审计人员能力框架的需求,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的多元化和专业化的发展方向才能够满足企业内部审计业务的需求。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结构不仅应包括会计学、财政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律学、工程等多方面的知识,还应具备对于企业生产经营范围的了解。在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审计人员的职业能力才能够得以发挥。其次,专业的审计技术是审计人员专业能力的主体。内部审计工作对审计人员专业技能与最新审计工具和知识对审计工作的开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审计人员最新审计技能和工具的掌握和使用情况决定了审计人员是否能够规范、高效地完成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审计人员陈旧的审计方法和技术体系会对企业内部审计发挥应有的作用起到负面的影响,并有可能给企业经营运转造成不肯逆转的严重后果。再次,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整个工作流程中的普遍约束力。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中重要的一环。为了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结果客观、合理、公正,就要对在岗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情况进行严格的审查,从社会责任、职业操守、正直诚信三个方面对进行审计的工作人员进行要求和规范,才能对审计工作从根源上起到约束的作用。

三、内部审计人员绩效考核体系的构建

企业适应绩效考核制度的管理可以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从而督促其在工作中取得更大成果、创造更多的价值。根据审计部门的职能要求,企业通过对审计人员进行绩效考核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审计职能的发挥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设置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指标

在企业审计部门实施绩效考核的过程中,首先要做到基于岗位职责的分析进行考核指标的设置。不同的岗位其岗位职责也会有所差异,例如: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岗负责指导、组织公司各部门进行风险识别和评估,执行风险控制和内控规范的测试和自评估,并制定重大风险管理策略;而经济责任审计岗职责是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完成被审计单位企业负责人和主要业务部门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包括:编制审计实施方案、收集审计资料、核实审计工作底稿、编制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及进行征求意见工作、下发审计决定和后续整改情况的检查和资料归档等工作;因此,企业在审计部门绩效考核工作中要根据自身绩效考核实施的实际过程制定相应的绩效指标,不能照搬任何既定经验。内部审计部门的考核指标体系要根据其职能部门的责任,落实在审计资源、风险评估、审计工作完成时间与质量等方面,并做到有针对性的对企业的审计部门各个岗位的工作情况登记考核。内部审计的职能主要包括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和公司的治理,审计部门的工作绩效考评工作应根据部门内各个岗位的具体职能要求,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入手,才能达到对企业内部审计人员有效的绩效考核。

(二)规范绩效考试实施流程

在企业对审计部门实施绩效考核管理过程中,在同审计部门员工进行良好沟通的基础上,根据审计人力资源的特点进行直销考核指标与计划的制定,为高效的绩效考核工作奠定制度上的基础。同时,根据企业生产和经营战略的方针政策,对审计部门员工的工作进行深入的调查了解,并对审计工作实际执行中遇到的困难进行及时的沟通,在保证企业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的同时,为审计部门绩效考评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绩效评价对于提高审计员工的专业技能、改正其工作中的缺点和不足以及保障企业审计部门整体绩效工作改善的重要环节。因此,在审计部门绩效考核的实施过程中,只有保障实施过程的规范化,才能确保绩效管理的切实有效的进行。

(三)正确运用绩效考核结果

绩效考核的结果对于企业和审计员工个人来说绝不仅仅只同工资和奖金挂钩。对于企业来说,绩效考核的结果是企业评判审计人员专业知识、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的重要标准。对于企业整个内部审计工作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企业可以有效地利用审计部门员工的工作绩效考核结果,对内部审计整体工作进程和工作质量进行进一步的提升。对于审计部门的员工来说,绩效考核的结果应同时和薪资、晋升、职位及培训各个工作侧面相关,为审计人员的后期发展和提升提供更多的机遇。重视考核结果在企业审计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才能更好的配合企业内部审计的工作,并进一步提高审计结果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宋夏云.我国政府绩效审计人员的能力框架研究[J].会计研究,2013,04:89-94+96

篇3

在对企业管理互动客观评价和审查的基础上,企业的内部审计应运而生。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控制系统,随着经济的发展,其审计和监督的工作范畴逐渐扩大。审计人员在以评价企业经营活动的基础上,强化了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审计工作监督和评价的优越性也就越来越明显。当前,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不断发展,中国的内部审计部门在企业中监督和评价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一、企业内部审计人员机构现状

我国审计机关成立于上个世纪80年代。至今,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审计工作在企业财政和税务相关工作的监督和审查上的作用也日益明显。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企业对审计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审计人员的知识基础薄弱、专业技术能力有限的现状制约着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的完善和审计工作的实施。据相关资料统计显示,我国审计人员的构成普遍面临着专职人员占比过低、学历水平偏低、知识结构单一的问题。首先,随着我国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建立和内部审计制度的实行,内审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监督和客观评价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作用。然而,由于我国内部审计起步较晚,制度和人员配置的发展都不完善,我国现有的内部审计人员多是由财务工作者和企业管理转岗或兼职代行审计职责。相关数据显示,我国企业内审专职人员所占比例不到70%,人员的配备也多以财会人员为主,造成了企业内部审计结构单一、审计能力偏弱等问题出现。其次,在企业内部审计职能部门中,本科及以上学历所占比例约在45%左右,专科及以下学历人员仍是企业审计部门的构成主体。然而,审计工作对对审计人员分析和判断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审计理论和实践经验有着很高的要求。审计人员接受教育程度对人员审计能力有着很大程度的制约作用。

二、内部审计人员资格审查

(一)内部审计人员的定位

在企业根据自身内部审计的需要,加强对自身内部审计机构进行组织和管理时,要通过对内部审计人员资格的审查来加强对审计工作的监督和指导。在内部审计人员管理过程中,第一步就是要明确内部审计人员的定位。企业要开展科学有效的内部审计工作,就要配备具有一定资格的内部审计人员。审计人员同一般财务工作者不同,需要具备能够履行其审计工作所需要的特定方向的专业知识、经验和技能。首先,审计人员要具备财务、审计、税务、金融、管理、内控、风险管理和法律、工程技术等多方面专业知识。其次,内部审计人员需要能够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沟通和组织管理的能力。例如,在企业管理中内部审计人员要进入生产一线同工人进行沟通,了解工人每日耗材使用量、工序流程以及工作量。通过对于耗材和工作量的分析得出企业生产成本和日均产值,从而加强对于企业生产程度的了解。再次,内部审计人员需要具备企业生产和经营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才能保证审计工作能够贴合企业的实际,从而达到客观有效的监督指导作用。在明确了内部审计工作人员职业定位需求的基础上,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即审计人员专业性和企业经营范围的了解程度,一方面设置一定的行业准入门槛,另一方面加强对在职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才能在人员的配备上保证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顺利开展并取得预期的监督与控制的效果。

(二)内部审计人员的能力要求

企业在内部审计工作中对审计人员的能力要求一般包括专业基础知识、审计技术与技能、审计职业道德三个主要方面。首先,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是合格的审计人员的能力基础。根据IIA所提出的内部审计人员能力框架的需求,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的多元化和专业化的发展方向才能够满足企业内部审计业务的需求。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结构不仅应包括会计学、财政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律学、工程等多方面的知识,还应具备对于企业生产经营范围的了解。在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审计人员的职业能力才能够得以发挥。其次,专业的审计技术是审计人员专业能力的主体。内部审计工作对审计人员专业技能与最新审计工具和知识对审计工作的开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审计人员最新审计技能和工具的掌握和使用情况决定了审计人员是否能够规范、高效地完成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审计人员陈旧的审计方法和技术体系会对企业内部审计发挥应有的作用起到负面的影响,并有可能给企业经营运转造成不肯逆转的严重后果。再次,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整个工作流程中的普遍约束力。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中重要的一环。为了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结果客观、合理、公正,就要对在岗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情况进行严格的审查,从社会责任、职业操守、正直诚信三个方面对进行审计的工作人员进行要求和规范,才能对审计工作从根源上起到约束的作用。

三、内部审计人员绩效考核体系的构建

企业适应绩效考核制度的管理可以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从而督促其在工作中取得更大成果、创造更多的价值。根据审计部门的职能要求,企业通过对审计人员进行绩效考核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审计职能的发挥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设置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指标

在企业审计部门实施绩效考核的过程中,首先要做到基于岗位职责的分析进行考核指标的设置。不同的岗位其岗位职责也会有所差异,例如: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岗负责指导、组织公司各部门进行风险识别和评估,执行风险控制和内控规范的测试和自评估,并制定重大风险管理策略;而经济责任审计岗职责是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完成被审计单位企业负责人和主要业务部门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包括:编制审计实施方案、收集审计资料、核实审计工作底稿、编制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及进行征求意见工作、下发审计决定和后续整改情况的检查和资料归档等工作;因此,企业在审计部门绩效考核工作中要根据自身绩效考核实施的实际过程制定相应的绩效指标,不能照搬任何既定经验。内部审计部门的考核指标体系要根据其职能部门的责任,落实在审计资源、风险评估、审计工作完成时间与质量等方面,并做到有针对性的对企业的审计部门各个岗位的工作情况登记考核。内部审计的职能主要包括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和公司的治理,审计部门的工作绩效考评工作应根据部门内各个岗位的具体职能要求,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入手,才能达到对企业内部审计人员有效的绩效考核。

(二)规范绩效考试实施流程

在企业对审计部门实施绩效考核管理过程中,在同审计部门员工进行良好沟通的基础上,根据审计人力资源的特点进行直销考核指标与计划的制定,为高效的绩效考核工作奠定制度上的基础。同时,根据企业生产和经营战略的方针政策,对审计部门员工的工作进行深入的调查了解,并对审计工作实际执行中遇到的困难进行及时的沟通,在保证企业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的同时,为审计部门绩效考评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绩效评价对于提高审计员工的专业技能、改正其工作中的缺点和不足以及保障企业审计部门整体绩效工作改善的重要环节。因此,在审计部门绩效考核的实施过程中,只有保障实施过程的规范化,才能确保绩效管理的切实有效的进行。

(三)正确运用绩效考核结果

绩效考核的结果对于企业和审计员工个人来说绝不仅仅只同工资和奖金挂钩。对于企业来说,绩效考核的结果是企业评判审计人员专业知识、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的重要标准。对于企业整个内部审计工作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企业可以有效地利用审计部门员工的工作绩效考核结果,对内部审计整体工作进程和工作质量进行进一步的提升。对于审计部门的员工来说,绩效考核的结果应同时和薪资、晋升、职位及培训各个工作侧面相关,为审计人员的后期发展和提升提供更多的机遇。重视考核结果在企业审计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才能更好的配合企业内部审计的工作,并进一步提高审计结果的质量。

作者:薛淑予 单位:云南铜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