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内部审计知识点归纳

内部审计知识点归纳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2:27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内部审计知识点归纳,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篇1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7.02.050

Abstract Auditing course is the core curriculum of financial management, in practice teaching is a recognized course to teach, the teacher tries a variety of teaching methods are difficult to achieve the desired teaching effect.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rse of "audit” of accounting majors in two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iscusses the advantages of teaching case oriented teaching in practice, and how to optimize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form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Keywords auditing course; research teaching; case library

根据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审计学”是一门核心专业课程,也是审计学专业和注册会计师(方向)最重要的专业课,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审计基本理论、方法和操作技能,在了解业务循环审计的基础上,能够应用各种基本的审计方法进行规范监督、鉴证和评价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1 审计学课程教学现状

“审计学”课程与会计学专业课程的共同点是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所以很多高校在理论课程结束后都设置了实践教学环节。例如本校作为二本院校,以会计实验教学为主打特色,设置了审计、电算会计、财务管理等实验室。而根据连续对学生成绩跟踪调查显示,“审计实验”课程的成绩与效果并不理想,主要是理论知识掌握不够,只有在学生具有扎实理论知识的背景下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审计学”课程理论知识的铺垫显得非常重要;而这门课是公认的“难教、难学、难懂、难考”,学生普遍反映理论枯燥、晦涩等,因而陷入学生学习兴趣不浓,老师上这门课的积极性不高的恶性循环。

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需要对“审计学”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一些学者对此都有很好的论述,在此笔者就不再泼墨多言。

近几年本院大力提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推进研讨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教学方法与模式的运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根据笔者教学经验结合审计这门课程的特点,归纳为以案例为导向的研讨式教学,分享以下几点。

2 以案例为导向的研讨式教学优势

以案例为导向的研讨式教学方法,案例的数量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如果还是由老师跟随教学进度讲解20多个甚至更多的案例,学生还是一个被动学习的过程,这么多的案例听过就更没什么印象了。而如果由老师选择指定案例,由学生搜集资料做成PPT讲解,以及和其他同学讨论,所得到的效果要好得多。因为在庞杂的案例中学生无所适从,不知道什么样的案例合适,而老师的经验丰富,根据教学要求与课堂进度选取10个左右的经典案例,则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此方法在实际教学中效果比较明显,具有如下优势:

(1)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活跃教学气氛,调动学生主动学习与思考的兴趣,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加以综合应用,各抒己见,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挥,培养创新型的人才。

(2)可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知识、思想与才华的场所。在分析与讨论中,学生可以自由发言,自由辩论。对学生来说,这不仅锻炼了其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对如何有效地组织、归纳自己的观点、论据和结论,做到言简意骇,这确实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和锻炼。

(3)促进了教学互动,强化了教师与学生沟通,达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案例分析与讨论将基本的理论与方法融会贯通到案例中去,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泼,开阔了思路,提高了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常常也使教师在共同讨论中获益匪浅。

3 优化教学内容,形成自己的特色

虽然高校设置的会计学专业都有“审计学”课程,但是不同的学校,学生的水平不同,教学方法不能一概而论,要有自己的特色。例如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李晓慧提出了“行动学习”在审计教学中的应用,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陈汉文教授借鉴哈佛的案例教学法,编写自己的案例库进行课堂教学,反响不错。这些学生能跟随老师的引导自主地学习案例、讨论问题。而在二本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相对那些一本大学的学生有明显的差距,所以要推行案例为导向的研讨式教学,老师扮演的角色要更重要些。大致框架如下:

首先组建学习小组,教师提前布置具体的案例和分析重点,提供分析的理论和方法,课后由小组制作PPT(规定不超过20页不少于5页);

接着组织该小组的学生进行课堂案例讲解、讨论(时间不超过20分钟、老师负责课堂的有序组织、调动学生激情、控制讨论方向等);

最后教师点评总结,注意在学生讲解案例过程中板书记录要点。

3.1 组建学习小组

研讨式教学一个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是“小组合作研讨”。小组合作与简单的分组具有本质的不同,每个人都要扮演不同的角色。因此,小组在构成上应力求使小组成员在学业成绩、性别、性格、爱好等方面有差异性,由学习委员在自由组合的基础上划分小组,一般以寝室为单位4~6人一组,更方便大家一起制作案例PPT和讨论。

本院的另一个教学特点是小班授课,避免专业课程合班,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所以每班人数不超过50人,分组不超过10组,根据教学进度安排,能保证每个学习小组每个学生有上台发言与讨论的机会。

3.2 设计合适的案例

以案例为导向的研讨式教学方法关键是案例设计是否合适,如果案例和讨论的问题设计不当,则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无法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设计案例要注意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以课堂教学任务为基础,保证有一定的难度、深度,既能促进学生获取知识,又能发展自主能力。由老师来设计案例并提前一周布置给学习小组比较合适。例如:

审计导论篇:指定案例为“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由学习小组选择之一,重点介绍其业务内容、特点等,可适当搜集本土事务所排名;

审计职业道德与法律责任篇:通过比较“洪良国际”与“绿大地”2个审计失败案例,比较其造假上市过程、处罚结果等,抛出启示与评价,设计课堂抢答与辩论环节,对审计人员是否遵循职业道德与法律责任进行判断、选择等;

内部审计篇:指定“通用电气”内部审计案例,具体了解世界500强的大企业的审计成功之道,讨论对中国企业的借鉴作用;

内部控制篇:“苹果”公司的内部控制案例已经成为教科书般的经典,而年轻的学生一代几乎都是“果粉”,选择这个案例再合适不过,最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课堂讨论气氛也异常热烈;再抛出一个国内的案例比较“老巨人”与“新巨人”本土气息更强些。为了让内部控制理论更贴近生活实践,还可以让学生际调查学校中加盟的中西快餐业,如果汁饮品店、咖啡吧、快餐等具体企业的内部控制,运用课本知识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并将此内容交被调查单位,由其评判学生建议的可行性;

业务循环篇:销售与收款循环章节,会计造假与审计失败的案例太多,可由学习小组自行选择1~2个标志性案例讲解;在生产与存货循环章节以农业养殖为代表的案例,通过比较“蓝田股份”和“2014獐子岛事件”了解此类上市公司存货审计特点;在筹资与投资循环章节,可选取国外“雷曼兄弟破产案”与国内的“外高桥民事赔偿案”共同凸显出会计师的审计责任;

终结审计篇:可以从“科龙电器”首份保留意见、“渝钛白”首份否定意见、“西安达尔曼”首只终止上市股票等案例中选择讨论;课后布置讨论议题:2015年5月“珠海博元投资”出具的“A股首份奇葩年报”等。

简而言之,审计老师不要一味地照搬案例教材,要搜集整理自己的案例库,紧跟经济时代的变化,形成自己的特色。

3.3 做好课堂点评与课后评价

案例讲述完后,先请其他同学进行点评,指出其优点或缺点,便于后面的学习小组进行改进;老师也要及时肯定学生的闪光点和提出的新观点,这会激励他们在以后的案例讲解中更加努力地准备和更加积极地参与。接着进入“研讨”环节,由于教师已经在学习小组案例讲解过程中板书了要点,可以进一步分析案例,抛出重点和难点,引起学生的重视,指出讨论可以进一步挖掘的方向,促使他们考虑更深层次的问题,拓宽他们的思路,引导他们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

关于“审计学”课程的考核,期末闭卷考试很有必要,促使学生重视这门课程,该识记的理论知识还是要掌握,只是不仅仅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适宜采用综合性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案例讲解与讨论等作为主要的平时成绩,加大比重占40%~60%,对其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团队精神、创造能力等均给予评价,以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

3.4 结合习题的训练

通过案例的学习与讨论,对抽象的理论有了直观的了解后,老师需要进一步讲解知识点,但是未必能加深学生的印象,最后结合课堂内外的习题训练显得很有必要,所以,根据《审计学》教材,老师一定要编写配套的习题,让学生通过做题来加深印象,因为只有自己理解的知识才能掌握得更牢固。

总之,通过认真研究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依据人类认知规律,根据“审计学”课程特点,结合教学实践经验总结,在课堂推广以案例为导向的研讨式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极大地提高了会计学专业学生课堂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 孙伟龙.审计学课程研究性教学方法改革研究[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2(5):89-93.

篇2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担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能否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审计人才,是衡量审计教学成败的关键。笔者认为,审计专业教学方法改革的当务之急,一要明确审计课教学目标;二要转变传统教育教学观念;三要应用新的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在审计教学过程中,应该使用哪些全新的教学方法,如何在审计专业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值得我们探讨和思考。

一、《审计学》教学目标定位

《审计学》是会计学本科专业的核心专业课,是继《财务会计学》、《成本会计学》、《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学》等课程之后的后续专业课。《审计学》课程以注册会计师报表审计为主线,着重介绍如何对财务报告进行鉴证,同时还介绍政府审计、内部审计的内容。

我国高等审计专业的教育目标是:“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经济管理部门、单位、研究机构从事审计实际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按照这一要求,我们长期以来把教育目标定位在培养从事审计职业的工作者。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 高新技术不断向生产和生活方面渗透,竞争不断加剧,不确定性因素不断增多,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审计课教学必须为此做出努力。基于上述原因,笔者认为审计专业教育教学目标应在原目标的基础上,强化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对该门课程的学习,除了使学生掌握审计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外,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思考、创新思维,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述审计人员应具备的素质就是审计课教学改革所应体现的素质教育目标。

二、改革审计教学传统模式

审计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有着独特的教学规律,而传统教学方式不能很好地顺应审计专业教学规律,影响未来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可是我国高校审计专业教学方法,目前还是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讲授法,课堂教学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重理论、轻实践,忽略了教师和学生的充分交流,学生缺少主动提出新问题的探索能力。尽管大多数教师很清楚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往往还是走“填鸭式、满堂灌”的老路子,严重压缩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导致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不能很快适应审计环境及审计业务的需要。这种传统教学模式是不可能实现培养复合型人才这一教学目标的。

如何提高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目标是每一位教师不断探索的课题,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根据本门课程的特点和内容,采用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

(一)案例教学法

审计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目前社会及学校不能满足学生到企业、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直接实习的要求,所以案例教学法应成为该门课程教学中的一种主要方法。案例教学主要不是研讨理论本身,而是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实践问题,它要求学生实现从理论学习到实践体验的飞跃,在于它不仅使学生能够获得知识,而且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受到多方面的锻炼。审计专业教师在应用案例教学法时,必须适当地选用案例教学形式,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用不同的审计案例教学模式。一般有以下三种:

1.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以理论讲述为主,再结合相关理论讲案例。比如,在讲授审计工作底稿时,教材中介绍了工作底稿的种类及所包括的各项内容,学生学习时感到抽象,又不好掌握。我在讲课中展示了几种不同类型的真实的审计工作底稿,告诉学生在什么情况下填制,怎么填制,然后将复印好的底稿发给学生,让他们动手填制,这样做学生就会感到直观实际,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2.以案例讲述为主,将理论融于案例之中,通过对案例讲授、分析和讨论,总结归纳理论。比如在实务审计部分讲授过程中,我让学生做了大量案例习题,通过这些案例习题,让学生总结审计测试中可能遇到的情况,这样对教材中的理论知识点就能够很容易的理解。

3.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习题课等时间,专门进行审计案例的讲解,通过一些案例的讨论,侧重解决审计理论与实践结合问题。如教学中引入“安达信对世界通信的审计失败”案例,“安然事件”等,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总结分析审计失败的原因。通过对案例的讨论分析,让学生在一个相对宽松自由的讨论氛围中对审计独立性、审计风险、审计证据等重点、难点问题有较深的理解。教师应注重引发学生的思维潜能,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归纳总结法

审计课的内容多,而且细,学生学完后,会觉得乱,没有系统性,这时就需要教师对所讲授的内容进行总结,把孤立的、零散的知识点组合起来,使所学知识条例化、系统化,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例如在讲完审计理论部分的内容后,教师就可以使用该种方法。审计理论部分的内容包括审计概念、审计目标、审计组织体系与审计规范、审计的分类和方法、 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审计程序、内部控制及其评价等,这么多的内容学完后,学生会觉得很乱,甚至有些学生都记不得学过了哪些内容。因此,在讲完理论部分的内容后,教师可以对理论部分包括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为学生介绍审计理论体系构成问题。关于此问题国内外学者有不同观点,包括审计目标导向型、审计本质导向型、审计假设导向型等,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其中任意一种类型,例如审计目标导向型,这种观点是从审计目标出发,根据审计目标规定审计信息的质量特征,然后研究作为信息传递手段的审计报告的构成要素等问题,其流程图可大致表示为:审计目标审计对象、性质审计原则审计准则。这样学生就能知道在全部的理论知识中,谁是理论研究的出发点,理论与理论之间的关系,增强了对所学知识的整体把握,变书上的内容为自己的知识。在审计实务部分,每一个审计科目都包括许多道审计程序,对于较难的审计科目的审计程序,就可以采用归纳总结法,对重点程序进行总结,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和能力。

(三)对比分析法

对比分析法也称比较分析法,是把客观事物加以比较,以达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评价。在审计课实务部分的教学过程中,应用此种方法效果较好。在实务审计部分,常用的审计方法主要有函证法、盘点法、分析性复核、检查等方法,虽然每个科目的实质性测试基本上都围绕这些方法展开,但在审计不同内容的时候,在使用上还是有区别的,如果不注意这些区别,会造成审计方法使用上的错误,影响审计工作质量,为此在学习这些内容时,应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找出相同点与不同点,加深对审计方法的理解,提高运用审计方法解决审计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授应收账款函证和应付账款函证时,就可使用此方法,对比应收账款函证与应付账款函证的区别,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两者在使用要求、函证对象选择、函证方式上存在不同,通过这样的对比学习,学生在对这两个内容进行审计时就不会用错这道程序,保证审计质量,也加深了对这道程序的理解。同样在银行存款函证与银行借款函证、库存现金盘点与存货盘点等内容的学习上,都可使用该种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分析法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种有效分析方法,也是我们审计课教师进行审计教学的一个行之有效的重要方法。

参考文献:

[1] 袁春梅.对审计专业案例教学法应用的几点思考.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07(2).

[2] 牛莉。如何搞好《审计案例研究》课程教学.中央电大时讯网.2003(12).

[3] 何玉.国外审计教学研究及启示. 生产力研究.2008(7)

篇3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生产、面向服务的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的的职业技术教育。目前,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已经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延伸到了具体的教学当中。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加,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职业技术人才已不仅仅是国家教育部的要求,更是学生的需求,教师的责任。

文章作者在日常教学中发现传统的会计专业审计教学已不能达到高职教育的目标,针对这一问题,作者查阅大量相关资料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期望通过对审计教学的改革,来解决这些问题,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综合型的专业技术人才。

一、传统审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填鸭式”教学

虽然很多院校及教师已经对审计教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调整,但仍摆脱不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体,以教材为中心,课堂输出信息少,教案上虽写明了教学的理论目标、技能目标,但大多以老师先讲理论然后让学生做做案例分析结束,没有真正的实现教学目标。

2.概念抽象不直观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开设的审计课程,知识相对较为基础,有大量的定义及名词,而且有些抽象。举例说明:像“重要性”这一概念,教师在讲授时把这些概念以条文的形式讲述给学生,学生很难理解它的作用及重要之处,考试时也仅仅当作名词解释等默写一遍,这样的教学一点效果都没有,对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没有任何帮助,根本无法达到职业技能教育的目标。

3.案例教学缺乏系统性

为了弥补条文式教学的不足,很多教师都采用了案例式教学,但案例式教学中的案例大都是针对某一问题或某一知识点而设计的,而审计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从接受审计任务到实施审计,最终出具审计报告和整理归档,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案例式教学很难把这一系统的审计过程展现给学生。

4.教材选择不理想

由于高职教育在我国现处于推广阶段,虽然针对高职高专出版的审计学教材种类繁多,但是质量参差不齐,鱼龙混杂,能真正达到在结构和内容上有所创新,适应教学需要的教材很少。大多教材过于教条,侧重社会审计,对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一笔带过,有的甚至就是对国家制定的审计准则的重复和讲解,缺乏实践教材,案例不是过于片面,就是难以理解而且不系统,这对于没有任何审计知识和经验的学生来说,既不能获得较全面的基础知识,还会感觉非常枯燥,难以接受。

二、改革传统审计教学建立新型教学模式

针对传统审计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作者进行了教学改革的探索。传统审计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不能单独分开来看,应建立系统的新型教学模式,来改变传统审计教学模式的弊端。

1.转变教学主体

教学主体的转变,即课堂教学由教师讲授为主体转向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处于教学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自觉学习和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而教师则处于主导地位,使教学由“灌”为“导”,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讲授时应主要限于介绍主题、基本概念、观点及分析信息的方法,将思考问题、表达意见的权利交给学生,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

2.结合多种教学方法

审计学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涉及到的定义、术语、规定、技术等条条框框的东西多,在这种情况下,单纯的靠一种教学方法是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的。比如讲解审计理论知识时,可以以审计案例讲授为主,将审计理论融入到审计案例之中,通过案例讲授、分析和讨论,总结归纳审计理论。但案例教学法像前面提到过的,它常常是针对某一概念或问题而设的,不能将整个审计过程连贯起来,完整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去单位实习可以弥补案例教学法的不足,但由于实习单位有限等多种原因,能安排所有的学生进行实习是很难实现的。由此产生了模拟审计,在学习了审计相关基础知识后,与会计模拟像似,给学生一整套审计资料,模拟审计的各个过程,从接受审计到最终的出具审计报告整理归档。这种方式既可解决案例教学法的不足又容易实现。

3. 审计教材的改革

基于我国高职高专审计教材的现状,如果教师找不到很理想适合自己教学的教材,可以辅的编制校内教材,将每一章节的案例等整理成册,提高案例教学的效率。另外,上面提到模拟审计,目前出版的适应高职高专院校模拟审计的资料还不多,编写一套模拟审计资料非常复杂,为此可以利用会计模拟实习资料(会计模拟材料出版的较多)进行模拟审计 。具体步骤是:选择一套相对较为全面、易懂的会计模拟实习资料,将其中一些正确的数据、会计处理、工作程序等加以改变;为学生提供模拟审计中所需的材料,如审计工作底稿、信函、各种盘点表、分析计算表等;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扮演不同角色审计会计资料,填制审计工作底稿,交叉复核审计,根据底稿编制审计报告,进行整理归档。最后由教师验收,点评。

三、结束语

教好审计课是每一位审计学教师的愿望,然而,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就要求教师们与时俱进,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积累经验,在摸索中创新,使审计课堂变的不再枯燥无味,以加强学生综合素质为中心,强化理论知识点,提高学生技能为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主观能力性。笔者作为一名审计学教师愿为此付出更多的努力,在广阔的知识领域进行探索研究,培养更多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关于审计教学改革的思考》,《时代经贸》.2008年第103期,第47-48页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