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5 11:51:45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新媒体时代的媒介素养,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二、提高自身专业能力,做好新闻信息引导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和发展,新闻编辑工作者需要端正自身的思想,坚定不移地从自身专业能力中寻求突破,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和业务水平;紧跟时展步伐,实现自身素质的全面提升。相关单位和部门应该积极开展相应的培训工作,给予新闻编辑工作者一定的支持,使新闻编辑工作者将高素质和高技能运用到实际的新闻信息编辑工作中,从而掌握信息的发展脉络,赢得先机。利用专业知识对新闻信息进行有效整合,从庞大纷乱的信息容量中筛选出单个或多个新闻信息素材并重新进行整理,使凌乱的信息汇聚成一个信息整体,不仅能满足大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还能提升新闻信息内容的价值。在新媒体时代中,新闻编辑专业能力的提高还需要从沟通能力的提高方面着手。互联网的互通式贤ㄆ教ù蚱屏舜统新闻编辑中依靠实地采访的模式,新闻编辑可以借助互联网通信技术随时随地与采访对象进行沟通,不仅能获取有效的图片、文字素材,还能获得音频、视频等材料,还可以利用社交平台对某个问题发起讨论,从而更加确切、详细地对大众进行采访,而这一过程需要新闻编辑具有掌控沟通方向、内容和进度的能力。自身专业能力过硬可提高新闻信息的编辑质量,从而使新闻信息受众群体的新闻媒介素养得到提高。可通过新闻信息的标题、内容对新闻受众产生吸引力,能正确引导受众者的舆论价值方向,使受众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真正体现新闻信息的引导性作用。
三、端正新闻信息责任,培养知行并重能力
新闻的编辑和传播具有较强的互动性,为了提高新闻编辑的媒介素养,可以从缩短新闻编辑与受众的距离开始,新闻编辑需要不断深入大众的工作和生活中,承担身为新闻编辑的责任,发挥编辑功能,传播正能量,构建平等、健康、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平台,从而提高大众的关注度与信任度。新闻编辑工作者通过不断培养知行并重的能力,实现新闻编辑工作的有效性。对新闻报道中的新闻信息素材进行深刻剖析,不断深入挖掘信息素材表面看不到的本质信息,提高新闻信息的真实性与可读性。
新媒体时代为新闻信息的编辑和传播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同时也对新闻编辑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闻编辑工作者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从海量信息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培养自身知行并重的能力,端正自身的新闻信息责任感,从而满足大众对信息的实际需求,培养新闻信息受众群体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新闻编辑工作者应该坚守正确的新闻职业道德,以正面、积极的心态从事新闻编辑行业工作, 通过提高自身编辑能力和媒介素养,使新闻编辑工作更加稳定、积极和健康发展。
全媒体“主要是依据传播途径和传播介质而言,是包括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手机、户外媒体等多种媒体形态的复合。①”“全媒体时代”的媒体形式的不断变化,能够针对受众的不同需求,选择最适合的媒体形式进行立体式传播,实现对受众的全面覆盖及最佳传播效果。在全媒体时代,对新闻编辑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1.新媒介素养的定义
新媒介素养,是指在社交网络革命、互联网革命和移动革命的背景下,个人为了适应新的媒介环境和社会关系变化,构建更大、更好的社交网络,应该掌握的新的能力。李・雷恩尼和巴瑞・威曼在他们的新著《网络化:新的社会操作系统》中提出了在互联网推动下的“网络化个人主义”时代,我们应该具有的新媒介素养,包括:图像处理能力、导航能力、信息的组织和联通能力、专注能力、多任务处理的能力、怀疑精神以及道德素养。
在新媒体繁荣昌盛的时代,关于新闻编辑的媒介素养应该注意重新建构,定位上也应该从信息把关人逐渐转变成为管理信息产品的经理,知识结构应该从知识复合型人才转变为行知并重型人才,编辑技能也应从幕后制作者走出来逐渐转变成为公共论坛主持人的形象走到舞台前面来,管理理念方面要从信息管理方面转化成知识管理方面。②
传统的新闻编辑一般需要做到以下四点:了解基础的媒介知识以及如何使用媒介;学习判断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价值;学习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巧;了解如何使用大众传媒发展自己。而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单纯地掌握这些技能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新闻编辑不仅要有专业的职业技能,更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要加强新闻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使新闻编辑工作者的视野更加广阔,新闻编辑更加贴近生活。同时,要加强新闻编辑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素养,培养具有较高职业道德素养的人才,促进新闻业的发展。
1.掌握各种媒介特性
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微博、微信等不同传播媒介具有不同的特性,传统媒体有其自身的优势,如:广播媒体的信息传播迅速,时效性强,是四大传播媒介中最为迅速及时的媒介。电视媒介覆盖面广,公众接触率高,富有极强的感染力。新媒体具有隐蔽性、分众性、高科性等特点,拥有鲜明的时代个性与广泛的应用性,可以更有效地针对消费群,信息传播率高。在信息社会,新闻编辑需要积极地接触各类媒体,掌握其不同的特性,具备在海量信息中检索、分析和整理自己所需的、有价值的信息的能力。
2.掌握互动传播的能力
全媒体时代的“互动传播”是指传播过程中由于新技术的应用,双向传播模式甚至多向传播模式得以广泛应用。互动和分享是全媒体时代的特点,与受众互动、与信息者互动、与其他编辑互动。编辑要在各种BBS、微博、新闻组、论坛、书评等平台上传播媒介产品的信息,提供良好的售前售后服务,争取受众,拓展市场。
3.掌握全球传播的能力
随着广播、电视、互联网和其他电子媒介的出现,随着各种现代交通方式的飞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骤然缩短,整个世界紧缩成一个“村落”。加拿大传播学家M.麦克卢汉1967年在他的《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一书中首次提出“地球村”的概念。在全球化趋势之下,传播突破了国界的局限,全球传播是今后必须努力的方向,编辑需要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的能力。一方面向世界展示中国优秀的具有民族文化的精品,另一方面吸纳西方优秀的经验加以借鉴和运用,不断提升国家软实力。
4.掌握全媒体制作能力
在新的媒介生态环境下,编辑需要运用全媒体技术来制作和信息,媒介产品需要加以多次的、深度的、全媒体的开发。编辑需要制作文字、图片、网络、广播、电视、微信等多种形式的产品,以适应不同的媒体渠道和不同的受众需求。
三、结语
现代传媒生态面临着媒介形态、媒介数量、媒介技术、媒介环境的变化,这使编辑工作面临着一个全新的世界,编辑培育自身的媒介素养已刻不容缓。在全媒体时代,新闻编辑既要具备良好的信息把控能力、专业的技能素养,还要有丰富的知识结构和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经济利益不应该成为传媒的唯一目标,什么该报道什么不该报道,即使没有明文规定,也要有一个起码的道德准则。③新闻编辑工作者要不断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和编辑技能,努力成为社会舆论的领导者和发起者,促进新闻业的健康发展。
此外,身处新媒介环境中的每一个媒介使用者都应具备新媒介素养,今后通过各方的通力合作和努力,媒介素养教育要向全民化、社会化转变。
注释:
所谓媒介环境,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媒介各构成要素之间、媒介与媒介之间、媒介与其外部环境之间关联互动而达到的一种相对平衡的结构状态”。每一次新媒介的诞生,都将开创与其相适应的传媒时代,并营造一个全新的媒介生态。全媒体语境下,媒介环境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闻传播主体的变化
新的传播时代,新闻传播的主体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前主体是公众媒体,现在则是公众媒体与“私媒体”混合的时代,尤其是2010年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更加凸显了“私媒体”的力量。其以低门槛、快速化、即时性等优势带来空前的普及。网络、手机、微博等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将创造、消费、聚合、分享信息的主体――人,放在了媒体版图的中心。而这一点,正是旧的传播时代不曾出现的。
2.各媒介间关系的变化
网络等新媒体的发展,模糊了不同媒介之间的界限,打破了原有的媒介生存格局。新旧媒体在现有媒介格局中各占一席之地,并不断细分媒介市场。这使得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间的关系,已再不像过去那样泾渭分明,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并且任何媒体都可以成为对方的竞争对手。在保持原有介质优势的同时,媒介之间开始互相借鉴传播方式,从而实现媒介功能的融合和相互渗透。尤其是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国家政策的积极推动,媒介间的融合度越来越高,包括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以及媒介终端的高度融合。
3.新闻传播流程的变化
过去,新闻传播业务是以单一的媒介形态为基础, 各媒介有自己的组织结构和采编流程。但在新的媒介环境下,单一的传播流程已被改变,传者和受众的界限变得模糊,受众在传播中的主动性加强,新闻传播的主体由职业新闻记者独家垄断转变为记者与受众共同分享,新闻传播模式由单向线性传播转变为双向互动性传播,由媒介组织对大众的传播转向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传播。这种以传者受者一体化为主要特征的新的新闻传播模式,带来了新闻产品的多样化。
4.服务对象的变化
全媒体背景下,各类媒介间高度融合,媒介产品的多样化以及Web2.0应用的不断普及,这一切都为受众提供了在更大范围内参与传播和进行交流的可能性,使受众由单纯的受者角色转向传者和受者的双重角色,由单纯的“读”、“听”、“看”向“写”、“制作”以及“共同建设”发展,由被动地接收信息向主动地创造信息发展。这一转变不仅赋予了普通公民新闻报道者的崭新角色,也直接导致了“公民新闻”的出现。尤其在新闻事件现场,他们可以用手机、微博等在第一时间发出信息,表达观点,扮演着“公民记者”的角色。“公民新闻”的出现,打破了以往媒体在新闻传播中对信息的垄断,这在突发性新闻事件的报道中显得尤为突出。以2010年11月上海胶州路大火为例,在发生火灾后的第1个小时里,原创性的信息超过百条,图片达到数十张,远远超过了传统上认为的报道速度最快的通讯社的报道。
全媒体时代对新闻人媒介素养提出的挑战
全媒体时代,媒介环境的整体变迁带来新闻传播内容、渠道、方式以及传播观念等方面的巨大变化,并使其呈现出诸多全新特质,这些都对媒体人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
1.新的传播方式对媒体人的多媒体传播能力提出挑战
新闻传播方式的变化改变了传统媒体信息采集与制作的流程,即不同的媒体集中在同一个信息操作平台上,统一策划,资源共享,根据各自媒体和受众的特点对信息进行分类加工,制作不同的新闻产品,最后通过不同的传播渠道传播给特定受众。这种新闻业务流程是对新闻信息和资源的整合与重构,要求传播者的传播能力在包容传统的基础上具备全媒体的操作理念。
2.融合新闻挑战媒体人的信息选择与整合能力
媒介的融合使新闻以一种融合的姿态出现在受众面前,即“融合新闻”。“融合新闻”突破了传统媒体间的限制,其整合所有的媒介,集中力量采集新闻素材,再根据各自受众的特点进行加工,将文字、声音、图片、图像和Flash等集于一体,最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出来。“融合新闻”体现了这样一种理念:媒体对事件的处理更加多角度,更注重原创性和多媒体化,更倡导受众参与,更注重与受众的互动。这在很大程度上对新闻记者的信息筛选与整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新闻信息的驳杂挑战媒体人的信息把关能力和批判的认知能力
全媒体时代,媒介形态的多样化增加了人们接触信息的频率,新闻来源的多元化、复杂化,信息传播的速度加快等等,都使得虚假新闻和失实报道的数量增加。尤其是在新闻信息的横向传播过程中,即信息在不同媒体之间转发、转播、转载的再次传播过程中,传播一方为了在瞬息万变的媒体环境下提高时效性,仓促之间往往会对信息缺少把关。全媒体环境下新闻信息多次传播的保真度,考验的正是媒体从业人员对信息的把关能力。
全媒体时代媒体人怎样提高媒介素养
1.加强多媒体传播的能力
全媒体背景下,媒体人不再是为一个单一的媒体服务,而是为媒体集团内的多个媒体平台服务。记者采集回的信息,要既能为报纸供稿,又能为广播电视制作节目,还能为网站、手机媒体提供稿件和图片等。因此,与强调传播者的调查研究能力、新闻敏感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等传统能力相比较,职业传播者能力结构的现代版本,更加强调多媒体传播能力,即掌握多媒体技术,能够熟练而快捷地搜集、发送、处理各式文本、照片、图表、动画、视音频等材料,其中也包括由这种多媒体能力内定的多语言符号的编码解码能力,即熟练运用英语这一交流工具。当然,要成为“全媒体型新闻人”,首先要注意培养多媒体报道的思维和理念,懂得不同媒介的传播效果,才能将信息资源转化成不同的媒介产品,进而提高多媒体传播的能力。
2.提高信息处理能力
全媒体时代,专业记者的核心价值已不再是采集一般信息,而是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筛选、探寻、鉴别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并将其有序整合和立体呈现,帮助受众更加真实、系统、深入地了解和把握这个世界。当今社会,谁拥有更强的信息分析处理能力,谁就拥有更大的社会影响力和更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全媒体时代要求新闻人具备宽口径、多复合的知识结构,既要有新闻理论和新闻业务基础知识,掌握跨媒体的技术技能,又要努力从心理上走近受众,了解他们的信息需求,并及时将他们所需要的内容送到“家门口”。
3.培养多种敏感力
在媒介融合、创新、变革日新月异的全媒体时代,优秀的新闻人除了要对新闻的喉舌功能敏感,对新闻的社会使命敏感外;还需要其他一系列的敏感力,其中包括:对未来媒介形态及发展趋势敏感;对新媒介产品生命周期敏感;对其服务对象敏感;对人们的基本需求敏感;对新媒介技术带来的生活形态的改变敏感;等等。这一系列的敏感意识加上娴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媒介技术使用能力,是当今时代所呼唤的优秀新闻人的媒介素养。
4.坚守新闻职业道德
在任何时代,新闻人的媒介素养不仅包含专业素养,还包括职业道德素养。在媒介化社会的今天,在媒体的大众化、商业化、市场化程度愈深的大环境下,坚守新闻职业道德的意义尤为重要。试想一下,如果媒体从业人员滥用媒体权利牟取私利或者进行权利寻租;或者为增加点击量、发行量和收视(听)率进行恶意新闻炒作;或者报道干涉私人领域,“人肉搜索”侵犯公民隐私权;甚至制造“假新闻”、“有偿新闻”等等,不仅会导致受众流失,降低媒体公信力,媒体的责任和担当更无从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