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生物科学知识竞赛

生物科学知识竞赛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5 11:53:05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生物科学知识竞赛,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篇1

人文教育的目的是传播和教授人文精神,在生物课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需要能够精确的把握生物教学课的特点和发展流程,并找出生物课教学与人文教育间的相似之处,将人文教育协调的插入到生物课教学当中。当前,我国生物课程教学中还未实现对人文教育的全面运用,导致生物教学课程整体水平低以及人才培养素质单一等问题,也使得生物教学课程失去了社会实践价值。通过全面贯彻人文教育可有效的改善这一现状。

一、在生物教学中落实人文教育的目的和要求

(一)落实人文教育之目的分析

如今,全国的中等专业学校基本是按照新课改的有关要求和基本精神对现行课程进行改革创新,在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重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人文素养教育,对学生在生物科学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渗透人文教育,强调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让学生在学习基本科学知识的过程中,逐步的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观念,并掌握一定的生存技能,掌握人与人之间的学习、合作方法,学会做人、学会办事,实现“全人”发展。

(二)落实人文教育之要求分析

单纯的学科教学虽然具有较高的专业性,但也限制了学生的学习层面,使得课程所开展的教育过于狭窄,在单一的学科教学当中,无论老师如何广泛的搜罗学习资源,那也一定是和该科目有关的内容,学生掌握的实践能力和生存技能始终被限制在这一科目范围当中。如果不能落实人文教育,学校必将教授出更多空有学识没有思想,或以错误思想指导人生发展的学生,而将人文教育落实到学科教学当中,就能提升科目教学的深度,拓宽学科教学的层面,摆脱学科教学的限制,让学生学习到更多具有实践价值和生存价值的技能与思想,让学生从学会做人开始,学会生存,学习提升生活品质,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三)落实人文教育的选择

经济的发展改变了当今社会的发展结构,使得市场更加看重工具,例如将学校教育视为一种经投资,以学生的学习成绩、将来的就业结果视为参与学习的最终目的,而并非是重视学校所实施的精神教育和受教育学生的人格价值、人性境界,因此,学校似乎也牢牢的被这一市场规律牵制着,并以此为导向开展教学活动,这样,与市场经济联系紧密的科学技术教育日益受到重视,忽视了其原本传授心性精粹、塑造完善人格、培养高尚情操、端正生活理念的人文属性与教育意义图。在生物课教学过程中落实人文教育再一次将精神教育提上议程,实现了工具与价值的统一,学校在为市场培养专业人才的同时,也提升了人才的精神价值和思想素养。

二、如何在生物课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

(一)以哲学思想为内容之一渗透人文教育

生物教学属自然科学,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哲学思想,例如唯物主义思想、客观精神等等,这也是它与人文教育的共通之处所在之一。哲学思想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思维方式,让学生掌握多样化的分析方法,有效的解决生物课教学中的难题。

例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对立统一的一对矛盾,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光合作用把光能转化为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以热能的形式散发,呼吸作用分解的有机物正是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释放的能量也正是光合作用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光合作用原料中的部分无机物正是呼吸作用分解形成的物质。在学习光合作用的过程中,使用哲学中的对立统一思想,便可以迅速的摸清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规律以及原料输入、产物输出之间的关系,以一个点的记忆和学习穿透整个章节的学习,小范围的记忆敷设更多的科学知识。

(二)利用生物科学史展开人文教育

生物科学讲述的是生物学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一些具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和他们的科学公关成果,可以说,生物科学史就是一本活生生的价值观教育书,科学家们在研究某一事物的时候,严格的遵循着客观主义精神,以坚韧不拔人格和持之以恒的态度投入到科学研究当中,这正是当下这个时代的学生最缺少的钻研精神和科学精神。这个时代人事物更加注重物质生活,他们参与一切社会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金钱,而鲜有人与关注科学事业的发展,这是一个科学精神和专研精神十分缺乏的时代。通过生物科学史开展人文教育,让学生们在熟悉生物学发展的过程中也感受那些科学家的贡献精神,例如达尔文提出的生物进化论,他在那个科技并不发达的年代,花费了五年的时间环球远航,研究植物和地质发展,他的研究彻底的摧毁有神论者们对自然界的妄议,解救了多年以来被有神论束缚了思想、残害了生命的穷苦百姓,其在心理学、哲学方面的贡献也是不容忽视的,正是因为有了这样无惧无畏等精神,达尔文才通过自己的研究改变了那个封建社会下人们的思想。

(三)通过校园生物文化建设渗透人文教育

丰富多彩并合乎时宜的校园生物文化建设牢牢的抓住了这个时代学生们的心理特点,以生物学文化建设渗透人文教育以捕捉学生们的心理爱好来提升学生的科学思想和对生物的喜爱。建设校园生物学文化要懂得利用学校的人文资源,从情绪上、情感上对学生产生影响,例如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以举办科技文化节、科技知识竞赛、科技制作竞赛、科技讲座、放映科教电影等话动,让学生亲身感受科学文化氛围的熏陶,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和不断提高。

结束语:

渗透人文教育,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通过分解人文教育的内容,实施关联内容教学,如上文提到的哲学教学等等,全面充分的利用有效教学资源,不断提升生物课教学的实际价值。

参考文献:

[1]涂晓红.论初中生物教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2(02):163-164.

篇2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2-0127-01

科学素养是指经了解并能够进行个人决策、参与公民事务和文化事务、从事经济生产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和科学过程。科学素养也是指学生能够合理地将所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及个人生活中。"教育要学生带走的不仅是书包里的东西,还有超越书本知识的人的素养。"在清华附小举行的"第四届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论坛"上,国家督学、江苏教育科学研究所原所长成尚荣做主题演讲时说,"教育和教学不可分割,学科课程结构决定学生的素养结构,要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物理科学素养是物理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形势下,高中阶段将提高物理科学素养的课程理念放在所有理念之首,进一步强化了高中物理新课程的核心任务―― 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物理科学素养。

在物理课堂上,教师在传授物理知识(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如何渗透物理学史和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将"三科"与科学知识融为一体。科学不仅是事实的揭示、规律的发现、科学知识的形成,而且也是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形成与发展。下面从几方面谈谈笔者的认识和体会。

1.提高物理科学素养,重视物理科学发展史教学

物理史教育可展示物理知识的"来龙去脉",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物理史教育可显示物理学家的科学思维,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方法。物理史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正确价值观的良好素材。在高中物理教学中,通过物理史展示物理学家的探究行为,学生在观察中培养一定的科学能力,在了解物理学家的科学精神和爱国热情中形成有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强化物理学史的教学,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用适当的物理学史料。

2.提高物理科学素养,强化实验教学

彭梦华老师在北师大物理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开篇的诫语便是"我们有的物理老师课堂教学方式着力于听、讲、背、做(题),教师不敢做、不愿做、不能做实验,哪怕是简单的演示实验。"他的话绝非妄言,我们也感同身受。正如鲍建中老师所言"走捷径有可能登顶,但失去的是孩子成长最重要和关键的东西!这些关键包含以观察、猜想、质疑、推理、创造等等要素在内的科学素养;包括交流与合作、责任与义务等等在内的情感素养;以及自我管理、道德与品质、法律与规则等等在内的道德素养。"简言之,缺少实验的物理教学是苍白的、贫瘠的、有标无根的。

3.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重视课外实践活动

物理课外活动是加强对学生进行科技知识和科技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与课堂教学相比,课外活动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选择性。要把学校内部的和周边的环境作为物理学的实践场所,把身边的各种物理现象作为物理学的实践对象,组织学生走向广阔的自然。

3.1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在趣味外活动中精心设计趣味物理实验让学生来完成如,通过实验结果,既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能帮助学生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2 积极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科技制作活动,自制望镜、量筒、楼梯电灯开关电路等,既能锻炼学生的科技制作能力,又能为学生将来工作后自制简易教学用具打下良好的基础。

3.3 指导学生阅读科普读物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的科普读物,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科技知识和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增加学生的科技知识,并定期组织"实用物理知识竞赛",以调动学生学习、读书的积极性,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科技阅读能力。

篇3

初中学生学习生物学是比较困难的,原因是他们对生物知识了解比较少,特别是生物的微观结构、生理变化等内容,学生较难理解。单凭老师讲解,甚至强制灌输,是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长期下去,学生丧失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失去学习积极性,就很难学好生物知识。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运用现代媒体创设情景,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蝗虫》一课时,教师首先播放一段录像让学生观看,屏幕上出现大量蝗虫吞食农作物的画面,学生观看后非常惊讶,产生浓厚的求知欲望。教师这时抓住时机提出问题:1. 同学们认识这种动物吗?谁来说说看。2. 蝗虫以农作物为食,大量蝗虫能形成蝗灾,这与蝗虫的结构、生活习性有什么关系呢?要知道这些知识,请大家一起来学习《蝗虫》这一节。这样引入课题,能马上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对象上去,对生物学知识产生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起学习动机。

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一)突出重点

教学重点是构成知识体系中最为重要和最本质的学习内容,也是师生花费时间和精力最多的地方。突出重点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通过比较、分析、综合等系列思维活动,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现代教学媒体可以把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化繁为简、化虚为实,从微观到宏观,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提出了有利条件。例如,在讲家兔的循环系统内容时,教师首先利用实物展示平台,展示一只猪的心脏,让学生认识心脏的基本结构。然后利用多媒体演示讲解循环系统的组成、血液循环过程和气体交换过程,分项讲解,综合演示,使学生对循环系统的认识具体化、形象化,产生深刻的印象,掌握学习内容。

(二)突破难点

教学难点主要是指由于知识的深度、学生的经历以及知识的模糊性造成的学习过程中的困难难问题。有时重点也是难点。例如植物的双受精内容,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学生对被子植物双受精过程很难理解。但是,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双受精过程形象的、科学的展示出来,学生就不难理解了。又如,在生物教学中可以用多媒体模拟近视眼形成的过程。通过晶状体凸出,前后径拉长,将近视眼形成过程形象的再现出来,再展现祖国大好河山的画面,并配以激情澎湃的诗歌朗诵,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保护眼睛的重要性。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融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生动形象地展示事物或时间的发展变换过程,有效地揭示事物的本质,改善学生认识事物过程的途径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计算机还能够根据需要进行模拟教学、情境教学。如用计算机模拟飞鸽呼吸过程中的气体交换,血液循环,以及人的小腿部位的条件反射等现象,把在文字教材中见不到的场面、情景展现在学生面前,具体、直观、生动、形象。

三、提供示范,培养技能

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途径。在指导学生做实验时,教师除了语言讲解描述外,还应通过实际动作或有关的视觉材料提供示范,使学生获得有关练习方法和实际操作的清晰表象,有了模仿的样板,然后再进行练习。例如,在讲授鲤鱼的解剖时,教师可以使用实物展示平台和液晶投影,进行解剖示范,让学生观察解剖的步骤,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解剖。这样,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减少实验中的错误,形成基本的生物实验技能。再如,在做《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实验时,笔者使用一个摄像镜头与一台显微镜组装成一台简易电子显微镜,将装片的景象投影到屏幕上,让学生区别什么是上皮细胞,什么是杂质。这样学生对上皮细胞有了初步印象,自己做实验时就容易多了。

四、辅助研究,培养能力

探究性学习是生物新课程标准中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是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探究性学习在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生物科学素养,形成科学探究能力中起重要的作用。探究性学习一般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等几个步骤。在组织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各个步骤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进行研究。例如,放手让学生使用先进仪器进行实验;利用生物教学软件查阅资料;利用计算机上网查询;阅读电子图书等。教师要尽可能满足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需要,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