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新时代对语文教学的要求

新时代对语文教学的要求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5 11:53:13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新时代对语文教学的要求,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篇1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086-02

前言: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初中生已经是具有相对独立人格的被教育群体,而在新时代的教学环境下,对于初中语文教学的要求已经进入了一个呼唤个性和创新的时代。目前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所经历的严峻考验,要求我们不得不正视当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类弊端,竭尽全力杜绝僵化的语文教学方式,通过更多的创新和引导的教学方式,采用实际能力的训练来代替以往旧有的知识讲授和灌输,不断加强深刻反思,从而大大改良目前语文教学的现状,全面提升我国初中生语文教学的综合素质级水平。

一、僵化落后的现状和逐渐提升的教改重视度

不可否认的初中语文教学在很长的一个历史阶段内,由于语文教学的英式教学性非常明显,而教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受到苏联教育理论的影响,教材陈旧,对于课程的设置比较僵化和不科学,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往往是围绕教材和教学大纲所进行的,而在目前的新形势下由于时过境迁,往往缺乏时代气息,很多时候初中语文教师为了让学生在教学考试中获得更高的分数,不得不积极维护法庭教材的严肃性,从往往表现在与时生严重脱节的情况。

然而随着目前对于初中语文教学但实际教学效果,和对于学生从事高等教育已经进入社会以后的教学实效进行的考量已经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实践型阶段,人们对于初中语文教学的教改呼声越来越高,学校和老师对语文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越来越重视。

二、引发自主观念和创新的必然趋势

目前在越来越高要求的初中语文教学教改互动和联系的趋势引导下,可以发现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思想,目前的初中语文教学已经将立足于教学的本质,也就是将最终培养独立的学习者作为终极目标。这是为了能够在社会经济和相关领域中的变革和变动过程中让学生能够自己主宰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动力,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负责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事前的计划安排,并自主的进行检查和评价。这种教学方法和学习习惯不仅有利于对于初中语文教学的科学学习模式,而且还能迅速的提升对于各项学科的综合教学实效。

语文教学和其他学科的教学一样具有普遍的规律性,初中语文教师不能墨守成规,而应该具有独特的创新精神,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们对于字词句的理解和重点句段的训练和分析,从而更好地运用汉语言文学,并进行实践性的广泛应用,需要学生本着与时俱进的学习精神进行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

三、教师由灌输型向引导型发展的趋势

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是以教师的灌输作为直接的语文操作教学流程,语文灌输经常与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教育相结合,对于语文素质教育中往往存在着忽略学生的自主学习,有严格的背诵来代替阅读的方式这种错误的僵化教学方法。而新的教育改革对语文教师的要求,只希望就是能够在不断的自我提升教学水平和素质的同时,特别作为学生的引导者而非灌输者,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能够自主地把握学习的要点,并融会贯通。

简单的说,语言是作为运用的工具和基础性的学科,而语文的教学整体目标往往是灵活而中注重人们的意志,思想和情趣的体现和表达,因此仅仅靠灌输是不能取解和阅读的实际作用的。在新的教学改革体制情况下,语文教学应该将语文教师的角色进行更加的深化,从而引导青少年的创新热情和潜能,多读,多写,多听,获得更好的学习成效。

四、总结

目前对语文教学的基础应用,往往结合多媒体教学和多项教学改革实验的系列化和整体化的总体趋势。这对于语文老师的要求已经达到了一个更高的高度,未来对于基础性学科的教学内容,往往会体现一个综合性和交叉性的学科趋势特点,这是为了能够将更多的学科有效的综合运用,提升学生的总体学习素质,为未来的高等教育和融入社会进行更好的基础性保障。因此对于教学实验和教学改革的多方面尝试,大胆创新,对于旧的教学体制和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手术,是目前,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探索和学习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篇2

语感问题,前人们有许多精辟的见解。叶圣陶先生对语感作了描述:“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查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当代一些研究者则认为,语感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悟性,是一种理性的直觉性或者说是一种直接的理解。”“语感是”一个人在社会交际过程中对言语形象的理解、储存、模拟和创造的心智能力。他们从不同角度作了界定,从不同程度揭示了语感的内涵: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属直觉思维,是一种心理现象。

2 语感训练的重要作用

2.1 语文教学的支点和中心任务——语感培养:

2000年新修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提高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2001年教育部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也明确提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这些都将语感培养放在语文教学的空前的高度。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支点和中心任务,是语文教学的关键和突破口,是进行语文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又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所在。所以要重视语感训练。

2.2 有利于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知,使思考力得到充分发展。

语感强的人可以敏锐地对语言材料的要点、优劣、情味等做出准确判断、感知;可以让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可以不假思索地运用语言顺畅地表情达意;写作时意到笔随;乃至构建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及风格,拥有自身的言语世界。而学生往往咬文嚼字,望文生义。如“田园”仅仅理解作者种田的地方,而没能想象那一派和谐优美的农村自然风光;“春雨”仅仅理解为春天的雨,未能联想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春天。很多学生在写写景抒情的文章时,往往只是简单地列举名称,而没有把自己看到的感觉到的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小草是“绿色的”、“青青的”,花是“红红的”“美得无法形容”,却不会说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青得逼你的眼”、“它展现了春的生机和希望”;各种花“花着甜味儿里带”、“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可见,学生的字词句的积累太少,语言的感悟太薄弱。语文教材中大多是文质兼美、内容丰富的语言材料。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利用,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感训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知才会大大增强,思考力才能得到充分发展。学生通过语感的训练,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知犹如年轻人谈恋爱所惯有的那种“感觉”,“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廖等等说不尽的意味。”

2.3 通过对语感的培养拓展、充实、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

语感是一种心灵的感觉,和一个人的思想情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具有抽象概括的特征。它在长期的实践中潜移默化,从而积累了社会生活和文化熏陶的内容和性质。再如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名句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也传达出作者被排挤出朝廷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学生通过阅读,与作者进行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获得审美体验。所以,通过语感的培养可以拓展、充实、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这是语文教学进行思想情感教育的特征所在,也是优势所在。

3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

基础教育不断地改革,教育观念不断地更新,新时代的语文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因此培养学生的语感,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3.1 积累语文知识,提高字词感受力。

语言是一种表情达意的符号体系,因此,阅读者需要具备系列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字词,对文字的社会功能、汉字的字形、词汇的构成、短语的组合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学生还缺乏敏锐的语言感受力,所以培养语感首先要从字词积累着手。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力,他们积累词语并不仅仅依靠字典、词典,而是在大量的阅读中得到的。但说话者、写作者却千方百计地挣脱语言系统的规则,以便把自己想要传达的内涵意义表达出来,而这往往是流动的、可变的,具有个人倾向。学生要真正体会其中韵味,就必须有相应的语文知识的积累。

3.2 强调诵读,增强整体感知力。

对于学生来说,想要培养良好的语感素质,除了引导他们自觉感知客观社会言语对象,丰富语感素质的感性因素外,主要的和首要的途径是学校的语文课的教学。良好的语感素质必须以相应的教学形式加以保证,才能得以有效培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大量地阅读文章,当所汲取的言语作用达到某种程度,即言语本身的规则在言语主体身上积淀到相对完整和巩固的程度时,积淀在言语主体的言语规则自动进行组合、调整,最终形成一种语言直觉结构。要使学生形成语言直觉结构,教师必须加强学生的诵读。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对阅读内容和形式的感受性,启发、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言语,把文质兼美的课文言语转化为学生的语感素质。

篇3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3-158-01

当今时期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给小学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小学语文教师是语文教育的实施者,小学语文教师能力素质的高低与优劣直接关系到语文的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为了适应新时期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现代小学语文教师只有保持与时俱进的教学观念,符合时展的要求,才能适应社会高速发展的要求。

一、新时代小学语文教师素养的灵魂在于人格

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使学生成为完整意义上的人,是未来教育非常强调的最终目的之一。故作为育人主体的教师首先应该具备完善的人格,这是整个教师素养的灵魂所在。小学语文教师由于语文学科本身具有的人文性、思想性、移情性等特点,使他们在塑造学生完善人格的过程中承担着更重要的职责。每一个小学语文教师都应该尽量诱发、引导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使每个学生都能认识自身人格发展中的能力、智慧,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发挥理智的最大潜能。因此,评价新时代小学语文教师素养时应从思想品德、各科基础知识、语言表达、组织管理能力、模拟设计教学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身体素质等多方面来进行综合评价,特别要增设写作能力的评价。这里的写作能力,主要指通过进行科学研究活动,总结教育教学经验的能力,通过这些方面的综合评价,使学生在毕业后很快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一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人格素养是必不可少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前提是教师首先就应具备相应的素质。新时代小学语文教师素养的基础中德是第一位的,特别是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师德是核心,是灵魂。

小学语文教师作为整个语文教学的主体,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在学校语文教育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除应该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外,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和审美修养: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与高尚的审美情操;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和严谨认真的教风;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与诙谐、优美的教学语言;敏锐的观察力与敏捷的逻辑思维能力;健康、饱满的精神与优美的举止与风度。良好的文化修养和审美修养是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一种职业品格。

二、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具备自我提高与教改能力

目前,有一部分小学语文教师不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有吃老本现象,教法也比较单一,只是教教基本知识,其他内容讲的太少,这样下去势必影响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小学语文教学要有强烈的责任感,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完善知识结构,跟上社会发展需要,并随时随地接受新的信息与新的知识,来逐步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