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提高农产品品质

提高农产品品质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08:31:21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提高农产品品质,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提高农产品品质

篇1

测土配方施肥是以土壤测试和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在合理施用有机肥料的基础上,提出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数量、施肥时期和施用方法。通俗地讲,就是在农业科技人员指导下科学施用配方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核心是调节和解决作物需肥与土壤供肥之间的矛盾。同时有针对性地补充作物所需的营养元素,作物缺什么元素就补充什么元素,需要多少补多少,实现各种养分平衡供应,满足作物的需要;达到提高肥料利用率和减少用量,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节省劳力,节支增收的目的。

测土配方施肥就是把土壤、农作物、肥料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和农作物需求特点,选择适宜的肥料和比例,因此应该:

(1)了解土壤肥力状况。土壤不仅是农作物生长的介质,而且也是农作物所需各种养分的主要供应者。在农业生产中由肥料、灌溉水、降雨、秸杆还田、根茬残留、生物固氮等提供的养分都存在在土壤,最终由土壤直接供给农作物吸收利用。因此,最好的办法是采集土壤样品进行分析测定。但是,由于田间土壤变化的复杂性,以及化验分析的条件限制,有时没有办法根据土壤的分析结果来施肥。那该怎么办哪?在不能进行测土施肥时,可以根据以前的施肥状况和目前的土壤地力情况来考虑肥料用量。一般肥力高的土壤,可以适当降低肥料用量,而对肥力低的土壤,应该增加肥料用量。对土壤比较粘、保水、保肥能力强的土壤,一次肥料用量可以稍大一些,而对土壤较砂,保水、保肥能力弱的土壤,则一次肥料用量不能过多另外,由于土壤中的养分还包括灌溉水、降雨、秸杆还田、根茬残留、生物固氮等提供的养分,因此还要根据它们带入的养分状况,来考虑肥料用量。

(2)了解农作物对营养元素的需求特征.要做到科学合理施肥,要知道作物需要什么肥料?需要多少?什么时间需要?作物需要什么肥料?一般来说,所有作物都需要17种营养元素,也称为植物生长必须的营养元素,它们是:碳(c)、氢(H)、氧(0)、氮(N)、磷(P)、钾(K)、钙(Ca)、镁(Mg)、硫(s)、铁(Fe)、铜(Cu)、锌(zn)、硼(B)、铬(M0)、锰(Mn)、氯(cl)根据这些元素在土壤中的含量以及农作物的需求状况,把它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土壤里相对含量较少,农作物吸收利用较多的氮、磷、钾,叫做大量元素。第二类是土壤含量相对较多可是农作物需要却较少,像钙、镁、硫等,叫做中量元素。第三类是土壤里含量很少、农作物需要的也很少,主要是铜、硼、锰、锌、钼等,叫做微量元素。植物对氮、磷、钾的需求量较大,而土壤中含有的、能被植物吸收的有效量较少;同时以根茬归还给土壤的各种养分中氮磷钾是归还比例最小的元素,通常把氮磷钾称为大量元素、或肥料三要素。但是,由于作物种类不同,它们对这些营养元素的需求上也明显不同。如小麦、玉米对氮、磷、钾需求较多,而花生、大豆对、磷、钾需求较多,食用叶片的蔬菜、茶、桑等需要较多的氮,油菜需要较多的硼,地瓜需要较多的钾。这就要求在生产中根据作物的养分需求特点选择不同的肥料种类。

作物需要多少肥料,就相当于一个人一顿得吃多少饭一样,少了他没吃饱,但多了也不行。一般作物对肥料的需求取决于所种植的作物种类和产量水平。一般在蔬菜、果树上的肥料用量要大于粮食作物,产量水平高的作物对养分的需求要大于产量水平低的作物。,那么,在施肥时就可以根据近两年的产量水平估算今年的产量状况,然后估算肥料用量。

作物在整个生长过程中都需要营养,但作物一生中对养分需求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就是施肥的最佳时期。植物营养临界期是植物对养分浓度比较敏感的时期,多为植物生长的前期。这一时期对养分需要的绝对数量并不太多,但很迫切,如果此时营养元素缺乏或过多或元素间的不平衡,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产生很大的影响,且后期难以弥补和纠正的时期。如磷的营养临界期在苗期,玉米在出苗后1周,;小麦在分蘖始期。氮的临界期比磷稍晚一些,一般在营养生长到生殖生长过渡时期,小麦的在分蘖和幼穗分化两个时期;玉米在幼穗分化期;植物营养临界期的养分供应主要靠基肥或种肥供应。

植物营养最大效率期往往在植物生长最旺盛的时期,此时植物吸收养分的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最多,如能及时满足此时期作物对养分的需要,增产效果极为显著。如玉米的喇叭口期,小麦的拔节-孕穗期、。植物营养最大效率期的施肥是以追肥的方式施入的。

(3)根据肥料种类和性质选择适宜的肥料。肥料依据不同的目的,肥料可分为不同类型、按肥料来源分:有机肥(农家肥)、化学肥料、绿肥、生物肥料。按营养成分:单质肥料 、复合肥料。按肥料的状态分为:固体肥料、液体肥料、气态肥、按肥料中养分的形态或溶解性可分为:速效肥料、缓效肥料、长效肥料、按肥料施用后对土壤酸碱性的影响可分为:生理酸性、生理中性、生理碱性肥料、肥料的施用方式施用方式:基肥(底肥)、追肥 、种肥 。施用方法:撒施、条施、沟施、冲施、叶面喷施、灌溉(滴灌、喷灌)施肥。肥料的作用1)提高产量。2)改善品质。3)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

篇2

2.从农业生产的现状来看,发展有机农业必须解决的几个问题

2.1土壤的改良问题

随着农业的发展,农民对产量的渴望,大量化学投入品的的滥用,使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理化性状发生了一些质的变化,如:土壤不同程度的碱化或酸化、土壤养分失衡、土壤通透性降低(板结)、土传病害发生严重、离子浓度增高、安全性下降等,致使土地质量下降。这一问题不解决,发展有机农业无从谈起。

2.2引导农民改变种植习惯的问题

安丘市委、市府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体系工作,将管好“药瓶子”、“肥袋子”当做大事来抓固然很好,但是农民种地为什么要施肥?为什么乱施肥料?为什么要施药?为什么乱施农药?不施化学肥料、化学农药行不行等一些问题却反思的不多。就我市目前土地状况来看,想要改变农民把增加大量化学元素肥料投入、把反复喷施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做为增加蔬菜产量的途径是很难的。对土地贪婪索取,盲目投入,形成恶性循环,加重了土壤破坏程度。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有责任引导农民改变种植习惯、引导农民走有机农业发展之路。要想改变现状,必需让农民从眼盯产量向眼盯土地转变,必需让农民知道只有养地、护地,把土地变肥沃,才能生产出产量高、品质好的农产品,才能减少化学投入品的使用,才能获得更高的收入。

2.3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和科学种田水平的问题

有机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民,目前,农民科技素质、科学种田水平较低,目光短浅、盲目追随是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机农产品、安全农产品是农民种出来的,带有肥残、药残的不安全农产品也是农民种出来的。”,大多数农民生产出带有肥残、药残的农产品,并不是有意而为之,而是处于无奈或知识水平不高,不懂科学使用化学投入品而造成的。政府帮助农民提高科技素质,提高科学种田水平,引导农民走有机农业的发展路子要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3.解决存在问题,发展有机农业

从使用有机肥、微生物菌肥入手是必然趋势,也是根本所在

(1)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微生物的繁衍生存条件,对加速土壤养分生物降解过程、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减少化学投入品的使用量,对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来说,是一项投入少、见效快、农民易接受、易推广的土壤改良技术措施。有机肥、生物菌肥投入量过少、施肥不平衡、化学投入品滥用是造成我市土壤退化的主要原因,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是防止土壤肥力退化的主要技术措施。

(2)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土壤肥力水平密切相关。土壤有机质含量对土壤性状、作物生长和化肥的施用影响很大。原因在于:首先,有机质含有作物所需的全部养分,虽然含量低但是却是作物养分的主要来源,土壤中的氮,有95%以上氮素是以有机状态存在于土壤中的,土壤中磷、硫、钙、镁以及微量元素主要来源于有机质,所以有机质多的土壤,养分含量也就多,种植作物就可获得稳产、高产。其次,有机质本身所含物质以及在微生物作用下所产生的维生素和一些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增强作物呼吸,提高作物细胞膜的渗透性,增强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从而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在少用或不用化学肥料的情况下仍然可以获得高产的保障。第三,有机质中的腐殖质是土壤团粒结构的主要胶结剂,有机质含量高,土壤团粒结构好,土壤吸热能力强,土壤松紧度就适宜,不板结,土壤肥力就高。第四,土壤有机质属于有机胶体,具有强大的吸附能力,能吸附大量的养分和水分。土壤中大部分养分都是在有机质的作用下形成络合物或螯合物,避免难溶性磷酸盐的沉淀才被作物吸收利用的。试验证明一份有机质能吸收五份水分,所以说土壤有机质是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的根本。第五,土壤有机质供应土壤微生物所需的碳源,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微生物的活动,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增强,对土壤改良作用重大,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土壤有益微生物生存的先决条件,只有有益微生物的大量存在,才能保证土壤肥力具有较高水平,为作物生长提供丰富的、全面的养分;才能增强土壤保水、保肥能力,防止土壤板结,减少固有养分的流失;才能减少化肥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所以大量使用有机肥及微生物菌肥才是发展有机农业最有效的技术措施。

(3)使用有机肥及微生物菌肥是减轻病虫害发生,降低农药使用量的有效途径。农药的使用量决定于病虫害发生程度,而病虫害发生程度又决定于作物的生长状况,作物的生长状况很大程度决定于土壤性状。只有使用有机肥及微生物菌肥,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才能改善土壤性状,才能使作物根系发达、生长健壮,抗逆性增强,才能使作物病虫害发生程度轻,作物病虫害发生程度轻,用药量自然就少,污染程度就低。另一方面,使用有机肥及微生物菌肥,扩大土壤中有益微生物菌群,抑制有害微生物菌群,改变土壤环境,同样可以减轻病虫危害。再者,农作物病害90%以上并不是由有害生物引起,而是由环境不良、土壤养分不平衡造成,只有使用有机肥及微生物菌肥,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才能改善环境条件、平衡土壤养分、缓冲土壤离子浓度,才能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农作物病害,降低农药使用量。

4.我市使用有机肥及微生物菌肥,发展有机农业的有利条件

(1)安丘市委、市府高度重视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体系工作,为我市使用有机肥及微生物菌肥,发展有机农业创造了政治条件。为进一步拓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体系工作,巩固已有成果,自今年开始连续三年实施“沃土工程”、“有机质提升计划”,这些措施为发展有机农业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2)地势西高东低,山地、丘陵,平原各占1/3,农业生态景观多样,生产条件各不相同,许多地方如:柘山、吾山、石埠子部分村庄,多集中在丘岭、山区,农民具有传统的种植习惯,这也为有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发展基础;我市是一个农业大市,有着历史悠久的传统农业,农民在土地利用上、有着精耕细作、用养结合、地力保持、农牧结合等方面丰富的经验。有机农业又是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依靠现代的科学知识,在生物学、生态学、土壤学科学原理指导下对传统农业反思后的新的运用,现在我们只要科学指导、政策扶持、正确引导,农民转变高化学品投入耕作习惯,回归传统种植还是易接受的。

(3)安丘是一个农业大市和农产品出口强市,是中国姜蒜之乡、中国芦笋之乡、中国蜜桃之乡、中国草莓之乡、中国樱桃之乡。全市有250种农产品在国家工商局注册了商标,38种蔬菜、84个产品获得了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分别有68种和5种产品被认定为有机食品和无公害食品,安丘大姜、柘山花生被审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农产品种植基地多、面积大,既有被确定的山东省首批12个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也有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的25个重点推进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典型示范区,种植集约化程度高,对发展有机农业渴望值高,对发展有机农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5.使用有机肥及微生物菌肥,发展有机农业之我见

(1)首先要加强使用有机肥及微生物菌肥,发展有机农业的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媒体如报纸、电视等方式的宣传,进一步提高农民意识;整合技术力量,利用各种场合,宣传使用有机肥及微生物菌肥,发展有机农业的好处和正确使用有机肥及微生物菌肥的方法。

篇3

一、引言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经过三十年的努力已经成为世界贸易大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产品对外贸易在整个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举足轻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农产品的对外贸易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尤其是国际贸易的技术壁垒、绿色壁垒,对出口农产品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毒饺子事件还未消除人们的顾虑,最近发生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如:三鹿奶粉三聚氰胺含量超标、四川广元的柑橘生了蛆,又再一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因此,在国际贸易中提高农产品对外贸易质量势在必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是现阶段推进我果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战略性调整,也是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扩大农产品出口,保障农民收入的关键途径之一,提高农产品对外贸易质量重点在提高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

二、理论基础

1.信息不对称理论

信息不对称是指在市场交易活动中,交易双方对于面临选择的有关经济变量所拥有的信息并不完全相同,严重影响市场的运行效率并经常导致市场失灵。在农产品市场上,质量安全信息是不对称,生产者为了降低成本,可能会降低食品的安全质量,对此生产者具有完全信息,而消费者具有部分信或完全无信息,在没有外力干预的市场机制作用,消费者仅仅凭借搜索和观察很大程度上无法确定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农产品市场的这种质量安全息不对称状况,使得市场效率降低,不能有效分辨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高低。结果最终导致农产品市场蜕化为“柠檬市场”。

2.新贸易保护主义理论

新贸易保护主义是一种新式贸易保护主义,其目的仍是鼓励出口,限制进口。新贸易保护主义具有名义上的合理性、形式上的隐蔽性、政治上的便利性、技术上的歧视性和实际效果的有效性等特点。它经常以绿色壁垒、技术壁垒、反倾销和知识产权保护等非关税壁垒措施为表现形式。

3.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理论

(1)全程管理理论

这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基本思路和基础理论。六十年代初美国通用公司的菲根堡姆(A.V.Feigenbaum)最早提出全面质量控制概念,他认为:全面质量控制是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到充分满足用户要求的条件下进行市场研究、设计、生产和服务,把企业各部门的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活动构成为一体的有效体系。这一概念逐步被推广至世界各国。

(2)过程追朔理论

这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方向是超前的、大胆的理论运用。它要求农产品在生产过程行为应当达到可追溯,实现节节相对、环环相扣,并要求所以生产行为有记录,事后可再现管理的轨迹,从中寻找管理上的不足与问题,以便采取补救和纠正措施。

(3)关键点控制理论

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因素很多,必须分清轻重缓急,抓住主要矛盾,解决突出问题,以点带面,推而广之。

三、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现状及存在的质量问题

总体上,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有增长的趋势,且幅度比较大,2004年至今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出现了逆差。主要集中出口日本、韩国、美国、俄罗斯等国家,我国在农产品出口方面不断受阻,是绿色贸易壁垒的最大受害国。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以环境保护为由,对出口国家的产品课以进口环境附加税来限制、禁止其进口。也有许多国家利用 IS014000 系列环境管理标准来拒绝和限制进口。可见,入世以后我国农产品进入国际的大门敞开了,但是门槛没有降低,非关税壁垒的制约作用更加明显,农产品质量有待提高。

四、农产品质量安全视角下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

1.出口的农产品本身质量上存在不足

(1)以分散的小农户为主的生产方式不利于生产的安全监督

很多农户缺乏必要的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农民没有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进行生产。①在种植和养殖过程中盲目购买、使用生产资料。②收获农产品时,往往是个人的经验对农产品的外观进行目测,以此作为质量和价格衡量的标准。

(2)农产品收购、储藏、加工中的不规范操作,危及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农民销售农产品时,竞争比较激烈,一些经营户为了自己的利益不免违反职业道德,收购不合格、甚至是变质有害的农产品。有的商贩为了降低成本用发霉的农产品加工后出售,或者为延长农产品的储藏时间、外观更好看,过多使用保鲜、防腐剂。

(3)政府监管不到位,农产品质量安全暗藏隐患

目前, 现有的监管机制仍存在一定的漏洞和不足, 不利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管理。农产品从生产到进入市场一般由多个部门对不同的阶段进行管理, 主要涉及的部门有质量技术监督局、工商局、税务局、环保局、卫生局、农业局、畜牧食品局等。由于多部门执法管理, 农产品的不同阶段, 某些管理职能就可能出现交叉,往往会导致管理出现真空甚至导致部门之间的矛盾,削弱执法管理的力度,使得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

2.出口的优质农产品比重较小

我国优质农产品生产仅占农产品生产的微小比重,与国外其他国家相比更是低,这样的质量状况不能适应全球化的需要。

3.农产品出口企业的总体实力不强

我国加工农产品产值仅为农产品总产值与美国和日本相比分别少了22%和192%;我国在水产品加工量仅为30%;产前、农产品采收后处理能力占产量我国不及20 %而西方国家远员远超过了我们一倍。中国农产品出口企业整体上呈现企业规模小、实力弱、缺乏品牌、突破技术壁垒的能力比较差,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还有待提高。

4.进口国家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制定高标准实施贸易保护――非关税贸易壁垒的影响

我国的农产品主要出口国的非关税贸易壁垒标准比较严格,导致出口的下降。非关税贸易壁垒种类繁多且变化多端,并有着很大的不公平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体系中往往利用自身的自然资源禀赋出口初级农产品,这些出口农产品具有一定生产污染性,这种情况下非关税贸易壁垒增加了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难度。

五、农产品质量安全视角下提高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质量的对策

1.转变观念,树立现代的质量安全观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所处的环境发生了变化,因此,要用经济全球化的眼光看待中国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决定农产品竞争的根本在与质量。

2.建设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1)加快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设,逐步打破发达国家的技术壁垒

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应该包括政府标准和自律标准,涵盖种植业、养殖业、渔业等行业。必须在尽短的时间内,建立健全一套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既要符国情,又能与国际接轨,用标准组织农业生产、评价农产品质量、规范产品流通、指导农产品消费。

(2)借鉴经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

美国、加拿大、英国和韩国等与我国农产品贸易关系密切的农业生产、贸易大国比较成熟先进,倾向于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目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但是随着我国农业进入新阶段和加入WTO,检测体系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为完善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可以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

(3)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全程控制及认证

要保障农产品安全,必须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管理,建立从源头治理到最终消费的监控体系十分重要,为便于追踪,建立农产品溯源制度。在农产品生产、过程加工中应用“良好农业规范(GAP)”、“良好兽医规范(GVP)”“良好生产规范(GMP)”、“良好卫生规范(GHP)”和“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等先进的农产品安全控制技术, 推行安全措施验证制度,这样就可以提高农产品生产企业素质和产品安全质量。而对小生产者、经营者则实行量化分级管理。

3.创新农业技术,培育、引进和推广优质的农产品

提高补贴水平和出台相关优惠政策,激励从事农业技术人员不断创新。对不同的农产品培育、引进、推广要有不同侧重。规范使用农业技术,特别是农药的使用技术。

4.扶持农产品出口企业,龙头农产品出口企业示范带动

积极培植和扶持龙头出口企业快速健康发展一批具有影响里的龙头企业群体,拉动农产品出口企业,建设高标准生产基地,汲取出口产品高质量的经验做法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整体提高,为成功打入国际市场,突破外国的技术壁垒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高映. 绿色壁垒与中国农产品贸易[J]. 浙江林学院学报, 2006,23(1):98~102.

[2]徐海峰.绿色贸易壁垒与农产品贸易的可持续发展[J]. 山东林业科技,2007,168(1):81~84.

[3] 计宏伟、吴 海. 提高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质量的思考[J]. 企业家天地・理论前,2005(12):40~41.

[4] 高 芳. 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 北方经济,2008(1):51~53.

[5] 杨学礼.如何提升中国食品农产品出口企业的竞争优势[J].口岸控制,2007,12(1):25~29.

[6] 张立富、张锦梅.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及对策探讨[J]. 农业经济,2002(12):1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