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中小学生道德教育

中小学生道德教育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08:31:34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中小学生道德教育,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篇1

网络对中小学生的负面影响己不单在经济与生活方面,更在道德与情感领域。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提高中小学生网络道德素质有助于减小负面影响。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必须突出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是指作为主体的个人,自己对自己的教育,即把自己作为教育的对象的教育。”任何教育只有转化为自我教育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效果。

道德教育的目标引领道德教育的发展,是实现道德教育价值的重要因素。要充分发挥自我教育的作用,必须从自我教育的角度解析网络道德教育的目标。针对网络环境虚拟、信息繁杂、诱惑多样、危险潜在、他人监督缺失等主要特点,中小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目标应包含自我伦理意识与道德责任感教育、自我辨别与选择能力培养、自我控制能力培养、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培养及自我修养与自律能力培养等方面。

一、面对虚拟世界:自我伦理意识与道德责任感教育

自由、互动、匿名的虚拟世界必然对中小学生的伦理意识与道德责任感提出更高要求。中小学生好奇心强而辨别能力弱,如果缺乏伦理意识与道德责任意识,很容易在虚拟世界中摆脱现实社会道德规范的束缚,忘掉自己的社会角色、社会责任,而在网上随意散布虚假信息、破坏网络系统、对他人进行侮辱诽谤甚至人身攻击等。这些不合伦理及不负责任的行为不仅破坏了网络正常秩序,更不利用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北京市未成年犯管教所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因在网吧玩网络游戏或浏览黄色网站而直接导致犯罪的占33. 5%,从小学就涉足网络游戏或黄色网站占37. 7%,初中生占49. 2%”。“任何个人的网络行为不仅存在‘能不能’的技术操作规定,还存在‘该不该’的伦理道德要求。”面对网络形成的虚拟世界,中小学生要自我加强伦理意识与道德责任感教育,增强伦理意识和道德责任感,克服网络虚拟世界的负面影响,遏制不道德行为发生,促进自身健康成长。他们可以通过学习现实社会的道德准则来增强伦理意识及道德责任感。绝大多数社会公德不仅适用于网络虚拟世界,而且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其它生活领域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在.上网时也同样适用。

二、面对繁杂信息:自我辨别与选择能力培养

据统计,网上的无益信息占50%以上,其中不健康信息随时可见。这些都可能让中小学生是非观念模糊、道德意识下降、社会责任感弱化、身心健康受到侵害。

面对网络中繁杂的信息,网络道德教育的目标不能仅仅要求中小学生接受几条道德规范,而应是自我判断与选择能力的培养。这里的选择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对网络这一现代学习与生活方式的选择。即既要学会充分地利用网络,又要适时走出网络。二是上网目的与内容的选择。要弄清楚为什么要上网,为获取什么内容而上网。对辨别与判断能力较弱的中小学生来说,这个问题尤为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决定网络影响好坏的不是电脑而是人脑,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人怎样选择和利用电脑网络。中小学生要“更会用自己的头脑,而不是电脑,要经过教育能对世界保持一种健康的怀疑态度”,并且“应该会提出问题,而不只是接受”。只有这样,他们在信息的海洋中才会有所选择、有所取舍,才能择善而从、择善而用。面广量大的信息也就不是他们发展的精神污染和心理负担,而是健康成长的精神食粮。

三、面对多样诱惑:自我控制能力培养

对于充满好奇且勇于探索的中小学生,丰富多彩的网络具有无限的吸引力,容易形成对网络的眷恋和依赖,进而不能自拔以至上网成瘾。有些学生经常深夜躲在房间上网聊天、阅读小说,上课时精力不集中、注意力下降,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另外,中小学生也会在网络上遇上其他方面形形的诱惑。如受到网络上琳琅满目的广告引诱,某些中小学生常常背着父母胡乱使用信用卡网上购物。如缺乏自制能力,他们就会迷失在诱惑的丛林之中。

面对网络中形式多样的诱惑,中小学生要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自我控制能力是指个体按照社会标准或自己的意愿,对自己的行为、情绪和认知活动等进行约束、管理的能力。”它主要包括“五个方面:抑制冲动行为,抵制诱惑,延缓满足,制定和完成行为计划,采取适应于社会情境的行为方式”。对网络中的诱惑而言,自我控制能力即中小学生既要能够大胆走进并充分地利用网络,又要能够不沉溺于网络而适时走出。如果过分沉溺于网络,他们就会有脱离现实生活、成为网络奴隶危险。精神病专家托尼诺·坎泰尔米所指出:“长期在网上冲浪会渐渐失去自我,改变个性。”因此,中小学生应加强自我控制能力特别是抗诱惑能力的培养,能够在形形的网上诱惑面前控制自己的行为。

四、面对潜在危险: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培养

虚拟网络确实隐藏着不安全因素,中小学生往往成为被侵害的对象。针对他们好奇性强、警惕性差的特点,某些道德卑劣、别有用心的人可能进入聊天室,试图在认识后伤害他们。他们受社会经验、客观认识等方面的限制,当危及安全的情况出现时,往往应变能力与处理能力较差。利用网络侵害中小学生的事件时有发生,并有逐渐增多的趋势。诸如某学生瞒着父母去约见网友后下落不明的报道常见于报纸和网络中。对中小学生的网上侵害行为以隐私权侵犯、情感骚扰居多。这些充分说明他们(尤其女学生)的网上安全并不乐观。

面对网络中潜在的危险,中小学生应加强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和自我救护能力,学会保护自己。中小学生不要在网上轻易暴露自己和家庭的真实情况,透露家庭住址、家长姓名和本人详情,更不要把学校、家庭有关资料输入搜索引擎。网上交友也要十分谨慎,不要轻易相信聊天室里的陌生人,更不能随随便便背着家长和老师独自去“约会”,特别是女学生碰到异常情况要向家长或老师汇报。

五、他人监督缺失:自我修养与自律能力培养

篇2

1.对闲暇生活的本质认识不足引发人身道德失范

闲暇生活本质是自由的,对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大多数青少年学生对其认识不足以致走向两个极端,他们把闲暇等同于“劳逸结合”中的“逸”,放松通常被认为是闲暇的全部内涵,把闲暇生活的目标定位在“追求轻松愉快”的低层次消遣上。由于过分沉溺于享乐和感官刺激,缺乏对科学知识的渴望和探求,既有害自身的身心健康,又有损社会文明道德。而另一部分青少年学生则把闲暇等同于课外学习,把闲暇时间全部用于学习,如阅读、参加各种辅导班、培训班等。这类青少年学生不能充分利用闲暇放松自己,长期处于学习的紧张状态,有的因学习而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因学习而精神分裂,以至于缺乏对自身生命的珍爱和生命价值的关注。

2.闲暇交往能力不足导致人际交往道德失范

在闲暇生活中,青少年学生的人际交往范围日趋扩大,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人际交往方式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但是由于他们人际交往能力不足和缺乏相关的实践,导致闲暇生活的人际交往平台不能发挥有效的作用,甚至人际交往道德出现失范现象。有的青少年学生集体主义观念淡薄,缺乏大局意识和与团队意识,人际交往中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倾向严重。有的青少年学生热衷于借助网络虚拟平台进行网络人际交往,在网络交流过程中喜欢打听别人隐私,一些不道德甚至极端的言论。

3.闲暇生活的自控能力不够导致社会公德意识缺失

青少年学生的闲暇生活离不开学校、社会等各种环境。这就要求他们在闲暇生活中要让自己言谈举止符合相应环境的基本道德规范,所作所为符合当代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形象。但是一些青少年学生在闲暇生活中缺乏自控能力,只图一时的快乐、只顾自己的利益,不顾环境和场合,甚至放纵自己的言行,置公德意识于不顾;有的把课桌当成广告牌,把寝室当成喝酒打牌的场所;有的缺乏生态意识和网络道德;有的不遵守交通规则,不主动给老弱病残孕等人群让座等等;有的在旅游景点大声喧哗、肆意踩踏草坪、采摘旅游景点的鲜花,置旅游管理规定于不顾。

二、进行闲暇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闲暇道德教育是指在青少年学生在闲暇生活中,自由、自主地选择符合自身内心感受又富有思想道德教育意义的活动,通过自觉参与和体验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得到熏陶,兴趣爱好得到满足,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提升。作为一种新的道德教育模式,闲暇道德教育应广泛存在于一切青少年学生闲暇活动的范围内和环境中,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等闲暇活动的公共和非公共场所。

1.闲暇道德教育是新形势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重要途径

网络文化的出现使人们的思维方式、交往方式和工作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也为文化的传播与变迁提供了新的动力和途径,文化日益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文化多元化使得时尚文化、快餐文化、消费文化、娱乐文化等大众文化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青少年学生往往在闲暇生活中通过渗透、熏陶等多种形式接受这些文化。文化多元化影响到青少年学生的人生理想、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审美观念。由此,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传统的思想和观念面临着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指导青少年学生的闲暇文化生活,引导青少年学生在追求自由自主、张扬个性、享受生活中积极进行道德体验和高尚人格的塑造。

2.闲暇道德教育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才能提高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当前,我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育内容和教育途径与青少年学生的生活、学习、思想等现实产生了严重脱节。因此,必须拓宽学校教育的层面,挖掘学校教育的有效方式。而青少年学生的闲暇生活包含着对社会、生活、人生、学习等各个方面的认识,具有深刻而丰富的思想道德内涵,在学校教育过程中,许多在正规的课堂教育中难以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往往在闲暇教育的特定环境中能够迎刃而解。许多学生中的个别的特殊性问题,以闲暇教育灵活性的特定方式去解决,往往可能取得明显效果。由此利用闲暇德育可以开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闲暇道德教育是促进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随着新旧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激烈冲突,传统的伦理道德的约束机制日渐式微,善恶标准出现扭曲。当前正处在心理未完全成熟期的青少年学生由于失去内心约束,缺失了信仰和道德,在利益面前变得无所顾忌,甚至蔑视校纪校规和社会公德。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部分青少年学生出现了精神焦虑和心理冲突。再加上竞争的压力、情感的困惑、发展的期望等诸多因素相互交织,心理上的失衡甚至会产生“相对剥夺感”。为此,一些学校已经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德育工作体系,成立了心理健康咨询的专门机构。而闲暇道德教育可以通过青少年学生的闲暇生活实践,培养其正确的闲暇道德,提高其闲暇生活的质量,培养其良好的闲暇习惯,从而为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必要条件。

三、闲暇道德教育体系的构建

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闲暇道德观

当前我国正处于“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相互交织阶段,各种思想观念、意识形态、多元文化相互交织、碰撞、融合;西方敌对势力试图通过文化传播等途径宣扬并渗透其意识形态、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青少年学生极易受多元文化等的冲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科学的闲暇道德观,激发他们完善自我道德的内在需要,培养他们合理的闲暇生活态度,把闲暇生活看作促进身心愉悦、提高思想品德和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2.以校园文化为重要载体,引导青少年学生积极进行闲暇道德实践

道德教育效果的提高除了必要的道德灌输之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受教育者按照正确的道德原则与道德规范去实践、去行动,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高素质人才。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下,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科学的闲暇道德观,同时还要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为载体,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闲暇活动,提高他们的闲暇道德素养。通过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建富有青春气息的学习、生活氛围,培养积极向上、团结友爱、互助合作、健康温馨的校风、学风、班风和舍风,可以使青少年学生在良好校园文化气氛的熏陶和影响下,在亲身实践和体验中,辨别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真正树立起道德信念,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3.以正确舆论宣传为引导,营造积极向上的闲暇环境

科学系统的闲暇德育体系的构建除了树立正确的闲暇道德观、积极进行闲暇道德实践之外,还要以正确舆论宣传为引导,营造积极向上的闲暇环境。要发挥各种舆论媒体的积极作用,通过报栏、广播、网络等形式,对各种闲暇生活反映出来的道德失范现象进行正确的舆论宣传引导,提高青少年学生对闲暇道德问题的敏锐度和鉴别力,激发他们正确的道德追求,大力提倡文明闲暇、健康闲暇、和谐闲暇,广泛宣传高尚道德情操的榜样事迹。

通过闲暇道德观的培育、闲暇道德实践的开展和积极向上闲暇环境的营造,构成了三位一体的闲暇德育体系,为提高闲暇道德教育的有效性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参考文献

篇3

1 前言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对传统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的提高,由于中国传统道德教育在农村中小学生打架斗殴的防止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这也对道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中小学实施生活德育的必然性

道德的发生学基础要求中小学实施生活德育。生活德育作为一种新的德育模式,其目标在于为了生活而德育,并通过生活来培养道德。从历史的源头来考察,道德从根本上起源于人类生活的需要,源于以物质生活为基础的社会往。人要生存,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生存资料,而要获取这些生存资料,人类必须进行生产劳动,这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活动。在这种社会活动中,人与人之间发生了各种关系,也产生了各种矛盾和冲突,为了调节关系,解决矛盾,需要有一个大家公共认可或遵守的规则,这个规则就是道德。倘若世界上只是―个人存在或者人与人之间并不发生关系,那么,作为调节人际关系的道德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正如:爱尔维修所言:“如果我生在一个孤岛上,孑然一身,我的生活中就没有什么罪恶和道德了。”可见,道德源于生活,并存在于生活之中,它不能够脱离生活而单独存在,只能通过人的生活实践展现出来,具有和现实生活不可剥离的特性:然而,自从学校产生以后,学校教育就不断地远离生活,德育也不例外。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定位在培训社会精英,因而德育关注的是一个先于学生个体存在的、以社会宏大价值为中心的理念世界,试图通过德育活动把这种先行设定的价值世界灌输给学生,借以改造学生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培养他们成为社会宏大价值的真实体现者。这种德育模式为培养社会精英、净化社会空气、维护社会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当前的中小学教育早已不再是精英教育,如果道德教育仍然坚持使用社会精英的道德标准来培养普通大众,显然是不合时宜的,也是不现实的。因此,当前的德育必须回归普通生活,学校需要实施生活德育。

3 中小学生打架斗殴的相关分析

3.1 中小学生特点分析。生长发育最为迅速、精力最为充沛、思想最为活跃。幼稚与成熟、烦恼与希望共存,处在“心理危险期”,思想具有易变性、困惑性、隐蔽性的特点,心理与行为易发生偏差。特别是学生在进入学校前的学习多是落后的,很少受到表扬与肯定,加上中考或者高考的失败打击,学生普遍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自信心严重缺乏、纪律性比较差,缺乏自我约束力、未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道德行为习惯。在以上的年龄、生理、心理特点下,言语稍有不慎、行为稍有冲撞,就会引发纠纷,甚至演变为打架斗殴。

3.2 学校自身相关特点分析。

第一,学校资源特点。多数学校校园面积有限,学生密度大,某些资源比较紧张,人均比较少,比如:住宿面积较小,卫生间、洗澡间较少,运动场地如篮球场、羽毛球场、足球场等较少,图书馆座位、食堂座位、网络室座位较少,热水供应、食堂某些菜食供应较少等等,校园内同学之间交往频繁,由于性格不合、见解不一、争夺资源、利益冲突等原因,必然会引发各种各样的矛盾和纠纷,从而导致打架斗殴现象发生。

第二,学校管理特点。学校长期以来“重学习、轻人文”,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学生思想教育往往无法渗透到教师的教学中去,失去了教学这块思想教育最有效的阵地,学生的思想观念很难有效改变,行为自然就出现偏差,打架斗殴是迟早会出现的事情。

3.3 中小学生打架斗殴规律分析。

第一,学生打架斗殴在发生时间上有一定的规律。学期放假时,新生入学时,开放时间和双休日,食堂就餐高峰时,课外文体活动时,体育竞赛活动时(如篮球比赛时)等等时段是学生打架斗殴高发时段。例如,本人2006年8日1日到2010年3日在望谟县石屯中学任教,本地属于少数民族地区,贫穷但很热情好客,一旦他们生气就以打架斗殴解决问题,在这期间所上过爱打架学生有,黄祖钦,黄愿,他们很喜欢在课后就餐等时间发生打架。

第二,学生打架斗殴发生地点有一定的规律。资源短缺场所,如篮球场、网络室等地方;脱离了教师等学校工作人员监管的场所,如校门前、宿舍等地方是学生打架斗殴高发场所。

第三,学生打架斗殴发生人员有一定的规律。学习不努力的学生(特别是上课喜欢睡觉的学生),言行举止不讲文明礼貌的学生,爱出风头的学生是打架斗殴高发学生。

4 防止农村中小学生打架斗采取的方法

4.1 充分发挥沟通的潜能。采取多种手段与家长沟通,如家访、电话交流、书信、探病、家长会、开放日等(尽量不请家长到学校,那样会造成家长和学生的反感情绪,不利于沟通)。通过沟通,灌输给家长正确的教育思想,引导家长采取合适的教育手段,协助学校进行教育管理。同时,与学生平等交往,做他们的知心朋友。担任班主任工作以来,我一直坚持与学生在“日记”中进行交流,在学习、生活中为他们排忧解难,让他们体验到老师的真诚与关爱。师生间产生一种介乎朋友、亲人的感情,学生遇到问题能够主动及时与我沟通,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苗头,及早解决。

4.2 加强法制教育。可充分利用法律课、班会、法制讲座等形式,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使他们意识到打架斗殴极易触犯法律,是青少年犯罪的常发案件,后果严重;同时教育学生学会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身利益,避免“以暴制暴”的恶性循环。九八年我担任汽车驾驶班班主任的时候,针对班级男同学较多、校园周边打架成风的实际情况,聘请了沙河镇站派出所法制科长担任我们班的校外法制辅导员,定期开展法制教育讲座,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对打架斗殴起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

4.3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鉴于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特殊性,学校应通过开展郊游、艺术节、技能节、主题班会、演讲、朗诵比赛等各种文明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团体精神、竞争意识、交际技巧和责任感,还可以使他们体验到自身能力及价值,从而满足精神需要,丰富课余生活,消除空虚感。例如,我从2010年到现在在普安县青山中学任教,期间所上过爱打架斗殴昀学生有,杨晨,曹圣孟,这两位虽然爱打架但经过教育有好传,但刘迁贵,张科等经过多次教育毫无悔改,后来通过慢陧引导进行交流,和谐人际关系,打架的现象就减少了很多。

4.4 倡导文明而积极地使用网络。对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学生“宜疏不宜堵”,应动员全社会力量,使学生远离带有暴力色彩的网络游戏,并通过专家讲座、小组讨论等形式,使学生认识到网络暴力游戏的危害性,帮助学生制定使用电脑计划,与家长共同监督孩子按计划行事,探讨学习与电脑游戏两不误的方式……

4.5 从科学的角度审视中学生“早恋”。作为教育工作者应首先明确,早恋是一个学生成长中很可能遇到的自然现象,这是心理因素使燃,与道德规范无关。不要轻易将之与道德败坏联系到一起,否则势必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甚至会起到反作用,造成恶性后果。家长和老师必须转变传统观念,给中学生一把科学的钥匙,坦然面对“早恋”问题。既要让他们明白:青春期对异性产生朦胧好感是正常的,又要使之认清早恋的危害性和后果;既要鼓励正常的异陛交往,又要引导他们把握交往尺度和交往距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