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8:31:45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素质教育的方向,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至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如何互补,归根结底还是观念的问题,这包括社会的、家长的、老师的、以及学生的。教育的中心是学生,如何培养学生,观念至关重要。经济的高速发展也带来了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贫富差距、人际交往、价值认同、消费理念、娱乐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自然会受到影响,尤其是长在经济条件较好家庭的孩子,在温润的滋养中渐渐形成了坐享其成的习惯,如果家长不加以正面引导,学习的动力一旦失去,哪会有学习的兴趣。
有一次,我以美国的印第安人打比方,告诫学生们现在虽然是这块土地的主人,如果不肯学习,说不定将来会因为没有文化而被遗弃。这个道理他们不懂,也不想搞懂,私底下还可能对老师嗤之以鼻。他们很现实主义,他们不规划今后的人生。他们从小就在财富的庸俗中长大,脑子里满是不劳而获、游手好闲、风光享乐。这些孩子的思想与我们的家庭教育有着莫大的关系。在学生填写父母的爱好时,有人填“麻将”,有人填“请客”,有人填“送礼”,还有人填“包二奶”。这样家庭的孩子在耳濡目染的过程中,渐渐对父母失去信心,再慢慢对社会失去信心,进而对自己失去信心。
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发展教育和科学,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关系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在这段话中,同志实际上阐述了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性。尽管各级各类教育都有提高学生素质的任务,但是基础教育以它线长(从小学到高中)、面广(人数多)的特点,在提高学生素质方面更显重要。
一、实施素质教育是高中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素质教育”这一概念的提出是有其针对性的。柳斌同志指出:“对于基础教育来说,一个非常迫切的任务,就是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或者说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然后建立和完善素质教育模式。”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革命,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全民素质,为培养跨世纪人才奠定基础。要达到这一目的,应该从以下三方面提出基本要求。
第一,素质教育要大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既包含德、智、体诸方面的统一和谐发展,也包含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第二,素质教育要求人的发展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人的自我发展同社会发展的统一。
第三,素质教育要充分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弘扬人的主体意识和开拓精神,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具有全面自我发展的能力。
基础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主要是通过课程和教材来实施的。这就要求我们建立起为素质教育服务,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和教材体系。
二、高中地理教材的素质教育方向性
目前正在进行的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高中地理教材的改革,就是在基础教育领域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这个大背景下进行的。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知识源,是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基础。学生知识水平的增长,智力、能力的发展,是在学生不断学习、掌握教材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实现的。教材是否能够体现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关系到素质教育成效的重要环节。因此,我们在设计教材的总体框架,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时,均从素质教育要求的角度出发,在现代意识的培养、联系实际能力的提高、知识深广度的控制,以及教材弹性的体现等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
(一)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构建教材的框架。
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出来的人能够更好地为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服务。而要真正做到人的自我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必须首先了解我们教育的对象将要跨入一个怎样的社会,在那个社会中人们应该具有什么样的观念、意识,这决定了他们的基本素质。
(二)联系实际,培养能力。
素质教育要求人的发展要与社会发展相一致,不仅要给予学生现代的观念,还要给予学生有用的知识。但在地理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浓厚,我们感到问题的症结之一是教材的理论性较强,而联系实际不够,学生不能“学以致用”。对学生来说,这个“用”应表现为在社会生活中,能够运用有关的地理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解释和解决一些现象和问题;能够借用相关的地理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继续进一步的研究和学习。要改变这种状况,教材中知识的取向应该是思想观念价值、应用价值和能力价值都比较高的内容。
1.反映当代人地关系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使学生感受到地理与现代社会的关系十分密切。例如,“陆地环境”这一单元,综合了以前高中地理教材中的一部分地学知识,并给予新的思路,即不从地学的角度组织教材内容,而是主要讲述陆地环境的各组成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过程中的作用、陆地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地质灾害问题。“人类的生产活动”单元,更是与实际生产紧密联系的一个单元。教材在介绍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和主要工业区时,不是泛泛而谈,而是采取剖析典型事例的方法,努力把每一个农业类型或工业区的内容落在实处,使学生了解到不同的农业类型是怎样运作的,各工业区有什么特点。我们认为,教材注意与实际联系,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地理与生产、生活的关系,与现代社会的关系。地理本身的实用性也才能够显示出来。
2.反映地理学的思维特征,使学生学会用地理综合分析的方法分析问题。我们今天的学生,也许就是明天的乡长、厂长,也可能是个体劳动者。本地适合发展哪种农业生产?工厂厂址选在哪里合适?开办商店要考虑哪些因素?在小区域规划中,交通线应如何选择?这些问题都可能是学生步入社会后遇到的实际问题。当然,学校教育不可能完全解答这些问题,但可以也应该给他们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地理学综合的、联系的、区域的、战略的以及立体的思维方式特点,恰恰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可行的思路。因此,教材尽可能多地进行一些个案的分析,帮助学生了解和体会地理的思维方法。例如,教材中安排了比较多的区位选择的知识。在讲农业区位时,说明农业区位的选择,要考虑气候、地形、土壤、市场、交通运输、政府决策等自然、经济和社会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发展和变化;在讲工业区位时,说明要考虑从哪里获得原料、动力(燃料)和劳动力、市场在哪里,有没有便利的运输条件等等;在讲交通运输线、点的区位时,则从分析我国南昆铁路和上海港的区位入手,说明社会经济因素和自然因素对交通运输线、点区位的影响。学生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潜移默化地在思想上形成一种多因素、多层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习惯,这对他们来说是终身受益的。
三、降低知识难度,拓宽知识的广度,增强教材的弹性
为了适应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水平,教材的深度有所降低。比如,“宇宙环境”这一单元,我们删减了现行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恒星、行星等天文学方面的知识,对学生难以理解的地转偏向力作了简化处理,只讲现象不讲原理。这样,尽量减少教学过程中的难点,使教学顺利进行。当然,我们的社会在不断向前发展,一些新知识不断涌现。教材适当吸收了一部分知识,比如宇宙开发、海洋开发、信息高速公路等,使学生能够摸到时代的脉搏,具有广阔的视野。
综上所述,高中地理教材通过加强现代观念、密切联系实际、着力培养能力、适当调整知识的深广度等方法,来体现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当今,语文,一门以典范的古今书面语言作品为教学媒介、以启迪并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以同化现代化的书面语言交际规范和同化现代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人文心理为任务的基础学科,在当代教育不能令人满意的现状中注入了“清醒剂”。应当看到,语文教育出现的问题,反映了当前学校教育的共性问题,成绩有目共睹,但存在的问题实在令人堪忧,需要认真反思,对症下药,进行改革,否则固步自封,自以为是,受损失的不仅是语文教学,而是几代人的健康发展。
而现代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德才兼备的专业技术人才的重任,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更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实际上,以往教育更注重的是前者,而忽略了人文素养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导航——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与融合。记得李政涛先生在《教育学科与相关学科的“对话”》一书中,曾引用叶澜先生的一段文字。我以为这段精彩的文字颇能说明情感、意志与人文教育的密切关系。这段精彩论述是这样的:“当学生精神不振时,你能否使他们振奋?当学生过度兴奋时,你能否使他们归于平静?当学生茫无头绪时,你能否给予启迪?当学生没有信心时,你能否唤起他的力量?你能否从学生的眼睛里读出愿望?你能否听出学生回答中的创造?你能否觉察出学生细微的进步和变化?你能否让学生自己明白错误?你能否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让学生感受关注?你能否让学生觉得你的脉搏与他们一起欢跳?你能否让学生的争论擦出思维的火花?你能否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合作,感受和谐的欢愉、发现的惊喜?……”我认为,这就是教育对人性之觉悟,这就是教育的人文精神!有的教育学者也认为:“人的生成不仅包含理性方面。而且包含着非理性方面,不仅如此,人的生成在理性和非理性两个方面都存在着言说的和缄默的两个层面。因此,教育过程决不能只是限定在理智的教学范畴中,简单地加上情感、意志直觉、信仰或‘非智力因素’之类,它还必须包括那些不可言说的、只能以现实的生命活动表达出来的生长发展。”可见,不可言说的情感交流和“身教”是至关重要的。
可以说人文素养的内涵,为高等教育之语文教育确立基本的价值取向。所谓人文素养是指知识、能力、观念、情感和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是一个人掌握和运用人文科学知识水准的具体表现。人文素养的培养,可以迅速提升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规格,向社会输出“满意”的毕业生。必须强调的是,要在加强人文素养培养的主旋律下,构建立体化的职教课程体系,让学科辐射课程(理论的和实践的)、活动交往课程、校园文化课程、社区实践课程、社会生产课程、家庭教育课程等有机结合,融会贯通,形成强有力的课程整体优势,促进学生人文素养、专业技术、职业品质、创业能力等和谐、充分的发展,向全社会树立起优良的职教质量品牌。只有这样,我们的高等教育才能及早地被广大民众所认同。
人文素质的培养对于高校教育来说是一个常做常新的课题。很多高校都将大学语文一课作为必上课程安排于学期之中,但是鲜少有将其贯穿于大学四年的教学之中的,更不用说在授课过程中结合本校、本地实际情况将人文素养的培养引入教学之中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教学。例如以江西省某高校为例,除外语类专业有一个学年的汉语教学计划(第一学期授课内容为现代汉语,第二学期授课内容为古代汉语)外,其他专业都没有开展相应的语文教学。而诸如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因其专业所学内容的传承性,其实更应该全面的接受语言文化教育,使之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更为全面的认识与了解,这将更有利于他们对于艺术创作的把握与人文素养的综合提高。还有例如工科特这特别明显的专业,这样的大学生因其长时间接触工科教学内容,很容易忽视自身人文素养的形成,而缺乏人文素养的高学历人才就犹如缺乏了灵性的高智商机器一般,他们或许可以成为某一个行业的精英,但是作为一个社会的分子,却大大的缺乏了面对生活的审美情趣与人文认知感。也是当下比较流行的“智商满分情商零分”的怪才,这其实是对高校教育的一个极大讽刺与挑战。作为高校教育,应该重视起大学语文的普及性教育同时因地制宜、因校执教的开展由大学语文教学所脱胎而成的人文素质培养。
针对当今世界普遍存着重科技、轻人文的倾向,加强人文素养教育将在很大程度上克服目前由于教育的太专门化所造成的科学与人文的分裂,改变各专门人才的“单向度”倾向,使得21世纪教育所培养的学生既有科学素养,又富人文精神,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健全人格。这将是我国走向真正意义的现代文明的可靠保证。高等教育的人文素养教育已成为当代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政治素质教育、科学素质教育及身心素质教育等同等重要,因此必须予以充分的重视。人文素养可为高等教育之语文教学开辟新道路,指明新方向,推动高等教育人文素养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方有林.大学语文教学的课程论思考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05).
[2] 吉海霞.新时期大学生人文素养缺乏原因浅析[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