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3 15:37:01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素质教育的理解,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在现行的教育改革中,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已成为每一位教师的教学准则。实施素质教育,学校是主战场,课堂是主渠道,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
一、 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素质教育的实施,教师是主导,是关键、是核心,首先要求教师既要有较高的道德情操,又要有献身教育事业的品德素质;既要有现代化教育思想和知识技能,又要具备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实践知识;既要学习、总结、借鉴别人成功经验,又要敢说、敢做、敢创新。在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途径中,要善于总结,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进行教育科研,为推动素质教育奠定基础。
教师须有新的科学观念和新的文化知识。身教重于言教,教师不仅是靠传授知识去教育学生,更要用自己的人格,品质,去感染学生;在学生看来,教师是他们心中的楷模和表率,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直接影响着学生,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必须在选题、分析题、画图、列式、运算和结果等各方面,都做到书写工整、分析透彻、推理严密、计算准确、过程全面,清晰授课,多样化教学,引导学生尽快投入学习过程,切忌在教学中语言不当,逻辑推理不严密,列式运算马虎,书写混乱,甚至在讲课时,语言表达模棱两可,让学生摸不着头脑。
二、素质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实施创新教育是当今社会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走向,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主题,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基本科学素质和开发学生创新的潜力方面,有着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
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不管什么模式,都应该是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统一,应该同时发挥学和教两个方面的积极性,确保学生的成功率。
1.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问题是创造的开端,没有问题便没有创造。正如海森堡所说“发现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
长期的“填鸭式”教育,中国的孩子很少提问题了,发现问题的能力很差,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熟视无睹,不善于有意识地去发现、去研究,因此这是一块非常有潜力的开发地。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不断地引导学生、启发学生,使他们做个生活的有心人。
课本中有许多问题有待学生进一步探索研究,如“阅读材料”、“思考与讨论”、“做一做”等栏目可以衍生出许多适合学生的“研究课题”。老师在课堂上有意识地留一些“悬念”,留待学生进一步去钻研讨论,这无疑是锻炼学生思维的好方式。
2.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自觉实践、生动活泼地发展。引导学生开展讨论,让学生在课堂上占据主体地位。
讨论,能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以及摆事实、讲道理、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在讨论中,师生互相交流,能创造一个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增进师生情感。学生从讨论中解决了问题,能得到一种自我肯定和心理满足;讨论应面向全体学生,教师通过参与讨论、点拨、诱导并适时激发,实现因材施教。师生互帮互学,使低层次的学生有反馈的机会,有补偿的余地,使高层次的学生有独立思考、发散思维的空间,并由此获得成功的体验和自信:在讨论中学生能积极思维、发表独立见解、标新立异、异想天开,有质疑问难的勇气,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发挥其独特才能的机会与场所,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素质教育要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
有的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很吃力,因为学习成绩不理想感到苦恼,思想压力大,性格沉闷,自信心不强。究其原因,大都是在学习中处于被动状态,在课堂上被动接受知识,教师讲什么就学什么,教师的板书一字不漏抄下来,有作业就完成作业,没有作业就不知道该干什么了。不会评价自己的学习,缺乏独立自主的学习精神。这种学习态度和方法,不仅学不好物理,而且在行为习惯上潜移默化,使个性品质上形成依赖、封闭、缺乏自信自立的心理状态,影响着人格的健全发展。
要会自学首先要读书,要会读书。物理教材是学生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工具,教材体现了教学大纲思维逻辑和思想教育要求。取代传统教法,引导学生课前阅读教材,养成看书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针对学生在阅读中出现的读不惯、读不细、读不懂等问题,就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根据教学大纲明确的重点、难点,根据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具体如下:(1)通读,新课前,及时布置预习提纲和思考题,使学生带着问题通读本课内容,大致了解知识结构和要点,疑难处做记号为课堂的学习做准备;(2)详读:要求将现象和概念规律联系起来,逐句细读,多思,将相关的知识联系对比,抓住实质,了解知识来龙去脉,对基本概念了解表达方式和清楚应用范围和条件,反思多问,从不同角度思考;(3)精读;弄清重点字句,懂得术语涵义,把概念和规律活化,达到见“物”明其“理”,“知理”联系“物”,灵活地将物理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阅读时注意层次,由粗到细、由表及里、由点到面、由现象到概念和规律,经过阅读,复习阶段达到对教材基本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和自学能力,更进一步增强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今后独立有效地从浩瀚的书海中寻找和猎取必要知识,获得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三、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培养高素质人才
1.1心理素质是人自身的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心理素质是建立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环境的影响与德育教育的培养逐渐慢慢形成的。心理素质是人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对事物情感的表现、本身意志力的形成等。心理从结构上讲属于人的生理结构,是受大脑支配和控制的,心理素质客观存在着人类素质的一般特点。心理健康体现一个人是否能够充分发挥自己所具备的才能,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中,是否能够妥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是否能够承受会环境的考验,总而言之,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能够很好的适应社会环境,在社会中更好生存。
1.2我们迎来了经济时代,这个时代要求人的心理素质一定要强大,才能适应经济时代的挑战,国际竞争的激烈带动了人才竞争的激烈,没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只能被社会淘汰,学校在实行教育时,正是学生心理素质开始形成的时候,生理方面的一些变化就会造成心理方面的反应,所以这个时期正是心理健康出现问题最多的时期,这时候德育教育时就要同时加强心理素质的教育,防止学生在这一时期出现厌学、忧郁、偏执、叛逆的心理现象,只有在德育教育和心理教育都具备时才能使学生健康成长。
2德育教育中存在哪些心理问题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学生中有些是存在心理问题、心理障碍或者是心理疾病的,虽然这些学生是少数,但我们还要充分重视起来,不能麻痹大意,要防范极端事件的发生,使用正确的方法努力帮助他们摆脱心理障碍,走出心理困境。通过对现代学生的观察了解,我们发现,学生在上学期间性格上普遍存在争强好胜的特性,在遇到挫折和打击时又会极端脆弱,一旦遇到逆境就会产生叛逆心理,或者进行强烈攻击、或者过度自责内疚、或者漠视放弃、有甚者会犯放弃生命这样的严重错误,造成这些严重问题的原因有很多:
2.1首先是学校对心理素质的培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设置相关的心理课程,甚至没有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过任何调查与研究,在心理素质的培养方面还是一片空白或者是比较落后。
2.2然后从师资方面来看,我国学校目前从事心理健康工作的人员以学生辅导员为主,学生辅导员并没有接受正规心理专业的培训,没有系统学习心理学并接受心理辅导方面的培训,导致对心理学科专业知识的缺乏,同时必要的心理指导的技巧就更加无从获得。这个现象已经成为学校在心理方面指导匮乏的主要原因。加上目前心理健康辅导行业待遇冷淡,得不到社会的足够重视,导致了心理健康专业人才的流失。
3心理教育与德育教育怎样结合
3.1德育教育时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教师应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挫折,知道挫折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告诉学生挫折不仅仅会带来痛苦,还能使我们的意志得到磨练,获得更多生活经验,也能减少以后生活中遇到更多挫折的机会。在学习中,利用教学语文中所使用的真实教材,给学生讲解其中涵盖的生活哲理,利用教材中的励志精神,鼓励学生要勇于面对挫折,并接受挫折带来的伤害,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培养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精神,在逆境中也能坚持奋斗,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力,热爱生活,关心生活,才能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才能发掘生活中的美好,通过学校老师的正确引导,让学生都能积极乐观的面对人生,减少心理问题的产生,从而避免了危险事情的发生。
在提倡人性化教育的今天, “只放糖不放盐”的教育果真能达到素质教育的效果吗?答案是否定的。教育是不应该有体罚但绝对不能没有惩戒,只有适度的惩戒才有助于孩子成长。那么,究竟怎样才能恰如其分地把握好惩戒的“度”?我们应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从对学生负责、对孩子成长有利的角度去设计惩戒的方式。
一、惩戒要充满爱心
惩戒应该以爱为前提,把学生当成的自己的孩子来教育。不应该“恨铁不成钢”,而应该“爱铁促成钢”。学生都会犯错,小孩子犯错,上帝也会原谅的。切记:惩戒中一定要有爱的传递。惩戒是为了完善孩子,使他变得更好,而不是把学生当成发泄不良情绪的对象,不应当受权威观念的影响,期望学生无条件服从,不应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要避免自己在盛怒或情绪冲动时使用惩戒。在今天这个五光十色的世界里,我们成人尚且有许多的无知与无奈,有很多难以取舍的东西和难以决断的困惑,我们又怎能指望这些孩子能够“洞察秋毫”、“明辨是非”呢?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懵懂的学生,当他们犯错时,要给他们讲道理,而且不但要讲,还要“讲足、讲够、讲深、讲透。”总之,一定要充满爱心、心平气和,就事论事,适当惩处。惩戒教育的艺术是爱的艺术,我们应该尽可能创设情境,晓之以理、导之以行,让孩子在情景中体验、反思、悔悟。
二、惩戒要因人而异
因人施惩,这是因材施教的必然要求。惩戒学生一定要注意根据受惩者的性别、性格因素、身心特点的差异进行惩戒,才是学生能接受的惩戒,才能促进个体发展。切忌搞一刀切。对犯同一种错误的同学可采取不同的惩戒方式。如:屡犯错误的“顽劣学生”,他们成绩低下、品行不端、惹是生非。深究这些“问题”,主要来自于家庭教育。这类学生家庭教育的问题一般有三种:一种是父母因忙而疏于教育;第二种是父母教育方法简单、态度粗暴;第三种是全家一味娇宠、放纵。对于第一种类型的学生,只要还未染上严重的不良习气,一般只需老师耐心引导,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对第二种类型,一般不能动“惩戒”之念,这类学生已“吃惯”家长的“咆哮如雷”及“大棒大棍”,你老师还有什么更“高级”的手段呢?这类学生“吃软不吃硬”,最需要老师“和风细雨”般的感化和教育;第三类学生一般就得适度惩戒了。
三、惩戒要富有弹性
弹性惩戒是建立在合理惩戒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针对违纪行为所采取的惩戒措施,使其更具人性化、弹性化、个性化,以实现学生自我教育目的的一种师生共管制度。主要有如下特点:
惩戒条目不再只有生硬的一条,而是制定班规时就商议好并列的若干条,尊重学生的个性选择和人格尊严。惩罚的方式有:唱歌、跳舞、讲故事、朗诵、捡垃圾、做值日、写保证书等。
惩戒的措施、方法,来源于学生,得到了学生的理解和支持。其目的不在是对违纪行为的惩罚,而重在让学生反省自己的行为,自觉维护大家共同生活、学习所必需的环境秩序,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的惩罚。
四、惩戒要依法而行
我们在实施惩戒教育时,要以法律为根本准则,根据《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和学校的相关规定,然后再结合班级的一些班纪班规来进行惩戒。 把握好惩戒的分寸,不能将惩戒转化为体罚。一定要把握好惩戒的“度”,千万不能“好心办坏事”。目前,的确有个别老师因惩戒学生失当,从而导致学生伤亡的事件频繁发生,这不但触犯了国家法律,影响了教师的整体形象,而且对学生的身心伤害也是非常严重的。
五、惩戒要注意善后
惩戒的善后工作是必不可少的。孩子自闭、自虐、出走、自杀等事件的造成,就是因为班主任忽视了“善后”这项极为重要的工作。教师是学生行为的矫正者,同时又是学生心灵的按摩师。严厉的惩罚对于较小的孩子来说简直就是一场暴风骤雨,惩罚的最大副作用就是会伤害孩子的心灵,对错误的懊恼、对斥责的委屈、对气氛的害怕、对老师的恐惧……甚至延伸到对老师爱的怀疑。此时教师必须站在比孩子高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一旦孩子知错表态,就要及时压下怒火,以宽大的胸怀安抚孩子,让他知道,惩罚是出于一颗爱他的心。适时地在他的伤口上“揉一揉”,给学生的“伤口”涂一些“蜜”,而不能在“伤口”上撒把“盐”。进而更深入、耐心、细致地做好被罚学生的思想工作,避免孩子因受惩罚变得自卑自弃、畏首畏尾或破罐子破摔,不求上进或愤然出走、自虐自杀等。
做好善后工作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