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儿科护理改善项目

儿科护理改善项目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08:31:46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儿科护理改善项目,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儿科护理改善项目

篇1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30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367-01

近几年以来因为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医学水平不断的提高,整个社会对于医疗护理方面的要求也在随之提高。在2010年的全国护理工作会议精神的感召下,我院于2010年12月份开始制订并实施了有关优质护理服务的有关措施[1]。通过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我院护理工作的质量得到了有效的提升,特别是在儿科护理工作中所取得的成绩更令人满意,现将有关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2009年12月――2011年12月在我院接受住院治疗的患儿:其中有80例为2010年12月前没有接受过我院有关优质护理服务的护理的患儿,在此基础上选取2010年12月后接受了有关优质护理服务护理的患儿80例作为对照,这样本次研究中我们选取研究对象数共计160例。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前、后的患儿其性别、年龄、病情等基本情况不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 方法 本院制定、实施的优质护理服务主要通过相关的活动计划来对护理活动进行改善、再造、规范医护人员之间职责划分。以有关的文件为标准,找出护理工作中的欠缺之处进行努力的整改,将制定的各项工作计划贯彻并落实下去[2]。在职责细分的基础之上,保证我院的儿科患者得到系统、全面、高效和优质的护理服务。

1.3 观察指标 借鉴有关资料的满意程度调查表对本院患儿接受护理服务的情况进行相关调查,总分满分为100分,每项得分满分为20分,包括在入院迎接、响铃应答、巡视病房、健康教育宣传和按时治疗这五个项目的内容。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 本组研究中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平均数±标准差也就是χ±s的形式表示,采用卡方(x2)检验和T检验的形式来对有关差异进行比较,P

2 结 果

2.1 我院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前、后患儿及其家属的满意度调查表各个细化指标的具体得分情况 见表1。

2.2 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前、后的护理质量调查情况 见表2。

2.3 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前、后患儿及其家属的总满意度调查评分情况 见表3。

3 讨 论

实施优质护理后,主要的积极作用我们可以从如下的几个方面来加以分析:

3.1 护理工作方面的改善 护理工作方面的改善主要表现为如下的几个方面:①查房时间的规范化,查房时间的规范化(交班前15min)后,可以有效的巩固治疗、护理的成效。②认真的查房,通过认真的查房可以及时的了解到患儿的病情的进展情况,这样可以为相关治疗方案的选择和护理质量的提高提供必要的依据。③护理过程中的管理,主要是切实的做到将护理的时间充分的利用起来,使患儿及其家属可以及时找到护士,减少纠纷的发生[3]。

3.2 护理质量的提高 ①因为在优质化护理服务过程中,因为责任制的实施以往少数护士面对很多家长的情况得到了一定的控制,患儿及其家属在入院治疗的初期就能得到护理人员的热情帮助、指导,消除了患儿及其家属焦急、不安的情绪的同时也大大减少了医疗纠纷和投诉发生的概率。②在优质护理服务中,患儿的病情得到了连续的观察,患儿得到了良好的、及时的病情评估,体现出了医疗护理的连续性和及时性。③通过医护人员主动地巡视病房,通过了解患儿及其家属的需要及时的发现问题,实现了无呼叫情况下的巡视,使得护理的质量有了可靠的保证。

3.3 人员素质的提高 通过优质化护理服务的实施护理人员的服务理念实现了转变,护理人员可以客观、正确的对待患儿及其家属的意见;在优质化护理服务体系的构建中本院也提供人性化的护理服务也提高本院医疗护理组织的管理能力、业务水平以及相关的技术[4]。

在本次研究中,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后的患儿及其家属的满意程度细化评分、满意程度总体评分、护理质量与实施优质护理服务之前比较,有了显著提高(P

参考文献

[1] 李建平,刘小文.儿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对护理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0):19-20.

篇2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432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924-01

儿科重症监护病房在危重症患儿的治疗与抢救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降低患儿死亡率、改善患儿生命质量的重要病房。对于儿科重症监护病房而言,保证护理安全是决定护理质量、降低护理差错发生率、避免护患纠纷的重要措施[1]。由于儿科重症监护病房不允许家属陪护,因此在护理过程中更应保证患儿诊断与治疗过程的安全。本文就该病房的护理安全因素进行分析与探讨,并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期间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患儿共78例,其中男性患儿共44例,女性患儿共34例,年龄为1个月至12岁不等,平均年龄为3.5岁。对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了解在护理过程中主要存在的安全相关因素。经过研究可得,儿科重症监护病房的护理安全相关因素主要可分为护理管理因素、护理人员因素以及病房自身因素。

1.2各因素分析与防范措施对护理安全因素进行分析,并采取以下措施进行积极的防范与整改:①护理管理因素。医院对于儿科重症监护病房的护理管理制度尚不完善,不具备指导性、科学性以及灵活性。由于PICU患儿的机体免疫力较差,因此在进行护理操作时缺乏监控力度则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除此之外,PICU还存在设备管理不妥善的问题,大多数病床前未配备X光机,对于危重患儿的病情动态监测造成影响。由于医院医疗设备有限,因此不能随时进行血气分析与血糖测定,使医生无法掌握患儿的病情变化。针对上述情况本文进行以下防范与整改措施:建立健全的管理体制,并要求每位护理人员严格遵守医院的相关管理制度。在交接班时必须做到“三查三对”,重点检查消毒与隔离情况、患儿病情记录、药物使用情况、检查项目与仪器到位情况等。护士长应每天提前半小时到岗,并召开例会对头一天的工作进行总结,对于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应及时提出,并商讨出相应的防范措施[2]。②护理人员因素。儿科重症监护病房的护理人员要求具备耐心、爱心、责任心、细心,但由于大部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巨大,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因此对于细节问题容易忽视,导致护理差错的发生。一些年轻的护士由于临床经验不足、专业技能不娴熟、服务态度不到位等,均可能导致护患关系紧张。医院针对上述情况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防范与整改:根据PICU的工作性质与特点,重新制定排班任务,对于重点时段与重点患者增派护理人手,其他时段弹性排班,以合理利用人力资源,降低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定期对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进行考评,并将考评结果与奖金直接挂钩,以达到激励其努力工作的目的。③PICU工作性质特殊性。PICU与其他病房不同,其工作性质特殊,因此在进行护理过程中安全因素较为突出。由于儿童患者对于自己的病情无法进行准确表达,与护理人员沟通时存在诸多障碍,因此在进行护理时,难以达到准确监测患儿病情、了解患儿需求的目的。因此本院针对上述情况,采取以下方法进行防范:强化护理人员法律意识,首先让其在护理过程中学会自我保护,避免因护患纠纷而造成其受到人身伤害。提高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使其在对患儿进行护理时,能够更耐心地了解患儿的生理与心理所需,以改善护患交流的效率,提高护理的准确性与科学性。

1.3统计学方法对于本文所有数据使用SPSS16.0软件进行分析与计算,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以P

2结果

本文78例患儿通过护理人员精心的护理后,除3例患儿因病情过重最终死亡外,其余患儿均脱离生命危险,并最终转至普通病房进行治疗与护理,死亡率为3.8%。

3讨论

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是集中治疗与护理危重病患儿的地方,因此对于护理人员的要求相对较高。忽视护理过程中的安全因素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例如引发护患纠纷、影响患儿健康等。PICU常见的护理安全因素主要如下:①护理人员因素。护理人员专业知识匮乏、服务意识淡薄、与患儿及其家属交流不畅、责任判断不明确等均是导致PICU发生护患纠纷与护理差错的原因。②护理管理因素。院方对于PICU护理工作的管理不科学、人员分配不合理、物资管理不妥善等,均会造成PICU护理安全隐患。③PICU工作性质。PICU与其他科室相比具有特殊性,不仅因为患儿病情均较危重,还因为儿童对于自身病情的表达能力有限,与护理人员交流存在障碍。

根据儿科重症监护病房的护理安全相关因素,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包括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完善管理制度、注重基础护理、增强护理人员责任心、减轻护理人员工作负担、巩固其法律常识等,能够显著改善PICU常见的安全问题,使患儿能够享受到安全、科学、有效的护理方式,并从根本上降低护患纠纷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篇3

[摘要]目的 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对儿科病房纠纷情况及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该院儿科2013年1~12月收治的340例住院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7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优质护理服务措施,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发生护患纠纷情况以及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为(91.2±5.0)分,远高于对照组的(75.7±6.3)分,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护患纠纷和护理投诉人数等方面,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对于改善护理质量,减少护患纠纷,提高患儿及其家属的满意度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

关键词 ] 优质护理服务;病房纠纷;护理质量;儿科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1(c)-0047-02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不断改进,人们的健康意识不断提高,护理质量逐渐被广泛重视[1-2]。优质护理服务以病人为中心,旨在提升护理服务质量,构建和谐友爱的护患关系。这对护理工作者职业素养的检验和进一步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促使医院紧跟时展,加快推进现代护理模式[3]。本次研究为了改善该院儿科的整体护理服务水平,选取340例患儿分别实施优质护理和常规护理,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12月期间在该院接受治疗的患儿3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70例。其中男195例,女145例,年龄2~13岁,平均年龄(5.8±4.6)岁;儿科病床位45张,护士22名,年龄21~43岁,平均年龄(27.9±7.2)岁;1名主管护师,9名护师,12名护士。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对策

1.2.1实施责任制护理组建优质护理小组,由护士长牵头,安排每位责任护士负责6例患儿,责任护士定期为患儿进行健康宣教,向家属询问患儿的基本情况,并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要求填写患儿评估执行表,采用统一的格式,涉及的内容全面客观,节约书写时间,保证给予病人足够时间;此外,护理工作应分工明确,进行午班和晚班交接时,认真记录患儿的生命体征并将注意事项详细告知接班护士,做到无缝隙管理,连续全程护理;定期与患者家属交流沟通,向其介绍患儿的治疗与护理进展,对家属提出的疑惑一一解答,各收费项目应仔细核对,加强透明度,避免错收和多收;每月进行1~2次护理工作的检查和考核,考核结果直接影响护士的绩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督促改正,对表现好的护士进行表扬。

1.2.2营造良好的住院环境由于患者均为儿童,为了减少患儿对医院环境的紧张、恐惧,促进患儿的智力健康发展,在儿科诊室和病房张贴彩色卡通图案,营造欢快、天真、愉快、温馨的环境;给予哭闹患儿小点心,关心呵护他们,使之乐观的接受治疗。

1.2.3个性化护理在病房内准备多种多样的折纸和绘画材料,在治疗期间合理安排患儿的休息和娱乐时间,组织患儿开展画画、折纸鹤等活动,鼓励患儿创作创新,发挥想象力;同时通过一系列活动锻炼患儿的手部肌肉群,培养手部灵活性,促进大脑发育;对于长期住院的患儿应给予适度安慰和鼓励,通过分散他们的注意力来暂时忘记疾病痛苦。

1.3评估方法

统计两组患儿的护患纠纷数、护理投诉次数、表扬护士次数;护理质量考核小组每月评价护理质量,总分100分,包括基础护理、个性化护理、患者及其家属满意度、工作执行力、护理差错等。

1.4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明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纠纷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护理投诉率和护理纠纷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两组护理质量与护理满意率情况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率为94.7%(161/17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5%(142/170),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χ2=10.948)。同时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表2。

3讨论

在儿科科室采取优质护理服务对于提高患儿的治疗效果有重要意义,也对医院的整体性建设起到促进作用[4]。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措施的观察组的护理纠纷发生率1.2%,远低于对照组的8.2%;在护理质量方面,观察组评分为(91.2±5.0)分,与对照组的(75.7±6.3)分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满意率(94.7%)优于对照组(8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体现了优质护理服务措施产生的优化效果。姚心凌[5]研究显示,在常规护理上加强优质护理服务的观察组护理质量满意度达96.97%(96/99),而对照组满意度仅为80.81%(80/99),观察组满意度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开展优质护理服务践行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高效的护理服务,这对于满足每位患者的需求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6-7]。护理人员在实施优质护理服务中观念也发生了较大改变,从被动服务转为主动服务,既巩固了专业知识,又调动了工作积极性和灵活性,极大的减少了护理差错,保证了护理质量始终持续改进[8]。本次结果与黄明桂的研究结果相一致[9]。

优质护理服务重视对护理质量和患者及其家属满意度的全面提高,在深入研究儿科科室和患儿自身特点的基础上,将护理工作流程规范化、具体化,确保每位护士职责明确,对每位患儿护理到位[10]。在实施过程中既要对患儿以及家属进行必要的个性化护理和健康教育,使之积极面对疾病,配合治疗;此外还应进一步提升工作人员的实际护理技能水平,不仅要加强护理技能培训,落实考核制度,还要在业务水平提高的基础上让患儿更舒心,享受更优质护理;最后要加强护理管理工作,护士长对每位护士的岗位和职责明确分工,优化资源分配,同时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实现护理工作的顺利实施。

综上所述,优质护理服务可有效提高儿科护理质量,改善护患关系,减少病房纠纷,值得推广。

[

参考文献]

[1]喻霞.儿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对护理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4,10(14):362.

[2]王小苗.优质儿科护理对改善护患关系的实践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4,6(4):140-142.

[3]李玉兰.优质护理服务在儿科病房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4,32(5):2783-2784.

[4]王倩.优质护理对提高护理质量及患儿家属满意度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17(5):681-682,683.

[5]姚心凌.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对儿科护理质量的影响[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4,24(2):1017.

[6]童冬梅.探讨儿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后对护理质量的影响[J].中外健康文摘,2013,12(47):174-175.

[7]刘勤.持续质量改进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4,2(11):39-40.

[8]朱秀玲.优质护理服务在儿科病房的实践与体会[J].护理与康复,2014,13(1):62-6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