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急诊科疾病护理常规

急诊科疾病护理常规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08:32:26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急诊科疾病护理常规,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急诊科疾病护理常规

篇1

关键词:

优质护理;急诊;护理质量;心理状态

急诊科作为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救治危急重症患者的重要任务,所救治的患者通常病种复杂、起病急促、病情发展迅速,增加了临床治疗的难度。研究表明,积极有效的对症治疗措施是保证急诊患者生命安全的首要前提,同时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采取护理干预措施则有助于提升急诊治疗效果,降低患者风险[1]。随着护理理念的不断更新以及以人为本的护理模式的发展,应用于急诊患者救治过程的护理措施应该在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和消除患者焦虑、恐惧等不安情绪方面发挥更大作用[2]。为了进一步改善我院急诊科的护理质量并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配合后续治疗,我院对收治的47例急诊患者实施了优质护理,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94例研究对象均来源于我院在2014-01~2015-01期间收治的急诊患者,其中男53例,女41例,年龄20~65岁,平均(45.4±11.2)岁,发病到就诊时间30~3.5h,平均(1.4±0.7)h,疾病种类:上呼吸道感染29例、腹痢疾病28例、高血压21例、四肢外伤16例。排除标准: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障碍者;严重心肝肾疾病者;有精神疾病史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就诊时间、疾病种类等基本资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患者入组后均给予对症治疗,在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急诊科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急诊科优质护理,主要内容包括:(1)入院指导:入院后对患者本人及其家属进行耐心细致的介绍,包括急诊科环境、规章制度、作息时间及需要进行的常规检查流程等;向患者和家属讲解疾病知识以及治疗的步骤,消除患者疑虑。(2)环境护理:保持病房良好的卫生条件,落实病房的消毒工作,保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注意病房的采光条件,适时打开窗户促进病房内空气流通。(3)生命体征监护:密切留意患者血压、脉搏、心率、呼吸频率等生理指标的变化情况,规范注射及输液流程,严格执行各项护理操作,加强访视强度。(4)饮食护理:帮助患者制定科学、营养、均衡的饮食计划,食物应以富含蛋白以减轻患者应激状态和为患者补充生理活动所需的能量。(5)心理疏导:患者和家属对突如其来的疾病通常没有准备,常伴有严重的的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因此要做好对患者和家属的心理干预,讲解治疗的安全性和必要性,给予患者情感上的慰藉;当患者出现不良情绪时应及时介入,给予足够的支持和鼓励,消除患者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建立良好的护患沟通渠道,耐心倾听患者需求,使患者保持积极的治疗心态。(6)提升护理技能:充分领会优质护理的内涵,掌握急诊护理的核心技能,对患者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状况做好紧急预案,迅速进入应急状态;学习急诊科常见疾病的相关知识,提高护理水平。(7)优化护理人员排班:根据护理人员业务水平进行合理搭配,提高排班的连续性,促进护理人员对患者病情的掌握程度,减少因交接班引起的护理差错。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和不满意4个等级,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对两组患者的抑郁、焦虑状况进行评价。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对护理质量非常满意31例,满意14例,满意度为95.74%,对照组对护理质量非常满意25例,满意13例,满意度为80.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心理状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HAMD评分和HAMA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急诊科是危重症患者诊断、抢救的重要场所,医护人员的任何疏忽或者差错均可能导致患者的生面安全受到威胁。急诊患者的特殊性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急诊患者病情危急、生命体征波动大,对急诊救治治过程中的环境耐受性较差,加之在治疗过程中受到环境因素、人为因素等的多重干扰,使患者面临的危险更大[3];二是从医护人员的角度来讲,患者从被急诊室接收到应急救治的时间短暂,流程复杂,在救治过程中存在病情监测连续性差以及护理人员经验不足、应急处置能力低下、专业技能缺乏等不足,导致护理人员对患者的病情评估不准确、对可能存在的风险不能及时预判和采取应对措施,使意外事件发生的几率加大。除此之外,王洋[4]研究指出急诊患者对突如其来的意外均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恐惧和焦虑,这些负面情绪对疾病的救治具有明显的消极影响,在掌握患者病情的基础上做好临床护理工作对提升急诊救治效果,降低意外风险分发生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急诊患者的救治和护理过程中,培养具有较强综合能力的护理人员,密切监视患者病情变化,做好充分的急救准备,对临床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护理工作已从简单的疾病护理转向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5]。针对急诊患者的优质护理重点在于改变护理程序,改变护理的方法、态度和技巧,做到以患者为中心,强调护理工作的全面性,护理人员的责任感以及患者的感受。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优质护理的观察组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显著高于采用常规护理方法的对照组患者,提示优质护理有利于护理质量的提升。对两组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评定显示观察组患者HAMD和MAMA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提示优质护理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总之,对急诊患者从入院指导、环境、饮食、以及护理流程和排班方式等方面着手实施优质护理,有助于使患者积极主动配合治疗,提升护理质量,改善患者的情绪,为取得良好的治疗和护理效果奠定基础。

作者:黄朋珠 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人民医院急诊科

参考文献:

[1]谢俊清.急诊科护理管理中常见的问题及对策[J].中外医疗,2012,31(10):111

[2]戚妙芬,周颖.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患者安全管理中的实施效果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3):223-224

篇2

急诊科是医院中危重症患者最集中、急救任务最为繁重、疾病种类最多的科室。对于入院的危重症患者,急诊科有效的急救措施是其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保障[1]。大多数危重症患者病情较为危重,处于昏迷状态,丧失了语言能力,无法与医护人员进行交流,影响了正常的治疗效率,医疗拥堵现象严重[2-3]。本研究对给予急诊科危重症患者集束化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了评价,以期为临床更有效治疗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2年10月~2014年10月在我院急诊科治疗的200例危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从2013年9月我院开始引入集束化治疗方案对患者进行治疗。主要包括休克、消化道大出血、严重心律异常、心力衰竭、急性肾功能不全、急性心肌梗死、严重感染等。其中2012年10月~2013年9月的100例病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男63例、女37例;年龄在16~86岁,平均年龄(57.4±2.5)岁。研究组:男65例、女35例;年龄在17~89岁,平均年龄(59.1±2.3)岁。两组患者人口学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衡性良好,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检查,抗感染、营养支持、呼吸支持等常规治疗措施。研究组:医院对急诊科的医护人员进行相关培训,应在电脑HIS系统进行吸氧、心电监护、影像学等急诊实验室检查组套以及疾病种类药物治疗组套。在对危重症患者进行治疗中,应迅速接诊、评估病情,在4~6h内对患者完成检查、治疗等措施。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①两组患者客观指标情况:包括留观时间(h)、住院时间(d);②两组治疗效果情况:包括漏诊、误诊率,死亡率,漏诊、误诊率=(每组漏诊患者例数+误诊患者例数)/每组总患者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P>0.05表示差异无显著性,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客观指标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留观时间、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有明显缩短,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研究组治疗的死亡率,漏诊、误诊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3 讨论

急诊科室是接触患者的第一科室,可直接观察患者的病情,是抢救患者生命安全的主要科室,因此在急诊科需要合理适当的治疗措施,从而达到能够有效缩短患者的抢救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急诊患者的抢救成功率[4-5]。经验丰富的医生可在抢救黄金期间对急诊患者做好初步的急救处理,为其他科室的进一步讲究鉴定良好基础为患者的存活率提供一定保障。因此,对于急诊科室危重患者的急救治疗显得尤为重要[6]。以往的临床治疗中,针对危重患者的治疗仅采用基础的治疗方式,如给予患者基本的抗感染药物,吸氧,输液等,但对于个别患者并不能有效缓解病情,因此,对于急诊科危重症患者的治疗方式选择显得尤为重要[7-8]。有研究表明其可有效缩短患者的抢救时间,并且临床应用显示其具有正确判断,利用HIS系统可快速制定相应的方案,整体操作性强[9-10]。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留观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均较对照组有明显缩短;且研究组患者死亡率与漏诊、误诊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在针对急诊科危重疾病患者的治疗中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整体而言集束化治疗的目的是在针对患者采用基础的临床治疗基础上,针对患者病情的不同研究个体化治疗措施,从而达到降低患者病死率的目的。

综上所述,针对急诊科患有危重症的患者采用集束化治能够有效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又可避免患者的病情加重,显著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率,因此值得我们在临床上进行广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黄丽娟.优质护理在急诊科危重患者住院护送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23):88-90.

[2]郭亚丽.优质护理服务在急诊抢救室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2,10(4):1026-1027.

[3]易力华,刘小琴.人性化管理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内蒙古中医药,2011,30(13):133-135.

[4]张华萍.全程优质服务在急诊中的应用及效果[J].全科护理,2012,10(3):842-843.

[5]Dellinger RP,Carlet JM,Masur H.Early bundle therapy improves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and septic shock[J].World Chinese Journal of Digestology,2012,20(7):619-621.

[6]巩越丽,刘春艳,赵淑玲.质量控制在急诊护理质量管理中应用的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6):55.

[7]孙蕾艳.集束化综合护理方案预防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期间发生误吸的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4,14(17):239-241.

篇3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271-02

目前,随着社会发展及医疗技术水平提高,人们对临床护理工作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现代临床护理理念也从以疾病为中心逐渐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1]。无缝隙护理模式是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方法,其极具人性化,在保证护理过程完整性和连续性同时,最终达到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及病人满意度的效果[2]。急诊科病人疾病复杂,且病情危重,多数病人属抢救病人,在治疗时间性上要求较高,增加了临床护理难度[3]。为了探讨急诊科应用无缝隙护理模式的效果,本文选取急诊科病人100例,采用无缝隙护理模式,效果比较明显,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8月~2015年1月急诊科病人200例,将其按奇偶数字法随机分为无缝组与常规组,每组各有病人100例。100例无缝组病人中:男61例,女39例;年龄在17―80岁,平均年龄为(41.64±10.42)岁。100例常规组病人中:男68例,女32例;年龄在23―79岁,平均年龄为(42.52±10.32)岁。两组病人一般资料经过统计学检验显示可比性良好。

1.2 方法

常规组病人采用常规方式行护理干预:在接到患者家属的急救电话时由120救护站出车进行患者的接诊,并与此同时与患者家属联系,进行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及目前身体状况的进一步了解,并做好治疗准备。在救护车到达后迅速给予患者吸氧等治疗,并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同时联系急救室做好治疗准备。在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需迅速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在对患者家属进行患者详细病史的问诊的同时将患者迅速转移至急诊抢救室,并迅速帮助患者建立静脉输液通路,进行常规血液学检测、生化功能检查、凝血功能检测、心电图检查、血压检测等,并迅速通知相关科室如神经内科、影像科等科室医师,及时对患者进行救治;在患者完成各项检查后及时汇总检查结果。在急诊护理中,护理人员需在患者及其家属入院治疗期间及时为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简要的相关疾病知识介绍,同时需对患者进行安慰、鼓励,帮助患者建立治疗信心;同时,对患者治疗环境保持舒适通风和整洁,以提高患者的治疗舒适度。护士每天按时查房,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常规检测病人疾病的相关指标,统一进行饮食指导,常规对病人进行心理护理,对病人提出的疑问进行解答,将病情告知病人。

无缝组病人采用无缝隙护理模式行护理干预:①病房的重组与优化。②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急诊护理培训工作。③制定具有条理性的抢救流程。④建立急诊绿色通道。⑤风险评估。

1.3 评价指标

对比两组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风险事件发生率、护理质量评分、抢救物品完好度和护理合格率。其中,满意度:将我院自行设计的病人满意度调查表发放病人,其包括满意、一般、不满意三项内容[4],病人在相应选项下划勾即可,护理人员不在场情况下,由病人采用不记名方式自行完成填写。风险事件:观察两组病人压疮、坠床、跌倒、导管相关感染、导管滑脱、静脉外渗等发生情况并统计。护理合格率:护理合格率包括医疗考试合格率、医疗操作合格率、护理文书记录合格率。

1.4 统计学处理

病人一般资料和护理结果等数据均采用SPSS 19.0软件处理,均数±标准差为年龄、护理质量评分等计量数据表示方法,均数组间比较行t检验,百分率为性别、满意度、合格率等计数数据表示方法,百分率组间比较行卡方检验,将P

2、 结 果

2.1满意度比较

无缝组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组,经统计学卡方参数检验显示有显著差异,P

2.2风险事件和抢救物品完好度比较

无缝组病人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抢救物品完好度(98.0%)明显高于常规组(64.0%),经统计学卡方参数检验显示有显著差异,P

2.3护理质量评分比较

无缝组病人护理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常规组,经统计学t参数检验显示有显著差异,P

2.4护理合格率比较

无缝组护理合格率明显高于常规组,经统计学卡方参数检验显示有显著差异,P

3、 讨 论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生活方式的多样化,疾病发生的潜在危险也越多。急诊患者疾病发生突然、患者病情不稳定,可能发生恶化或加重,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和预后。能够尽量缩短确诊和救治时间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有效途径。很多患者发生病情误诊或病情忽视未能够接受及时治疗和处理,是造成患者病情恶化或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急诊科中良好有效的护理方法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促进病人的康复,在本次研究中,对常规组病人实施常规护理模式,而无缝组病人实施了无缝隙护理模式,措施为: ①病房的重组与优化。首先,将散布于各个科室的常用于急诊的检查和检验设备进行重组,并汇集在一起,以确保病人顺利完成各项所需的检查项目。第二,将电子病历管理系统、检验结果共享系统等计算机网络技术有效的用于急诊工作,以便于相关的医护工作者对病人的诊疗结果共享[5]。第三,由急诊科与其他的各个科室组建一个重症急救团队,并设置急诊科专用通道,若有此类病人,则由急救团队进行救护、手术等流程的服务。第四,为了便于医护人员的记忆,制作急救流程图表并张贴在急诊科内[6]。②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急诊护理培训工作。护理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科室的规章制度、护理理论知识、护理技能、与病人沟通的一些技巧以及如何应对突发事件等。③制定具有条理性的抢救流程,提高护理人员之间的配合性,一旦病人到达医院需尽快进行病情的评估,尽快确诊并迅速确定抢救计划。④建立急诊绿色通道,保证病人到达后可以及时得到接诊。⑤风险评估。使用我院自行设计的风险评估标准对病人潜在风险、压疮、坠床、跌倒、导管相关感染、导管滑脱、静脉外渗等风险进行评估,并制订相应的措施[7]。经过干预,无缝组病人在风险事件发生情况、护理满意度、护理质量和护理合格率等方面都显著优于常规组。

综上所述,将无缝隙护理模式方法应用于急诊科病人护理中,其能够提高护理人员对护理风险事件的重视度,有效避免或减少护理风险事件发生;能够提高抢救物品完好度,以更好实施抢救工作;能够提高护理质量和各项护理工作的合格率,为临床护理工作改善提供基础;同时还有利于提高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改善护患纠纷情况。

参考文献:

[1] 徐琼英.无缝隙护理模式在急诊科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0):14-15.

[2] 王敏兰.无缝隙护理对 ICU 患者感染及停留时间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6):1501-1503.

[3] 苏琴,顾琴,黄华等.无缝隙护理管理在提高急诊科急危重症患者转运满意度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21):139-141.

[4] 曾亮芳.无缝隙护理模式在急诊科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13):1797-179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