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8:32:36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服装设计改造,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下面我将分以下几块谈谈建筑机电消防的设计:消防水系统设计、消防排烟系统设计、消防电系统设计、灭火器的配置设计。
一、消防水系统设计
消防水系统设计内容包括以下几部分:
1、1消火栓系统
■设计原则:室内部分任何一点均处于2个消火栓的保护范围。消火栓内水龙带的标准长度有20米和25米两种,通常情况下水龙带的长度为25米,消火栓的保护半径需通过计算确定,在无计算数据的情况下,按保护半径25米考虑(保护半径需按行走距离考虑,而不是简单画圆)。
■由于内部隔断的变化,店铺内有时需新增消火栓,新增消火栓需与原大楼消火栓配置一致,通常商场采用的消火栓采用带消防卷盘的单阀单栓消火栓箱(箱内配置喷嘴口径为19mm的水枪和长度为25m,直径为65mm的衬胶水带及消防卷盘各一);箱内均设有直接启动消火栓泵的按钮及保护措施,另带36V信号.
■消火栓的点位应该在平面布局的一开始就考虑好。以避免重复的工作量。
1.2喷淋系统
■店内的喷头要求与原楼一致,动作温度68℃,主要按中危1级和中危2级考虑,根据大楼原设计危险级别确定。
■按中危1级喷头正方形布置时的最大间距为3.6米,按矩形布置长边不大于4米。单个喷头最大保护面积不大于12.5平方米。喷头距墙的最大距离为1.8米
■按中危2级布置时喷头正方形布置时的最大间距为3.4米,按矩形布置长边不大于3.6米。单个喷头最大保护面积不大于11.5平方米。喷头距墙的最大距离为1.7米
■喷头的布置间距不低于2400mm,离墙、灯具、风口、不宜低于300mm。
■消防喷淋系统和消火栓系统在更改完毕后均需进行压力试验,消防管道按1.5倍工作压力进行水压试验,以10分钟内压力降不大于0.02MPa,且管道及接口不渗不漏为合格。管道试验压力不小于1.4Mpa。
■需注意在IT间和强电间的吊顶内不允许有水管通过,实在没办法避免时需做防水处理。
■喷淋系统的设计应在天花灯具平面确认后的天花图纸上进行,优先满足灯具布置的要求,同时考虑与灯具对齐和美观。最终的喷淋点位需根据装饰设计师调整后的综合天花图确定
二、消防排烟系统设计
■排烟口设计,从美观角度考虑,有条件的地方可将排烟口放置在走道和卖场之间的侧吊顶中,或使用板式排烟口,使用板式排烟口时需设置不长于6米的远控装置。远控装置放置在人员便于操作的位置。
■上海市防排烟技术规程规定,排烟风管需使用厚度不小于40mm厚不燃绝热材料进行隔热。
■排烟系统安装完毕后,在吊顶封板之前应进行消防联动检测。确保消防排烟系统能正常的动作。
■排烟口到该防烟分区最远点的水平距离不应超过30m,这里指水平距离是烟气流动路线的水平长度。
三、消防电系统设计
3.1应急照明系统设计
■营业厅、疏散走道、疏散楼梯等部位应设置应急照明设施,其地面最低水平照度不应低于5lx。
■店内应急照明系统可采用大楼独立的消防应急电源,也可采用EPS供电,需保证90min连续供电。
3.2消防应急逃生指示标识设计
■店内应设置安全疏散标志。营业厅、疏散通道内应设置引导疏散方向的疏散指示标志;安全出口处应设置安全出口标志。店内设置的导购平面图应注明安全疏散路线。
■疏散通道的地面或靠近地面的墙上应设置灯光型或蓄光自发光型疏散指示标志;卖场区应悬挂设置灯光型疏散指示标志。疏散指示标志的指示方向应指向最近的安全出口,且应符合下列要求:
■在地面上设置时,宜沿疏散通道连续设置;当间断设置时,灯光型标志的间距不应大于5m,蓄光自发光型标志的间距不应大于1.5m。
■在墙面上设置时,标志的上边缘距室内地坪不应大于1m;灯光型标志的间距不应大于15m,蓄光自发光型标志的间距不应大于5m。
■在营业厅内悬挂设置时,疏散指示标志的间距不应大于20m;当营业厅净空高度大于4m时,标志下边缘距室内地坪不应大于3.0m,标志的长边不应小于800mm,短边不应小于250mm;当营业厅净空高度小于4m时,标志下边缘距室内地坪不应大于2.5m,标志的长边不应小于600mm,短边不应小于200mm;且应设置在风管等设备管道的下部。
■应急照明灯和灯光疏散指示标志,应设玻璃或其它不燃烧材料制作的保护罩。
3.3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
店内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一般包括:
■火灾应急广播系统
■火灾报警系统
■ (消防专用电话)
■漏电火灾报警系统
3.4火灾应急广播系统的规范规定
火灾应急广播系统的规范规定如下:
■ 民用建筑内扬声器应设置在走道和大厅等公共场所,每个扬声器的额定功率不应小于3 W,其数量应能保证从一个防火分区的任何部位到最近一个扬声器的距离不大于25m。走道内最后一个扬声器至走道末端的距离不应大于12.5m。
■在环境噪声大于60dB的场所设置的扬声器,在其播放范围内最远点的播放声压级应高于背景噪声15 dB。
■火灾时应能在消防控制室将火灾疏散层的扬声器和公共广播扩音机强制转入火灾应急广播状态。
店内的火灾应急广播系统有2种形式(模块切换)
a、直接引入大楼的火灾应急广播系统
b、与店内的背景音乐音响合用一套系统。在设计时需考虑发生火灾时自动切换至火灾应急广播状态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应设有自动和手动两种触发装置。
■自动火灾报警系统探测器
店内的火灾探测器主要使用类型
店内的火灾探测器主要使用点型感烟探测器
c、局部位置根据控制要求会设置感温探测器
如:二层店铺的防火卷帘处
疏散通道上的防火卷帘两侧,应设置火灾探测器组及其警报装置,且两侧应设置手动控制按钮;
疏散通道上的防火卷帘,应按下列程序自动控制下降:
(1)感烟探测器动作后,卷帘下降至距地(楼)面1.8m;
(2)感温探测器动作后,卷帘下降到底;
■烟感的布置应该在确认后的灯具图纸上布置,并以最终的综合天花点位为准
■感烟感温探测器的保护保护半径及最低数量配置计算
感烟探测器、感温探测器的保护面积和保护半径,应按下表确定。
感烟探测器、感温探测器的安装间距,应根据探测器的保护面积A和保护半径R确定,并不应超过本规范附录A探测器安装间距的极限曲线D1~D11(含D9')所规定的范围。
■一个探测区域内所需设置的探测器数量,不应小于下式的计算值:
式中:N――探测器数量(只),N应取整数;
S――该探测区域面积(m2);
A――探测器的保护面积(m2);
K――修正系数,特级保护对象宜取0.7~0.8,一级保护对象宜取0.8~0.9,二级保护对象宜取0.9~1.0。
假设1700m2的营业厅,烟感最低数量=1700/(0.8×60)=35.4个,取36个
■店内的独立空间内均需单独设置感烟探测器
D、手动火灾报警按钮,规范规程
■每个防火分区应至少设置一个手动火灾报警按钮。从一个防火分区内的任何位置到最邻近的一个手动火灾报警按钮的距离,不应大于30m。手动火灾报警按钮宜设置在公共活动场所的出入口处。
■手动火灾报警按钮应设置在明显的和便于操作的部位。当安装在墙上时,其底边距地高度宜为1.3~1.5m,且应有明显的标志。
■设有手动火灾报警按钮、消火栓按钮等处宜设置电话塞孔。电话塞孔在墙上安装时,其底边距地面高度宜为1.3~1.5m。
四、灭火器的配置设计
■店内灭火器配置按中危险级A类火灾(固体物质火灾)配置
■店内灭火器的种类是MF/ABC3或MF/ABC4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
■店内灭火器的点位配置
▪每个设置点的灭火器数量不宜多于5具
▪每个灭火器设置点实配灭火器的灭火级别和数量不得小于最小需配灭火级别和数量的计算值。
▪灭火器设置点的位置和数量应根据灭火器的最大保护距离确定(手提式灭火器在中危险级场合中最大保护为20米),并应保证最不利点至少在1具灭火器的保护范围内。
■灭火器的配置数量应根据计算确定
灭火器配置的设计与计算应按计算单元进行。灭火器最小需配灭火级别和最少需配数量的计算值应进位取整。
■店内活动灭火箱需在门外侧贴上灭火器的使用方法。
店内灭火器配置简化后计算公式为
灭火器最低配置数量=0.0044×面积
比如店铺面积1850平方米,需配置的灭火器数量为8.14具,即最少需配置9具。
根据点位配置原则划分如分为5处布置灭火器,则每处需配置2具灭火器,整场共计最低需配置10具灭火器
以上计算仅指开店后的最低配置标准。
参考文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 50116-98(2001版)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45-95(2005年版)
在原有面料的基础上,通过不同的方法来改变面料的颜色、形态、结构等,这一过程叫做面料再造,也称作面料的二次设计。它是根据设计需要使原有面料在肌理、形态、结构以及质感上发生巨大的变化,使之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面料再造打破了以往的服装设计思路,开拓了服装设计的另一创新领域。
二、面料再造的实现手法
面料再造是对面料的二次设计或者说是开发和改变,从特征或者结构上改变了原有面料的形态,或者是从平面到立体的一种转变,以上各种转变都能够使设计师在面料上发挥更大的设计空间,充分利用面料的实用价值。
1、手工印染设计方法
手工印染,顾名思义,不是由现代化机器来操作的工艺,它是用传统的手工技艺对面料做出各种染色、印花等艺术效果。手工印染有很多种方法,不同方法制作出的印染效果是不同的。各种不同的印染方法都有各自的名称,如扎染、蜡染、绘染、型染等,是比较常用的印染方法。
2、面料的空间造型改变
在面料空间造型的改变上,我们常常利用收褶裥、褶绉等等方法来改变面料的形态,使其产生起伏、转折的立体效果。这种改变是通过某种工艺手法使平面结构的面料构建成立体结构造型,使面料充分展现出空间秩序以及空间关系所体现出的效果。通常改变面料形态的工艺有抽褶、皱褶、缩缝、绗缝、编织等。
3、面料的重叠或组合处理
在面料的二次设计中,面料的重叠也是改变面料的一种艺术方法。它主要体现在不同服装材料间的搭配或者说巧妙的组合上。设计师们通常利用逆向思维将质地、色泽、手感不同的面料进行组合,使之产生很多种不同的变化。例如把毛皮与金属、皮革与薄纱、镂空与实纹、透明与重叠、闪光与亚光等各种材质组合在一起,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体现出设计师独特的设计思想。
为使一块面料能够呈现出多种质感,形成对比,丰富服装面料的视觉效果,我们通常采用拼接的方法将不同的面料重新组合,来达到服装设计的目的。面料的重组可以将不同色彩、不同材质的面料按照规则或者不规则的方法拼接在一起,以达到改变面料效果的作用。在近代服装领域,多种质地面料的并存呈现出不可抵挡的上升趋势。这种将相同色彩不同质地或者是不同色彩相同质地的面料重新拼接,产生的质感或者色彩的对比,使面料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征,既丰富了设计师在面料设计上的思路,又开拓了服装设计另一新的领域。
三、服装设计中面料选择的重要性及面料再造的意义
在服装设计中,面料是服装设计的载体,人体是服装设计的基础。客户对服装款式的要求以及我们的设计思想,都需要不同风格的面料来实现,因此在服装设计中服装面料的选择尤为重要。面料的二次设计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我们通过设计不同基调的服装、选择不同风格的服装面料,来实现我们的设计思想,这就需要我们把握住服装的基调和服装面料的风格。面料是整件服装的呈现,它能反映出服装的设计效果,也能影响到观者的心情和态度。服装面料的二次设计处理使我们得到各种不同风格的面料,大大提高了服装设计较好效果的胜算,为我们服装设计的发展道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当今这个追逐个性化的时代需要更加新颖的设计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而面料的再次设计则有助于实现设计师思想的表达。在服装设计领域,设计师最为注重的便是服装面料的选择,因为独特的服装面料是创造个性服装的重要元素。面料再造也有助于实现服装面料装饰的创新。利用面料的可塑性,充分发挥设计者的想象力,改造出独特质感和奇妙色彩的面料,增强面料视觉的冲击力,打造别具一格的服装效果。在面料的改造中,一则我们可以改造出我们想要的服装材料,其次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废弃的碎布,节约我们的设计成本,同时也节省了社会资源,最后我们还可以利用面料的再造使我国传统的艺术工艺得到传承。面料的改造还有助于实现服装款式的创新。在以往的纯粹款式设计中,越来越缺乏新的创意,纯粹的服装设计已不能满足当代时尚的需要,而面料的再次设计则开辟了服装创新的新领域。利用面料的改革,充分发挥面料的材质,从平面到立体,从单一到多重质感等的改变,打造出时尚、有创意、个性化服装,展现出面料改造的无限魅力。
四、面料再造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在服装设计中,面料的二次改造,无论怎样改变都要建立在形式美、色彩美的基础之上。无论美的规则如何,我们都要有效控制面料改造中诸如结构对称、色彩对比、光泽调和的程度。
在服装的整体设计中,面料的改造影响着服装设计的整体效果,因此我们应该把面料改造设计与服装的整体设计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在当代,服装设计本身就越来越倾向于艺术化,而面料的再次设计要求设计者充分利用艺术的夸张、抽象、空间等概念来改造面料,强化面料的质感、形态以及色彩的变化,而针对于这种以强调服装面料为主的设计来说,需要设计师在服装面料设计与服装款式设计之间具有很强的调节能力。在这方面做得较好的要数日本设计师三宅一生了,他的作品突出面料的独特,整体服装设计具有匠心独运的艺术效果,与众不同的服装形态及外观总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在设计需要中,他能够运用传统的艺术工艺改造出各种各样奇特而古怪的面料,以至于被授予“面料魔术师”之称。他的设计多为简单的几何外形,但凭借不凡的面料设计,使整体服装设计注入了更加深远的意义,可见在服装设计中面料改造有着无穷魅力。
五、结语
社会的不断发展,将推动着服装工艺技术不断进步。面料改造与服装设计融为一体,能够完美地呈现出设计师所要表达的设计理念。面料改造不但能满足服装设计需求,也体现出了以往传统设计理念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叶智勇.实用服饰手工印染技法[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3.
在服装工艺技术专业中,服装设计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服装设计课程具备艺术性及多元性的特点。从生源角度上来看,大部分学习服装设计的学生具备一定的绘画能力及基础服装知识,但在文化课知识方面较为缺乏。然而对于服装设计这门课程来说,光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需注重学生专业实践操作技术的培养,进而为服装设计课的优化及完善奠定有效基础。[1]从整体角度而言,为了使服装设计课实现有效优化及完善,本文对“服装工艺技术专业服装设计课的教学方法”进行探讨意义重大。
1 服装工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分析
服装工艺技术专业严格意义上而言属于非艺术设计专业,注重学生服装专业知识及技巧的培养,确保学生能够学习到服装工艺技术专业领域当中的必要基础理论知识,同时学习到服装工艺设计、制作以及管理方面的知识,从而使学生能够具备良好的就业前景。总结起来,在服装工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主要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包括:第一,培养学生在服装样板设计和制作方面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在工业化生产中的实际操作能力。[2]第二,培养学生使用服装CAD技术进行成衣打板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利用服装CAD技术完成工艺设计的能力。第三,培养学生在服装生产技术管理方面的能力。第四,培养学生鉴别服装材料的能力以及裁剪缝纫制作方面的能力。
结合上述提到的服装工艺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可知,在实际培养过程中,需注重“理论+实践”的培养,注重学生服装设计技巧能力的提升,进而为服装工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落实及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2 服装工艺技术专业服装设计课的几种常用教学方法分析
在服装工艺技术专业服装设计课教学过程中,其教学方法的应用通常会考虑到三大要素:其一为设计要素;其二为面料要素;其三为工艺要素。根据不同的要素,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从而使服装设计课教学得到有效优化。常用的教学方法如下:
2.1 设计方面的教学方法
在服装设计中,涉及设计要素的教学方法需从两方面分析:一方面,即为色彩的实物搭配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首先需让学生掌握色彩的三要素,也就是色相、纯度以及明度。在色彩搭配过程中,需从这三个方面进行搭配。一般情况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采用大量的颜料调配,在认识色彩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手绘图案对色彩搭配的原理加以理解,进一步了解服装效果图的表达。为了使学生加深理解,可以利用色板或多件服饰进行实际的搭配操作练习。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践对服装色彩的搭配加以理解,进一步通过直观的感受了解服饰色彩配置的方法及技巧,进而使学生更加全面地掌握服饰色彩的搭配方法及技巧。[3]另一方面,在服装设计造型上,采取实物二重改造法。实物二重改造指的是对服装成品实物进行改造,实现二次深化设计。主张在成品服装造型上添加全新的原始设计,从而达到和谐统一的二次设计。例如,针对前衣片的造型,由一片剪裁分割成多片式,衣襟由原来的方形改成圆形,或者添加装饰线等。通过此类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设计能力,培养学生在服装设计方面的创新思维,从而为服装设计学习效率的提高奠定基础。
2.2 面料方面的教学方法
在服装设计课教学中,针对面料方面采取的教学方法主要服装面料实物混搭法。在服装设计过程中,合理选取面料是最为关键的。为了深入了解面料的特性,便有必要实施实物法教学策略。学生收集到诸多面料之后,教师需指导学生了解面料的性能,如面料的硬度、悬垂感以及纱线等。与此同时,为了使学生充分掌握面料的特性,可采取燃烧、刀刮以及抽丝等方法。在进一步针对原本的服装面料进行改换及贴补设计的条件下,能够使设计效果得到有效优化及增强。例如,将已经穿旧了的牛仔裤的一些裤片剪掉,然后使用皮革面料代之,以此练习面料混搭,如此便能够使学生直观地观察到面料的设计美。[4]在多种材质的服饰上,可使用服装面料实物混搭法,从而使二次设计得到有效优化。
2.3 工艺方面的教学方法
基于服装设计过程,工艺方面采取的教学方法即实物体现法。于设计方案确立前期,需指导学生进行打板练习,并学会选取材料,直到实体工艺制作完成1∶1的服装成型实物为止。基于大作业课题过程中,需对服装类型、成本价格进行限制,将1个3套小系列完成之后,将正常1∶1的成本价格换算出来,如面料、敷料以及耗时等。[5]当学生完成实物设计之后,能够让学生掌握服装从设计到成品的整个制作程序,并对服装的成本、定价以及利润等均有一定的掌握。从整体角度而言,工艺实物体现法的应用能够使服装结构的打板设计及工艺设计更加优化,进一步使设计成衣化满足企业的生产需求。
3 结语
通过本文的探究,认识到在服装工艺技术专业中,服装设计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在以往的服装设计教学课程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缺陷。为了使服装设计课程设计显得更加合理、规范,有必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融入“理论+实践”的教学思想。一方面,需明确服装工艺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另一方面需注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先进的科学的教学方法的实施,包括在设计方面的色彩实物搭配法、服装造型方面的二重改造法、服装面料方面的实物混搭法以及在工艺方面的实物体现法等。总而言之,在明确服装工艺技术专业服装设计人才培养目标,规范科学地应用各类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能够为服装设计课的优化及完善奠定有效基础,进一步为促进服装工艺技术专业的进步及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 范滢,占必传.中等职业学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标准研究[J].职教通讯,2011(24):60-64.
[2] 冯志梅.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学改革初探[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3(08):157-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