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8:30:46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服装设计的前提,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在“艺术至上论”和“技术至上论”的教学思想的影响下,纵观我国目前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设计成果,偏重艺术化而忽略生活化的趋势十分明显,这也就导致了服装设计的教学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脱节。如何将高校教育跟市场需求有机结合起来,一直都是服装设计教学中的核心议题。
一、服装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服装设计教学与市场需求脱节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服装市场的发展需要更多在服装设计领域能够把握国际发展潮流,并将其与国内市场紧密结合的服装设计人才,但就目前来说,服装设计人才与社会需求依然存在较大的差距。目前国内高校的服装设计专业在教学上基本上都是以美术作为基础,绘图表达和纸面作业作为设计课程的主要内容,在学习的过程中比较偏重于虚拟的课题式创意设计,以此灌输美术基础和设计教学。诚然,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掌握基本美学理论,扎实美术绘画功底,但是服装设计并不仅仅是创造艺术作品,更应该设计出具有美学概念的服装作品,将服装的时尚流行元素与客户消费需求有机结合。据调查,目前绝大部分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都不在相对口的职位,而毕业后进入服装设计工作岗位的学生也普遍存在不能对工作很快上手的困惑。造成教学与市场脱节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社会实践的缺失,在学分制教学的压力下,学生的自由时间相对较少,加之师资水平有限等原因,学生能够参与到社会实践的机会是少之又少,这就加深了服装设计专业实践性与学校管理的规定性之间的矛盾,导致了学生理论脱离实际,工作能力低下的尴尬局面。
2.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综合素质较低
目前国内的很多高校在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所教授的专业知识较为陈旧,更新缓慢,知识点重复,如在进行基础色彩课程教学时,大部分高校都是从色彩构成、服饰配色、服装设计的色彩等课程开始讲起,而这些课程大多都是从色彩的三要素讲起,进而以明度对比为主构成的色调开始练习,知识点重复又累赘。同时,在课程设置当中过于重视美术基础教育,忽略服装设计的专业基础教育,随意性较强。在市场潮流的推动下盲目安排课程,如市场流行绣花图案的时候增设机绣课,在市场流行曲线的情况下,增设立体剪裁课,而这些本来就应该开设的课程被随意增减,直接导致了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知识点凌乱,专业基础薄弱且片面,在求学的过程中自身的素质并没有得到显著的提高。这也就直接导致了学生在求学的过程中经常会问服装设计的灵感和构思应该从何而来,学校在教学的时候没有让学生掌握服装设计与结构问题的解决方理念,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在毕业设计中拿出作品,在工作岗位上无法保证设计的后劲。
二、相对应的解决对策
1.改进教学理念和模式
随着服装工业的快速发展,服装设计专业也有了基本能够满足行业发展的服装设计教材,但是就如何将最新的服装设计理念和方法融合到服装设计教材当中去还有很多努力要做。在教学的过程中灵活运用各种服装设计类型的图片资料和视频资料应该成为教师应该去思考的问题。由于服装设计专业在教学的时候会涉及到美学基础和绘画基础,所以在教学课程的设定上要对艺术美感方面有所偏重,让学生能够扎实地掌握画静物、头像、人体、服装和任务的能力,但是并不需要过度,因为服装设计的中绘画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更为重要的是对服装造型的设想、对裁制工艺的拿捏和对结构变化的运用。
在服装设计的专业理论课程上看,中国服装史、外国服装史和服装美学等理论课程经常会因为师资力量短缺和学校不予重视而搁浅,这就导致了学生无法将基础知识打牢固,在服装设计的过程中也缺乏持久的设计灵感。在整个服装行业迅猛发展的同时,市场对服装设计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高校的教学的时候也应该做到因势利导,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教学课程,对一些繁冗陈旧的课程进行及时的替换,推动学生培养个性化设计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借鉴和吸收国外高校对服装设计专业的培养方式或许能够为我们的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比如将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和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打散分组,在某些实践环节上进行联合培养,让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领着服装设计专业学生进行市场调研和策划设计,而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也可以让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知道产品从设计到出品的整个流程。同时,老师在教学的时候也可以勇敢地把三尺讲台让给学生,让学生来展示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并通过讨论来制定出更加完善的学习方向和操作途径,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全局意识也能得到相应的提高。
高校在进行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勇于尝试各种新的教学方法,比如成立高校的服装设计工作室,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通过自主研究式的学习方式和自己解决问题的学习状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加强自身的思考和与老师的交流,在实践式的学习过程中加强对理论的消化能力,同时也能提高分析创作和表达交往的能力,为毕业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针对于学生综合素质较低的情况,高校还可以主动联系企业,实行校企合作,强化实践教学,并且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强化学生的手脑并用的能力和职业素养,减少教学和实践之间的隔阂,让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前就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为就业提供更充足的筹码。
参考文献:
随着时代的发展,服装设计这一新兴行业也受到国人的瞩目和青睐。各类层次的服装设计专业教育也在全国各地纷纷建立起来,服装专业毕业生也陆续走上了工作岗位。然而,随着毕业生社会就业信息的反馈,服装专业教育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开始显露出来。
主要表现在:专业教育重艺术绘画,轻视专业技术培训,注重纸面效果,忽视服装的本质结构等。由于许多院校初期的服装教学是由之前绘画艺术的美术教师担任,学生所接受的训练多是美术基本功和服装画的绘画技法,而服装设计所包涵的内容不仅仅是艺术绘画,服装工艺技术方面的内容没有被更多地意识到。最终造成了学生只会画,不会裁,也不会做,无法使设计意图得到完整体现。但进入九十年代以后,在教学上有了较大的改进,服装结构制图、剪裁、工艺缝制等专业技术方面的比重加大,对学生强调动手能力,学生的专业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不过,对服装工艺技术的重视并不等于就是抓住了专业教学的本质,对于怎样能使服装设计中艺术与技术相融合,仍然还是教学过程中需要探讨的一个主要问题。目前设计教学上,款式造型与结构设计相分离现象还较普遍。结构制图课教学仍然较多地注重在常规款服装上,对于款式造型设计及所对应的结构变化分析较少。要确实做到艺术与技术的有机结合,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首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观念,服装设计不同于普通的美术绘画,它不仅具有绘画中的形式美法则,更主要的是它在传达视觉形式美的同时体现自身的实用价值。在我国,设计艺术远比绘画艺术引进的晚,国内的设计艺术教育多年来一直受到绘画艺术教育的影响,致使各类设计观念局限在绘画艺术的思维定格中。因而,在服装设计教学中如何处理好艺术与技术的关系,确立对服装设计本质的认识,将主导教学的发展方向和思路。
人体和服装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它们之间的主要特征是相互作用而具有目的性、集合性、相关性。满足人体穿着的方便和舒适性,同时起到装饰的效果。同一服装具有功能性和装饰性两大特性,在穿着效果上,是整体而不可分割的。因此,人体体型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服装的造型。
特殊体型的人一般很难买到适合体型且舒适的服装。因为工业化的大生产的服装往往不能满足特殊体型人的穿着。所以,服装设计者应该准确掌握人体体型特征,“对症下药”,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在服装色彩、材料方面进行合理设计以弥补特殊体型人群对服装的需求,同时还可以利用服饰品的搭配技巧来修正和弥补特殊体型的不足。
一、特殊体型的概念
人的体型由于不同的自然环境、民族风俗、经济条件再加上遗传等因素关系,形成高矮不一,胖瘦不一,等常见的体型特征。一般的只要体型匀称,各部位的比例基本正常,就可以按照体型来选择衣服,按尺寸来裁剪制作衣服。但有少数人不能如自己所愿来选择服装,因为他们身体的某个部位发展不正常各部位的比例失调,超出正常人的体型范畴,这种体型在服装技术上就叫超正常体,严重的就叫特殊体型。例如:挺胸体,高胸体、弓背体、肥胖体、凸肚体、凸臀体等。
二、补偿设计的原理与方法
服装设计是对人的设计,是对人体与服装之间关系的设计。服装是人体基本的包装,人体是它产生和存在的先决条件,特殊体型打破了服装结构与人体的平衡关系,从而使人体与服装失去协调性,也就失去了服装原有的功能性与审美性,通过运用服装的补偿性设计就能够掩饰或改善、甚至美化特殊体型的不足,掩盖和隐臧特殊体型的体型缺陷。使特殊体型服装既能满足人体的特殊形态及其运动功能,又能使穿着效果美观。
(一)补偿设计的原理
人体美没有绝对的标准,只有相对标准。补偿性设计是以人的理想形象为标准,运用造形、色彩、材质等服装造型手段来改善人们对现有造型的一些不满,提高人的外在形象。补偿一般分为:生理补偿和心理补偿。生理补偿是对人的“外形象”的修正。每个人都想让自己趋于完美,但总是会有一些心理或生理上的缺憾。我们可以通过改变服装造型、化妆修饰等手段来进行补偿。例如,有些人体型过胖、颈部短而粗,服装的领型设计就以开领为主,利用视错觉淡化横向拉力;而体型瘦、颈部细而长的人,服装的领型设计就以立领为主,加粗体积,淡化纵向拉力。所以补偿性设计对每一个重视形象的人都是必不可少的造型手段。
(二)补偿设计的方法
中心转移法是补偿设计常用的方法之一,“中心”是服装的一个特殊焦点,是服装整体中最醒目的一部分,每一种服装款式,都有一个设计中心。在设计中常采用多种不同的处理方法,在造型上形成强有力的视觉冲击力。在特殊体型服装设计中通过补偿设计的原理改变服装的视觉中心,运用强调色彩、肌理、形态、位置、以及超常结构方式等手段,转移人们对特殊部位的关注,从而使特殊体型的外观在感觉上变美。
三、色彩、材料、服饰品的补偿性在特殊体型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一)色彩的补偿应用
色彩是服装中最引人注目的感觉形式,正所谓“远看颜色,近看花色”,就是说色彩比形态更容易感知。因此,服装设计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色彩运用的好坏。不同体型的人对色彩的选择也应有所不同。恰当的运用色彩的视错觉可以调节和掩饰人体型的不足。例如:腿部相对较短的人适合选用上装与下装相近的色彩,可取得一定的修饰效果,使整体装束呈一体感。而直简型、竖条纹的长裤能使腿部线条匀称,在视觉效果上也可以增加腿部长度。
(二)材料的补偿应用
服装材料是服装设计赖以体现的物质基础,它面料、里料和辅料,面料决定了服装质地的外观效果,是服装的最表层材料。面料的选择在特殊体型服装设计中至关重要。例如:有光泽的面料就不适合体胖的人制作服装,而针织面料则不适合体型瘦小的人,因为会显的他体型更瘦。针织织物、各种化纤绉布等弹力面料和塑形性面料因为其特殊的特性,可以简化特殊体型服装的结构设计,做到合体、舒适,满足人体的运动的功能。一般形态丰满的衣袖、蓬松的裙子等具有体积感的服装就需要运用塑形性比较好的面料。用来掩盖特殊体型中肩部、腿部的缺陷与不足,而普通面料则起不到明显的效果。
(三)服饰品的补偿应用
服饰品是实用性和装饰性完美结合的生活用品。服饰包括各种附件和配件的装饰,有鞋帽、手提包、围巾、手套、腰带和纽扣以及项链、耳环、手镯、戒指和挂件装饰等,还有装饰花束、鸟禽羽毛、各式穗带等。
服饰对特殊体型服装的补偿不是固定的,应该根据具体的情况而定。例如:佩戴富有图案结构层叠式的项链或精致的胸针,或是前胸加装饰的(如飘带、花边等)衣裙,可以使体型瘦小胸部平坦的人看起来丰满一些。体型偏肥胖,胸部过大的女性,则应该选一条配有长型“悬垂”构成一个“V”型图案的饰物,不宜过长的项链,会使人显得纤细一些。总之,通过服饰品来美化体型,既能达到掩饰那些被认为不完美或有缺陷的部分,又能起到装饰和突出某些美的部位的效果。
四、小结
随着生活的不断进步特殊体型人群越来越增多,特殊体型对服装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多,补偿性设计原则只是在服装艺术设计的理论下进行的,它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主体的形象效果,而技术理论强调的是通用性与标准化。特殊体型的服装既需要靠服装色彩、服装材料以及各种服装装饰元素来弥补体型上的不足,更重要的还是要靠服装结构的设计,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陆宗信特殊体型的鉴别与服装补正《服装科技》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