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

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08:32:37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篇1

一、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要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实效,必须解决教育观念的问题,观念的更新才能引起方法的变革。现代德育观念强调发展人的潜能,焕发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积极性,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经验。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做到:首先,坚决抛弃“应试教育”下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满堂灌”,从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转变。其次,明确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心理过程和实践过程。教师应以自身的素质力量去选择最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内容,采取最合理的方式手段,创造学生最乐于接受的教育氛围,从而正确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改进教学方法,促成德育内化

1.坚持启发式教学,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努力提高政治课教学的质量

孔子曾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教学目的,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处于心求道而为解,几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不断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启迪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自觉地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2.创新教学结构,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体现人文精神教育

创新教学结构,在实践过程中我主要是打破传统教学中长期形成的教师一统课堂的教学局面,把学生的表演活动和学生讲解时事的活动纳入教师教学过程中来。我的具体做法有两点:

第一,把学生的表演活动纳入教学过程。充分显示学生 的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把所学的知识纳入模拟操作过程或自编自演的节目当中教师作好点评和升华,从中培养学生情趣,陶冶学生情操,培养良好品质。

篇2

2、加强几个意识教育

2.1全球意识

在教育教学中致力于使学生认识到,由于科技的发展,地球似乎正日益变小,地球上许多问题互相联系,很多看来是局部的问题,都会带来全球性的影响,每个公民都应承担他们从本区到全球规模行动的责任。即便是宇宙事业进一步发展的21世纪,人类仍然要在同一个地球上生存,即21世纪人类仍然“只有一个地球”。

2.2尊重自然、人要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

在教学中要使学生懂得,人属于自然的一部分,人必须尊重自然,不损害自然必需的进程。人既不能屈从于自然,做自然的奴隶,同时也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无休止地掠夺和破坏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应当恪守的重要行为准则。

2.3“人口道德”意识

在教学中还要使学生意识到人口激增对环境所产生的巨大压力,认识到节制人类自身繁衍的必要性;明确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和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意义,知道承担个人应担负的责任和义务。

2.“4环境道德”意识

在教学中要使学生认识到,任何有意或无意、直接或间接的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都是不道德的,让学生懂得,人既是环境的产物,同时也是环境的塑造者。人类通过发展与环境发生关系,环境对人类有巨大的反馈作用,破坏环境既危害自己,也危害他人、危害社会,最终危害人类的持续生存与持续发展。而保护环境,是人类持续生存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篇3

今后,我国中小学教育将以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实现中学教育目的重要途径之一的英语教学,我们考虑更多的是“在认识上应如何适应素质教育思想,在理论上应如何体现素质教育思想,在实践上又应该如何落实素质教育思想”。本文将以素质教育的主体性、全体性、全面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等几个基本特征为出发点,结合“应试教育”在教学中暴露出的一些弊端,谈谈如何在素质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来搞好基础英语教学。

一、主体性

主体性教育是素质教育思想的核心,因为人的发展既不能由父母包办,也不能由教师代替,人的发展从根本上说是主体性的发展。“没有主体内在潜能的开发,没有外在文化知识经济发展主体的内化,人的发展是不可能的”。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作用的过程(即人作用于人的过程),其核心关系是教与学的关系,因此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也就是说主体的发展,不仅不否定教师的作用,而且把教师也视为并列的活动主体,且发挥着指导者的作用。教育中的这种‘双主体性’决定了教师要负教的责任,学生要负学的责任,只有双方的主体作用都得到充分发挥,教学才能收到最佳效果”。然而,考察我们当前的课堂教学实践,则不难发现受“应试教育”、“升学教育”的影响,教师把持课堂的现象仍然存在,其根源就在于忽视了学生主体作用的正常发挥。这种状况既阻碍了教学改革的开展,也阻碍着素质教育的实施。

英语教育应该如何发挥这种“双主体”作用呢?在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引导者、促进者,是言语交流活动的共同交际者,也是教学方法的探索者、研究者。教师进行的一切教学研究活动都应该在考虑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的基础上,以学生的需要,学生的能力,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以能够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为前提。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①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灵活选择教学模式。英语教学中听说读写四种言语活动是相互联系和促进的,教师根据不同学习阶段和不同教学对象对听说读写进行有侧重或平衡的综合训练。

②重视师生间情感沟通。英语教学中具有大量的言语交流活动需要学生积极参与,而语言的交流离不开情感交流。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语言教学课这一有利条件,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尊重学生发表的看法,理解学生学习中的顾虑和难处,关爱学生,信任学生,给学生提供“安全感”。在宽松和谐的语言学习气氛中,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增强自尊,从而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目的。

③启发学生积极参与言语交流活动。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关键。英语教学中,从造句到看图说写,从讲故事、情景对话到角色扮演、即兴发表见解都是启发学生想象力进行创造性活动的有效途径。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体现英语教学的交际性特征,加大师生间、学生间言语沟通的面,做到用中学,学为了用(learn by doing,learn for doing.)。外语教学的意义就是在这种“使学生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中真正获得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④做好学法指导。教学是教学生学,外语课是使学生掌握外语,学生掌握外语必须靠自己去学,这是学生主体性的根本表现。简单说来,就是“学生愿学,能学,可以不走弯路地学”。

⑤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认为主要就是表现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被动接受式的“要我学”转化为主动进取式的“我要学”,最终走上能自我教育式的“我会学”的路子。总之,“我们提倡学生主体,并不排斥教师指导;只是教师指导的作用在于实现学生主体而学生主体又反过来活跃教师的指导活动,两者相作互用。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因教师的指导作用而发挥更好的积极性,学习上不走弯路;从教师说,可以收到教学相长的进步”。所以发挥师生的双主体作用是素质教育落在实处的根本。

二、面向全体性

“应试教育”使学生遭到不平等的对待,只注意少数学生,忽视了多数学生,特别是歧视差生的现象在许多学校仍不同程度地存在。这完全违背了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面向全体学生,对每个学生负责。英语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主要学科当然应面向全体学生。随着国家对外开放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英语作为交际工具已在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日渐发挥作用,懂外语已成为衡量现代人的标准之一,每个未来的普通公民在中学阶段都应打好一门外语的基础。每个学生,无论将来干什么,如果缺少能基本运用一门外语的能力,必将影响到个人才能的全面发展。因此,英语教师一定要面向全体,努力使每个学生的学习都基本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目的和要求。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