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8:32:54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旅游文化打造,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鹿出没温泉酒店占地面积约 20 亩,建筑面积 20100 平方米。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温泉池、餐厅、宴会厅、客房、室外花园。酒店建筑为木质结构,具有安全环保、美观衬景、耐腐防寒等诸多好处,是集建筑优势、自然优势、健康优势于一体的温泉酒店。
察哈尔部落民俗度假区地面积约 20亩,建筑面积 10000 平方米。建设内容主要为蒙古包群。特设蒙古民族风情的骑马等娱乐项目,备有蒙古族风味的烤全羊、手把羊肉、全羊宴、各种炒菜等菜肴,到了晚上点上篝火,游客们可以亲身体会蒙古族同胞载歌载舞的生活情境。
集宁霸王河养老公寓拟建占地面积约 100 亩,建筑面积 110000 平方米,主要包括医疗保健、活动中心、启蒙教育和老年大学。
木三角家庭度假区占地面积约 60 亩,建筑面积 60000 平方米。度假区旨在给每一个家庭提供多样风格特色的住房选择,感受安全、舒适、和谐、神秘的氛围。度假区四周绿树环绕,风景优美,宛如居住在童话世界中,让人流连忘返。
茶驼古街商业区项目 项目区位于乌兰察布文化旅游产业园美丽的霸王河畔,总投资为 67072.70 万元,规划总面积约 159140平方米, 总建筑面积为 105400 平方米。主要包括“蒙古塞外文化区”“中亚文化区”“俄罗斯文化区”“东西欧特色酒店群”及“集宁要塞”五部分。
茶驼古街商业区将与历史、文化、经济、旅游、商贸等特色和优势紧密结合,各景点设置、建筑风格、服务设施等,都尽量突出建筑区域主题特色,力求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每个区域将以各地区典型的建筑为标志,经营各地特色餐饮、特色商品,上演各地的音乐、歌舞。每个区域将有流水环绕,小桥相连。入夜这里将是集宁最时尚迷人的地方。世界各国的音乐美味飘荡在夜空,曼妙的舞姿灯影倒映在水中。茶驼古街将与北京后海、威尼斯水城一样,让美食音乐舞蹈织出如梦如幻的集宁之夜,让游客流连忘返。
六旗部落主题公园 六旗部落主题公园选址于乌兰察布市东南部,美丽的霸王河 畔。总占地面积 466 亩,总建筑面积为 395700平方米,建设投资为 150000 万元。主要内容为:草原乌兰察布之轴(历史文化展示区)、远古乌兰察布(娱乐区)、英雄乌兰察布(军事体验区)三部分。项目园区植根于乌兰察布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壮美的草原风光,是一个集旅游观光、度假、餐饮、娱乐等于一体的文化旅游商业综合体,将为游客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主题娱乐场所。
草原乌兰察布之轴。整个园区的核心区域,集中展示乌兰察布的蒙元文化和鲜卑文化。街区内设六旗部落景观、成吉思汗行宫、鲜卑豺山宫等建筑及察哈尔火山喷发等景观。在重大节庆时可承办大型祭祀活动,平常各建筑内将有六旗部落风俗展示、北元乐舞及舞台剧《拓跋传奇》
远古乌兰察布,为园区娱乐区,以乌兰察布远古风貌为主题内含活化巨兽园、室内远古植物园、萨满天祭等,还将设有儿童游艺集群、转杯、双层旋转木马、飞椅等大型游乐设施以及儿童游艺设施,充分满足不同年龄层游客的游玩需求。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旅游业发展欣欣向荣,国内外游客都与日俱增,全国各大中小城市都渴望能抓住这个机会,因此不遗余力地行进大力宣传,希望能扩大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到更多的客源。但是随着人们对现代旅游体验性的深入认识,目前旅游者对旅游数量的追求逐步转向对旅游质量提升的追求。旅游者消费需求的这一变化,要求旅游必须与文化有机融合,才能使旅游蕴含着文化内涵而持续发展并具有无穷的生命力。
遵义地区乃至整个贵州省当然也毫不例外地搭上了这趟顺风车着力积极打造和宣传自己的文化品牌。但是在这个塑造自身文化内涵、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的过程当中必须要引以为鉴的是,虽然从上个世纪开始城市文化的研究和实践已经出现并且逐渐升温,各地都在积极打造自己的城市形象,塑造自身的文化品牌,但是成功突围的只是少数城市,其中大多数城市在盲目过快的实践过程中,人为地夸大事实、浮夸作秀,很快就被一波波新拍上岸的“城市文化品牌浪潮”淹没销声匿迹。
二、文化品牌与旅游业的发展的现状和关系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全省共有民族成份56个,其中世居民族有汉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等18个民族。到2009年末,贵州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9%。全省有3个民族自治州、11个民族自治县,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国土面积9.7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55.5%,还有253个民族乡。遵义位于贵州省北部,赤水河以东,乌江以北,有汉、苗、仡佬、土家等民族。下辖红花岗、汇川2个区,凤冈、湄潭、余庆、习水、桐梓、正安、绥阳7县和道真、务川2个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代管赤水、仁怀2个县级市。遵义地区下辖各区县,不仅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另外让贵州人甚至中国人骄傲的红色文化、浙大西迁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等也文明省内外,甚至有很多外国友人慕名而来。
尽管遵义地区在旅游发展上很想有一张自己独一无二的名片,但是总会心有余而力不足,地方上各自为政、画地为牢的种种举措让品牌的打造总欠缺一股后劲。的召开可以说改变了整个中国的命运,四渡赤水让人惊叹......遵义可以说是红色旅游的代名词,可是由于规划宣传缺乏系统规范性,让遵义红色旅游一直处于一个不温不火的状态。
整个贵州省少数民族资源丰富,遵义地区也占有很大一部分,可是当讲起少数民族文化旅游时,旅游者们更多的想起的是云南还有遵义的近邻四川,贵州发展得比较好的也仅仅是近两年才开始温热起来的西江苗寨,可是就算如此,整个贵州省的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形式也很单一,项目越来越缺乏创意,无法长期吸引更多的游客,稳固客源,更无法打造一个大的品牌,传统文化资源并不会自动转化成文化品牌,不会自动转化为财富。在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中,不能一味的想到回到传统,回到原生态,而是应该从民族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中寻找一个平衡点,以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传承关系,在回归原生态的同时,寻求现代人都市工作生活中所缺的精神。
遵义地区下属湄潭县,茶叶种植历史悠久,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说:“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清《贵州通志》载:“黔省所属皆产茶……湄潭眉尖茶皆为贡品”。抗战期间,国立浙江大学迁入湄潭办学7年,农林部中央农业实验所和中国茶叶公司在湄潭筹建实验茶场,提供茶树栽培、育种、制茶、防病等研究,对后来的湄潭茶产业发展影响极大,也更是成为了湄潭人民的骄傲。
湄潭茶叶品质优良,有十多个获国家、省、部优以上产品,但是当地品牌管理经验缺乏,自主小品牌越来越多,难以管理和壮大。常年来湄潭茶叶收成期一到,总会吸引浙茶商前来,低价收购湄潭茶后制成龙井、碧螺春,赚取大头利润。截止到2013年为止,湄潭全县茶园已超过四十几万亩,在茶叶生产上严把质量关,全力打造茶叶品牌。在“中茶杯”、“中绿杯”等系列国际国内名优茶评比中,先后28次夺得金奖。在“贵州十大名茶”评比中,“湄潭翠芽”荣登榜首。我县相继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授予“全国重点产茶县”和“全国十大特色产茶县”称号,被人民网评为“最受百姓欢迎产茶地”。继“茶文化”在国内打出名堂后,湄潭紧跟着开始了全力发展“茶文化旅游”。
这种文化与山水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广西的《印象?刘三姐》品牌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参考范本。它引进导演张艺谋的创作团队,以桂林山水实景为背景,融合广西民间刘三姐的传说,借助现代舞台灯光、音像技术,在红色、黄色、银色、白色四个“主题色彩的系列”里,将山歌、民族风情、漓江渔火等元素创新组合,成功地诠释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创造出天人合一的境界。自首演以来,近十年的时间它一直保持着全国演出业中观众最多、影响力最大、年营业额最高的演出地位。仅2012年,《印象?刘三姐》一共演出了五百三十二场,接待观众151.0261万人次,演艺收入高达1.65亿元,上交税收近2000万元。《印象?刘三姐》除了给游客带来震撼和享受之外,也拉动了阳朔的交通、餐饮、住宿、娱乐、商品零售业的增长,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2011年阳朔县第三产业增加值为30.82亿元,是2007年的2.3倍,年增长23.2%。
三、未来的发展对策
旅游业要追求长期高效的发展,务必要确保将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相结合,打造文化品牌,促进文化品牌产业化。这样的长远浩大工程需要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和保障,携手寻求旅游文化产业的新发展和新局面。遵义地区乃至整个贵州省要在激烈的国内外市场中突围而出,发展文化品牌,稳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强改进。
(一)加强政府文化与旅游部门的协作互助
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这个保障平台,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要合作发展更是需要政府的协调组织。所以作为与文化旅游相关的文化局、旅游局、体育局等政府职能部门,更应该加强部门与部门间的相互合作,做好信息互通等工作,确保各部门间的工作更加高效率地完成。以湄潭县为例,湄潭县政府为了给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和发展机制基础,在政府机构改革中将文化局、广播局、旅游局、体育局等文化旅游部门整合为一体,生成了一个新的部门,即湄潭县文体广电旅游局。这样子的调整更有利于资源的整合、信息的互通、项目的有效策划以及时间、空间的有效配合,不仅节省了人力资源成本,而且使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更具效率。这个模式和深圳的发展很相似,为促进深圳市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互动发展,深圳市文体旅游局应加强下属的文化部门与旅游部门在具体业务和规划方面的协作,注重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的衔接和配套,使双方的工作在思路、目标、措施、步骤和产品开发的类别设计、时间安排、空间布局等方面能够有机结合和有效配合,双方的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和优化配置,扬长避短、优势互补。
(二)提供政策方面的支持
一、文化内涵主导了旅游经济的发展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有专家认为“旅游是经济性很强的文化事业,又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事业”。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旅游产品最终是文化竞争。文化是软实力,是一个旅游品牌内涵价值的综合体现,也是促进旅游经济得以持续健康发展的“灵魂”。可以说,旅游是以文化为依托,在文化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经济大厦,文化是促进旅游经济的主要因素。
中央大街是哈尔滨市的百年老街,是中国第一条商业步行街。作为全国首批十大历史文化名街、首个开放式、公益型的建筑艺术博物馆、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在改造过程中,规划设计者紧紧围绕“欧陆”这一核心文化理念,分别于1997年、2004年和2005年和今年,对中央大街风貌区用地功能进行调整,增强商业和文化内容,整治建筑群体特色,完善交通和配套设施,实现了对中央大街主街及其中心区域的提档升级和配套完善。改造后的中央大街更加突显了欧陆风情特色,使其商务、旅游、休闲、交通功能进一步提升,欧陆、红色、冰雪、音乐、饮食文化得以传承延展,增强了中央大街的吸引力和美誉度。文化为老街赋予了新的生命力,中央大街旧貌换新颜,游人如织,大大提升了旅游经济的发展水平,促进了商业、旅游业和文化事业的繁荣,带动了哈尔滨经济的发展。
二、旅游文化在旅游经济发展中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旅游是旅游者、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与旅游产业的互动,旅游是心理满足的过程,这种心理满足外在表现为对旅游产品的积极购买、消费和享受,实质是对旅游文化的购买消费和享受。缺少文化的内涵,任何一种旅游产品都无法拥有市场感召力。文化体验是旅游需求中的最高和最深层次的愿望,旅游经济要想获得持续发展,必须采用科学的规划理念和手段,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营销策略。营销模式的成功与否,文化因素至关重要,对旅游者有一种潜移默化的感染和引导作用,文化刺激了游客的旅游动机,丰富了旅游活动,让大家感受美的同时,购物消费,休闲娱乐,对经济发展的带动和刺激无形中就产生了。改造后的中央大街是多元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平台,历史文化底蕴浓厚,荟萃建筑文化、俄罗斯文化、音乐文化、冰雪文化、红色文化等世界多民族文化,是镌刻一个城市成长的印迹,是哈尔滨历史文化的缩影。作为哈尔滨最有“洋味”的街道,中央大街充满了异国情调和欧陆风情的建筑风格构成了凝固的交响乐章,是哈尔滨的骄傲和灵魂。一直以来,中央大街的游览休闲功能似乎更胜于购物功能。经过近年来的发展,中央大街已成为众多婚纱影楼、体育用品专卖店、俄罗斯旅游商品争夺的风水宝地。各路商家看准商机,纷纷在中央大街上遍地开花,让以往“逛的多,买的少”的现象从此改变,百年老街在其游览价值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更大的商业价值。
据统计,今年中央大街游人倍增,目前日游人达50余万,比去年增加三成,比前年增加了50%。游人剧增带动商业发展,以店面为单位统计,今年旅游纪念品销售额普增5%以上,其中最高销售额度增长20%,突显了旅游文化对旅游经济的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