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14:43:0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病理生理学综述,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病理生理学会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湖南省衡阳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7-3949
国内刊号:43-1262/R
邮发代号:42-165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3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7(a)-156-02
Cultiv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of student in pathophysiology teaching
ZHANG Xi, LI Fancheng, TANG Qun, ZHANG Guomin, LIU Huiping, CHEN Li, ZHU Wei, LUO Lin
(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Changsha 410208, China)
[Abstract] The seven-year medical program in our university aims to master degree in clinical medicine, pathophysiology is the bridge discipline linking preclinical medicine and clinical medicine, refering to morbidity mechanism content attracted more attention. Reinforcing the students'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in pathophysiology teaching can train clinical practice and technical ability to build a solid foundation.
[Key words] The seven-year program; Pathophysiology; Teaching methodology; Scientific research
七年制高等医学教育是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医疗卫生现代化建设需要而确立的一种培养临床医学高层次专业人才的新模式,实行“七年一贯,本硕融通,加强基础,注重素质,整体优化,面向临床”的培养模式,目的是培养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级医学人才 [1]。因此加强对医学院校本科生实践能力、科研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就显得十分重要。而七年制为我校本科教学最高层次,要求学生不仅要具有与21世纪医学发展相适应的智能结构,而且还要具有很强的自我学习、自我发展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科学研究能力。因此,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科研意识,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发掘其科研发展潜力和创新精神。
1 七年制学生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科研能力的培养现状
七年制本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不仅要掌握很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会学习新知识,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2]。时至今日,一个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已成为衡量人才素质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且科研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发展智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在我国,医学本科教育仍是绝大多数医学院校生存发展的根本,但其中大部分本科教育只注重教学,而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科研能力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这显然与现代人才的培养观相背离。因此,突破传统观念的桎梏,加强七年制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十分重要。
2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辩证思维素质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科研能力
病理生理学作为沟通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因涉及发病机制的重要内容而备受关注。要充分了解疾病的动态变化,必须具备较强的科学思维能力,而科学思维能力是发展学生智力的核心和重要标志。比如,有些消化道急症所致的腹泻、呕吐可导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而各种原因引起的呼吸道慢性阻塞也可带来同样的结果,即虽为不同的疾病,但都涉及上述“酸碱平衡紊乱”的同一病理生理过程,掌握这一病理过程中“平衡紊乱”的机制,就可以把握众多疾病的发展脉络。事实上,这一病理生理过程又是一连串因果关系的序列组合,而所谓机制其实就是根据这些前后衔接的因果关系,对从发病到转归的整个过程进行的严密的推理结果,因而具有很强的逻辑性。为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及科研能力,采用在理论课教学中对一些重点或难点,有意识地增加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内容,如详细剖析某些重大理论的发现背景、发现过程、科学家当时的思维和推理过程以及这些理论逐步被完善的过程等。通过对这些理论中经典的实验方法作较为详细的介绍,有助于启发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为使本科生拓宽视野、扩大知识面、及时了解学术动态及发展,除定时安排系列相关的学术讲座活动外,还鼓励学生多利用学校图书馆电子文库和超星数字图书馆,查阅大量文献开阔视野,鼓励学生了解和比较中西医在此观点上的异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为培养具有一定科学素养和开拓创新能力的新型的医学创造性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3 在实验教学中开展综合实验,有利于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
病理生理学既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又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而实验教学又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环节。传统的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过程(即实验前老师讲解实验目的、要点、要求,甚至亲自示教,然后是学生动手,老师从旁指导取得实验结果老师小结课后书写实验报告),过分强调以实验验证理论的教学思想,忽视学生智能的培养[3-4]。因而如何通过实验课教学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科研能力,是目前实验课教学所面临的重要任务。在实验课教学中,老师启发和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要求学生以实验小组(3~4人/组)为单位,立足于教研室现有的实验设备,在写小综述的基础上,设计一个小实验,来解决理论课学习或实验课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感兴趣的问题,经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以及小组内或小班内反复讨论,逐步完善设计的科学性、逻辑性和探索性,然后利用开放学生实验室的方式,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完成从试剂配制、仪器调试、实验操作的全过程,根据实验结果最后写出小论文。为了弥补学生实验教学中实验方法和技术手段的不足,将对科研有浓厚兴趣的同学组成参加教师科研课题组的学生业余科研小组, 实验指导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及时间安排,粗略地制定出相应的培养计划;参与的学生须写出包括项目的研究目标、实验方法、查阅资料情况、完成形式、得失经验等内容的总结报告及论文,并由指导教师写出评语。让学生亲自参与若干次实验全过程,可使学生进一步得到比较系统的科研训练,为将来进行科学研究打下扎实的基础。另外,病理生理学教师更需要与临床密切联系,了解临床有关疾病的诊疗进展,并结合临床应用和基础科学研究已取得的进展及成果,使科研成果直接为教学服务。例如非典型肺炎疫情的暴发流行,在经历了校园保卫战、医护治疗战,尤其是科技攻关战以来,以防治“非典”科技攻关为契机,将抗击“非典”的临床实践与科研实践成果,直接应用到低氧、呼吸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等章节的讲授之中,并将抗“非典”中的感人事迹融入其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5-6]。
4 加强七年制学生病理生理教学中科研能力培养的意义
加强七年制学生在病理生理学学习中的科研能力,对培养实践型人才和促进医学教育改革都是有益的。一方面教师能够及时了解本学科在国内外的发展趋势,在把学生带到学科发展前沿的同时,将研究成果不断地转化为新的教学内容,推动了本学科的发展;通过介绍学术动态和研究方法,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同时也提高了教师自身的水平,使教学与科研并进的教师队伍始终保持着朝气蓬勃的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另一方面,参与科研是大学生直接获取知识的渠道,通过让学生业余参与科研活动,直接训练学生,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同时有利于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学到课堂上没有的知识,建立较合理的知识结构,并且学会获得科研前沿新知识的方法。科研活动能满足大学生高层次的心理需求,增强他们敢于攻坚、勇于突破的信心,培养他们认真的学习作风;科研活动还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进一步树立起解除人类疾病痛苦,攀登医学高峰的事业心。
[参考文献]
[1]孙宝志,于晓松,路振富,等.宽口径医学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医学教育探索,2004,3(3):45-47.
[2]宋海农,王双飞,黄显南.高校本科教育中教学与科研的关系[J].高教论坛,2004,3(1):45-48.
[3]黎莉,徐伟民,李淑芝.跨世纪高等教育应注重培养创造性人才[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7,5(5):4-5.
[4]徐珞,吴梅,孙向荣,等.《病理生理学》双语教学几点体会[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6,42(4):361-36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7-0135-02
在国家强调高校教育需要向应用技术型转变的关键时期,各大高校都在按照“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进行改革。大学英语教学作为高校基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相关专业教学实践相结合能力的培养不容忽视。
而如何在各大高校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道路上,让大学英语这门基础学科发挥到最大的作用呢?校企合作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它不仅为高校其他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应用技术转型”道路上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也为大学英语的“应用技术”转型打开了新的思路。
一、校企合作的目的
对于高等院校而言,校企合作有着各方面的意义。通过校企合作,一方面满足了学校教学改革的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实践的机会,提高毕业生的质量,让绝大部分学生实现就业;另一方面,也能为企业输送更好更多的人才,最终实现校企双赢。那么,大学英语这门基础学科通过校企合作能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呢?
首先,校企合作可以为高等院校培养出更多的应用技术型双师水平教师。在基于校企合作的大学英语“应用技术”转型途径研究实施过程中,可以给大学英语教师提供参与到非英语专业的校企合作项目中去的机会,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应用技术水平,完善自身双师型教师资格。
其次,校企合作也能为各大高校培养出更多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在大学英语“应用技术”转型途径研究中,让学生在双师型教师研究出的大学英语改革方案中参与学习和实践。而大学生在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下学习与实践,更能培养出更多的应用技能型人才。
最后,校企合作更能为各大高校提高高校就业率。在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在培养出更多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前提下,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更能适应社会对应用技术型人才需求量增大的条件。在学生语言能力和技能并举的前提下,学校就业率就一定能大大提高。
二、校企合作的方式
(一)在校企合作背景下培养应用技术型大学英语教师
首先,学校应实施定期顶岗实践制度,并且建立定期培训制度。让大学英语教师与其他各大专业老师一起参与到相同的校企合作项目中来,这样大学英语教师能与各行各业的专业教师以及专业知识亲密接触,更能和其他各大专业的教师们一起现场观摩和体验真实的工作过程。在身临其境的工作环境和其他各大专业教师的进一步帮助下,提高大学英语教师自身的应用技能水平。
其次,采取国际对接的方式。在各大高校与其他国家有项目合作,或者与国内企业有项目合作需要,并且有出国机会的时候,学校能够在选择委派对口专业的教师参与到项目中时,同时也能够选择委派两到三名大学英语教师参与其中。这样既能为其他非英语专业的教师提供语言上的便利,又能让大学英语教师在亲身投入项目实践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应用技能水平,身临其境的去体验与学习其他专业的知识,并能够达到自身实践的水平,这样的话,具有其他专业水准的大学英语教师也能够达到双师型教师的标准了。
(二)制定校企合作背景下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方案
1.修改大学英语课程设置
首先,要改编大学英语教材。因材施教一直是我国教学活动的几大原则之一。根据现如今对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以及向应用技术型教学改革的大环境下,改编教材是改革课程设置的关键。
其次,要开设应用技术型双语课程。语言是沟通的最好工具,能够熟练地运用外语是应用技术复合型人才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在理论与实践具备的双师型教师中选派成员对学生进行双语教学,来讲授专业理论知识。为学生授课的同时,还可以为已经工作的但是英语不过关的企业技术人员进行双语课程的培训,达到企业和高校双方共赢的局面。
再者,在课程设置上,要将应用技术型大学英语课程,按程度分为基础级大学英语课程和提高级大学英语课程两个阶段。基础级大学英语阶段的课程主要为综合语言知识的掌握和听说读写基本语言技能的培养与训练。此课程应要求教师督促学生掌握应用技术型大学英语专业词汇以及简单的应用技术句型。等学生的英语水平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再要求其参加提高级大学英语阶段的课程。而提高级大学英语阶段的课程主要在于培养学生在不同情景下,熟练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实际实践能力,比如完成提高级大学英语阶段课程的学生,进企业实习时,应对本专业的专业知识用英语表达自如。
2.修改大学英语考核方式
首先,要深入企业一线调查研究,制定符合实际的考核方法。我们培养的人才首先要符合企业招聘的要求,进一步还要适应日常用工的考核标准。组织专业教师深入用工一线,调查目前大学英语需求现状,企业招聘要求和日常工作专业英语知识与技能运用状况。最终形成符合当前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考核办法。
其次,进行分散式考核。将考核从一次到多次,从一方面到多方面,从开始到成功,考核目的不在于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而在于督促学生做到正确为止,成熟为止。教师要将学生的考试时间和次数以及最终合格的时间都做详细记载。这种分散式考核有利于教师了解每位学生,掌握每位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也使学生避免了因紧张等发挥不正常因素影响考试结果。这种分散式考核模式还可以扩展到课堂提问、评价讨论、创意作业、实验实习报告等。
最后,进行实干型考核。所谓实干型考核方式分为两种:一是指与企业合作,引入一些实际的企业项目进行命题,二是能力测评报告。考生首先完成企业实际项目的“技能型案例考试”,然后再完成基础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标准化考试。考生在通过考试后获得两种评价结果,一是理论考试成绩,二是能力测评报告。最终由考试人员按百分比形成考生最终的成绩。“实干型”考核方式的第二种方式是与相关企业合作,让学生到企业中去实习,由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其实习单位的指导教师,让学生接触工作第一线,认真记实习日记,在实习结束后以实习报告的形势汇报其实习状况。根据其指导教师的评语以及实习报告的质量来评定学生的最终成绩。
3.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
选派应用技能水平高并且实践能力强的教师安排学生深入企业实习,以最大限度拓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专业延伸能力为目标,实现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和职业能力诸方面的全面与和谐发展。
三、校企合作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