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14:43:1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初中语文课文教学反思,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反思
一、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语文课堂中的有些做法值得反思。有不少老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没有提及,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了,上公开课更是不教这些不能“出彩”的“添头”。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 因此,教学中要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二、强调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许多教师经过短暂的困惑后马上接受下来并付诸实践:既然要把课堂上的时间交给学生,岂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吗?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烘烘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课堂上教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如在文本的诵读与理解中,在没有充分引导虚设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一堂课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自读,终结是:甲也正确,乙也不错,丙很好,丁真棒。整堂课学生跑野马,想说啥就说啥。一节课上完了还弄不明白老师想在这节课上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标。
教师引导孩子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是好的,然而语文教学长期的“多样性”“模糊性”“独特性”会给学生什么样的影响?”长期“不假思索地说”,“无根据地说”,“任意地说”,“编造着说”,“不负责任地说”,致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新的误解,不少学生无所适从、无从下手,表面上获得了自由,实际上却是“放羊式”的放任自流。因此,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教师要具备在课堂上进行“二度备课”的能力。
三、鼓励合作学习,但不能忽视独立思考
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不能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老师们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
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而时下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合作学习,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做无用功的甚多。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入,认识也不很深刻,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有的把合作讨论当作学生活动的唯一形式,一堂课下来,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收效甚微。有的教师不管在公开课还是平时教学动辄就安排四人小组讨论,不管内容有无讨论的必要,有些甚至一节课讨论到底。也有的教师让学生合作学习,但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看到一两个小组有结果就匆匆收场,完成一次合作。在合作学习中,还经常看到如下场面:一是小组中有一个成员在权威地发言,其他成员洗耳恭听,汇报时当然也是小权威的“高见”。二是小组成员默不作声,自己想自己的。三是小组成员热热闹闹地在发言,但没围绕主题,讨论时气氛热烈,却没解决实际问题。以上种种的合作学习,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质上是流于形式,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教师没能真正理解合作学习的含义,未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
渗透在新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强调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建构,在活动中发展”。用“以活动促学生发展”的指导思想来设计与组织活动,但如果使用不当,就会起到喧宾夺主的反作用。主要表现有:
1、活动无目的。形式上热热闹闹,内容上乱七八糟,该讲的没讲清,该听的没听懂,课堂秩序失控,是“为活动而活动”。
2、活动脱离语文本身。有些语文课堂中,非语文化现象突出,一味花力气在活动中创新出花样,脱离了文本,本末倒置,甚至上成了思品课、自然课、法律课等。可谓是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地。
3、活动方式单一。在语文课堂上的活动方式不仅仅指根据文章内容而进行的表演、唱歌等,可以形式多样。现在有些课堂中,只要是活动,总是生硬的表演课文内容,造成了学生的视觉疲劳不说,有的还起到了反作用。根据课文及课堂情形,老师可灵活、恰当的运用比赛、点评、欣赏、辩论等形式。
“活动体验”这一全新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专题的人文内涵和学习要求,结合具体学习材料,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及引导鼓励,充分调动学生个体的阅读兴趣,使新的教学内容与原有的认知结构相联系,并加以内化、内省并感悟教学内容,从而实现学生内心自主性精神生长的过程。
二、小组合作讨论
新课程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极为关注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小组学习为这种合作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渠道。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实现了信息与资源的交流整合,完善和扩展自己的认识,还学会了参与、倾听、关注……但是在美好的愿望下伴随而来的是小组讨论运用的不当,导致讨论形式化……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合作学习,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做无用功的甚多。主要表现:
1、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未处理好。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不能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但是,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
2、讨论内容不合理。讨论的内容没有什么含金量,没有思维的价值。学生一听即会,在不值得讨论的地方开始了讨论,造成时间的浪费。
3、讨论的形式单一。不管是任何课堂,任何时候,只要是老师一宣布讨论,学生便凑在一块,叽叽喳喳说个不停。时间长了,学生产生厌倦情绪,降低了兴趣与参与热情。每到讨论时候,便会看见一些学生我行我素,对讨论的情况置若罔闻。老师应结合现实的教学情景,研究并选用最为有效的合作方式。
4、讨论时间不合理。一种情况是讨论时间过少,学生没有充分展开,讨论只是蜻蜓点水。另外一种情况是讨论时间过多,学生无事可做,课堂松散,讨论成了学生的休闲时间。
5、讨论分工不明确。小组成员之内没有具体的分工,讨论没有组织,小组成了开小会的场所。或是,小组内成了优秀者的一言堂,落后者永远是听众。
6、老师成了旁观者。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老师的指导作用必不可少,老师在小组讨论中相机有道,科学组织,在帮助学生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进行探索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小组讨论如果没有老师的有效的组织和引导,其讨论必定是无序和低效的。新课程强调教师引导者、参与者的身份,并不是意味着教师就只能袖手旁观。
三、课堂教学评价
对学生回答问题或对其课堂表现进行评价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新课改提倡多鼓励、多表扬学生,当表扬鼓励在课堂中发挥了它的重要作用的时候,不当的现象又随之诞生了:
1、语言苍白。教师的评价语言要丰富,要富有真情实感,让学生备受鼓舞。但是在课堂中经常出现这样一种状况,老师评价语言单一,苍白。经常是你答的“太对了”、“好”、“了不起”……老师没有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适当的评价,对学生起不到激励作用。
2、滥用表扬。课堂中,不管问题价值大小,不管学生回答的含金量多少,老师都是一个口吻:对、不错、很好、真棒……。过多的随意表扬会让学生习以为常,甚至会使学生怀疑老师的真诚。
3、评价不客观。我们倡导赞赏,但不是无原则的赞赏。对于错误,老师要真诚地纠正学生的错误,使学生明辨是非。尤其是知识上的认知对错要有明确的评价,千万不能含糊其词。
平时的生活和课文中所描绘的情境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在《再塑生命》的教学过程中,王老师创设了一个有一个与课文情感相符合的情境,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了角色,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如:
1、在导入时,老师问:“现在是什么季节?”学生回答“春天。”老师又问:“你是怎么知道春天来了。”学生举手回答,老师又问:“那么盲人是如何来认识世界的?”老师出示了盲文和手语的图片让学生切身感受,再播放了海伦?凯勒的视频,让学生们认识,走进海伦凯勒的生活。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
2、在认识海伦和莎莉文老师时,分别引用了两个人的话,并设置了恰当的背景音乐,把学生引入其中,有利于情感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