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7 10:02:29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中西文化不同点,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那么什么是跨文化交际呢?
跨文化交际指的是本族语言与非本族语言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人们的说话方式和习惯方式不尽相同。因此,在人们的交流中,如果按照自己在特定文化背景环境下所形成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产生理解上的障碍或冲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要想真正学习和了解一门语言,不可避免地要涉及文化学习。就中国的英语学习者而言,其最终的交际能力的高低也取决于他对英美及西方文化的了解程度。因此,英语教学应该把重心放在学生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上,使学生充分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背景,让其真正能够正确地使用这门语言。
1.跨文化交际研究的目的
要从真正意义上实现跨文化教学,首先要充分了解其研究目的。即理解中西文化差异,适应文化冲击,培养交际技能。
实现跨文化教学,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中西文化是有差异的,通过发现对方的不同点,反过来加深对我们自身文化的理解,从而做到客观地把握各自的文化特性。在发现差异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不可忽视大量的共同之处。其次,培养跨文化接触时的适应能力。初次与不同的文化接触时,往往会受到文化冲击(cultule shock),从而产生某种不适应。要使交际得以继续下去,必须设法减缓冲击、提高适应能力。再次,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技能。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走出国门或留在国内参与跨文化交际的人越来越多,他们都需要学习、掌握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时的实际技能。在美国,除了在大学里设有这方面的课程之外,社会上,如商业界也有许多机构专门负责跨文化交际技能的培养,以适应国际化社会的需要。
2.教学中跨文化教学的主要目标
想了解另外一种文化相当困难,而要在另外一种文化中做到行为举止得体则更不容易,在语言学习中我们必须努力实现文化和知识的促进作用。在英语教学课堂上,根据跨文化交际的研究目的来看,文化教学至少有以下几个目标:
1让学生熟悉文化差异。
在我国英语教学中,部分教师对跨文化理解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的认为,只要会语言,对文化的理解可以凭常识和习惯去解决。不可否认,文化偶合的现象是存在的,如英语中Long hair and short wit.(头发长,见识短);Idle is the root of all evil.(懒惰是万恶之源)等与汉语的理解基本相同。然而,常识通常都附带着文化背景的烙印,它因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完全用汉语的习惯去理解英语经常会出现歧义。因此,在强调提高语言能力的同时,必须提高语用能力,实现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2强化学生的文化意识,帮助学生超越其自身文化,并将事物看作是目标文化意愿成员。
不懂得目的语国家的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好这门语言,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能教好语言。离开了特定文化背景的语言是不存在的,如果不了解目的语的文化(target culture),我们就很难理解某些词语项目的意义。
3.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我国目前的教学体系中,英语教学多半只在课堂上进行,教师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如果教师只把重点放在语法和词汇教学上,学生就不可能学会语言的实际运用,也无法获得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授课教师必须要转变自己的观念,切实认识到文化冲突的危害性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同时,教师还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把握英语文化知识教育的量与度,以及教学的具体步骤和方法,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非语言交际也是一种重要的交际方式,指的是在特定的情景或语境中使用非语言行为交流和理解信息的过程,它们不是真正的语言单位,但在生活和交际中有时候却能表达出比语言更强烈的含义,一些特定的非语言行为往往代表着特定的含义,在跨文化交际中必须加以重视。中西文化背景下的非语言文化内涵差异非常大。例如,中国人信奉“沉默是金”,认为沉默里含有丰富的信息,甚至“此时无声胜有声”,而英语国家的人对此颇感不舒服。西方人交谈时,听者一般都会长时间注视对方的眼神,以示听者的认真和对说话者的尊重,但是在中国人看来,这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因为中国人不习惯于对方长时间地盯着自己看。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贵州财经大学引进人才科研项目。
世界各国、各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模式”,而文化人类学家也赋予“文化模式”不同的定义。因为人类行为的异同,所以决定了对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的选择和演变。经济、政治和文化构成了社会所需要的绝大部分系统,而人类在交流沟通过程中或多或少会遵循一定的规律,而风俗、礼仪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形式化的事物所经历的漫长时间,每个民族或地区的文化模式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定型,成为理所当然遵循的原则。美国文化作为西方文化的一大分支,已经成为西方文化的典型代表,而美国文化模式一直是以个人主义为中心,基督文化作为一种信仰而广泛深入群众,共和主义则是美国政治的重要体现。美国文化模式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因为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价值取向,在发展的道路中不断淬炼和汲取。电影《当幸福来敲门》曾经获得金球奖和奥斯卡奖的提名,而它成功之处不仅在于电影情节的巧妙以及主人公拼搏精神的体现,更重要的是它向观众展现了真实的美国文化模式,在情节发展中嵌入文化价值观,这部电影体现了中西文化价值观的异同之处。
一、电影《当幸福来敲门》简介
电影《当幸福来敲门》的故事取材于真实人物经历,由著名演员威尔·史密斯担任主角,在电影中的精彩表现使得他被奥斯卡电影节所提名,而他所饰演的角色是著名的投资专家克里斯·加纳。讲述克里斯·加纳成为投资专家前的经历,他一直是一个推销医学器材的销售人员,为了家庭努力奔波着,可是辛勤的工作并不能给妻子和儿子带来幸福的生活,他所购买推销的器材也花光了他所有的积蓄,可是却很少有人购买,妻子终于忍受不了这样艰辛的子而选择了离开克里斯·加纳,他只能带着儿子工作和生活。一个机会的来临使得克里斯·加纳成为证劵公司的实习生,这是一个实现他梦想的工作,可是实习的半年期间却没有任何薪水,而此时他已经没有任何经济能力缴纳房租和抚养儿子了,克里斯·加纳带着儿子到处寻找住所,地铁站的厕所、收留所都是他们曾经呆过的地方,而克里斯也坚信自己的努力肯定会得到回报,这个过程中他从未忘记过学习,凭借着自身对数字的天赋和销售工作中的经验,他终于在实习工作中脱颖而出,成为一名投资专家,在这条追寻幸福的路上他是坚持者也是胜利者。
二、基督教文化的折射
《当幸福来敲门》这部电影是由意大利导演盖布瑞·穆契诺执导的,他可以将电影里面纵横交叉的脉络用电影语言精辟地表现出来。因为这是第一次执导英语电影,所以盖布瑞·穆契诺并没有刻意表现美国文化的主流之处,而是从客观的角度上将主人公追求幸福的经历真实展现给观众,而基督教文化作为美国核心价值观中最关键的一支,也被切入到电影中。
杰斐逊的《独立宣言》和上帝曾多次出现在电影对话中。盖布瑞·穆契诺用电影来折射基督教文化在美国民众中的影子,美国一向是以多元文化为主线,对于也是十分包容自由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基督教文化才是主流,并且深深扎根在美国人思想里。很多移民来美国的人都是受过母国宗教压迫的,而他们试图在寻找更为可靠的信仰,而基督教文化恰恰满足了他们的需求。这和中国文化中的信仰相同,中国人宣扬儒家文化,以“中庸之道”来立足,而佛教文化作为我国涉及最广的价值观,像美国人那样时刻搬出来获得精神上的力量,这是作为一种传统而秉承着。
乔治·华盛顿曾经在《告别演说》中强调基督教文化对于社会引导的重要性,它甚至可以作为社会准则的形式存在。政治不是单独存在的,它需要宗教文化和道德文化来支撑和激励,而人们获得幸福也需要这三者良好的配合。而杰斐逊也在《独立宣言》中多次提到了上帝,尽管他是一个信仰自然神论的人。电影中曾经有这样一个情节,克里斯的儿子向父亲讲述了一个关于上帝的故事:一场大雨淹没了村庄,一个人在水里等待上帝的救援。这时候有一条船划过问他要上船吗,他说:“不用麻烦了,因为上帝马上会下来拯救我。”他就一直在那里等待,此时第二艘船经过了,同样问他是否要上船,他还是执迷不悟地说等待上帝来救援。就在这个等待的过程中他被水淹死了,最终到达了天堂,他便责问上帝:“我如此虔诚地信仰你,你却没有来救我,这是为什么?”上帝便说:“我早就听到了你的呼唤,已经连续派了两条船去救你了,可你都拒绝了……”克里斯的儿子觉得这个人好愚蠢可笑,可是克里斯却没有只看到停留在故事表面的意思,他觉得这个故事在传达着一个哲理,就是机会和幸福是同等的,它可能随时出现在我们面前,而是否获得幸福就要看我们能否抓住机会了,否则将一无所有。海明威也曾经说过:“世界上很多人都处在迷茫的境界,之所以一直在追寻,因为他们都相信上帝会帮助自己的。”无论是电影还是语言,都在向观众表达基督教文化中重要的一点,就是你要自己努力改变现状上帝才会帮助你。这和中国精神中自强不息的文化恰恰吻合,运气的概率很小,更多的是靠我们自己的努力,要克服困难而且秉承信仰,总有一天幸运会降临。而电影里面也深入表现了这一点,克里斯带着儿子过上了居无定所的生活,他和儿子在教堂祈祷,此时教徒们唱起了圣歌,里面唱道:“我们肩负着沉重的担子,困难和挫折接踵而来,但是我们不愿意放弃幸福和梦想的追逐,我们坚信你会指引着我们前进,赐予我们勇气和力量。”克里斯和儿子听到圣歌不禁产生共鸣,他们在歌曲中获得了安慰的力量,生活还得继续,而上帝会一直支持他们前进。但是中国文化更偏向朋友或亲人所带来的安慰和帮助,这是价值观上的不同,那样会赐予我们更多的寄托和力量,才有重新上路的勇气,这是中西文化差异的一点。
三、个人意识的体现
个人意识在美国人眼中至关重要,从他们的言语和行为中都可以看到个人意识的深入程度,而中国人则不同,集体主义是中国人几千年来传承下来的文化意识,凡事也应该有依托才能完整。美国人在更多时候是通过自我依赖来获得成功,无论是对亲人还是朋友都是如此。中国却一直流行一句话:四海之内皆兄弟,所以我们所遵循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帮互助,特别是家庭和朋友之间更应该共同克服困难和面对生活。这是中西文化观念本质的差异,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我们都是朝着一个幸福、美满的方向而努力着。
美国个人意识中得以体现最强烈的一点就是独立精神,他们教导每个人都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幸福。所谓自助精神也是由个人意识分离出来的。电影中克里斯的儿子所讲述落水之人和上帝之间的故事告诉我们,人唯有通过自助才能获得生活的希望。中国传统文化中都是通过团体或家族的力量来获得成功,反倒是一个人很难去完成一件伟大的事情,我们要接受别人善意的帮助,互帮互助在中华民族是美好的传统之一。
美国个人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别人的尊重,电影中对这点的体现也非常多。克里斯所从事的工作十分不如意,以至于家里生活拮据,妻子无法忍受这样有上顿没下顿的子,和克里斯的争吵更加坚定了她离婚的想法。而克里斯从头到尾都没有阻拦妻子的任何选择,因为对她的尊重而答应了离婚,而自己的儿子也是全权由自己抚养,因为克里斯觉得让一个妇女承担起一个孩子的所有费用是很困难的,而自己作为男主人更应该考虑到妻子的处境。家庭破碎后克里斯带着儿子到处寻找住所,一个收容所允许他们住一晚上,儿子克里斯托弗就问克里斯为什么妈妈会离开他们,是不是因为自己的原因,克里斯告诉儿子妈妈的离开和他并没有关系,妈妈是因为自身的原因而选择离开。克里斯的表现是对妻子和儿子的双重尊重。因为儿子是一个个体,没有必要束缚他人格的成长。而中国传统文化中母亲的离去总会让人觉得不够贤惠,不能保持家庭完整,会遭到丈夫和其他人的谴责。电影情节中克里斯曾经有一次没有找到住所,带着儿子住在地铁站的厕所里,克里斯不想让儿子失去自尊,于是向儿子说这是一个“山洞”,因为他们回到了远古恐龙时代,而克里斯托弗就这样安静地睡了。还有一处在篮球场和儿子的对话,克里斯在对话中打击了儿子在篮球上的喜爱之心,但是他马上知道了这是错误的言语。于是他对儿子说了一些意味深长的话:“你自己能不能成才绝不是别人的话或思想可以决定的,就算我是你的父亲也不能。你要相信你自己是可以的,那些自己没有能力的人才会指责别人不行。”克里斯对妻子或儿子都是抱着一种尊重的态度,而独立精神对于美国人来说很重要。而在中国,一旦孩子出现什么困难父母大多会马上出来给予帮助,他们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没有给予孩子独立的空间,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庭和谐就是指一家人互帮互助。
个人主义还包含自我奋斗的过程。电影中克里斯一直乐观、坚持面对困难。有四个画面是讲述克里斯奔跑的场景,导演的目的就是表现一种不断追求幸福的行为,在奔跑和坚持中获得幸福和成功,这种价值观在建立美国开始就已经深入人心。而中国人一向勤劳、勇敢,这和美国自我奋斗的价值观有类似之处,都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来获得更美好的生活,世界上没有徒劳无功的事情。
四、结语
电影《当幸福来敲门》实际上是讲述了一个美国梦的实现过程,这个过程中克里斯从穷困潦倒的销售员变成了金融投资家。电影中始终以基督教文化和个人意识为主线。这部电影真实展现了美国文化模式,让观众对美国主流文化价值观有了一定的认识。我们需要看到美国文化中所秉承的自由、独立的精神,在他们眼中凡事都要靠自己,并且要建立在尊重别人的前提下,而这点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集体主义恰恰相反,我们所崇尚的是互帮互助的精神。文化差异的出现使得文化价值观各有不同,这正是中西文化各自璀璨、独特的地方。
[参考文献]
[1]黄少如.《当幸福来敲门》与《男孩都想有辆车》的中西文化对比[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24(06).
[2]周彦军.解析《当幸福来敲门》中的美国文化价值观[J].语文学刊,2011(2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07-0061-02
一 课程教学宗旨和原则
1.教学宗旨
历史告诉我们,跨国文化交流自古有之。随着社会的进步,当代交流的内容日益深广、次数愈加频繁、形式更加多样。我校开设“英美文化概况”课程的宗旨正是为了顺应这个潮流,让学生们能够系统地了解英语国家各方面概况,成为能说一口流利英语,又有专业技能的优秀人才,从而抓住机遇,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在促进经济发展、世界和谐中贡献力量。
2.教学原则
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如何对待外来文化,是不假思索地全盘接受,还是取之有道呢?这就需要老师通过补充中国文化传统和当代知识来指导学生,要求他们以人为本,善待知识、明辨是非,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不片面、不孤立、发展的文化观。为此,我们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掌握好三个教学原则,即比照、尊重和反思。
(1)“比照”。“比照”是指我们学习这门课程时,不是孤立地了解几个英语国家的社会与文化情况,而是要把这些与中国的相关情况作比较,发现中西文化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同时还要发展分析归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布鲁诺将认知发展理论与课堂教学联系起来,提出“发现学习法”(discovery learning)是最佳的学习方式。发现学习就是“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逻辑思维活动去发现规则、原理,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尊重”。“尊重”即尊重自己和外来文化,应抱谦虚的态度去学习和理解不同的价值观、 传统习俗等,反对夜郎自大,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特别是对待外来文化我们应该做到友好和尊重。
400多年前,中西文化交流使者利玛窦来到中国,与上海籍士大夫徐光启合作,将西方的科学、几何、历法、天文、地理、水利等知识译介进入中国社会,为中西文化交流立下了不朽的功绩。他只身来华之初,为了更好地融入中国社会,他尊重中国习俗,削发、穿僧衣,自称僧人,并称自己的居所为“仙花寺”。后来,他随着对中国国情的逐步了解,认识到要进入中国的上层社会和得到知识分子的认可,首先要成为儒者。于是他又蓄须留发,改穿儒服,熟读、研究儒家经典,后被称为“西儒”。利玛窦之所以能够被当时的中国社会所接纳并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与他尊重中国,尊重中国文化不无关系,他努力做到了“到了中国,成为中国人”。
(3)“反思”。古人云:“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说得真的很好。无论我们学习圣贤的教诲还是其他有益的知识,最终目的是改变自己,从中找到幸福的法则。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引导学生以史为鉴,经过反思寻求真理悟出那些对自己有益的东西。
为了搭建一个能让我们莘莘学子与古今中外古圣先贤和西方伙伴进行平等对话,共同应对新世纪挑战,就要求我们的高校遵循比照、尊重和反思的教学原则,在推动东西方文化交流,增进不同种族、民族、宗教信仰群体之间的沟通和理解上起到桥梁的作用。
二 教学对象
《英美文化概况》是一门文化课,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经济、政治、教育、文学、宗教等领域作系统的了解。但是学习该课程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因此最好在大二开设这门课程。因为大二以上的学生,一般来讲能够掌握不同领域的特殊词汇,比较流畅清晰地表达个人观点。老师应该着重训练学生从不同视角来比较中西文化的异同,从而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以及对一些重要文化现象能够进行科学的分析,发表独自的见解。
三 备课和上课
我们把外研社出版的《英语文化概况》和《中国文化概况》两本书指定为上课教材,并把高教社编的《英语社会与国家文化入门》作为学生课外阅读材料,以扩充学生的知识量及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1.对“英美文化概况”的理解
教师在备课时,对“英美文化概况”这个课程题目应作如下理解:
(1)“英美”不仅指英美两国,还包括把英语作为主要官方语的国家,如澳大利亚、加拿大等50多个国家。
(2)“文化”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辞海》认为,“文化可划分为物质范畴和精神范畴,物质范畴指人类物质生活的外化及其痕迹,精神范畴指人类精神生活的外化及其痕迹。”也就是说,广义的文化是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主要指精神文明,即各种意识形态,如文学、艺术、宗教、哲学等等。从教材来看,这门课涉及广义文化,具体来讲文化由四个基本部分组成,即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和心态文化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理清线索,可以从这四个角度来分析文化的深层次含义,从而帮助学生从现象看到本质。我们旨在让学生了解西方社会的各个侧面。因此,要取文化的广义概念。
(3)“概况”即大致介绍,如果我们对英美文化仅作简单说明,充其量只能为学生提供一般的信息,加之让学生死记硬背文化常识,他们也只能把知识存储到大脑,而不会把知识转化成能力。我认为,“概”应该是点播而非传播,例如让学生变被动听课为主动探索,发现感兴趣的新鲜观点,提高其独立研究的能力。
(4)我们通过这门课程学习外来文化,其主要目的是为我服务。因此,我们要站在公正的立场,用客观的态度来审视历史上发生的重要事件,从中获得经验,汲取教训。所以我们无论是学习一个国家的历史,还是习俗宗教,都要站在人本位这个核心上,若没有早期人类的开拓和进取、勤劳与智慧,不可能有今天经济的繁荣,社会的相对安定,文化多元的局面。我们要站在一个公正的和客观的角度来审视历史上发生的事件,并对其反思与借鉴。
除此之外,本人也经常思考如何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教育性,特别是互动性。力求让学生从多维模式下主动探索中西文化异同,获得无限乐趣,而且教师也能从学生那里得到教学启示。本人认为,一堂课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和学生在课下共同准备的结果:一方面教师备课,另一方面学生温习;双方准备得越充分,课堂上知识建构就越高效,师生互动越融洽。
2.学习“英美文化”的几种方式
(1)影片介绍:英文原版电影和纪录片是西方生活的一个缩影,题材多样、内容丰富、语言鲜活,能真实地反映英美文化的内涵。于是我每学期都有选取2~3部最具代表性的影片,让学生赏析,并让其联系所学的知识讨论影片的主题或写报告,此种教学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培养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学习途径。
(2)好书推荐:我经常鼓励学生研读一两本中英文对照的国学经典,如《弟子规》《论语》《了凡四训》等。懂得做人之后,学习目的才更明确,我发现许多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都有了明显的改善。
(3)新闻播报:我要求学生平时要经常观看中英文新闻,经常关注国际局势,胸怀大局,作个头脑清醒的人,同时也在课堂上组织学生用英语播报、说新闻,以加强口语训练。
(4)口头报告:常让一名或多名学生借助多媒体,采用口头报告的形式,增加背景知识,理清课文线索,提出个人观点,也可就某些感兴趣的题目,制作PPT。这些做法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考察他们对信息的筛选、分析、联系和迁移的能力。
四 结束语
语言不仅是一门工具,还是思维的承载物。英语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语言知识层次上,贾玉新指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将成为不仅是个人而且是一个言语社团,乃至一个社会、一种文化的生存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文化课教学探索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布鲁纳.教育过程(邵瑞珍译)[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