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婴幼儿的护理方法

婴幼儿的护理方法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7 10:02:51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婴幼儿的护理方法,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婴幼儿的护理方法

篇1

婴幼儿期作为人一生中身体、头脑发育最为迅速和旺盛的时期,如果在这一时期出现营养不良状况,不仅会对智力和健康造成影响,在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影响后代[1]。所以,采取怎样的有效措施对婴幼儿的营养不良状况进行改善,在一定程度上与我国人口寿命的延长和整体素质的提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通常情况下,婴幼儿出现营养不良状况,主要与其父母的饮食习惯、营养态度、文化程度以及营养知识等有关。因此,社区儿保部门在对本社区婴幼儿营养不良状况进行全面调查之后,及时采取了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在婴幼儿营养不良状况的改善上,效果显著,先将具体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本社区在2012年3月-2013年5月期体检的93例营养不良婴幼儿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年龄0-36个月,平均年龄为(14.5±5.6)月,在93例营养不良婴幼儿中,有87例在临床诊断上为中度营养不良,有6例在临床诊断上位重度营养不良。

1.2方法

1.2.1婴幼儿营养不良状况的有效评估方法

在对社区婴幼儿进行营养状况评估时,主要将体重和身高作为判断标准,在进行具体测量时,运用统一的体重计、身高计以及量床,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1.2.2病例分组

在本组的93例营养不良婴幼儿中,87例为中度营养不良,6例为重度营养不良,在进行病例分组时,主要采取随机形式将87例中度营养不良婴幼儿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对照组31例,实验组56例,而6例重度营养不良的婴幼儿,则被全部划入实验组。

1.2.3干预护理措施和具体实施方法

在对社区营养不良婴幼儿进行护理干预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调查喂养现状。在对本社区的婴幼儿喂养现状进行调查时,主要采用填写表格的形式,调查主要包括“家长饮食习惯”和“基本情况”两部分内容,全面了解婴幼儿的喂养现状、父母文化程度以及饮食习惯等;(2)在社区进行营养知识群体性健康教育。通过多媒体设备,对两组婴幼儿家长进行营养知识教育,让家长充分认识到营养的重要性,同时,还可以通过派发宣传单的方式,帮助家长正确了解婴幼儿喂养知识,提高家长的婴幼儿喂养水平;(3)对照组婴幼儿的护理干预。儿保门诊部门应该定期对营养不良婴幼儿进行针对性治疗和基础保健;(3)实验组婴幼儿的护理干预。儿保门诊在对实验组婴幼儿进行基础护理保健的同时,还应该针对问卷调查找出的问题,将婴幼儿家长可能存在的喂养误区、不良饮食习惯以及喂养态度等找出来,有针对性的制定有效护理干预措施。其中包括:正确指导家长对家庭饮食环境进行改善、合理安排营养膳食;引导家长了解婴幼儿的进食特点,尤其需要掌握喂养固体食物、糊状食物的技巧;指导家长密切关注婴幼儿的成长变化,根据婴幼儿的成长需要,添加相应地辅食。在对家长进行营养知识群体性健康教育之后,儿保门诊部门应该组织相关的工作人员,每个月对家长进行回访一次,及时掌握婴幼儿的喂养现状,一旦发现问题,要正确指导家长不断改进。

1.2.4干预效果的评价方法

在对营养不良婴幼儿进行社区护理干预之后,一定要及时对干预效果作出正确地评价,一般来说,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需要注意:(1)评价内容和时间。干预后,对社区婴幼儿营养状况进行三个月一次的回访调查,分别测量婴幼儿的体重和身高,及时了解婴幼儿营养不良的具体改善状况;(2)干预效果基本判断标准。在测量出婴幼儿的身高和体重之后,要参照WHO的标准值进行有效判断,分为:有效(包括好转、痊愈)和无效(包括加重、不变)。

1.2.5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组间数据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

2. 结果

在本次研究中,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营养不良婴幼儿进行了护理干预,结果显示,在护理干预2-3、4-5以及6-7个月之后,状况有所改善,其中,实验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5.3%、88.2%以及91.02%,而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37.42%、59.14%以及73.28%,两组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据相关调查显示,相比较过去而言,我国婴幼儿和新生儿体格发育改善明显,但是,从当前我国婴幼儿的营养现状来看,由于很多家长缺乏健康营养知识,存在比较多的不良饮食行为、习惯以及喂养态度,从而导致我国婴幼儿营养不良的发生概率逐年上升[2],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我国人口身体素质的提高和寿命的延长。在本次研究中,对93例营养不良婴幼儿的家长饮食习惯和喂养现状进行调查之后发现,婴幼儿之所以会出现营养不良状况,主要是因为家长自身文化程度较低,没有充分认识到婴幼儿营养的重要性,不重视营养搭配。如果家长能够对婴幼儿的成长变化进行密切关注,根据婴幼儿发育的不同阶段需求,及时对营养膳食进行改善,添加正确辅食,就可以有效改善婴幼儿的营养不良现状[3]。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虽然对照组和实验组的营养不良婴幼儿基本情况相似,家长的饮食习惯和喂养现状没有存在明显的差异,但是,由于对照组的营养不良婴幼儿只给予了基本护理保健,而实验组的营养不良婴幼儿在给予基本护理保健的同时,儿保门诊部门还对家长的饮食习惯和喂养现状进行了全面调查,并且与家长一起进行分析,找出喂养误区和不正确喂养行为与态度,并且根据这些问题,有针对性的制定有效护理措施,结果显示,在护理干预2-3、4-5以及6-7个月之后,状况有所改善,其中,实验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5.3%、88.2%以及91.02%,而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37.42%、59.14%以及73.28%,两组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针对婴幼儿营养不良这一现状,对其进行全面的社区护理干预,一方面可以帮助家长改正错误的饮食习惯和喂养方式,有效改善婴幼儿营养不良状况,另一方面还能进一步提高婴幼儿的智力和身体素质,有效预防疾病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较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篇2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2014年3月期间来我院进行预防接种的婴幼儿2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00例,男54例,女46例,年龄5个月-6岁之间,平均年龄(3.23±0.58)岁。对照组100例,男52例,女48例,年龄4个月-5岁之间,平均年龄(2.87±0.63)岁。接种的疫苗有:百白破、白破.乙肝、流脑疫苗、脊髓灰质炎。两组婴幼儿在年龄、性别、接种疫苗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故相互比较具有临床意义。

1.2 方法

接种前所有让孩子均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接种前要洗澡,保持干净,以免引起接种部位感染。此外,接种不可空腹,必须要吃饱,接种前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因为饥饿或者比较疲劳时接种,容易发生晕针。接种后在医院观察半小时后再离开。需要注意的是在接种24小时内不要洗澡,不要进行剧烈运动,保持接种部位清洁,勿食刺激性东西等,以免影响接种质量。在对婴幼儿接种时要配以合理的护理措施,使接种工作顺利展开,具体措施如下: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护理干预,具体的干预内容主要包括:1、创造良好的接种环境,以此来降低婴幼儿的紧张情绪[2]。保持接种室具有适宜的温度、清新的空气,可以放置一些幼儿喜欢的玩具和书籍,或者播放一些幼儿喜欢的动画片或者儿歌,都可以缓解婴幼儿对接种过程产生的恐惧感。2、对婴幼儿的家长也实行健康教育培养,由专业的医疗人员对家长讲述有关小婴幼儿身体健康的照顾,预防疾病发生,提早接种等等相关的知识,使家长了解接种对预防小婴幼儿疾病传播的重要性,同时了解接种前后的注意事项,熟悉不同接种疫苗的作用。3、对每一个接种的婴幼儿进行详细的信息登记[3],以便日后定期与婴幼儿家长联系,了解接种后婴幼儿身体健康情况,提醒下次接种时间,再进行相关知识传授等等一系列与幼儿身体健康相关的事宜。4、患儿口服糖丸前后半小时不进食任何东西,包括水,如果婴儿是母乳喂养者,服糖丸后适当延长喂奶时间,因为母乳含天然的抗体,对活疫苗有拮抗作用,中途可进葡萄糖水或其他奶制品。5、接种百白破和白破疫苗后24小时后进行常规湿热敷5分钟,接种乙肝疫苗后也可以预防性湿热敷,接种时可让家长帮助尽量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1.3 疗效指标

对两组婴幼儿接种后产生的不良反应进行记录、比较,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发热、红肿、疼痛以及发生硬结的情况。比较两组婴幼儿采取不同方法接种后患儿家属满意度。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3.0 统计处理,测定结果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

2 结果

两组婴幼儿接种后产生不良反应情况,见表(1),通过表中数据能明显看出观察组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两组婴幼儿采取不同方法接种后患儿家属满意度,见表(2),通过表中数据能明显看出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护理干预后患儿家属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篇3

婴幼儿是对婴儿和幼儿的统称,婴儿是指0―1岁,幼儿是指1―3岁的小龄孩子。婴儿和幼儿是孩子发展的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是孩子智力和身体发展的关键时期,所以对婴幼儿的护理非常的重要。

1 婴幼儿的发育特点

婴儿是指0―1岁的孩子,婴儿阶段孩子的各方面的发育都特别的迅速。体重在1岁时基本可达到出生时的三倍[1];身长在婴儿阶段一般每月增长3―3.5厘米,一岁时可达到出生时的1.5倍左右;头围在前半年约增加8―10厘米,后半年增加2―4厘米,一岁时平均大约达到46厘米,到成年人是大约为56―58厘米;胸围在出生时比头围要小1―2厘米,到4个月末时基本相同;另外,刚出生的一段时间内,婴儿仍处于大脑的迅速发育期,脑神经细胞的数目还在继续增加。

幼儿的身长和体重与婴儿阶段相比增长速度有所减慢,但是仍稳定增长。从牙齿看骨骼的发育状况,1岁时婴儿应出6―8颗乳牙,2岁半时20颗乳牙应全部出齐,而且1岁半时幼儿颅囟都应闭合。另外,幼儿从会走、会跑、会跳开始,接触的外界环境增多。语言、记忆、思维、感情等迅速发展。开始慢慢形成自己的性格,开始有是非的认识。在幼儿阶段,孩子的语言能力与表达能力成飞跃发展,2岁开始可以说一些复杂的语言。

2 针对婴幼儿的特点,其具体护理要点概括如下

从上面介绍的婴幼儿发育情况可以看出,婴幼儿是孩子身体、智力、性格发育的非常关键的时期,所以如何合理的护理婴幼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可以想象,合理的护理婴幼儿是一个非常复杂细致的工作,要想做好必须掌握其中的要点、精髓。

2.1 合理的喂养,确保婴幼儿的生长需要 众所周知,母乳中有丰富的营养,对孩子的生长发育非常有利,所以婴幼儿应该尽可能母乳喂养,但是母乳喂养也要掌握正确的方法。首先要保持的健康、干净,喂奶前要洗手、清洗;在睡觉时不能喂食;掌握正确的喂养姿势,并经常变换姿势喂养。对于婴幼儿的喂养,除了母乳辅食也是非常重要的部分。但是辅食的添加是需要合适的时机,并要掌握正确的添加方法。给宝宝添加辅食不宜过早,小宝宝的消化系统还没有发育成熟,如果过早添加辅食会导致宝宝消化功能紊乱。给宝宝添加辅食最佳时间是宝宝三个月到六个月的时候,如果发现宝宝拒绝吃奶或者对餐桌食物感兴趣的时候就可以尝试给宝宝添加辅食了。

辅食的添加是循序渐进的,一般辅食的添加顺序按照先液体后固体,先稀后浓的原则。总之,不管是母乳还是辅食,都是为了让宝宝得到丰富的营养,可以更健康的成长。所以,对于宝宝的喂养一定要合理,掌握正确的方法,在量上不可太少,也不能太过。否则会对宝宝的身体造成不好的影响。

2.2 确保婴幼儿充足的睡眠 睡眠时婴幼儿发育的第二大食物[2]。一般婴幼儿一昼夜睡眠时间可达到18―22小时。对于正发育旺盛的婴幼儿来说,睡眠不足的危害不亚于营养不良的危害[3]。对他们来说,少睡半小时就会劳累过度。睡眠不足可影响孩子的神经系统,不利于孩子的智力、身体以及性格的成长。所以,给婴幼儿提供良好的睡眠环境,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是婴幼儿护理非常关键的部分。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不仅是可以满足孩子婴幼儿时期的睡眠需要,还可以养成孩子独立睡眠的习惯而且有利于改善孩子的情绪状态。

2.3 加强婴幼儿敏感部位的护理

(1)囟门:囟门是反应宝宝头部发育和身体健康的一个重要窗口,对周岁之内的宝宝尤其要细心观察有无异常情况,并做好相关的护理工作。囟门的清洗可以在洗澡时进行,可以用宝宝专用的洗发液,避免用力按压、挠抓,更不能用硬物划刮囟门。除了这些注意事项外,如果不慎对宝宝的囟门造成伤害或者发现宝宝囟门有异常的情况一定要及时的就医。

(2)脐带:脐带脱落的时间会因宝宝情况而不同,一般会在宝宝出生后1―2周脱落。但是在脐带脱落前一定要做好护理,防止感染。首先要保持干燥,洗澡时避免将脐带根部弄湿,如果不慎要先用棉棒擦拭干净,再进行脐带护理;第二,避免对脐带的摩擦。纸尿裤大小要合适,否则摩擦到脐带根部会导致破皮发红,甚至血。第三,每天用75%的酒精棉签擦拭两遍,早晚各一次。

综上所述,由于婴幼儿各方面还没发育完全,所以对婴幼儿的护理工作非常复杂,需要在身体、情绪、性格等各方面做好护理。所以,掌握好婴幼儿的护理要点是非常必要的,这是合理护理婴幼儿的基础。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