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婴幼儿的口腔护理

婴幼儿的口腔护理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15:05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婴幼儿的口腔护理,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篇1

中图分类号 R473.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7-0070-02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以口腔、手足等部位出现疱疹为主要临床症状的传染性疾病。该病常见于5岁以下儿童,常见传染方式是接触传染及分泌物传染[1]。该病易引发多种并发症,如脑膜炎、肺水肿等,病死率相当高,给患儿及其家庭带来极大的痛苦。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0例手足口病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精细护理,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60例手足口病患儿,男78例,女82例,年龄5个月~5岁。主要临床症状为发烧、恶心,口腔、手足均出现疱疹,疱疹内液体较少,且外周有炎症红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护理组和对照组,各80例,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口服广谱抗病毒药物和局部伤口涂抹药物等常规治疗,护理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精细护理,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1.2.1 饮食护理 护理人员对手足口病的患儿的饮食进行护理时,保证患儿有足够的饮水量,尽量避免用奶瓶等,防止病菌的再次感染。

1.2.2 皮肤护理 接触患儿的护理人员需要进行严格的消毒,避免将病菌带到其他的患者身上引起交叉感染。同时手足口病的患儿需要勤洗澡、勤换衣物,洗澡时尽量不要用肥皂、沐浴露等,也不要对皮肤上的疱疹进行揉搓,毛巾和衣服也要用纯棉材质的。对于年龄教小的患儿,及时修剪指甲,并戴棉质手套,避免抓破疱疹,引起感染[2]。

1.2.3 口腔卫生护理 护理人员要监督患儿按时用生理盐水漱口,3次/d。若患儿因口腔内疼痛拒绝漱口或者因年龄小无法漱口,可用棉签蘸取生理盐水对患儿口腔进行清洁,尤其注意对患儿口腔溃疡面的清洁护理。

1.2.4 心理护理 患手足口病的患儿因疼痛常常会拒绝吃饭和治疗,此时需要护理人员耐心的劝解和诱导,通过对患儿的心理进行诱导,减少患儿对疾病的恐惧感,减轻治疗负担。

1.3 观察指标

观察其护理结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常见并发症:发烧、头痛、颈部僵硬、烦躁、睡眠不安稳、身体偶而可发现非特异性红丘疹、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暴发性心肌炎等。

1.4 疗效评价标准

治愈:护理后一般状况好转,48 h内不流涎,可以进食,体温正常;好转:护理后一般状况好转,72 h内不流涎,可以进食,体温正常;无效:护理后72 h以上仍流涎,进食少,发热,皮疹无减少或增多,口腔疱疹破溃或合并细菌感染或是出现。总有效=治愈+好转。护理满意度采用笔者所在医院自制满意度评价量表进行评价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护理组护理总有效率、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而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手足口病是一种严重的儿童传染病,它可以通过密切接触、分泌物等途径传播,所以家长们一定要注意孩子的饮食卫生,还要定期对儿童使用的牙刷、水杯、奶瓶、毛巾等物品进行杀菌消毒或者及时更换。初期感染的手足口病病情并不严重,能够很快的痊愈,所以家长们一定要密切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一旦有类似于发烧、呕吐、起疹等症状需马上送进医院救治,避免因自身的疏忽而延误孩子的病情,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3-6]。手足口病本身并不严重,能够很快的痊愈,但由它引发的并发症像脑脊髓膜炎、脑膜炎、心肌炎等可以使患儿死亡[7-10]。所以及时将患儿送进医院治疗对患儿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对于轻度的手足口病患儿,采取常规的抗菌治疗便已经足够了,但是对于那些重度的患儿,除此之外还要密切的关注患儿温度、呼吸及各脏腑的各项指标变化,对这些重症的患儿要进行精心的治疗,避免因医护人员的处理不当给患儿及其家庭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也给自身引来医疗纠纷[11-12]。

本文研究显示精心的护理对小儿手足口病的治疗有着积极的作用,护理组从患儿的饮食、皮肤、口腔卫生及心理等方面进行着手,不仅减轻了患儿的心理和生理上的痛苦,提高了护理水准,提高了手足口病的治愈率,临床上应加大对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力度,这对患儿的恢复和痊愈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红,孙丽华.小儿手足口病口腔病变的观察与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9):1789-1790.

[2]陆春彩,陆连向.小儿手足口病护理体会[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3,35(2):259.

[3]李红.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20):141-142.

[4]江铁成,邵启国,张瑛,等.肠道病毒71型感染导致危重手足口病患儿的救治体会[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1,18(3):262-263.

[5]吴亦栋,尚世强,陈志敏,等.手足口病病原体流行特征分析及临床意义[J].中华儿科杂志,2010,48(7):535-539.

[6]饶雪梅,麦朗君,李丽华,等.更昔洛韦联合金银花颗粒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1,8(28):69-70.

[7]王凌航,陈志海,李兴旺.肠道病毒71型与其他肠道病毒所致的手足口临床特点差异研究[J].新医学,2009,40(2):87.

[8]张寿斌,廖华.深圳237例手足口病肠道病毒血清型基因及临床特征[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8,10(1):38-41.

[9]刘湘玉.120例小儿手足口病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1):356-357.

[10]刘凤贤.30例小儿手足口病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0):768-769.

篇2

婴幼儿患者因其特殊的解剖部位的缘故,常需在全麻下进行手术治疗,这给治疗带来很大困难度1。2008年1月—2012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对76例患儿进行全身麻醉,并在围手术期给予有效的,优质的护理,其效果满意,现将护理措施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2008年1月—2012年2月在我院行颌面部各种外科手术治疗的76例婴幼儿中,男性40例,女性36例,年龄3月—14岁。其中>1岁者9例,1—3岁者36例,4—14岁者31例。唇裂整复术26例,腭裂整复术19例,先天性面横裂修复术7例,颌部肿物切除术5例,血管瘤切除术5例,先天性斜颈4例,面部狗咬伤10例。

2 护理措施

2.1 术前护理

2.1.1 入院评估 住院后应首先对其各项情况有所了解,和患儿家长进行沟通,全面了解其具体情况。此时患儿家长易于紧张,想表达清楚,但有不知从哪方面说起,故可给予适当引导。护理人员应该对各项资料都进行详细了解,并对患儿疾病进行初步的解释说明,让家长了解治疗的相关知识。

2.1.2 适应环境 住院后应让其尽快地适应病房的各项环境,家长可带领患儿进行熟悉,手术之前应做好各项辅助检查,如患儿为哺乳期患儿应先改变其喂养方式,改用汤勺喂养,为术后恢复做好准备工作。

2.1.3 术前禁食禁水 向患儿家长耐心解释术前禁食禁水的目的,让家长督促患儿执行。明确告诉家长手术结束后会转至ICU待患儿完全清醒后专人护送回病房,以消除家长紧张焦虑情绪。

2.2 麻醉恢复期观察护理

2.2.1 病情观察护理 全麻术后患儿去枕平卧,头偏向健侧,有利于吸痰及分泌物流出,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并密切监测心电图、呼吸、血氧饱和度、体温,详细记录各项参数。患儿面对陌生的环境、术后疼痛、恐惧出现躁动、哭闹,护理人员要用约束带固定制动,以防坠床、注射针头脱出等情况发生。

2.2.2 保持输液通畅,注意水电解质平衡 根据患儿心率、血压、尿量、各种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患儿体重计算输液量。

2.2.3 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低氧血症 患儿受物及手术区域的影响,气体交换障碍,术后患儿易发生低氧血症,故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以便及时发现和治疗低氧血症。

2.2.4 观察术后出血 颌面血运丰富,术后较易出血。常在术后6h内出血,此时患儿麻醉尚未完全清醒,很容易误吸引起意外。

2.3 术后护理 患儿术毕全麻清醒后自ICU转回病室,护士安置好患儿卧位,测量体温、脉搏、呼吸及检查呼吸道是否畅通等。

2.3.1 加强呼吸道护理 颌面术后患者鼻腔粘膜水肿、渗血,使鼻腔气道变小、通气不畅。上颌、下颌间弹性牵引影响口内分泌物的吸收2。全麻术后患者舌后坠或者气管插管损伤、刺激呼吸道黏膜致气道梗阻。护理人员要及时、彻底地吸出口鼻内分泌物。让患者头偏向一侧,待患者清醒后,将床头抬高30°,以促进头颈部静脉回流,减轻肿胀,可防止口内分泌物误吸。密切观察病情并能独立完成各种监护、抢救仪器的使用操作。

2.3.2 加强口腔护理,预防口腔感染 患者术后易于出现口腔部位的感染并发症,其会加重患者疾病,给患者饮食造成很大影响,故应积极预防此并发症的发生,注意口腔中不可有食物残渣、血痂、分泌物等在口腔内堆积,影响伤口的正常愈合3,故给予其进行口腔方面的护理措施非常关键。患者手术治疗后24h可进行口腔护理,一般采用50ml注射器抽取生理盐水经磨牙间隙间的软管以流入的方式将盐水注入口内,用吸引器在另一侧吸出盐水。操作时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口腔。

2.3.3 饮食护理 颌面外科术后,患者多会因为疼痛等因素而无法饮食,但患者又急需营养恢复,故应多给予其高营养的食物,可给予流食饮食。并应注意遵循少量多餐的饮食原则。婴儿胃管第一次注入量不宜过快,量不宜过多。不可因为速度太快而出现不良反应。

3 结 果

对76例婴幼儿行颌面外科手术全麻围手术期通过密切观察,精心护理后,所有患儿均顺利出院,无并发症发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美的要求不断提高,要求做颌面部修补或整形手术的患者越来越多。对于颌面部外科手术治疗的婴幼儿来说,手术治疗是重点,而全麻围手术期的优质护理更是取得治疗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婴幼儿;碳酸氢钠溶液;鹅口疮;患儿;治疗;效果观察

鹅口疮是因白色念珠菌感染所患的念珠菌性口炎,主要是急性假膜型念珠菌口炎,损害的临床表现为凝乳状的假膜,有“雪口”病之称。据有关资料显示,该病多发于婴幼儿,由于婴幼儿的机体发育尚未完善,自身免疫力低下,一旦条件适合很容易感染鹅口疮。近年来,念珠菌的抗药性增强,有逐渐增多的趋势,然而大量使用抗生素或激素类药物对婴幼儿的身体损伤较大,为此作者利用2.5%碳酸氢钠溶液洗涤口腔的方法治疗婴幼儿鹅口疮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一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11年3月至2011年5月我院共收治鹅口疮患儿60例,其中男21例,女39例,年龄0-3岁。

方法:用2.5%碳酸氢钠溶液轻轻擦洗患儿口腔,每3小时一次,晚上休息不擦洗。治疗时间5天。治疗期间未用其他药物。

观察指标:口腔黏膜充血水肿、散在的凝乳状斑点、白色片状假膜、发热。依据体征以0、1、2、3四个等级评价病变的程度(3级:白色片状假膜和发热;2级:白色片状假膜;1级:散在的凝乳状斑点;0级:粘膜充血水肿)。在治疗前以及治疗的第5天末对病变体征进行评价。明显有效:下降三个等级,病变体征好转≥75%;中度有效:下降俩个等级,病变体征好转≥50%;轻度有效:下降一个等级,病变体征好转≥25%;无效:病变体征无好转或加重。

二 结果

用2.5%碳酸氢钠溶液擦洗口腔后,60例鹅口疮患者病变体征好转,情况统计如下:口腔粘膜充血水肿60例,明显有效40例,中度有效9例,轻度有效9例,无效2例,好转率96.67%。散在的凝乳状斑点60例,明显有效50例,中度有效5例,轻度有效5例,无效0例,好转率100%。白色片状假膜49例,明显有效40例,中度有效6例,轻度有效3例,无效1例,好转率97.96%。白色片状假膜和发热30例,明显有效26例,中度有效1例,轻度有效3例,无效1例,好转率96.67%。

三 讨论

鹅口疮是因白色念珠菌感染所患的念珠菌性口炎。所谓白色念珠菌(Monilia albican)是一种感染性极强的真菌,它可以侵犯人体的多个部位。在正常人体中白色念珠菌的含量极少,一般不会引发疾病,但当人的免疫力低下或失去免疫力时,失去对该致病菌制约作用,它就会大量繁殖而致病。婴幼儿鹅口疮是白色念珠菌感染最常见的病症,由于婴幼儿机体发育尚未完善,口腔内菌群受外界环境或抗性素类药物刺激时,很容易使白色念珠菌大量繁殖而产生鹅口疮。

鹅口疮可发生于口腔的任何部位,以口底、软腭、颊、舌等处多见。婴幼儿鹅口疮发病初期,口腔粘膜会出现乳白色微高起斑块,而这些白色的斑块不易用纱布或棉签擦掉。如果仔细观察可发现宝宝在进食时会有痛苦的表情,严重时痛感表现更加明显,啼哭不止,哺乳困难,甚至一些宝宝的体温还会轻度上升。鹅口疮还会扩散至牙龈、扁桃体、咽部、食道等位置,会使宝宝吞咽困难,并发各类支气管或肺部疾病,更为严重的可致败血症。其实,鹅口疮并非什么可怕的感染性疾病,只要在发病初期进行适当的治疗,是完全可以治愈的。因此,家长如发现宝宝有类似鹅口疮的初期症状,应立即到医院治疗,以免病情恶化,“亡羊补牢”。

婴幼儿感染鹅口疮的原因:(1)在给宝宝喂奶时,很容易出现溢奶现象,此时家长用纱布蘸水去擦宝宝的口颊内或舌上残留的奶块,很容易损伤宝宝的口腔黏膜导致感染;(2)婴幼儿的免疫抵抗力弱,同时口腔自洁能力差,很容易使潜伏于口腔内的白色念珠菌大量繁殖而致病;(3)口腔内的生物菌群有10多种,它们之间形成了相互制约的平衡关系,一旦受到抗生素类药物的刺激,菌群平衡就会被打破,此时革兰阴性和能合成维成素B族的细菌生长受阻,而白色念珠菌则活跃起来;(4)有关研究资料显示,如果婴幼儿口腔pH长期低于正常水平,对白色念珠菌的生长极为有利。

综上所述,鹅口疮是一种常见的,必须引起重视的感染性疾病,一旦发生感染,再想办法去补救,就会使治疗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为此,应时常监测婴幼儿的口腔PH值,一旦低于正常水平就应当引起重视,以防此环境下促使白色念珠菌滋生。作者对60例患儿进行了回顾性的临床观察,认为使用2.5%碳酸氢钠溶液治疗鹅口疮效果非常明显。原因在于碳酸氢钠呈弱碱性,可溶解粘蛋白,清除有机物,还可改变微生物地酸性环境而抑菌。同时,应注意碳酸氢钠不宜食用,容易使患儿产生代谢性碱中毒,作者使用2.5%碳酸氢钠溶液擦试口腔,吸收量轻微,不会产生碱中毒现象。实验的好转率为96.67%,虽然结果喜人,但仍然不是100%,因此对白色念珠菌的抑菌率和最佳有效浓度仍待进一步研究。此法优点在于用药简便经济,易于观察疗效,适用农村群众,值得临床推广。

目前,婴幼儿病房抗生素使用率仍非常高,存在相当一部分的预防用药,甚至有少数既无治疗也无预防指征的用药。因此,严格掌握指征,减少和避免无指征及多联合用药,规范使用抗生素是每个儿科医生抗感染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 王维恒.孩子得了鹅口疮怎么办[J].中华养生保健,2011,(03).

[2] 庞雪晶,江茹,蔡绍富.婴儿鹅口疮145例临床分析[J]医学文选,2003,(04).

[3] 口咽部鹅口疮与多种微生物有关[J].中国社区医师,1986,(04).

[4] 焦吉芝,谭淑荣.口腔酸碱度与口腔护理[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1986,(06).

[5] 郑肇敏,张雪岚,周坤,刘瑞英.碳酸氢钠清洗口腔预防鹅口疮的临床观察[J]现代护理,2005,(0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