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意义

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意义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7 10:03:01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意义,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意义

篇1

中图分类号:J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1-0147-01

导演是在舞台表演、制作戏剧或者影视片的过程中,组织与指导演出工作者的人,是通过演员来对自己思想进行表达的人。作为各种艺术元素的综合者,导演对剧组之内的创作人员、技术人员与演出人员进行有效的组织,让他们发挥出自己的才能,让众人的创造性劳动能够有效的融为一体,导演就好比是军队中的最高指挥者。作为一个演员,要想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导演,其所需要付出的努力是巨大的,文中主要就演员如何转化导演进行探讨。

一、对知识的积累与文化修养的提高

作为一个演员,要成长为导演,有其先天的优势,那就是对于基层的工作、演员的想法以及演员如何去表达导演的想法有更加深刻的体会,能够在工作的过程中进行换位思考,对于导演的业务有一定的了解。然而光有这些还不足以成为一个合格导演。演员要做的不仅仅是要精通导演的业务,要转化为导演,就必须要能够对所制作出来的作品的成败与艺术质量负担起重大的责任,这是演员在成长为导演的过程中必须要清楚的认识到的。在作品创作过程中,导演是总管艺术创作的负责人与领导者,掌握着艺术的指挥权。为此,演员就必须要进行知识的积累,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演员要想成为导演,就要既精于本行,又能给对艺术的的本性进行了解;又要做到博学多识,对各门艺术的原理与规律进行熟悉,同时还必须要对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进行学习,对自己的视野进行开阔,拓展自身的知识面。

二、提高自身的悟性

艺术的唯一源泉是来源于生活,对于生活本质的深刻认识与理解是艺术作品创作成功的关键所在。而悟性就是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因此对于社会的独到见解与对新生事物的敏锐洞察力,对社会和人生的感悟的理性认识与分析成为了衡量一个导演的重要标准。而演员要想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导演,就必须要注重对自身悟性的培养,注重对生活、社会以及人生的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其作品中融入独到的见解并获取他人的认同,而不能一味心思的去追求直觉和灵感,直觉与灵感固然较为重要,但是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只有悟性才能通过不断的积累和思考而得到改善。无论是哪一种需要导演的文艺工作,这些文艺工作的水平就是导演自身思想水平的真实反映。而作为一个演员,在其平时的演出中就是对导演的思想进行展示、对剧本进行阐述的过程,为此演员需要清除的认识到只有自己的思想水平得到改善,才能够在导演的角色上有自己的特色。演员要提高自己对于事物的分析、判断以及综合能力,就应该注重理论修养,加强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以后,很多人都对政治理论的学习失去了兴趣,这种风气的影响相当的深。但是即使不从事理论研究工作,也应该要对相应的知识进行一定程度上的了解,特别是希望成为导演的演员,因为这是立身做人的根本所在。有很多的知识都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过时,即使是导演相关的各种理论知识也是如此,但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却是不会过时的,而这些是很多导演都会去学习追求的,就不要说希望成为导演的演员。相反,作为希望成为导演的演员还应该更加注重对这些知识的学习。

三、学会利用自身的优势

演员要成长为导演,就要学会积极的利用自身在演员时所积攒起来的优势,而且其中很多优势都是新人导演所无法企及的。我们不难发现从演员出身的导演往往更加善于将自己的特长发挥到其艺术作品中去,有时候演员要在很多的陌生人面前进行一些表演,这样即使是一些具有丰富经验的演员在某些时候也容易产生焦虑。这种时候就需要导演来对演员们的不安心情和焦虑进行缓解。而演员成长为导演前自身的演员经历,对演员在表演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与心理问题都能够有一个良好的认识。为此,在成为导演前,演员就需要针对这些情况来有针对性的学习解决这些问题的知识。可以说和导演专业毕业的导演相比,演员成长起来的导演就是足够的了解和熟悉演员在表演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而演员也应该利用好这种优势。

总之,要从一个演员成长为导演,一定会有许多的困难,只有坚定了一个“导演之心”,才可能在这条路上走到最后。面对困难要迎难而上,丰富自身的知识、提高自身的修养、开拓自己的眼界,同时还需要积极地的利用自己作为演员时所积累丰富的舞台经验,这样才能够走得更远。

篇2

1、水利工程规划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在以往的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部分地域的基础设施较少,难以满足当地的实际水力资源需求。同时存在着随意建设,边建设边规划的现象,很难将分布的工程统一起来进行利用。目前,我国水利工程规划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1初期规划方案论证不足

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是水利工程建设的基础,是协调设计方案和工程技术及经济要素的重要步骤。合理的工程规划方案应该包括工程选址、工程建筑物结构设计、工程的总体布置情况等内容,并从经济效益、环境影响、工程施工工期、工程总投资、竣工运行条件等诸多角度和量化指标对各个工程建设整体方案进行对比分析,最终选出最佳方案。现阶段,水利工程规划方案,没有注重量化的数据分析,常以经验进行选择,论证工作进行得不够深入。对于工程建设与区域经济的结合程度、工程客体结构质量需求等要求的考察不够具体,很难避免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投资过大超预算、结构设计存在缺陷等问题。

1.2工程规划评价标准模糊

当前建设的大中型水利工程,由于其工程规模和整体投入较大,所谓更加强调工程规划中的评价标准。然而在水利工程建设的时候,一些规划设计人员认为这些工程规模很小,只要保证其建设过程中的安全和竣工后的质量即可,进行高标准的经济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是多此一举,所以忽略了评价工作的深度,制定的标准也较为模糊。其实工程建设不分大小,水利工程的规划也要进行全面的评价,在综合环境、经济、技术等多方面考虑的基础上,明确工程的可行性,并将最终结果在水利工程中进行汇总。

1.3工程规模划分缺乏科学合理性

作为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依据,水利工程等级划分尤为重要,其决定了工程实际规模和工程投资情况,对于规划设计有着重要的影响。不进行科学的等级划分很难保证规划工作的合理可行,从而出现因为水利工程等级划分过高造成了工程建设人力物力超标准投入,这些投入超出了水利工程的实际需要,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或者是因为工程等级划分过低导致水利工程质量无法承担实际使用需求。因此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引入水文资料、预期目标、预期效益等参考标准,依据抗洪等级、工程级别等等要求进行工程的规划。表l为水利工程项目规模划分表。

表1水利工程项目规模划分表

1.4工程设计图纸缺乏严谨性

地形图与实际不符。部分项目设计为节省开支,不进行勘测,没有实测地形图或在以往几年前的地形图上设计,造成与实际情况不符,致使工期拖延或投资超预算。图纸不全,尺寸标注不完整。有些设计细部图不全,一些特征点无剖面图或尺寸标注不完整,给工程量计算和施工都造成困难。图纸与文字说明不符。部分设计因制图人与报告编制人不同又缺乏必要的沟通,造成图纸与报告中的表格或说明不符的现象。之后无法达到预期的设计目标。

2、水利工程在规划和设计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2.1水利工程引水流量规划

水利工程的规模小,分布又不集中,而且相关的资料少之又少。这些都对水利工程的规划和设计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因此有必要在规划和设计时引进引水流量设计。引水流量设计Q的公式是:

2.2水利工程供水能力规划

作为水利工程的规划的重要指标,供水能力和当地的自然条件息息相关。供水能力水平的确定应该同当地水资源拥有率相关,也和当地农业生产、作物特征相关。比如:小麦的地下水位一般在1.0~1.5m。大豆一般在地下0.3m左右。地下水位的确定不仅和作物的种类有关,更和作物拔节前后、开花前后有很大的关系。因此要因地制宜,从实际情况出发。

2.3根据实际环境进行规划

在进行水利工程的规划时,对当地地形以及村庄布置格局进行分析,科学设计规划可能涉及的当地渠、田、林、桥涵、路等原有区域设施进行合理的设计和规划。在进行农田区域明渠自流灌溉的规划时,引水渠的位置越高,灌溉的面积越大,因此尽量将引水渠设置在高处。梁道则要避开农田,并采取经济性更高的土渠。对少数影响农业生产较大的排水沟,可以采取浆砌石渠,并且建立跌水和陡坡避免渠底受到冲刷,减少两侧岸塌掉现象的产生。另外,进行防护林规划时,要依据排渠沟进行布设。

3、结语

作为我国城乡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水利工程的建设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重点。作为整个水利工程系统的组成部分,水利工程在县乡地区的农田耕地灌溉等方面的作用极为显著。作为决定工程建设质量和使用功能的重要决定因素,水利工程的规划问题是当前行业内普遍关注的要点问题。在工业园区规划建设过程中,尤其更要重视水资源、水环境论证工作,应该妥善处理有限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利用的双赢,同时促进生态环境改善。因此,对于以往这些规划工作中的问题要尽早发现,有针对性地及时处理,进一步发挥这些水利工程的实效,促进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

篇3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形成的区域差异、城乡差距在逐渐扩大。近几年来,城乡一体化思想正在逐渐受到重视,不仅是观念上的转变,也是政策措施的转变,对我国的城镇化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1]。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步伐,带动区域经济增长,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对实现我国整体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有重要意义,所以通过对目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分析,把握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方向,提出几点合理的发展策略。

1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问题分析

1.1自然村落布局分散,城乡工作难以开展

我国各地区在自然环境、文化构成、风土人情等方面差异比较明显,造成部分地区农村自然村落数量庞大、布局分散,使得城乡发展难以规划,影响了城乡一体化工作的发展。分散的村落浪费了大量的土地资源,也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阻碍了农村城镇化进程,也给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带来了一定难度。近两年来,随着经济和交通的发展,村与村的距离正在缩小,但由于各村镇行政分割,在村镇基础建设和公共设施建设上难以共建共享,也给新农村建设发展带来了影响。

1.2村镇基础设施薄弱,城乡一体化交流不畅

我国村镇基础建设和公共设施建设比较薄弱,最明显的就是交通道路不畅。很多地区的道路建设落后,质量偏低,路面破损速度快,公路改造和维修不到位;农村基础公共设施的不健全,部分村落的排水系统、排污系统、垃圾处理系统等公共基础设施比较匮乏,造成新农村建设质量偏低;代表信息时代的互联网,在有些地区还尚未普及,不利于城乡信息交流,给农村和外界交流带来了极大的不便,难以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有序发展。

1.3城镇建设缺乏合理规划,资源浪费严重

很多地区富裕起来的农民建房热情高,胡乱划分土地进行建房,导致布局整体缺乏规划,村容村貌问题严重,部分农村宅基地审批环节不当,造成楼房建设用地的随意性,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上缺乏管理和规划,出现农民个人用地和公共设施建设用地的矛盾性;垃圾处理、排污系统等公共设施无人问津,垃圾污染、土地滥用、不完善的道路建设,存在着大量的落后局面。加之农民缺乏现代化意识,不懂得资源的合理利用,造成土壤污染严重和土地资源浪费,很多地区还出现了因小企业发展带来了水资源污染和破坏问题,加剧了大气污染和水污染,很多不利于新农村建设的问题正在发生甚至恶化。

2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下新农村建设的合理路径

实现城乡一体化对城乡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区域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通过技术、资金、资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流动,城乡结合相互发展,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的协调发展[2]。

2.1大力发展农村城市化

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步伐,首先就是要大力发展农村城市化。首先,针对农村城市化地域差异进行区别对待,走具有地域特色的农村发展道路。由于我国农村各地自然条件不均衡、经济发展不平衡,发展农村城市化就要针对这二者的不同找出不平衡原因,并进行特别指导,建设特色新农村。其次,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只有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才能为建设新农村奠定经济条件基础,走向新的发展道路。最后,挖掘本地区特色经济产业,大力发展支柱产业,以点带面的发展农村经济。

2.2建立健全农村基础设施

新农村建设的实质是更新农民思想观念,从基本层次上维护农民的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引导其自主发展,防止农民被边缘化。所以农村基础建设和公共设施建设式是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关系着新农村建设的质量。这就要求建立农村基础建设管理机制,基于农村服务发展农村经济,大力发展农村道路建设、公共设施服务系统建设,加强城乡交流。按照城乡一体化的原则构建联系中心和各村落的干线公路,并对公路进行周期性的维护和改造;完成村落之间的电讯和互联网覆盖,为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条件基础,彻底扭转农村交通不便、交流不便的局面。

2.3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小城镇是城市化进程的关键过程,在农村城市化发展中的作用也也越来越大,充分发挥小城镇的经济发展作用,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小城镇在经济发展上有着辐射作用,对小城镇周围的农村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通过小城镇的建设,给农村区域发展提供一个合适的着力点。发挥小城镇的经济辐射作用,以它贴近农业、根植农村、服务农民的特点,带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为新农村建设发展找到新路径。

2.4引进多元化投资机制,发展农村经济

新农村建设中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就是资金引进不到位,通过多元化投资机制的建立,有力的突破农村城市化过程中经济建设的资金限制。在新农村建设中,形成国家投资、地方政府投资、个人投资和引进投资多种资金投入格局,极大的改变农村建设的内需不足问题。合理的利用引进的资金发展农村经济,改革农村原有产业的运行模式,并逐步的创新农村产业发展新道路,提高资金的有效性,让农民获益。

3结语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关系着国计民生的系统工程,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3]。重视城乡一体化发展、关注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进程,让更多处在现代化边缘的弱势群体感受到现代化、信息化的优越性,逐步提高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刘文琦 单位:山西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