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城乡经济差距

城乡经济差距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10:31:09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城乡经济差距,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篇1

       目前,对于我国的经济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已基本达成共识。李实等(2004,2007)利用泰尔指数将全国的个人收入差距分解为城镇内部、农村内部和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三部分,计算出三种差距对全国的差距贡献率,结果显示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对全国总体收入差距贡献率从36%提高到43%,这说明了城乡之间收入差距过大是全国收入差距过大的主要原因。对于城乡收入差距对经济影响的已有分析主要集中在消费结构上,认为城市居民消费趋于饱和,而农村消费结构升级较慢,农村消费占总消费比相对较低,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国经济增长动力主要靠出口和投资,因农村消费不足带来的内需不足将影响到经济的持续平稳增长。而关于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对我国的产业结构之间关系做出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并不多。城乡间的收入差距拉大将对产业结构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本文将视角集中于产业结构的市场需求与供给变动两方面,以分析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对产业结构变动的效应。

        1城乡收入差距通过市场需求对产业结构变动产生影响

        产业结构是指整个国民经济中全部经济资源在各产业的配置结构。本文中的产业结构不仅包括对第一、二、三产业的分类,还涉及到三大产业内部各行业和行业内部各层级及其之间的关系。正常的产业结构变动一般表现为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升级有两方面的含义:

        ①指一国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各个产业部门所表现变动趋势:第一产业的份额显著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显著上升,第三产业也略有上升,即三大产业比重次序的调整,其衡量指标一般是第二产业或第三产业的比重占gdp的比重;

        ②指发生在三大产业部门内部的产业由低级到高级、劳动生产率由低趋高、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以及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与技术密集型的发展变化过程。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市场的需求条件和供给条件的变动、国际市场供给条件以及经济政策引起的变动,收入分配结构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收入分配结构决定消费结构。当收入水平较低时,可支配收入较低,于是有限的收入将优先用于满足最基本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收入水平提高后用于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比例将逐渐下降,更多的收入将投向于更高层次的消费。消费结构将由购买食品衣服为主转向购买电视机、音响、洗衣机等耐用消费品以及娱乐社交。在一个存在相对合理收入差距的社会里,会形成多层次的消费需求,低、中、高级消费品均有相应合理的需求结构。但若是收入差距过大,如murphy(1989)在分析收入分配与工农业发展的关系时所指出,富人有足够的收入购买进口奢侈品和手工品,穷人则局限于解决温饱问题,财富过于集中在少数富人手中,而中产阶级比重较小,会导致国内工业产品的需求不足。城市与农村的消费断层将会导致相应的商品供给部门发展不均衡。

        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投资结构必然与需求结构相一致,而市场需求结构又取决于人们的收入分配结构。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城市居民拥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也拥有更为有利的生产条件。城市居民更大的消费能力必然引导投资和其他经济资源流入那些以满足城市居民消费需求为主的生产部门和相关服务部门。充裕的资源使得这些行业快速发展,而为农村消费者提品和提供服务的行业因投资不足,需求不足而不断萎缩。

        具体说来,收入差距通过投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投资在各个产业间的分布和比例不同,各产业的发展速度也就会不同,导致产业结构的变动;投资结构作为资产增量可使产业结构存量的变动,引起产业间规模比例的变化;不同的投资方向形成不同的生产资料需求,从而引起生产资料产业构成的变动。城市居民消费所占比重大,致使更多的投资服务于城市,家电行业,通讯电子类行业等等均倾向于城市居民,且这些行业发展建设都比较快,而合适于农村的消费品和服务则极少。收入消费结构直接影响影响消费资料产业部门的发展,也间接影响为消费资料产业提供生产资料的生产部门的发展,从而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动。城乡收入差距过大间接导致产业结构的相对不合理发展,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就难以为继。

        2城乡收入差距通过市场供给对产业结构变动产生影响

        在市场经济中,收入分配形式多元化,不同的生产要素要求同投入所创造的产出相对应的收入。已存在的收入差距会影响生产要素流动方向,从而影响各产业的要素供给数量与质量。要素供给的数量与质量不同又会对各个行业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

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一个过程。这种要素流动减少了原来农业领域的闲置劳动力,提高人均耕地面积以及劳动生产率,同时也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调整了三大产业间劳动力占有比例关系。城市相对于农村的高工资是吸引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原因,而城乡收入差距的拉大则给相对理性的人们提供了一个更为强烈的流动信号。于是拥有一技之长、高学历和较高文化素养的高质量劳动力聚集在城市,促使城市高精尖产业得以发展。城市的迅速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年轻力壮的普通劳动力,劳动力资源供给充裕,则对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于是资金流向该产业,该产业能够迅速发展。但须注意的是因普通劳动力供给充足导致劳动力市场一直为买方市场,企业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获得相对廉价的劳动力,劳动力资源的充裕供给使企业缺乏提高效率改进的动力,没有足够的动力改进机械装备生产以替代劳动力生产。

        而对于农村的发展则是另一番情形,虽然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缓解了农村紧张的人多地少的矛盾,但是流动的都是年轻力壮的劳动力,于是出现农村发展所必须的劳动力也可能出现短缺,农村发展所需要的技术管理等人才也严重缺乏,这严重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产品生产和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农村居民收入也无法持续提升,城市收入差距扩大,人力资源与普通劳动力资源往城市流动的速度随之加快。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拉大,从劳动力的层面上看,是劳动力在三大产业中的比例趋于协调,但三大产业内部的生产率、产业附加值率和实际发展速度却是不平衡的。

        资金供给状况也将影响到产业结构。可供农村投资的资金一般取决于农村的储蓄,而储蓄受限于收入水平。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无法得到较大幅度的持续增长使得储蓄偏低,又由于工农业产品的价格差价使得农村自我积累能力低下。加上邮政储蓄的只存不贷模式、国有银行多存少贷惜贷致使原本不多的资金流向城市,农村发展所需资金相对稀缺,且获取成本相对较高,于是农村经济发展遇到资金障碍。与农村相比,城市资金供给充裕,资金的使用成本下降,有利于资金流向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推动产业的演化与发展。资金供给的差异使得城乡各行业各产业发展不均衡。

        3 城乡收入差距对产业结构升级产生影响

        前面已经讨论过在市场经济中城乡收入差距将促使资源流向为城市居民提品或服务的部门。部分产业在充裕的人力、资金等资源供给和较大的需求刺激下,能够得到较快的升级,采用新技术,实现产品的多样化。但仅仅在一个城市经济圈里,对某一产品的消费将会趋于饱和,而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偏低,其消费结构难以转移和升级,于是为城市居民提供的消费品与服务无法在农村大范围扩散。

        根据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在产品的成长期,城市居民是其主要的消费对象,一般的产品研发设计也是主要是针对城市消费居民。从成长期过渡到成熟期的过程中,企业扩大生产,可获得规模报酬递增的效应,前期投入费用下降,产品价格下降,消费群体逐渐由城市居民转移到农村居民。在有效需求的推动下,企业可以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批量生产,降低生产成本,从而进一步扩大农村市场,实现规模经济的良性发展。同时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也逐步上升。在收入差距比较合理的社会里,消费需求的结构也比较合理,产业的升级表现得较为平稳顺畅。产品的扩散过程需要大量的有效需求拉动,而在像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比较大,城市居民升级换代下来的消费品,农村居民仍无力购买,需求链发生断裂,产业的转换升级就不顺畅。

        产品顺利进入农村市场,亦使得企业能及时回笼资金,从而有足够的动力和资金开始下一轮的技术创新,产品的升级换代速度加快,相对于服务业也是如此。产品消费市场平稳转移可促进新技术的普及和升级,但若为城市居民提供消费品和服务难以难于在农村较大范围内得到消费,这些新技术的普及和升级便会受阻。

        多年来工业经济的高速发展积累了大量的生产能力,一方面,大量消费品及生产资料是农村居民所需要的却无能力购买,另一方面,城市市场却已相对饱和,使得工业生产能力与市场消化能力相比,形成严重相对过剩。工业经济产能的相对过剩使整体经济面临通货紧缩的压力,这不利于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成长。

        4结语

        有以上的分析可知,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对我国产业结构变动产生重要的影响,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都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影响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因此,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非常有必要的。虽然目前为刺激内需而采取鼓励家电下乡等措施,这些只是治标不治本,根本还在于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

篇2

一、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现状 

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是影响中国贫富差距的主要方面,是决定整体收入差距第一位的因素,根据以往学者的研究,其贡献度在 60%左右。中国贫富差距的实质是城乡差距,由于城乡居民收入分配格局的不断变化和收入渠道的不断拓宽,城乡居民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富者越富,贫者越贫,收入分配的集中度越来越高,社会财富逐渐向少数人集中。据有关资料统计,从1990年至2007年,城乡居民平均收入的绝对数差额是逐年扩大,从823.9元增长到9645.4元。而城乡居民平均收入比例,从1990年至1994年逐渐扩大;1994年至2000年又有虽小;2000年至今差距快速扩大。总体来看,城乡居民平均收入差距是扩大的,从90年的2.2倍扩大到07年的3.32倍,而今年来差距扩大的速度有所增长,且今后短期趋势也是逐步扩大的。 

二、城乡收入差距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一)长期影响 

城乡收入差距对农村的劳动力投入和固定资产投资都有显著的滞后影响。具体分析如下: 

(1)城乡收入差距与城镇劳动力投入增长率具有滞后的二次函数关系。根据相关回归方程得知[2],随着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农村劳动力投入增长率的反应会滞后一期,且在长期中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而且城乡人均收入比例为3时是城镇劳动力增长率由下降到上升的一个转折点。 

(2)城乡收入差距与城镇固定资产投入增长率有滞后一期的线性关系。根据相关回归方程得知,随着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增加。 

(二)短期影响 

根据相关回归方程得知[2],城乡收入差距和农村的劳动力投入增长率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都有没有显著的影响,主要是受系统本身的调节作用的影响。 

三、回归结果的经济意义分析 

城乡收入差距对城镇劳动力投入增量的影响是,先负面后正面。在城乡收入比例为3时是一个转折点。也就是超过3的时候,城乡收入差距越大,城镇劳动力投入的越多,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增长。而这种影响在短期和长期中都是明显的。这种影响在经济学意义上也是可以理解的,只有城乡收入差距达到一定程度后,农村的劳动力才会向城市转移,从而城镇的就业人数增长率才会增加。 

城乡收入差距对城镇劳动力投入增量的影响是正面的,城乡收入差距的增大会增加城镇的固定资产投资,从而资本的投入量也就增加,有利于城镇经济的发展。但这种影响是在长期中反映出来的,短期内并不显著。 

城乡收入差距对农村劳动力投入增量的影响是,先负面后正面。而且对农村的影响要滞后一期。而且这种影响的转折点也是城乡收入比例为3的点。说明,超过比例为3时,城乡收入差距对农村劳动力的投入增量也是有正面的作用,只不过是滞后的影响,可以看出,农村劳动力投入增量是由城镇经济发展来带动的。而可决系数为0.48,表明城乡收入差距对农村劳动力投入增量只是有一定影响,这种影响在短期内不显著,长期内才有作用。 

城乡收入差距对农村固定资产投入增量的影响是正面的,但影响仍然是滞后一期的,而且是在长期内显著,短期内部显著。 

四、结束语 

(一)结论 

综合劳动力投入和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的影响,结合城乡收入差距对城乡经济的不同影响,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城乡收入比例超过3的时候,对城镇的经济发展长期影响又着促进的作用。而这种促进作用,是由于城乡收入比例扩大到一定程度时,会是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同时资本的投入也向城镇转移。 

城乡收入比例超过3的时候,对农村的经济发展长期影响也有相应又着促进的作用。但是促进作用会滞后于其对城镇的影响,促进效果也小于对城镇的影响,而且由城乡收入差距因素引起投资增长的效果优于引起劳动力投入的增长,进一步说,该因素主要通过影响投资来影响农村经济。由于是滞后的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是由城镇带动的。 

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会在绝对数上促进城镇和农村的各自发展,但是在相对数上也会反过来又拉大城乡经济的差距,使城乡的贫富差距扩大。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有着自我维持的效应。 

(二)分析的局限性 

本文没有考虑技术因素对经济的影响,单单从劳动力投入和资本投入的因素考虑。 

分析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时,仅仅是从经济量的角度考虑,而没有顾及社会的发展均衡和公平的因素,以及城乡发展不平衡后会带来的综合复杂的社会影响。 

(三)政策意义 

1、对“先富带动后富”的检验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改变了基本经济发展策略,由计划经济时期的简单的平均主义、平衡发展的思路,转变为采用工农业剪刀差,优先发展工业,用农业支持工业,工业带动农业的发展思路。同时在城乡发展模式上,也是采用,农村支持城镇,城镇带动农村[3]。总之是“允许适当的贫富差距,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从本文的分析结果上看,随着城镇的优先发展(表现为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城镇和农村都有了很大的发展,而城镇对农村的带动作用非常显著,尤其是对农村投资的影响。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快速发展与这种“先富带动后富,城镇带动农村的发展”的政策是密切相关的。 

2、城乡经济差距的扩大 

在城乡经济均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同时注意到,这种城乡经济发展差距有着自我维护的机制,会自动的扩大差距。如果没有其他因素的干预,只是靠经济体自身的发展,城乡收入差距会越来越大。考虑到相关的社会问题时,政府有必要出台相关政策来主动缩小城乡经济差距。 

参考文献: 

篇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了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得到了显著提升,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是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世界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我国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在自身发展进程中,也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在收入分配领域,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严重破坏了经济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对中国的经济长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重视并致力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推动经济增长必要手段。

一、城l收入差距过大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

(一)影响城乡消费结构,不利于扩大内需

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导致农民的消费水平和需求倾向偏低。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农民的输入增长缓慢,而物价的上涨以及货币购买力等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使得农民的消费结构无法得到提升,仍然在低层次的消费品之间徘徊,对奢侈品及高档耐用品的消费能力则相对较低,对于农村消费市场的扩大,内需的拉动都产生了阻碍,使得投资――生产――消费三驾马车协同带动的经济发展结构受到冲击。而且由于社会需求向低消费倾向倾斜,对社会有效需求也有所抑制。

(二)不利于经济结构的转变

目前我国经济结构正面临着由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转换的重要阶段,城乡收入差距拉大,加剧了人口流动与城乡经济结构等的矛盾,使得人力资源的配置不合理,劳动力结构不合理,城乡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发展受到影响,社会的生产与再生产活动的进行受到影响,最终对经济结构的转变产生不利影响。

(三)与协调各类产业发展的宏观经济政策冲突

我国目前的发展着眼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三类产业在经济发展中所占比重进行调整,尤其是协调工农业发展关系是重要内容。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对于现代农业发展的投入无法适应,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降低了农业对工业的支持力度,对工农业的协调发展阻碍严重。

二、城乡收入差距过大的影响因素

(一)经济结构与社会发展不协调

我国长期实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这是不符合当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的落后的经济结构,提倡“效率优先”的原则,从制度上决定了农村在社会资源配置过程中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在发展经济时难免会“重工轻农”,由于此种制度长期存在,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城乡收入差距。

(二)经济发展方式与产业结构不科学

当前我国经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还未达到现代化水平,依然是比较倚重与工业的发展,农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对薄弱,农业产业化进程进展缓慢,使得农村劳动力资源没能得到充分利用,没能实现农业的附加值,农业生产经营者的收入提高缓慢。

(三)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进行二次分配,调节收入差距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还有待完善,主要由于社会保障的覆盖面有限,多数乡镇居民无法享受社会保障,相对的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完善,这反而加剧了城乡收入差距。

三、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措施

(一)统筹城乡发展,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方法论要求,而统筹城乡发展是其中的重要内核,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兼顾。首先要加大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奠定基础,还要注意提升农村劳动力的质量,加大教育投入,提升劳动力的素质与就业能力,为自身发展和提高收入提供基础。

(二)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工农协调发展

主要是提高农业发展的科技水平,加快实现农村产业化发展步伐,利用现代化手段进行农业生产管理,使农业发展与工业生产相对接,实践工业反哺农业的战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值,增加农民的收入。

(三)加强公共事业建设,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要切实采取措施强化农村的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合理调整,使社会保障能够惠及广大农村居民,这可以很大程度降低农民的生存和生活压力,就会使得他们能在教育等领域加大投入,使得自身发展所需的各项素质得到提升,在农业生产和经营中也能提升效率,增加农业产值。另一方面,这也能更易实现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使他们的就业能力得到提高,有更多的机会去创造财富。

四、结束语

城乡收入差距对经济社会的平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会通过影响社会消费和社会结构等方面而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和质量,从而最终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我国应该注意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做出积极努力,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现经济社会的高速高质发展。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