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教育法学重点

教育法学重点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7 10:03:2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教育法学重点,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教育法学重点

篇1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83-01

高中数学与以前初中学的数学知识在本质上有区别。再加上高中数学这门学科具有抽象性、灵活性、复杂性和综合性等特点,使得广大高中生的数学存在基础知识不扎实等现象,为数学教育者的教学工作无法顺利得展开。根据这种情况,高中数学教师应该积极主动探寻高中数学这门课的特点,根据这门课的特点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以便展开数学教学工作,达到教学目标。

一、高中数学教育的特点

从高中数学这门课正来看,数学的教学特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例如初中时,学生数学课主要学的函数,到了高中,不仅要加深的函数学习,还在函数的基础上继续学习集合的相关知识,而在集合这部分知识中,“对应”“映射”等知识的抽象性表现的特别明显。第二,数学知识内容多,难度大。高中数学与初中的数学知识相比,内容明显的增加,知识点繁琐且复杂,难度比以前要大许多。在初中的数学课堂上,老师通常是将知识点细讲,并有足够量的习题练习,而高中,老师一节课讲下来,只是似是听懂但是一做题仍旧无法熟练的运用所学知识。再加上高中的数学知识比以前难得许多,一些老师为了赶进度,使得原本学生就难以理解的知识更难明白。

二、高中数学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做好预习、听讲、复习三个主要学习方法

课前预习是高中生学习数学,了解数学知识的首要环节,而且课前预习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在这个环节中,数学老师不仅仅要积极引导高中生做好课前预习工作,还要在每一节课结束时,带领学生梳理本节课主要学习的内容和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例如,在学习向量这一单元时,老师可以在课前给学生留下预习作业,布置几个简单的有关向量的问题。课中师生互动是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知识的重要过程。由于高中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使得学生学习特别吃力,此时就凸显出老师讲解的重要性。在课堂上,老师要是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带领学生理解、领悟数学的定义、概念、公式,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灵活运用,课上师生之间在加强沟通交流,进而提高教学效率。除此以外,课后的复习工作也是十分重要的。老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些有效的教学资料,给学生多讲解一些典型习题,带领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度。

2.带领学生做好课堂笔记

课堂笔记使学生在巩固和复习知识最重要的参考资料。因为课堂笔记的整理有助于学生抓住知识的重点、难点、掌握一种科学严谨的、条理清晰的思维方式,便于对知识的理解。此外,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和质量,将老师总结的知识要点系统化。因此,高中数学老师在带领学生做好课堂笔记时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由于学生很难把握好做笔记的技巧,容易因为记笔记而错过要点或者听到要点记不全笔记,所以,老师要指导学生,告诉学生书上有的,教材上有的,简单易懂的不需要记,只需要记录教材上没有的,所学单元的重点疑难的知识。第二,在课上做笔记不需要从头记到尾,而是灵活的记录,记录知识的关键点,也就是所谓的详略得当。最后一点,老师一定要对学生定期整理笔记的重要性,在平时的做题,考试的过程中遇到一些特殊的又是考试常考的知识点,公式,一定要把它整理到笔记本上,换句话说,就是对笔记加以补充整理,加深、巩固、提高对知识的理解深度和运用能力,以便期末考试时复习。

3.培养学生数学创新意识,做到举一反三

高中数学还具有的一大特点就是灵活多变性,特别锻炼高中生的创新思维的能力。因为自由经过学生自己的独立创新意识的举一反三的能力。所谓举一反三,也可以指对一道题做到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因此,教师不再只是一味的知识与思想的传授,而是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其最主要的优点是通过教学过程中的多个步骤激发和引导学生能够进行独立自主的思考,其承认并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认为数学知识的学习是学生认知、分析、反思世界的一个过程。是其对社会行为的一种理解和创造。并不是教师的一种刻意、死板的传授。在教学上反复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关系,甚至更加的要求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认为高中数学老师要对教学的只是内容进行合理的规划,可以按照知识的规律等进行教学,并给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平台,培养创新意识,做到举一反三。

例如,在学习解不等式这部分内容时,除了用常规的方法解题外,还可以借助图像来解决问题。比如:解不等式x2-2x-3≤0 ,这道题学生很容易就解出来,利用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根3和-1,辅之以二次函数的图像来解题,轻而易举的找出答案。同样的,在解决这道题:解关于x的不等式:x2-(2n+1)x+n(n+1)

三、结语

总而言之,高中的数学知识虽然具有复杂性、抽象行、独立性和灵活性等特点,但是,只要老师把握住高中数学的特点,根据高中数学知识的特点,整理出一套适合高中生数学学习的教学方法,并且在现实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教学方法不断地进行创新和整改优化,促进课堂效率和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2

英语是全世界范围内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语言,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对外开放的全面实施,英语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无法替代的一部分。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提升了初中英语教学水平,新课程改革对初中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学活动应贴近学生生活,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现阶段的初中英语教学中,仍然存在着教学效率不高和教学效果不理想的问题。因此,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提高初中英语教学有效性的途径与策略的探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理念陈旧。

初中英语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英语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具备基本的英语交流能力,开拓思维,还应提升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然而,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教师以及家长过度关注学生的成绩,在英语教学中只重点进行基础知识以及听说读写能力的锻炼与培养,缺乏对学生思维能力、人文素养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教育。

2.教学方法落后。

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初中英语教学手段的革新,多媒体等先进技术进入初中英语教学课堂,这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方式。然而,大部分教师更加侧重于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忽略了教学内容的安排设计,学生依旧处在被动学习的局面,无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出现教学效率较低和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境况。

3.教学评价单一。

学校和社会各界将成绩作为评判学生学业的唯一指标,这制约了学习方式的优化,引发了教师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急于求成的表现。

二、提高初中英语教学有效性的途径与策略

1.做好课前准备。

教学理念是教学活动有效开展的基础和保障,教师应更新教学理念,认真研读新课改大纲中的要求,在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着参与者、组织者和指导者的作用,所以应在整体把握教材特征和教学任务的基础上,明确各个阶段的教学目标以及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合理选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初中英语教学的有效性。兴趣是学生学习和成绩提高的动力源泉,教师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巧设悬念,创设情景教学,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Going Shopping内容时,要求学生设计一个发生在超市中的对话,首先让学生熟读课本,查阅资料,走进超市中,观察和总结收银员和顾客用语,然后共同协作编写对话,最后在课堂上进行表演。

2.注重课堂教学。

课堂是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主要场所,教师应注重课堂教学,主动控制课堂教学,采用多样、可行的教学方法,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效率。首先,教师应用简洁直白、亲和的语言向学生下达课堂任务,经常鼓励学生,尽量为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例如,在课堂上应时常使用Well-done、Good、Wonderful等激励性词语。其次,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合理结合教学内容,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营造轻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例如,在讲解Films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一些经典影片的精彩片段或者经典人物的精彩电影,让学生畅谈自己喜欢的电影明星和影片,学生们在欣赏影片的同时,也进一步了解了电影文化。

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英语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想方设法引导他们进行创造性想象和思考。而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就应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主动质疑,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1)鼓励学生,使之敢于提出问题。英语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不能因学生所问问题简单或出现错

误,就讽刺学生,而要注意鼓励性语言的运用,以使学生敢于提问。

(2)善于引导,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常言道:“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所需;而授人以渔,终身受用不尽。”英语

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鼓励其大胆质疑,从而使他们不但学会知识,还学会学习。

4.让学生参与课堂。

篇3

英语学案教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重在指导,以学生为主体,着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然后根据学案要求进行讨论、探索,亲身参与课堂教学。

一、较之传统教学方法,学案教学有几点优势

1、能够提高学生上课的效率,提高课堂利用率,减少学生分神的机会。学生在课堂上要时而听,时而读,时而写,时而记,时而思,时而答,可谓多种感官齐参与。学案教学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

2.实行学案教学,便于学生记笔记,便于学生查阅和复习,这等于给学生了一份学习活动提纲。学生透过学案,就可以清晰地回忆上课时的情景。

3.学案教学使学生更加明确教师的授课意图和教学方法,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学会了学习。学案教学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促进发展,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灌、学生装的弊端。它以导促学,促使学生从“苦学、死学、难学、学会”变为“乐学、活学、易学、会学”。学案教学适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遵循了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

4.学案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老师不可能陪伴在学生的身边,现在社会要求学生有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才能自主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有了学案教学,学生才能够离开学校以后凭借自己的能力在社会上获取更多,更新,更有用的知识。

二、在学案教学中,学案导学教学应把握的几点原则

学案教学中,要解决学生带着问题去解决问题,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带着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听课,增强学习的目的性,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增加成功感,树立学习英语的核心,最终实现英语课堂效率的提高,就需要把握在编写学案的过程中几点原则。

1.适当性原则:教师在备课前根据新课标定教学任务后,首先应该认真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起点学习能力、学习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根本,把适当的学习任务交给学生,形成学习目标。

2.具体性原则:学习的内容要指定、方法要指明,完成时间要规定,学习目标要明确,用内在心理过程和外在行为表现相结合的语言描述学生做什么、需要达到什么目标。

3.梯度性原则:“学案”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积极探究的学习精神。为此,练习的编制一定要做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一定要让大多数的学生能够解决大多数的习题,在更大程度上调动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让优生在疑难问题的启发下积极的思维,积极的探究,最大限度地挖掘学习潜能。

4.可测性原则: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新和牢固认知结构,在课堂尽可能留出一部分时间给学生提供检测本节掌握情况的练习题,及时形成评价,达到落实学习目标的目的。

三、学案教学中教师指导的把握。

学案导学过程中教师的指导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导学的过程中需要把握几点要求。

1.导学的灵活性。导学要具有灵活性、多样性,它不是呆板僵化的固定模式,它虽与学案有机结合,但决不可局限于已设计好的学案,受其固定思维框架的束缚,而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搜集学生的学习信息,进行多元化备课,添加修改进一步完善学案,根据学情适时诱导学生进行学习,以完成学习任务。

2.导学的范围。导学是教师诱导学生学习,但不专属于教师,也不应是教师的独角戏,它同时也存在于学生之间。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其差异是可以利用的,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体,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成为“教”的主体。因此学生间的合作释疑也应倡导,以达到学习的最佳效率。

3.辅助教学。导学仅靠教材、学案、黑板、粉笔、教师一张口,则很难达到高效的学习效果,因此我们要借助于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四机一幕,来弥补学案的不足,以增大学案的容量,并快速诱导,以提高时间的利用率。据心理学原理可知:人擅长形象思维,因此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制作课件,使诱导由抽象变为具体,从而提高诱导的效率。

四、预习导学设计中应遵循的规律

1、预习导学中的问题设计应有侧重点。很多课文知识点较多,如果要求学生一次性预习所有内容,那只能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甚至会因为内容过于复杂,而磨灭他们预习的兴趣。

2、预习导学中的问题设计应有深度性、层次性预习应当以读为核心,但教师如果只是简单要求学生把文章中的新单词划出来,并写好这些单词的音标和中文,或是回家听录音,并尝试大声朗读这篇课文。由于老师对读书过程无法监控,一旦学生完成教师规定的遍数,就万事大吉。所以预习导学的设计应有深度性,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问题设计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要使优秀生从导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3、“新旧知识,做好衔接”。预习导学的问题,既可以是新知识的铺垫,也可以是以往所学知识的回顾。

综上所述,学案导学在英语教学中,优势肯定是比传统教育要更出效果一些,但是面对个性不一,基础有别的学生,我们在做预习导学这个教学法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的时候,它既要充分体现学案的导学功能,又是实现“主体先行”的关键环节。还要把握好导学法使用的原则,着力分析优势,强化优势,探索优势,切实为学生提供一种适合学情的、有针对性的学习方向,为每一个学生创造表现自我的平台,并借助课堂评价的激励作用,促成学习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刘成坤.教学与管理[J].教学与管理,1999(10):27-2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