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7 10:03:25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培训农业技术,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关键词:农机;农艺;相结合;农机培训
1农机与农技的相互关系
有机物质的合成与分解是农业生产的两大任务,也是农业生产的本质所在。只有通过植物生产、动物生产和土地培肥这三个重要生产过程,农业生产才能正常地、稳定地、持续地进行下去。而这三个生产过程中的植物生产与土地培肥与农机有着密切的关系。就土地培肥而言,只有通过合理的土地管理才能达到目的。现代农业的土壤管理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通过农业机械的合理耕作,给土壤本身创造一个良好的水、肥、气、热条件,才能发挥土壤这个基本农业生产资料最大的经济效能,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例如,深耕,深松不仅能增加土壤耕作层的通透性,同时又能增强土壤耕作层与土壤深层的物质交换,增加土壤活力达到抗旱抗涝。而这一农艺措施必须通过农业机械来完成;又如,农业专家力举推荐的增加土壤有机质的秸秆还田技术,就得靠先进得农业机械来实现。而操纵先进机械得又是人。因此,在对农民进行农机培训时,必须把相应的农技要求、农业机械田间作业的作用、目的以及对植物生产的影响交代给他们,把这些农业知识结合到“标准化作业”、“机组运用”,机器保养等培训内容中使他们更清楚地认识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得重要地位,明确农业机械各种作用、最终要体现在促进农产品的生产成果的增长上。这样有利于发挥机手的主观能动性,克服使用农业机械只是为了提高生产率的片面认识,使他们更自觉地运用农业机械为农业生产服务、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巨大作用,使农业生产稳步发展。从现代农业的角度来看,没有农业技术要求,农机培训就没有真正的目的,没有农机培训做保证,农业技术就无法实现。如果说,土地是农业的身躯,水是农业的血液,肥是农业的粮食,种是农业的灵魂,那么,机械化就可以说是农业强健的四肢。所以说,农机与农技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
2农机培训与推广必须适应于农技推广。
现代农业的首要任务,是使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迅速而有效地应用到农业生产的实践中,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促进农业的高速发展。新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是直接作用于作物生产,是农业生产的直接措施,是连续不断地进行,而且新旧科技交替的周期越来越短。而农机培训与推广却是在农技成果转化与推广之后,按照农业科学技术的要求间接地作用于作物生产。农技是从作物内部挖掘增产的潜在因素,农机则是从作物外部施加某种技术措施促进作物增产。因此,农机培训与推广要与农技推广相适应,使先进的农业技术在较短的时期内发挥最大的技术效应。
过去,我县农机推广工作举步艰难。一方面是资金有困难,但更重要的是农民对新机具不予接受,其中主要原因是农民对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与新机具的推广之间的关系没有认识。这些年,我们在对机手的培训中,把农业新技术与新机具的推广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农机推广课上,介绍带深施肥部件的精量播种机时,把相应的农业增产技术结合起来进行讲解,使他们认识到这些农业技术的应用,不但能减少农业投入,还能增产,由此,我县的农机推广工作摆脱了被动局面。这也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了,农机推广必须与农技推广相适应,同时两者又不可分离,只有两者的有机结合,才能加快农业技术的普及与推广,从而推动农业生产的稳步发展。
3农机与农技培训同时进行,才能全面提高农民的素质。
县级农机培训的对象主要是农民农机操作人员,他们在生产中,不但要运用农业机械从事生产活动,同时,还要运用农业科学技术进行生产经营,二者不可缺一。只有正确、合理地把农机与农技同集约化农业生产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农机与农技发挥各自的最大效应,才能把握住农业生产飞速发展的进程。为适应现代农业的这一特点,我们对驾驶员复训的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和改革,一是把农业生产标准化、规范化同农机田间作业技术标准结合教学,使学员认识农机作业高标准是实现农技标准的根本保证,从而提高学员对农机作业必须服从于农技要求的认识和自觉性,增强他们对机具状态要求标准化和更新机具的积极性;二是讲土壤耕作制度,并把蓄水提墒这一抗旱保苗的农业技术结合其中,使学员认识针对我们现有的水利设施和资金状况治理我们地区春旱秋涝的根本途径使靠我们的机械化为土壤建立一个“虚实并存”的耕层结构,蓄住天上水,用好地下水,实现春旱秋防,秋雨春用,达到农业生产稳产丰产;三使聘请懂农技的农业专家为学员讲农机与农艺课,使学员真正懂得了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认识有些农业技术的推广必须依靠农业机械来完成。同时还让学员掌握一些新的农业技术,受到了学员的欢迎。过去复训班课程内容不好选定,主要是参训者有新驾驶员,还有不分老驾驶员,所以上课时,难免出现重复听课者,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或睡觉现象,课程内容调整后,学员学习兴趣很浓,尤其在听“农机与农艺”课时,不但认真听、认真记,下课后还围着老师问这问那,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原因是,过去我们忽视了我们的培训对象不仅是一个机械操作者,同时还是一个农业经营者这一点,而往往农业部门的培训又不包括农机驾驶人员。因此,通过实践,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无论是从发挥农业机械最大效能的角度,还是从培养农业生产经营者的角度,都必须使农机培训与农技培训同时进行,才能更好地提高农机推广与农技推广的普及率和转化率,全面提高农民的技术素质,以适应于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0-0026-1
1 农业培训现状
1.1 镇里集中办大班
范围比较广,一般通知到各村,村里再通知各社,社长组织几个关系比较好的人,来凑个数,来听课的人为了应付了事,走过程,没有用心参加学习,学到的知识很少,记住部分知识过几天就忘了。造成想学习农业知识、专业技术的人往往不知道培训,事后才听说,没参加上学习,造成资源浪费。
1.2 村社办小班
范围较小,一般培训条件较差,想参加培训学习的人多数能参加上,培训效果比大班好。
1.3 上门指导
参加者大多数能够掌握培训内容,由于技术人员时间、精力有限,接受技术指导的人不会太多,不便于新技术普及。
2 农业培训存在问题
2.1 培训流于形式
各级涉农部门多数都有培训任务,造成为了完成任务而培训,不注重培训效果。培训没有解决生产实际中存在的问题。
2.2 技术人员知识陈旧
一方面农业新技术、新方法、新产品、新情况不断涌现。另一方面目前从事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多数年龄偏大,长期以来农业技术人员工资福利差,人员浮动,推广工作缺少经费,不利于技术人员知识更新。造成技术指导与农业生产脱节,技术指导不能很好满足现代农业生产需要。
2.3 农民整体素质偏低
目前从事农业生产人员多数在40岁以上,文化水平低,接受新事物能力差。培训内容理论性较强,不便于他们理解,不易掌握培训内容。
3 农民培训新模式
3.1 农民田间学校概念
农民田间学校是一种全新农业技术培训形势。农民田间学校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是以“农民”为中心,以“田间”为课堂,以“实践”为手段,以“能力建设”为目的,以“农民、辅导员”为主进行信息、技术交流、经验分享的模式。
3.2 农民田间学校与传统培训区别
农民田间学校参与主体是农民,传统培训参予主体为技术人员;田间学校是农民参与讨论和沟通,意愿能全部表达而传统培训农民不能充分表达意愿;田间学校设计思路是以农民生产存在的问题为辅导内容,自己动手调查、分析,制作课件,传统培训则是制作固定内容的教材,聘请老师讲课、田间观摩与咨询;从推广效果上看,田间学校是农民由最初的被组织或自愿参与活动,逐步表现为自发地组织活动,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团队意识得到了增强,而传统培训则是农民依赖专家,独立分析问题能力未得到有效的提升。
3.3 农民田间学校的优点
农民田间学校将小班培训与入户指导有机结合,取两者之优点,克服其不足,化深奥理论为浅显的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农民一看就会,进一步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农民田间学校对技术人员也是一种挑战,农民通过田间观察随机就可能提出一种问题,这就要求技术人员知识要全面,要有非常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实验基地将技术人员与农民联系在一起,使技术人员与农民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通过农民田间学校的创办和开展,使农民得到很大收益。口前镇农民田间学校30名学员,基本都是水稻种植户。在第二课堂开课时,正赶上水稻育苗,课由我县水稻专家万昌镇农业站站长王成志主讲,从水稻生长期应注意的栽培、施肥、田间管理及病虫害防治方向入手,课程讲得深入细致,同时解答困扰农民多年的如何真正提高水稻产量等主要问题,通过认真细致的解答,让农民非常认可和信服,课后到学员梁文学家进行水稻育苗操作,王站长亲自指导并随时解答学员提出的问题,当王站长发现育苗土不合格时及时告诫其他学员应备什么样的床土才能育出壮苗。通过我们田间调查和学员反馈,按照王站长讲的从育苗到田间管理、施肥技术,今年的水稻秧苗素质比往年好,而且缓苗快,加上合理施肥,适时喷施预防稻瘟病和二化螟的农药,到目前看水稻稻瘟病非常轻,二化螟用药时间适当,不仅二化螟发生比去年轻,而且还减少了用药次数,稻穗也比往年大,初步测产产量基本达到每公顷900公斤。
4 农业技术培训的展望
4.1 将农民田间学校培训形式常态化
巩固农民田间学校培训方式,使每个技术员,每个生产季节都创办一个田间学校,通过学员带动更多农民掌握先进适用技术,稳固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基地展示作用。
4.2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政府要加大对农业技术培训的支持,保障农业技术人员工资福利待遇,将培训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4.3 不断增强农技推广队伍素质建设
每年通过对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增强他们的服务意识,使其更好的为农业生产服务。
一、培训任务
年全市计划培训4000人,其中市级集中培训1000人(各区县名额见附件1),区县培训3000人(主要是两翼地区)。
二、培训对象
市级集中培训主要是各区县农业部门的农业技术人员,计划举办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畜牧技术、植保技术、蔬菜种植技术、农机化生产技术(农机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渔政执法、农业综合执法和农产品安全培训班。
区县培训重点培训乡镇农技人员。
三、培训地点和时间
市级集中培训时间和地点见附件2,区县培训在各区县开展;全市培训时间为7天。
四、培训管理
(一)培训组织。整个培训工作由市农委组织领导,市级集中培训由市农广校和市农机干校承办,各区县农业行政部门负责学员的选送工作;区县培训由各区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各培训单位具体承担。
(二)培训方案。承担培训任务的单位要细化培训方案,做好培训的各环节工作,高质量地完成培训任务。
(三)培训教材。市农委统一印制了《新农村建设农业技术人员实用教材》,免费发放给市级培训和区县培训的参训人员,请各地与市农广校联系;各地和培训单位结合工作和教学情况可自行编写培训补充材料。
(四)培训结业证书。学员培训合格后,发给市农委统一印制的结业证书(请各地与市农广校联系),并将学习情况记入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证书。
五、培训经费
市级集中培训由市财政全额资助,培训期间参训人员不交培训、住宿等费用;区县培训计划内人员,市财政补助250元/人。培训合格者可按因公出差的有关规定报销差旅费。
六、培训监督
各级农业部门要通过听、看、查等多种方式对学员、教师、培训学校进行抽查,监督培训过程,评价培训效果。
七、培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