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7 10:03:38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环境卫生长效机制,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Influence of Laparoscopic Surgery on Stress Response,Immune Function,Malignant Biological Behavior and Life Quality in Treating Rectal Cancer/KONG Lian-guang,LYU Xiang,ZHANG Hong-tao,et al.//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6,13(27):036-041
【Abstract】 Objective:To research the influence of laparoscopic surgery on stress response,immune function,malignant biological behavior and life quality in treating rectal cancer.Method:From May 2011 to January 2013,70 cases of rectal cancer were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each group had 35 cases.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laparoscopic surgery and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open surgery with a follow-up of 3 years.The differences of the short-term effects,the long-term effects,complication occurrence,changes of related clinical indexes before and after surgery and quality of life after surgery were compared.Result: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number of lymph node dissection of two groups(P>0.05),the operation time,bleeding volume,anal exhaust time and postoperative hospital stay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anus preservation rate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Laparoscopy; Rectal cancer; Stress response; Immune function; Malignant biological behavior; Life quality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in Baiyun District of Guangzhou City,Guangzhou 51047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27.010
根治性手术是治疗尚未发生远处转移的直肠癌的首选治疗方法[1]。传统开腹手术虽具有视野清晰、操作简单、肿瘤切除彻底的特点,但手术创伤大、应激反应明显,患者术后恢复慢[2];腹腔镜手术创伤小、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快、应激反应及免疫抑制较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是近年来微创外科发展的主流趋势[3-4]。本文旨在探讨腹腔镜治疗直肠癌效果及对患者应激反应、免疫功能、恶性生物学行为和生活质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5月-2013年1月本院收治的70例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经肠镜及组织病理活检确诊的原发性直肠癌;(2)未发生远处转移;(3)肿瘤距肛缘12 cm以内;(4)无手术禁忌证;(5)术后随访时间不短于3年。排除标准:(1)多原发癌;(2)凝血功能障碍或活动性出血;(3)近期有输血、放化疗或免疫治疗;(4)合并肠梗阻或穿孔;(5)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6)认知系统不全或精神病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观察组男16例,女19例;平均年龄(59.5±3.2)岁;肿瘤平均最长径(4.1±0.6)cm;平均BMI(23.1±3.5)kg/m2;
TNM Ⅰ期14例,Ⅱ期11例,Ⅲ期10例;隆起型
11例,溃疡型17例,浸润型7例;高分化癌4例,中分化癌21例,低/未分化癌10例;合并糖尿病
9例,合并高血压20例,合并冠心病3例,合并慢性肺气肿3例;对照组患者男15例,女20例;平均年龄(58.9±3.7)岁;肿瘤平均最长径(4.3±0.8)cm,平均BMI(23.2±3.1)kg/m2;TNM Ⅰ期15例、Ⅱ期13例、Ⅲ期7例;隆起型10例,溃疡型18例,浸润型7例;高分化癌7例,中分化癌22例,低/未分化癌6例;合并糖尿病10例,合并高血压22例,合并冠心病1例,合并慢性肺气肿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经伦理学委员会批准,患者知情同意。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行腹腔镜直肠全系膜切除术。患者气管插管后行静脉复合全身麻醉,取膀胱截石位,脐下穿孔建立CO2气腹。置入腹腔镜,游离乙状结肠,分别在肠系膜下动静脉距离主动脉和脾静脉1 cm处结扎并切断,分离至系膜反折水平沿血管完成淋巴结清扫[5]。用超声刀从骶骨岬水平锐性分离出骶前间隙,在腹膜反折水平沿盆腔脏层、壁层筋膜之间将左右腹下神经内侧的脏层筋膜、恶性肿瘤及直肠周围系膜完全游离,直至肛提肌筋膜平面,注意避免损伤盆筋膜及自主神经丛[6]。Dixon术:肿瘤下方2~4 cm处切断肠管并于左下腹作4 cm左右切口,取出肠段,于肿瘤上缘10 cm处切断乙状结肠,移除标本,近端结肠荷包吻合,回纳肠段重新建立气腹在肠镜下行直肠低位吻合[7]。Miles术:于肿瘤上缘10~15 cm处切断乙状结肠,将远端乙状结肠回纳腹腔,连同直肠和一起经会手术切除,在左下腹行近侧断端造瘘[8]。对照组患者行开腹手术,选择腹正中切口,术中操作同观察组。
1.3 术后随访 两组患者术后3年内均接受随访,术后1年内每3个月随访1次,1~3年每6个月随访1次。随访内容包括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血清学检查、影像学及肠镜检查等。
1.4 观察指标
1.4.1 近期疗效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清扫淋巴结数量、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保肛率,记录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4.2 远期疗效 记录两组患者随访期间局部复发、远处转移及死亡情况,比较两组患者3年累积生存率和3年累积无病生存率。
1.4.3 应激反应指标 运用RIPA法检测患者术前及术后当天外周血皮质醇(Cor)、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运用SLISA法检测术前及术后1 d外周血C反应蛋白(CRP)水平,比较两组患者上述指标变化情况[9-10]。
1.4.4 免疫功能指标 运用ELISA法检测患者手术前后外周血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γ-干扰素(INF-γ)水平,比较两组患者上述指标变化情况[11]。
1.4.5 恶性生物学行为指 运用ELISA法检测患者手术前后外周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酸性成纤维生长因子(aFGF)及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水平,比较两组患者上述指标变化情况[12-13]。
1.4.6 生活质量 采用生活质量SF-36评价量表评估,包括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社会功能、精神健康、情感职能、活力、一般健康状况8个分量表,分量表及个条目积分越高,则表示健康状况越好。
1.5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样本均数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近期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术中清扫淋巴结数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保肛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远期疗效比较 观察组肿瘤死亡率、3年累积生存率、无病生存率均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3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相关临床指标变化情况 两组患者术后Cor、C反应蛋白CRP、IL-6及IL-10水平均升高,GSH、SOD、TNF-α、INF-γ、VEGF、aFGF及bFGF水平均降低,观察组术后Cor、CRP、IL-6、IL-10、VEGF、aFGF及bFGF水平均低于对照组,GSH、SOD、TNF-α及INF-γ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4 两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观察组术后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社会功能、精神健康、情感职能、活力、一般健康状况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饮食习惯的改变,发病率逐年升高。手术切除是目前最重要的治疗方法,腹腔镜手术具有手术视野开阔、腹腔灌洗彻底、术中对其他脏器损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势,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治疗中[14]。
有研究表明,手术方式与手术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密切相关。本研究表明,两组患者术中清扫淋巴结数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小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腹腔镜治疗直肠癌效果显著,安全性高,患者术后应激反应及免疫抑制轻,有助于遏制恶性生物学行为,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宋汉祥.腹腔镜手术与经腹直肠癌根治术对大肠癌的治疗价值比较[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36):33-35.
[2]鲁德斌,刘西平,胡林忠.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直肠癌疗效及对患者应激反应、免疫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6,22(3):289-295.
[3]张恒,祁卫东,候雯跻.手辅助腹腔镜与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临床对照研究[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5,10(3):318-320.
[4]宋伟华,李晓勇,周百中,等.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治疗老年结直肠癌患者的疗效及对胃肠功能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23):6624-6626.
[5]周国平,余碧娟.腹腔镜与开腹手术在结肠癌根治术中的临床应用对比思路刍议[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31):62-64.
[6]杨景先,陈耿臻,麦建全,等.腹腔镜直肠癌术后并发症及处理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24):134-135.
[7]杨明利,夏利刚,朱畅, 等.临床超低位的直肠癌保肛手术中腹腔镜下ISR应用效果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21):142-144.
[8] Heald M R J,Karanjia N D.Result of radical surgery for rectal cancer[J].World J Surg,1992,16(5):848-857.
[9] Lyttle J A,Park A G.Intersphincteric excision of the rectum[J].Br J Surg,1977,64(6):413-416.
[10] Rullier E,Zebib F,Laurenl C,et al.Intersphincteric resection for patients with very low rectal cancer:an active approach to avoid a perminant colostomy[J].Dis Colon Rectum,2004,47(6):459-466.
[11] Rullier E,Laurent C,Bretagnol F,et al.Sphincteric-saving resection for all rectal carcinomas:the end of the-2-cm distal rule[J].Annals Surg,2005,241(2):465-469.
[12] Bretagnol F,Rullier E,Laurent C,et parison of functional results and quality of life between intersphicteric resection and conventional coloanal anastomosis for low rectal cancer[J].Dis Colon Rectum,2004,47(6):832-838.
[13]何智勇.直肠癌术后患者生存状况的相关因素研究[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5,30(2):243-245.
[14]潘书鸿,张从雨,潘绪科,等.腹腔镜与开腹结直肠癌手术对机体应激反应及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的比较[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14,17(5):408-411.
[15]申洪宇,韩聪.腹腔镜手术治疗中低位直肠癌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2014,21(6):890-891.
[16]赵保玉,岳i,张瑞,等.腹腔镜与开腹结直肠癌切除术肿瘤学与形态学根治性评价[J].中国医药科学,2011,23(1):12-14.
[17]张仁汉,佘军军.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与开腹手术短期疗效的比较[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35(6):862-864.
[18]杜江.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对直肠癌患者术后血清学指标的影响[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5,21(1):131-133.
长春市的乡容村貌综合整治活动于2007年全面展开,且力度一年比一年大,2010年力度最大。一是县城环境卫生质量显著提高。榆树的西部新城,九台的南部新城,街路平整宽阔,绿化新颖饱满,路灯新潮壮观,交通秩序井然,令人耳目一新,很有震撼力。农安龙府广场、人民公园和龙潭公园,德惠的德大广岛、德惠公园和植物园,新建、续建、扩建,上水平、上规模、上档次,白天绿树掩映、花团锦簇,夜晚霓虹闪烁、树影婆娑,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游玩休闲纳凉的好去处,极大地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让人们尽享安详和谐的城市生活乐趣;二是乡村道路建设步伐加快,农村变化最直观的就是道路明显好转;三是村屯卫生环境治理成效明显。到目前,该市县、乡两级共投入乡容村貌整治资金2亿元,清运垃圾310万立方米,整修道路9700公里,整修路边沟60万延长米,新建农户围墙76万延长米,搬迁柴草垛5.5万个,植树439万棵,新建文化广场200处,专兼职保洁员7221人,配备垃圾清运车2700台,村屯环境整治活动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果;四是农村环境治理配套项目进展顺利。安全饮水工程。近几年长春市先后投资2.6亿元,新打水源井336眼,新建集中供水工程493处,解决了农村35万多人的吃水问题;泥草房改造工程。两年来共改造农村泥草房28698户,建设面积221万平方米,完成投资14.3亿元;村屯绿化美化活动。长春市有120个村屯启动绿化美化试点活动,建成标准卫生厕所12288座,农村卫生知识加快普及,农民卫生习惯初步养成;可再生能源利用。共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池12668个,大型秸秆气化站6个,小型秸秆气化炉6000多个,节能炕50多万个,太阳能热水器12万多平方米。全市已建成标准化牧业小区860个;五是农民群众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经过春秋两季大规模的乡村环境治理会战,长春市广大农村天更蓝了,水更绿了,路更平了,文化广场设施齐全,树木花草整齐美观,农民扭大秧歌、休闲纳凉,一片安乐祥和的景象。
2.快速反应,统一指挥调度
全市召开“奋战150天市容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动员大会后,长春市迅速成立了乡容村貌治理专项指挥部,由李树国副书记和陈巳副市长任总指挥,市农委、市委宣传部、市爱卫办、市水利局、市林业局、市牧业局为成员单位,统一指挥调度全市乡容村貌综合治理行动。
3.城乡联动,全面打响乡容村貌整治会战
硬仗当前,长春市各县(市)区高度重视,行动迅速,第一时间成立了分指挥部,及时召开了工作部署会、整治现场会等会议,进行了全面研究部署,发动乡村干部群众迅速掀起整治工作。
农安县投资1.2亿元实施道路工程建设,加快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建设步伐,启动南部新城建设规划,开展乡镇村屯和县城“十大出口”垃圾清运会战,城乡的呼吸日渐清新,乡容村貌日益清秀。
九台市投资1.1亿元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努力打造绿、亮、净、美的城乡环境。新增城市绿地32万平方米,安装LED节能路灯284盏。
榆树、双阳、德惠、二道、绿园……走进各县(市)区的村屯,到处可以看到干净整洁的街路,整齐划一的房舍,错落有致的树木,姹紫嫣红的花卉,交相辉映,与农民那一张张笑脸以及阵阵欢歌笑语一道,绘就了一幅幅新农村画卷。
4.农民欢迎,群众参与热情空前高涨
近年来,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改善村屯面貌、创建宜居环境,已成为广大农民的迫切需求。面对主战场就在家门口的乡容村貌综合整治会战,农民群众热情高涨,积极配合综合整治,共建美好家园。
德惠市五台乡治田村,地理位置偏,经济条件差。在整治过程中,需要拆除院墙、棚舍等路障,涉及农户528户,占全村总户数的87%。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农民主动参与,积极出工出力,甚至还自掏腰包。
除了分田到户、取消农业税、粮食直补外,目前最受农民欢迎的就属乡容村貌综合整治行动了。
5.积极探索,建立乡容村貌治理长效机制
对于农村来说,通过一次综合整治,干净一天、一阵子不难,难的是常年保持干净整洁。解决农村环境卫生“治理―反弹―再治理―再反弹”的问题,必须在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上下功夫,实行常态化管理。长春市在这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
在此次综合治理过程中,各地结合本地实际,积极创新工作,探索建立乡容村貌综合治理的长效机制。各县(市)区普遍下拨了乡容村貌整治资金,乡村配置了垃圾清运车,组建了保洁队,实行了“门前三包”制和义务清扫制,有关环境卫生的要求通过村规民约的形式已经制度化、规范化,长效机制初步形成。
绿园区专门成立了农村环境卫生管理服务指导中心,出台了《绿园区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实施意见》,并坚持每年投入240万元,作为农村环境卫生整治专项经费,各镇、开发区也投入160万元配套资金用于农村环境卫生治理。
目前,乡容村貌治理专项指挥部和各地的分指挥部,对建立乡村保洁队伍、行政执法队、垃圾处理厂等综合整治长效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力图将整治工作逐步纳入常规化、法制化轨道,建立健全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和管理的长效机制,使乡容村貌综合整治成为农村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确保常抓常新,取得实效。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生态、宜居石桥头,按照建设美丽乡村、实施“四边三化”和“三改一拆”行动的总体部署,以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为根本,坚持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突出重点、标本兼治,集中整治、长效管理,全面清理城乡河道,全面整治农村突出环境卫生问题,不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总体目标和进度安排
(一)总体目标
通过开展清理河道清洁乡村专项行动(以下简称“双清”行动),到2014年底,基本解决河道随意丢弃垃圾废弃物的问题,河道环境面貌明显改善,打造一批“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河道;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基本实现规范有序,生活污水处理能力进一步提高,农村脏乱差问题得到有效整治;城乡居民环境卫生意识明显增强,城乡河道保洁和农村保洁基本实现有责任主体、有专人负责、有经费保障、有相应设施,城乡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
(二)进度安排
自行整治阶段(2013年4月20—4月23日)。各村、单位根据本方案要求,先自行组织力量对辖区河道开展全面清理,重点是河道废弃漂浮物、病死动物、河中障碍物和沿岸垃圾,做到河面清洁、河岸整洁;动员广大干部群众全面开展“大扫除”,实现村村无成堆暴露垃圾,无污水坑、臭水沟,房前屋后整洁有序。
集中整治段阶段(2013年4月24日一2014年4月29日)。镇政府组织各类志愿者服务队对重点区域和重点路段进行二次清理,同时组织人员对各村的自行整治进行督查,到清理不到位的,全镇通报,并由各村再组织清理。对各村自行清理确有难度的,镇政府组织专业队伍进行集中清理。
巩固提升阶段(2013年5月一2014年9月)。按照“水系流畅、岸绿景美、功能健全、人水和谐”的要求,结合清水河道等建设,以解决河道垃圾及河水黑臭问题、恢复河道基本功能、改善河道水环境为重点,持续开展城乡河道综合整治和河道保洁长效管理;按照美丽乡村建设和“四边三化”行动的部署,以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为重点,深入推进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加快健全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
迎接考评阶段(2014年10月一12月)。巩固“双清”行动成果,健全台帐资料,迎接市有关部门的考评。
三、集中整治阶段的主要任务
集中整治阶段,在全面排查的基础上,重点抓好以下6个方面:
(一)彻底清理并无害化处理病死动物。全面清理打捞河道及田间地头的病死动物,并严格按规定实行无害化处理。
(二)全面清理打捞河面废弃漂浮物。主要是漂浮在河道的垃圾、水葫芦及杂草、枯烂树枝等。
(三)全面清理河岸垃圾。包括生活垃圾、工业垃圾、建筑垃圾、农业生产废弃物等。
(四)全面清除河道障碍物。主要是严重影响行洪安全、有碍景观、影响环境卫生的障碍物。对其中的违法障碍物,按照“谁设障、谁清除”的原则落实清除责任,对拒不清除的,依法实施强制清除。
(五)全面清理农村乱堆乱放垃圾。大力宣传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规范,全面清理处置农村沿路沿河、房前屋后成堆暴露的垃圾。
(六)全面清理农村污水坑、臭水沟。在清理中,着力恢复和拓展水域功能、改善水环境,不得随意填埋河沟池塘等水域。
在集中整治中,根据镇政府要求及时妥善处理清理出的各类垃圾废弃物,避免二次污染。
四、巩固提升阶段的主要任务
巩固提升阶段,要持续深化“双清”行动,加快形成河道保洁和农村保洁的长效机制。
(一)全面推进城乡河道环境综合整治。在集中整治的基础上,全面排查辖区内河道污染情况,明确整治目标、措施,各村村民委员会主任为第一责任人。坚持一河一策、标本兼治,采取沿河截污纳管、清淤疏浚、生态驳坎、生态修复等措施,着力消除河道黑臭现象。深入开展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全面清理、整顿严重污染水体的水产养殖场所。在“清水河道”建设中,着力推进农村河道综合整治,提高水体自净能力,恢复河道基本功能。
(二)深入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和“四边三化”和“三改一拆”行动,重点清理村庄积存垃圾、卫生死角,改善村容村貌。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置,全面实施“户集、村收、镇运、市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置模式。因地制宜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努力提高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效率。全面实施畜禽养殖区域和污染物排放总量“双控”制度,深入推进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加大执法力度,依法打击随意弃置病死动物和病死动物产品等违法行为。深入开展“三改一拆”三年行动,着力解决违章乱搭乱建、环境脏乱差等突出问题。
(三)健全清理河道清洁乡村长效机制。强化属地管理责任,加大河道保洁、农村保洁管理和宣传力度,依法推进城乡河道整治和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健全河道保洁长效机制,建立由镇班子领导任“河长”的河长制,严格落实水域环境卫生责任,加强河道日常保洁管理,严厉查处违法排污、向河道倾倒垃圾、在河岸乱搭乱建等行为,切实维护河道及两岸清洁。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的积极作用,增强广大村民的自律意识,倡导良好的卫生习惯。健全保洁管护、监督管理等制度,积极探索专业化、市场化的农村保洁机制,提高农村保洁水平。加快建设病死动物无害化集中处理设施,形成“统一收集、集中处理”的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长效机制。
五、保障措施
(一)落实责任。各村、单位要迅速行动起来,针对本地区存在的突出问题,抓紧制订“双清”行动具体措施,抓紧部署这项工作。清理河道和清理乡村两头都要兼顾,各村都要落实专门人员主抓这项工作,坚持清理河道和清理乡村同步推进,坚持集中整治和日常保洁同等重视。坚持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畜禽养殖排泄物污染防治双管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