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2-21 14:46:17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环境卫生学概念,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1通过简单举例说明预防医学对临床授课内容的不足起到补充作用
临床医学生通过预防医学的学习,扩大了知识面,对提高其业务水平很有帮助。一般来说,临床课教材只从临床的观念侧重对常见疾病进行讲述,而在实际的工作中,会遇到其他涉及预防医学问题,这时候就可以将预防医学的概念及其所涵盖的主要内容做一个大体的介绍,即传统的预防医学主要包括三大卫生(职业卫生学、环境卫生学和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以及两大工具(卫生统计学和流行病学)。而在行医过程中涉及到的与预防医学有关的最常见的问题如:某些患者得知病情后往往希望能得到膳食上的指导以及注意事项,这就需要有一定的营养学知识方面的技术支持进行膳食治疗与食谱设计;对于食物中毒的正确诊断、治疗及处理,也需要食品卫生学的知识,只有具备了一定的食品卫生学的常识才会及时地对防疫部门进行汇报,从而控制病例进一步增加;再有就是在进行常见或是疑难的职业中毒的诊断治疗时,如果具有敏感的意识,就会对病人的职业史进行详细地询问,从而减少误诊;再有就是一些地方病的出现,又涉及环境卫生学的知识等等,类似这些问题在临床讲授中很少提及,而在实际工作中又经常遇到。尤其在基层工作中更是如此。
2通过预防医学的学习有助于加深对疾病的认识,发现重大事件
通过对比明确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区别和联系。临床医学一般只谈个体,即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而预防医学则研究群体,即疾病谱、流行规律和预防措施。通过预防医学的学习,可以对疾病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对临床上的诊断治疗都有较大帮助。例如,一个以主诉为咳嗽、咳痰、胸闷的病人入院后经胸部X线初步诊断为粟粒性肺结核,但是结核菌素试验结果并不支持结核诊断,经详细的病史询问后发现该患者曾参加过小煤窑的开采,患者描述当时开采时灰尘极大,非湿式作业又无佩戴口罩,同村去的老乡也有类似的症状,经诊断为煤工尘肺,该病为法定职业病。为此,对农民工的健康问题引起了社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依法取缔了许多非法经营的小煤窑,而发现这一重大事件的还是工作在第一线的临床工作者。当临床医生变换从预防医学角度看问题时,不仅能较为容易地做出正确的判断,同时还能成为很多重要事件尤其是重大传染病的一线发现者,如2003年发生的“非典”也是由一线的临床医生发现,早发现、早诊断及早治疗避免了更大的灾难。
3有利于基层全科医生的培养,培养实用型的基层医学人才
目前培养的临床医生,主要面向基层,尤其是农村和社区,而适应基层的需求主要是全科医生。我国现在正在进行社区医疗改革,全科医生的需求日益增加,在全科医生培养过程中更是需要克服传统医学教育所存在的预防与临床医学相脱节的现象,应建立预防医学的新理论体系,对医学生进行宏观指导。该理论体系包括:预防医学贯穿在疾病自然史的全过程、三级预防的概念、全科医学的涵义和在我国的可行性、医学模式转变理论与健康观、整体医学的观念、初级卫生保健的概念等。不同地域、社会层面有着不同的卫生需求,如:很多山区和农村常见营养缺乏症;卫生环境差导致的传染病盛行;有些地区微量元素过多或过少导致的地方病。高级社区出现的某些心理问题,不健康的行为导致某些疾病的高发,慢性疾病如心血管、脑血管疾病、肿瘤将成为主要卫生问题,类似这些问题,往往需要一定的预防医学知识。作为一名实用性人才,防治应该是一体的,通过预防医学教学,可以使学生认识到防治的辨证关系,防为本、治为标,防治之间相互配合,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因此,预防医学教育不仅对培养实用型人才起到重要作用,对将来的社会发展也起到重要作用。
4通过预防医学的学习,有利于医学论文的阅读与撰写,培养科研思维
1·1现代医学所需要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规格: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卫生人力开发教育处Boelen博士提出了“五星级医生”的概念,已经被许多国家和地区所接受。“五星级医生”应具备的能力为:卫生保健提供者,决策者,健康教育者,社区领导者和服务管理者[2]。未来的临床医生,不仅仅要精于医术,同时应胜任服务于个体和群体,并能承担包括临床治疗在内的集疾病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综合服务的职责。
1·2在职医生、专家咨询座谈会就我国当前预防医学知识的现实需求对该领域专家及工作在社区卫生服务一线的医生(共计22人)进行访谈的结果显示:当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最需要和最缺乏的业务力量是既精通临床又熟悉预防的高级临床医学人才。在“环境与健康”方面,52%社区临床医生对居室内空气污染感兴趣;“营养与健康”方面,65%的调查对象对特殊人群的营养、营养与疾病感兴趣;其他感兴趣的内容70%的被调查者集中在:老年保健,尤其是老年人的居家安全、慢性病的三级预防等方面。
2我国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既往的改革探索
2·1我国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的现状:《预防医学》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临床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之一,其教学的主要目的是:通过预防医学教学,使医学生建立起现代医学观,树立预防为主及为人群健康服务的观念,掌握有关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健康危险因素与促进因素、人与环境的关系等基本知识,具备保护、促进人群健康等基本技能。
目前,我国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的教学,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模式。一是以所谓“三大卫生”(即环境卫生、劳动卫生、营养卫生)和统计学方法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模式。其使用的教材为卫生部组织编写的《卫生学》规划教材,它实际上是预防医学专业课“三大卫生”的压缩版[3]。二是以“三大卫生”和流行病学、统计学方法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模式,其对应的教材为《预防医学》规划教材[4]。
2·2存在的问题:综观国内临床专业的预防医学教育现状,不同程度地存在教学内容与实际需要相脱节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材和课程设置主要针对群体预防,无论理论教学,还是实习内容均与临床医学相脱节,即使是诸如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等医学方法学亦与医疗实践相去甚远,不能学以致用,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因而教学效果不理想。
护理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评价是医院整体医疗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护理工作贯穿于预防医院感染的各个环节,任何环节的疏忽,都有可能造成医院感染的发生,影响医疗护理质量,也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损害和经济损失。2006年开始,我院在护理管理工作中,健全医院感染护理的组织管理、加强培训和落实院感控制的各项措施,有效地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现报道如下:
1 具体做法
1.1 建立护理感染管理体系建立健全的护理感染管理体系是做好控制医院感染工作的前提。因此,护理部成立了护理感染管理三级监控网络 。三级组织明确职责,分工负责,层层把关,相互制约。
一级管理:由科室的护士长和1名兼职监控员组成。主要负责对本病房的空气、物体表面、消毒液、灭菌液、医护人员手等进行检测。督促本病区医务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消毒、隔离、防护有关规章制度。特别加强手术室、供应室、新生儿科、产房等重点科室的消毒隔离工作。
二级管理:由护理部1名专职人员和2名重点科室护士长组成的护理消毒隔离质量监控小组。每月1次对各护理单元进行无菌技术操作、无菌物品的管理、消毒隔离、现用消毒液的有效浓度、医疗废物等方面进行质量检查。及时分析和反馈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意见,追踪整改效果。
三级管理:由医院感染专职护士、护理部主任及质控员组成。主要是通过日常监督、行政查房、护士长夜巡房的方式随时抽查各护理单元的消毒隔离制度落实情况和无菌技术操作执行情况,把好护理感染管理的每一个环节。
1.2 建立和完善护理管理制度是规范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保证。
护理部在严格执行国家规范和贯彻落实有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及时修订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和措施,并规范操作规程,量化考核细则,完善了消毒隔离制度、一次性医疗用品管理、使用、消毒处理制度、消毒灭菌效果检测制度、职业防护制度、手卫生管理制度、医疗废物管理制度等。通过制度的建立和工作指引的制订,使护理人员在工作中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有效地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1.3 加强培训,提高护理人员、卫生员预防医院感染意识
1.3.1 护理人员在医院感染控制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对护理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及与自身业务相关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训尤为重要。通过培训,使护理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强化法规意识及安全意识,规范自己的医疗行为,提高其参与医院感染控制的责任感,有效地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1.3.2 医院的保洁人员文化程度低,未受过专业培训,缺乏科学的清洁卫生理念。因此,对保洁人员采取针对性的培训,从基本的消毒液配制、使用、消毒灭菌概念、物体表面的清洁,处理排泄物、分泌物时如何做好个人防护、如何洗手、医院废物的收集处理等,使他们认识到预防医院感染对个人、家庭、医院及社会的重要性,提高对清洁、消毒制度执行的依从 。
1.3.3 临床中发现,护生的预防医院感染、自我防护意识淡薄,对医院感染的危害皆认识不足。因此,我们重视对刚毕业的护士、进修人员、实习生的培训和管理,在上岗前进行院感相关知识培训并考核,增强他们对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意识。
1.4 强化预防与控制措施
1.4.1 加强清洁和消毒工作(1)每天按时打开空气消毒机、紫外线进行空气消毒。湿式清扫地面,病室通风3次/d。每周清洗空调机过滤网1次。(2)重视操作台、婴儿磅秤、培养箱、光疗箱、治疗车、床头桌、门把手的清洁和消毒,每日用500mg/L~氯消毒液擦拭2次。(3)对医务人员和患者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如心电监护仪、微量输液泵、呼吸机等医疗器械的面板或旋钮表面、听诊器等)进行擦拭消毒。(4)感染病人专室放置,所用的物品专室使用。(5)新生儿用品一人一用一消毒,奶瓶奶嘴采用高压蒸汽灭菌。
1.4.2 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 医护人员的手是院内感染的重要传播媒介,做好护理人员的洗手工作非常重要。因此,我院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WS/T313-2009)。在每个护理单元的洗手池上安装感应水龙头和洗手液感应器,张贴了洗手流程标识图;在全院护理治疗室的每辆治疗车上配备了速干手消毒剂,要求护士在给每一个患者做治疗后,必须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通过采取措施,提高护理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以达到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的目的。
1.4.3 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尽量减少各种侵袭性操作若病情需要,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在实施各种侵入性操作时,应当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和标准操作规程,避免污染。
1.5 认真做好环境卫生、消毒灭菌效果检测工作 每月定期进行微生物监测,监测内容包括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的手、无菌物品的消毒灭菌效果、使用中的消毒液、紫外线的强度等。加强管理,实行三级监控(一级:科室自行监测;二级:护理部协同院感科随机抽查;三级: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抽查),及时发现在不同环节上存在的问题,及时分析、整改,保证医疗安全。
1.6 严格抓好供应室的消毒灭菌工作 供应室负责医院所有医疗产品的供应,供应室的消毒灭菌工作是否合格直接影响到医院感染率的高低和整体治疗质量的好坏,所以应该严把供应这一关。(1)供应室流程布局合理,明确划分清洁区、无菌区、污染区。(2)强化人员的质量管理意识,规范操作流程,对各种医疗器械从清洗、包装、灭菌到无菌物品的保管发放的每个环节都严格把关。(3)按规范要求做好灭菌炉的物理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以确保供应室的灭菌质量。
1.7 加强职业防护教育 护理人员每日都有可能接触感染性体液、分泌物和进行各项高危的护理操作,处于被病原菌感染和发生针刺伤的危险之中。因此,开展普遍预防知识教育,要求护理人员在护理活动中坚持做到标准预防,正确掌握针刺伤的预防和处理方法,建立职业暴露应急预案和血液追踪的有关规定,为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工作提供指导,配备防护用品,争取最大限度地降低职业暴露的风险和伤害,保障医务人员的安全。
2 效果
2008年开始加强护理管理后,护理人员的医院感染控制意识明显提高,消毒灭菌效果检测合格率逐年上升、职业暴露发生例数和医院感染发生情况逐年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