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劳动教育劳动过程

劳动教育劳动过程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7 15:06:03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劳动教育劳动过程,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篇1

一、现状分析

1.劳动教育的观念

教师认为劳动不是幼儿的主导活动,比较注重幼儿知识的传授、智力的开发,对幼儿劳动教育的观念不足。许多家长认为时代不同了,教育孩子珍惜劳动果实已经过时了。他们认为孩子年龄小,劳动教育为时过早,而不注意幼儿劳动习惯的培养。

2.幼儿劳动的内容较少

幼儿劳动包括诸多方面,如自理、为他人服务等。在家里,有的家长工作忙,嫌孩子动手能力差、动作慢而耽误时间,包办代替太多,幼儿没有动手锻炼的机会。同时,也剥夺了幼儿积累生活经验的机会。家庭和幼儿园劳动教育脱节,多以成人劳动代替幼儿劳动教育,使劳动教育得不到实施。

3.幼儿劳动教育的方法较单一

幼儿的劳动教育在内容、形式上过于简单,主要是教师在教学后进行品德教育的一种总结性谈话,采取的一般方法是“说教法”。而幼儿没有劳动实践的亲身体验,教育也空洞无力,教育意义并不深刻。现在多数家长希望孩子聪明、学习好,孩子要什么,家长就给什么,并不注重幼儿的劳动教育。对于幼儿自发的劳动,家长不能正确引导,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幼儿劳动的积极性,影响了劳动习惯的培养。

由于教师和家庭对幼儿劳动教育的观念不正确、教育方法不适当,幼儿劳动教育的内容和要求不能全面发展和实施。表现在幼儿身上: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差,不会自己穿脱衣服,系鞋带需要教师帮助,上厕所后不能很好地整理自己衣服等;幼儿劳动意识差,家长经常包办代替,使幼儿误认为事事都由家长做,如搬椅子、收拾整理玩具等;幼儿对玩具图书不知道爱惜,不懂得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

二、正确认识对幼儿的劳动教育

1.加强成人对幼儿劳动教育的认识

首先,教师要转变劳动教育的观念,克服以往重教育、轻劳动的思想,要认识到幼儿劳动教育是幼儿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要把幼儿劳动教育渗透到一日生活中,使幼儿劳动教育充分实施和发展。

笔者和家长及时沟通,帮助家长了解、认识到幼儿劳动的重要性。与家长交流,使家长认识到在家里培养幼儿劳动习惯的重要性,要处处为幼儿创设劳动的条件,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培养幼儿的独立生活能力。要与幼儿家长经常交流、沟通,共同协作,让幼儿学会劳动,在丰富的劳动中培养他们的劳动技能。

2.使劳动教育得到落实

在幼儿园里参加集体劳动,可以培养幼儿的责任心,增强幼儿的集体观念,从小培养幼儿热爱集体、团结友爱的好习惯。在餐巾摆放活动中,幼儿都争先恐后地说:“老师,今天我要摆毛巾。”在参与生活劳动、不断走向独立的过程中,幼儿体验到劳动的艰辛和快乐,从中获得了一些知识和劳动技能。

笔者利用一日活动,教育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组织一些游戏活动。如:在“看看谁能干,谁的本领大”的活动中,笔者对幼儿进行自理能力的培养。教师告诉他们:“我们要比赛穿衣服,看看谁能干。”到最后,幼儿兴趣可高了:“老师老师,你看我穿得多整齐!”“我把扣子扣好了,还没有错呢!”在劳动过程中,教师要了解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而不是观察幼儿“是否需要帮忙”。

三、运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

1.讲解法

创设情境,增强教师语言讲解的感染力,利用各种方法、谈话、故事等对幼儿进行教育,使幼儿从中学习,增强劳动的意识。

2.示范法

教师和家长可以示范方法,教给幼儿自我服务和其他的劳动方法和技巧,供幼儿直接模仿和学习。

3.实践法

要达到劳动教育的目的和要求,就要让幼儿亲自参加力所能及的全面劳动,使幼儿亲身体验劳动过程的辛苦,亲眼目睹自己的劳动成果。让幼儿感到劳动的快乐,有利于培养其劳动习惯。

篇2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283-01

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随着社会的变化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的提高,“劳动”这两个词对在中学生特别是农村中学学生眼中淡去。于是出现了农村学生不爱劳动、劳动技能差、不尊重劳动者,不珍惜劳动果好逸恶劳的现象慢慢滋生,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那么如何重新激发农村中学生的劳动热情?如何使他们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 新时期下的农村中学学校如何开展劳动教育呢?

一、学校要培养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学校要注重素质教育,把文化教育与劳动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学校要充分利用各种活动加强劳动思想教育。学校在平时的德育工作中,利用国旗下讲话、开学典礼、主题班会、团队活动日等活动,加强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使学生对劳动的认知有所提升,认识到劳动创造幸福才是社会的主旋律,懂得劳动是创造一切的源泉,劳动是光荣而不是可耻,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学校团委、学生会组织要经常举办丰富多样的公益劳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通过这些服务性公益劳动,美化了我们的环境,激发学生的热情、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同时也能改变学生的劳动观念,进而培养了学生劳动技能和良好的劳动习惯。

二、学校在进行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不断的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反省

教育实践的经验表明,加强学校的劳动教育,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有计划、有组织的劳动过程中,学生能够意识到劳动不仅创造了人类社会,也完善了人的自身,同时也给他人创造了幸福。当这种劳动一旦反映学生的精神生活就会产生积极的思维,最终使正确的思想和行为战胜不正确的思想和行为,从而产生强烈的尊严感、自豪感,并且培养了顽强的意志、对待工作和学习的责任心、热爱集体的荣誉感,这就对德育建设起到场了直接的促进作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只有“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①

三、学校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自身价值体验的迁移功能,表彰劳动积极分子,树立劳模典范

在劳动创造的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有可能通过自己的双手获取成功的价值,而这种价值必然产生发自内心的真实感受,并伴随着一种成功带来的愉悦体验。

具体来说,即使是那些学困生,也有可能在劳动中当先进、当模范;就连那些不守纪律被处罚的学生,也有可能成为劳动上的学习榜样。这样,就可以提高他们在师生心目中的地位,树立他们在集体中的威信,他们就会把自己同集体同他人联系起来,就会严格要求自己,在劳动、学习、日常行为中考虑集体的意见或者教育者的要求,从而在思想品德和学习上得到应有的提高。

四、学校要密切与学生家庭的联系,加强与家长或监护人的沟通,共同做好学生的劳动教育工作

劳动,是产生一切美德的源泉,又是“防止一切社会病毒的伟大的消毒剂”。①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指出:“近几年对劳动教育的忽视造成了一部分学生缺乏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缺乏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这是我们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一个比较大的问题。”③他还说:“热爱祖国、热爱劳动是我国社会主义公民所必须具有的最基本的品德,如果我们培养的学生不爱国、不爱劳动,这是教育工作的失败。”③从上述问题来看,只有加强家庭、学校的劳动教育,在劳动过程中有针对性的教育学生,才能够帮助学生从小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使学生存在的错误认识和不良行为逐步得到改变。

学校密切与学生的家庭的联系,密切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共同把对学生的劳动教育工作做好。将学生在学校的劳动表现及时向学生家长及或其监护人反馈。定期召开劳动观念淡薄学生家长会,向学生家长或其监护人通报学校的劳动教育情况,对家长进行适当的家长思想教育辅导。让家长主动配合学校做好子女的劳动教育工作。

总之,学校的德育教育是一个多方面齐参与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农村中学生能够通过学校劳动教育所获得的爱劳动思想观念和劳动习惯的养成以及基本的劳动技能,往往起到了联系家庭、社会与学校的桥梁作用。比如自我服务性劳动的开展,完全可以减轻家长们的许多负担(简单家务劳动、简单的农活);社会公益劳动和生产劳动的进行,又加强了学校同社会之间的和谐。所以,为了培养我们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学校的劳动教育必须长期坚持开展下去。

参考文献:

篇3

3、让学生承担擦黑板、分午餐、扫地、打水、清洁校园、植树除草等力所能及的班务及校务劳动,鼓励根据现有资源开设田园、烹饪、维修等特色劳动教育项目。高校应结合专业特点,注重与新技术相衔接,开展创造性劳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