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10:00:57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化学品化学分析,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5-0344-01
Suggestions of Teaching Reform in Food Chemistry and Analysis Course
LU Jin-zhen 1 REN Jun 1 XIONG Han-guo 2
(1 Department of Bioengineering,Wuhan Institute of Bioengineering,Wuhan Hubei 430415; 2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bstract Combined with years of teaching experience,according to current teaching situation of food chemistry and analysis course,several suggestions of teaching reform in food chemistry and analysis course were put forward,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teaching reform.
Key words food chemistry and analysis;teaching reform;suggestions
食品化学与分析课程是高校食品相关专业的基础类课程,主要从化学角度分析了食品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和营养元素,以及食品在生产加工等各个环节发生的变化及对食品质量安全的影响等[1]。该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综合性基础学科,其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科学生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专业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目前食品化学与分析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学生学科知识的全面性,而没有根据专业产业需求合理定位,教学内容宽泛;教学内容多为理论课程,缺乏专业实践;教学方式多为教师单项理论讲解,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得不到锻炼;课程评价方式为卷面考试,考核方式单一;重视理论知识学习而轻视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死背课本、应付考试,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如何在教学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去探寻感兴趣的相关知识,如何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食品化学与分析课程教师面临的主要任务。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介绍了对食品化学与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以期提高教学质量,更新教学模式,培养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1 以多媒体作为教学手段,丰富课堂内容
提高食品化学与分析课程教学质量,必须改变刻板的教学模式。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是推动教学改革的有效方式。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多媒体借助动画、图像、声音等方式传递教学信息,不仅能够使抽象的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化、具体化,而且能拓宽学生们的知识广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2]。如在介绍水分子氢键的形成时引入动画,即可取得很好的效果。适当播放视频,可有效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如色素之惑、反式脂肪酸等相关视频。
2 多样化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改变教学方式,建立良好的互动交流教学模式,如案例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和研讨式教学等,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2.1 案例式教学
在具体的教学中,要在学生透彻理解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多联系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结合方便面的制作、日常生活中米饭放置久后出现的硬化现象解释淀粉糊化和老化的原理;结合巧克力的生产介绍油脂的同质多晶型;结合日常生活中家庭制作糖醋排骨的例子讲授糖类焦糖化反应;结合香蕉、苹果、土豆的变色现象讲解酶促褐变;结合冰淇淋、雪糕、蛋糕等食品讲解蛋白的起泡性;结合兰州拉面的制作介绍面团形成的本质等。案例式教学能够让学生将生活中的食品化学现象与课本知识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理解生涩的理论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2.2 研讨式教学
研讨式教学对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要求较高,应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选择性进行。可选择一些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进行研讨式教学,如“水分在食品中的应用研究”、“蛋白质在食品中的应用研究”、“功能性油脂的发展趋势和研究进展”、“脂肪加工中的危害控制”等。要求学生查资料完成报告,由教师进行审查,以提高讨论的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应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让学生充分的阐述自己的观点,开展全班自由式的讨论,交流不同意见,教师在讨论过程中注意记录学生的观点,讨论结束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的主导性,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同时可以培养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思辨能力。
3 课程内容整合优化
食品化学与分析应按照专业规范的要求,妥善删减与其他专业课程交叉重复的内容,优化课程结构,突出课程特色[3]。例如,食品化学与分析课程在添加剂方面的教学内容应以其作用机理为主,而食品添加剂课程则应侧重于其在食品中的应用等内容;食品化学与分析课程在介绍酶这一章节时,应将重点放在酶对食品加工和储藏的影响等内容,而生物化学课程则应侧重酶的特性、化学本质、催化机理及酶促反应动力学。
4 将前沿科技成果充实到具体的教学中
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联系,将最新的前沿科技成果介绍给学生。比如,讲到单糖的构型时可介绍L-阿拉伯糖的生物化学作用;讲到功能性低聚糖、木糖醇的结构时可介绍其生理功能、生产工艺及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情况;讲到美拉德反应时介绍食用香精的制备、反应产物的抗氧化性能、抗诱变性能、消除自由基和活性氧的性能以及对多酚氧化酶的抑制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 强化实验教学
传统的课程教学往往只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学生的综合实践。即使是实验课,也是按照课本的实验步骤按部就班的完成实验过程,这样的教学方式效果甚微,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质的提高。在实验课程的设置上,应遵循教学规律,适当提高创新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实验教学主要从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和创新实验3个方面进行,有助于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内容,掌握食品化学专业的研究方法,并且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4]。
6 改进考核方式
改进考核方式,加大过程的考核比例,将平时成绩所占考核比例由原来的30%提升到50%~60%,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兴趣,避免部分学生平时不用心学,考前临时抱佛脚应付考试,考后便将课程内容忘得一干二净。可将平时提问、课下作业、课前相关知识的播报、课程小论文或报告、挑选简单内容让学生分组做课件上讲台讲解等都纳入平时成绩的考核。也可以采用每上完一章内容,分组让学生互相提问并解答的方式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只有深入学习理解的学生才能提出问题,这便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其自觉地学习,并通过阅读相关文献资料拓展知识面。期末考试试题可适当增加案例分析题的比例,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7 参考文献
[1] 阚建全.食品化学[M].2版.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
近十年来,随着“苏丹红”、“孔雀石绿”、“瘦肉精”、“三聚氰胺”、“地沟油”、劣质龙口粉丝、含镉大米等危害人体健康的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越来越多的人关注食品是否安全,也为从事食品分析的工作人员提出新的任务和要求[1]。食品分析是食品安全领域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教学也随着食品安全问题关注度的提高而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食品分析的教学分为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两大部分,对食品分析知识的掌握与否很大程度反映在实验能力上。食品分析实验课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是实验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一门课,同时食品分析实验也是学生走上实际食品分析工作岗位的一个重要实践环节。本文首先分析目前师范院校食品分析实验课的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以后的教学改革思路以优化食品分析实验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以适应现代食品分析检测的人才需求。
1.食品分析实验课程现存问题
食品分析实验内容涵盖食品营养成分分析、食品安全检测和食品感官分析三大部分。现有的食品分析实验偏重于验证性实验,学生在综合性、创新性的实验方面得不到锻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食品分析实验教学内容不适应食品行业的需要[2]
现有的食品分析实验课中主要偏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大多数的食品分析方法是一些经典的化学分析方法,灵敏度低,选择性差,并不是最新的国家标准方法或者当前食品安全检测的新方法,难以满足现代食品检测的需求。
在实验内容安排上,目前所选的食品分析实验多是简单的、无联系的,学生上完实验课程后,只掌握基本的单个检测项目,例如水分、灰分、酸度、粗脂肪、粗蛋白、还原糖等的测定原理和实验操作技巧,无法将所学的实验内容进行联系与拓展,对食品分析缺乏系统的认识[3]。
1.2 教学形式不利于学生学习
现有的食品分析实验课教学模式单一,过于教条。在上实验课之前都是由实验老师配制好所需的溶液试剂,调试好所需的仪器设备,甚至是把实验待测定样品也做好了预处理。上课时,实验老师把实验原理,详细的操作步骤以及在做实验过程中有可能碰到的问题的解决方法都给学生一一讲解清楚[4]。学生做实验时只需要按照实验教材上的步骤以及实验老师的提示就可以很好地完成实验。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处于按部就班、被动学习的状态,在主动收集资料、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独立操作完成实验等方面缺少煅炼机会。
1.3教学资源不够充分[5]
高校对于常规的小型实验仪器如pH计、分析天平、可见分光光度计等的数量是足够满足学生实验教学的需求;但是对于精密的大型仪器如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液相色谱、红外光谱、荧光分光光度计等单台数目较少,学校作为大型仪器管理,无法进入本科教学。现代的食品分析检测运用了许多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的分析设备,整个食品分析过程向着自动化、微型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而现有的教学资源将食品分析实验局限在化学分析实验的内容,这种资源上的束缚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实操能力非常不利。
2.对食品分析实验课的教学改革
2.1调整优化教学内容
食品分析实验的教学内容可优化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安排基础技能训练型实验,目的是规范和巩固学生对基本仪器设备的操作技能,以验证实验为主,强调学生掌握基本功包括试剂的配制方法、仪器的装拆方法、仪器的使用方法等,为学生的自主实验打好基础;第二部分融合技术性、综合性和探索性的实验内容,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结合当前最关注的检测内容和检测方法补充到实验教学内容中,相应减少相类似的验证性实验[6]。实验教学内容由浅入深,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食品分析的检验技能,一方面强化了学生的实验技能训练,另一方面又让学生在自主的实验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并通过动手设计与操作,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达到教学的真正目的。
2.2转变实验教学形式
实验教学的重点应定位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包括实验操作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实验分析能力等;在实验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使学生多动手、多思考是我们优化实验教学的目标,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1)重视预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预习是实验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预习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实验教学质量。在学生进行实验操作之前,教师应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包括实验原理、仪器设备、操作步骤以及实验关键、重点步骤、注意事项等,并将预习情况计入实验考核评定成绩。这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学生的实验效率。
(2)让学生参与实验准备工作[7]。培养学生对实验研究的系统认识,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全程参与实验,包括实验设计、实验准备等工作。目前很多高校的实验准备工作是由实验老师或研究生来完成,这使得学生在试剂配制等基本的实验技能方面得不到锻炼。笔者曾发现大四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在做毕业论文的时候连基本的试剂都不会正确配制――这就是保姆式教学的悲哀。实验准备工作一般费时且繁杂,做不好还会直接导致实验无法顺利完成。就这需要教师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入实验室提前做好实验准备工作,这既可保证全班实验的顺利进行,又可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增加实验交叉,分组进行现代检测技术训练[8]。由于各种精密的大型仪器数量有限,因此为保证每位学生都有实操机会,以3-4个学生为一小组进行轮流实验,教师在一旁观察并及时指导。同时,其他学生可以在实验老师的指导下安排其他时间较短的实验,如还原糖的测定等。
(4)及时进行实验总结[9]。这需要教师及时批改学生的实验报告,在本次实验结束后对整体实验过程及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对所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分析、解决,避免学生再犯同样错误。
(5)定期开放实验室[10]。要锻炼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不仅需要基础技能训练的实验项目,而且需要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项目,这仅仅靠实验教学36个学时量的训练是很难得到好的效果,因此实验室就必须定期开放。实验室的开放,使学生可机动地利用自已的课余时间来选作大型的综合性实验,甚至是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研究,这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实验研究的各项技能包括查阅文献、设计方案、实验操作、数据分析等能力。
2.3加强校企联合,整合教学资源[11]
为优化食品分析实验的教学,我校与多家邻近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加强校企联合,安排学生利用寒暑假到企业的质检部门或研发部门进行生产实习或勤工助学,把校内教学实验与校外的实岗锻炼相结合,使学生可以密切联系生产实践中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想,这为学生毕业后适应新的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3.结语
食品分析实验课的改革与优化应以推进适应现代社会检测需求的人才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使学生在经过课程的学习后可以初步独立地完成食品分析工作,在毕业后可以更好、更快地完成现代食品工业的检测任务。
参考文献:
[1]赵建芬,梁巧荣,张素斌等.食品分析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广东化工,2010,37(6):157-158.
[2]黄文书,武运,李瑾瑜等.对食品分析实验课的思考[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8,2:19-20.
[3]庞月红,姚卫蓉,钱和.从验证到设计,从实验到实践―食品分析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科技纵横,88-89.
[4]刘辉,秦杰.实用型食品分析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徐州教学学院学报,23(1):142-143.
[5]廖红梅.对食品分析实验课进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5:89.
[6]武杰.食品分析实验教学改革与研究[J].大众科技,2006,8:138-139.
[7]夏宁,滕建文,黄丽等.食品化学与分析实验独立设课的教学改革[J].广西大学学报,2007,29:113-114.
[8]王家良.对改进食品分析实验教学的几点思考[J].科技信息,2010,1:96.
[9]闻海波,李升福.基于食品分析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考试周刊,2010,37:13-14.
[10]李兰扣,陈中芹.食品分析实验教学改革的几点尝试[J].广州化工,2009,37(8):230-231.
2、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对于化工企业来说,生产过程是受到社会任何方面都比较重视的,这是由于一旦安全事故发生,后果不堪设想,其危害和牵涉到的各方面利益是非常多的。总而言之,针对突发事件,国家应对突发公李艳伟共事件应急体系中不能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就是把安全生产工作做好,这一体系完善的作用就是一旦发生事故,化工企业应该在第一时间做出判断,对于事故产品物理特性以及性质还有其可能会导致的危害进行充分地了解和研究,并且要及时有效的为其制定针对性的处置方案,以便事故发生时可及时开展救治活动,迅速控制住事故现场,有条不紊地化解危机带来的危害,选出最佳有效的措施阻止危险进一步恶化,在能够确保社会正常秩序的同时,将不良的影响降低至理想化的程度,经济上的损失也要尽可能的降低。在化工企业,如何应对突发事件能力是十分的关键点的。
3、加强从业培训及安全教育,制定严格的奖惩制度
由于一些中小型化工企业往往会存在人员素质低、安全管理基础薄弱和技术管理落后以及生产条件简陋等特点,所以,为了降低事故的发生率,减少不必要的人员伤亡,则有必要从其从业人员的实业培训以及安全教育方面着手,另外,为了规范和监督企业人员严谨办公,则有必要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
3.1从业培训方面
企业在招录人员时,有必要开设相关知识的测试,草拟合格录用规格,并且严格按照其规格进行录用,不容偏差。在招录人员之后,在任用这些人员之前,企业应当开设相关知识及业务操作技能培训课程,要求被录用人员一一参与培训,从而巩固员工的专业知识,更加熟悉其设备的操作方法与技能,并且有必要对其进行周期性的检查与测试。进行多种事故模拟演练,并对其传授各种相应的解决方案及措施,以及预防中毒的方法,并制定逃生方案及路径,从而培养员工实际操作和应急救助能力。
3.2安全教育方面
在招录人员时,企业单位除了开设相关知识的测试外,还有必要开设安全教育方面的测试,以明确要求其在从事此工作时必须要具备基本的安全意识。在招录人员之后,在任用人员之前,企业可以通过开设讲座的方式对其人员进行专业化的安全教育,其讲座的演讲人则可为一些经验丰富的化学品管理的专业人士,并且明确要求各级人员必须参加,这主要是因为安全教育能够有效地确保企业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通过.安全教育来进一步加强各级人员的安全意识,并提高其法律法规意识,决不允许出现违法违规现象。
3.3制定严格的奖惩制度
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监理,仅仅靠加强从业培训和安全教育时往往不够的。除了要掌握熟练地专业和操作知识,以及安全意识之外,员工必须要有着严谨工作的态度,所以,为此,企业有必要制定严格的奖惩制度,帮助员工克服习惯性违章作业现象,从而提高安全系数,更为有效的防范风险。
4、加大设备检验力度
在进行化工品生产、储存以及使用时,除了要操作技艺要醇熟意外,对其所用到的设备也要予以注意,不容忽视。为防止设备组装失误和设备陈旧以及设备零件脱落坏死导致严重性事故发生,企业方应当保证安全设施和安全监测监控系统有效、可靠的运行,即对其设备进行定期的检测和检验,除此之外还要市场对其进行有效的维护和保养,并安排相关人员对其检验效果进行监督并签字。对于盛放危险化学品的容器,部分属于压力容器,而压力容器又属于特种设备,一旦特种设备出现问题,会累及设备内所保存的危险化学品,为保证容器的使用安全,必须按照相关规定要求的时间间隔进行强制检验,并保存检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