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08:54:37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个人礼仪的养成,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人命关天的事情都可用“具体情况”,还有什么比这更严重的吗?没有了,因此,可以想见,既然“具体情况”都可以剥夺你的生命,那“具体情况”剥夺你的自由和财产也就更有理由了,以至于根据“具体情况”借了钱可以不还也就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了,那我们还要界定这些权利(权力)和义务的剥夺与赋予的法律条文来干嘛?
2009年,铜陵学院被批准为安徽省省级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立项建设单位,把坚持“学以致用、全面发展”,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努力培养优基础、高素质、强能力、重应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作为目标。要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必须注重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既能在课堂上学到理论知识,又能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实践动手能力。围绕这一目标要求,需要推广启发式、互动式、情景式教学方法,利用现代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把教、学、做融为一体,努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焊接原理与工艺作为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理论课传统教学方式基本上是照本宣科,把教材中的内容一股脑地灌输给学生,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思考和自主探索的能力;实验课也因课时少,实验内容多,实验设备少,而仅能进行演示型实验教学,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收效甚微,因此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势在必行。根据焊接原理与工艺这门课与实际技术工艺和工程应用联系比较密切的特点,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能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更好地掌握焊接知识,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即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突破以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教学环节相对集中。它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设定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让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全程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框架,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它包括以下具体方法:
1.讲授法
在课堂上,将项目展开后,通过演示操作及相关内容的学习后,进行总结并引出一些概念,原理进行解释,分析和论证。
2.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师在理实一体化教学中,通过教师进行示范性实验,及示范性操作等手段使学生观察获得感性知识的一种好方法。
3.练习法
练习法是指学生上完理论课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操作练习,从而掌握一定的技能和技巧,把理论知识通过操作练习进行验证,系统地了解所学的知识。
这样在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整个环节中,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没有固定的先实后理或先理后实,而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理实一体化教学将理论课和实验课进行整合,安排在专门的教学实验一体室进行教学。下面浅谈下焊接原理与工艺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1] [2] [3] [4]所面临的部分问题。
一、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改革
要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对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改革是必须的。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是教学安排、组织的依据,是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前提。传统的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是把理论课和实验课分开进行,脱节现象严重,而在理实一体化教学中理论课和实验课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进行,联系比较密切,在学中做,做中学,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互性。这样就要求把实验课内容进行分解,整合到相对应的章节中,制定新的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如在传统焊接原理与工艺教学计划中有焊条电弧焊的实验,要求学生操作下列步骤:
1.将电焊机各种线路接好。
2.选定焊条类型及直径。
3.预调焊接电流值。
4.采用短路或划擦方法引燃电弧。
在理实一体化教学中,可将这些实验内容穿插到理论教学中间进行,如讲过焊条电弧焊的电焊机设备后,即可让学生把电焊机与电源、被焊工件连接好;在讲过焊条的功能、分类和选用后,让学生根据被焊工件的材质和厚度来选定所用焊条的类型和直径;在讲过焊接工艺后,让学生根据焊条直径和焊接电流之间的经验关系来预调焊接电流值;在讲过电弧的引燃方法后,让学生进行短路和划擦方法引弧。
同理,可将传统教学计划中的钨极氩弧焊实验、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实验、埋弧焊实验、小铁研式实验和无损探伤实验等实验课进行分解,整合到理实一体化教学授课过程中。并且在新的教学计划中,即使实验课内容中没有的实践性强的教学内容,也要尽可能地充分利用教学实验一体室的各种设备和材料进行演示教学和学生自作验证。
总之,在进行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改革中,要做到教学时时处处围绕“实践应用”为中心,并抓住这一中心永远不放松。
二、授课教师的改革
理实一体化教学对授课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授课教师既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又具备丰富的实践操作经验。在我校,理论课授课教师多为从高校毕业后未经过企业工作锻炼直接任教的,大都缺少实践操作经验,教学仅能从理论上进行讲解;而实验课指导教师多为在工厂工作过多年的教师,他们具备丰富的实践操作经验,但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因此,焊接原理与工艺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授课教师可采用下列两种方法改革。
1.双师教学
双师教学即在授课过程中同时配备两位教师,一位教师负责理论授课,一位教师负责实践操作指导,并且两位教师一主一辅,主辅不断交替。例如,一位教师在进行理论授课时讲到焊接接头形式,另一位老师可将典型的对接、角接、搭接和T型接头工件展示给学生看;再如,一位老师在进行钨极氩弧焊演示焊接时,另一位老师可对焊接速度、焊枪的倾斜角度、焊枪与工件之间的距离等工艺参数做出讲解说明。双师教学需要教师之间形成默契配合,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这样,理论型教师和实践型教师可以互补长短,教师不必进修培训即可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但是教学成本高。
2.单师教学
单师教学即仅有一位教师进行授课,理论讲解和实践操作指导一肩挑。目前大多教师都不能满足要求,需要对教师进行学习进修培训或企业挂职锻炼。单师教学教师需要较长的培训或锻炼时间、一定的培训或锻炼成本,但却是一次性投入,长期获益。授课教师可以自由掌控教学过程,但单师教学需要课前教学准备时间长,同时教师的工作量和工作强度大。
以上两种方法各有特点,学校可结合自身情况选用。
三、教学配套条件的改革
理实一体化教学是在教学实验一体室进行教学,教学实验一体室与普通的多媒体教室有很大差别,教学实验一体室不仅包括多媒体设备、黑板、学生座椅等普通的教学设施,而且还包括各种实践教学设备,例如各种电焊机、无损探伤设备、工件等。因此教学实验一体室需要很大的场地进行合理地布局,例如理论授课地方应设置隔音屏障,避免因场地太大,学生听不清教师讲课。各种不同的焊机合理地排放,对于部分设备还要设立隔离间进行单独的摆放,等等。因为焊接的本身特点,在教学实验一体室内尤其要注意安全防护工作,学生实践操作所用防护服和面罩要齐全,消防设施要齐备,并且教学实验一体室要大量设置排风扇,保证通风良好等。
总之,焊接原理与工艺课程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改革牵涉到了方方面面,目前的教学现状离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理实一体化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实践动手能力方面,有无与伦比的优势。要培养优基础、高素质、强能力、重应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就要从最基本的课程教学抓起,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这样才能更好地培育出高级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兴会.谈焊接专业教学[J].职业教育研究,2004,4:63.
[2]曹元军,秦松祥,李曙生,等.焊接工艺理实一体化教学研究[J].科技信息,2009,32:
100-101.
一、高职院校管理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社会需求不断发生改变,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也随之变化,与中职人才培养模式与目标的区别越来越明显。结合目前的社会需求,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改变也使得高职管理学课程教学发生改变,但这个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因此目前的高职管理学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急需解决。首先,教学内容脱节,理论性太强,缺乏足够的实践性,教学目标设置不明确,忽视了高职管理学教学的职业性与实践性;其次,管理学课程教学无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其原因多是学校与企业未达成有效合作,无法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或实训机会;再次,教学模式单一,多为课堂填鸭式灌输教学方式;最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低,这主要是因为教学的理论性过强,实践教学环节较少,教学方式单一所造成的。
二、围绕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管理学教学改革
(一)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织。从高职院校层面来看,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高技能人才培养,因此管理学教学的目标应与学校层面相统一,以高技能培养为主,课程内容与教学形式等给教学环节都应以高技能人才培养为核心开展。对于高职管理学可而言,其所设计的范围较广,教材内容呈现多样性特征,这使得管理学课程的重点不突出。因此对管理学教学内容的重新组织一方面需要以高技能人才培养为根本,另一方面可进行模块化划分,包括基础模块与专业模块,基础模块由管理学基本思想、基本概念、基本职能等构成;专业模块由企业经营管理、企业生产管理、企业财务管理等组成。
(二)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构架在教师、学生、知识、能力之间的桥梁,是实现知识从教师向学生过渡并创新的重要路径,因此在高职管理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对教学方法进行深入的探索与创新,采用多元化、多样性的教学方法以适应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
(三)增强实践教学比重。管理学课程教学不仅包括理论教学环节,还应包括实践教学环节,这是由管理学学科特征与教学目标决定的。管理学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充实的管理学知识,还应该使其具备管理学技能,能够在实际的工作中独立解决管理问题,具备职业能力,这是管理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在管理教学中要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将实践教学作为对课程教学的延伸来对待。
三、管理学课程教学的改革方法
(一)改革当前教学条件。其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归类收集网络课程资源,比如高水平的管理学研究论文、经典管理学教学案例、典型企业管理实例等,借助网络提高学生的系统理论知识,进而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在管理学课程教学的实践教学环节,采用教师、学生合作学习的模式,将教学内容设计成教学任务,有学生分组完成;三是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与作用,利用学校网络展示丰富的教学内容、案例、方法、学习资料等,使学生能够够对企业经营管理有充分的了解;四是建立优秀的教学团队,以科研推动教学。
(二)对管理学教学内容与教材进行改革。一是调整目前的管理学教学大纲,将培养高技能人才为核心目标,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为调整的主要方向,着重增加管理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压缩理论知识,增加实践教学内容;二是较大管理学教学的信息量,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一方面可选择优秀的管理学教材,另一方面可根据社会实际需求选择前沿的管理教学案例;三是在整个管理学教学过程中,避免课程充分,还要妥善处理后续课程。
(三)对教学评价进行改革。高职管理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考核与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教学质量与学生学习效果的直观体现。在传统的高职管理学教学评价中,往往以考试分数作为主要的考评标准,这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不相符,因此需要对教学评价进行改革。管理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十分强的学科,这就需要在考核中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考评,还需要注重实践能力考核,建立完善的考评体系,考核的内容包括知识考核、过程考核、态度考核以及能力考核。考核中个环节的比重可根据高职管理学学科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设定。此外,对高职管理学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必须时刻保持以高技能人才培养为根本目标,基于此还需对教学方法、教材选择与编制、教学资源利用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在满足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提高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教学条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式进行适当的改革,做到以学生为本,以高技能人才培养为最终目标,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