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08:54:40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常见的心理学效应,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近年来,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江苏省教育厅在最新公布的《关于进一步提升全省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中,再次强调了提升教学质量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也是职业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迫切需求。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是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本文以市场营销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为例,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将教学实践的做法总结如下:
一、变“阅读”为“卡片”:创新课前任务,明确学习目标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前预习如同运动比赛前的热身一样,不仅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减轻课中学习的陌生感,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回答教师的启发性问题,增强自信心。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虽然很多职校教师也意识到课前预习的重要性,但是未给学生安排合适的预习任务,通常只是将预习环节降为“学生自愿阅读”,严重浪费了课前初记忆的黄金期。
其实,教师可以将布置的预习任务具体化,安排学生制作有特色的预习卡片,帮助理解,加深记忆。以市场营销专业基础课为例,教师可以在卡片的正面设计“我读到了什么”的预习主题,要求学生将每课出现的新名词梳理摘录。该任务不仅有利于促使学生养成“将理论名词摘录成学习卡片”这一良好的预习习惯,还有利于激发其自信心、提高课堂参与度。卡片的反面则设计成“你想到了什么”和“你记住了什么”的主题,让学生联系生活实例对名词术语进行注释,培养其观察意识和发散思维。还可以通过画图或编口诀等方式形象记忆名词概念的核心要义。
这张自制的学习卡片将在课堂中展示并择优选用,由学生口头阐述,进一步培养营销专业的学生在就业时必备的口头表达能力。如在预习“产品组合策略”时,学生不仅顺利找出了产品组合、产品线、产品项目和广度、长度、深度、关联性等专业术语,还将某一品牌旗下的多个产品项目与理论对应,生动诠释。更用“算盘”这一实物图形和“广度看线数、长度看项和、深度看差异、关联性看相依”这套自编口诀来形象记忆产品组合的相关概念。
二、变“讲练”为“做学”:创新课中方法,消除学习障碍
在以往的专业基础课中,常用的方式是“讲练”,尽管教师详细讲述理论知识后能辅以练习巩固授课内容,但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的学习效果仍然不佳。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我们以为传授的是知识,其实常常传授的只是‘知道’”。为了教学生不做“只知道很多事实却不知道吸收消化为方法”的人,教师应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探索“淡化说教、启发引导;重视学生体验、强调师生互动”的育人方式,力求营造出轻松的学习氛围。
在市场营销专业基础课中,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角色扮演、辩论阐述、案例分析、亲历策划、头脑风暴、框架归纳等多种方法让学生边做边学。如在学习“产品寿命周期理论”的时候,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分析“某品牌牛奶的市场兴衰”,巧妙地将产品寿命的介绍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等诸多特征以及企业应采取的营销策略等知识点融于其中。
案例教学法大体可分为两种模式:一是理论讲解中联系案例;二是案例分析中提炼理论。实践证明,后者效果优于前者。通过教师设定的问题,从学生的口中说出知识点,既顺利化解了学习障碍,又提升了其用营销理论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
此外,还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如围绕苏州这一著名的旅游城市布置学习任务:请就苏州知名产品如何延长寿命周期展开策划。让学生在亲历策划的过程中体会到“学有所用”,进一步增强学习兴趣。又如,在学习“营销调研方法”时,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将学生分组,分别扮演调查者和被调查者,通过3分钟的情景再现体验“个人或小组访问法、电话调查法、邮寄调查法、询问表留置法”等不同的调查方式下人们的行为和心理感受,从而总结出每种调研方法的“优缺点”。
总之,教学方法的改革必须实现教师从“主讲者”到“主持人”的转变,本着“动起来、能学会、用得上、不易忘”的原则让学生有更多思考、畅谈、提问和感悟的机会。
三、变“书写”为“实践”:创新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关键词 校长 工作压力 社会支持 应对方式 心理健康
分类号B849
1 问题提出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的持续改革与发展,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和工作压力问题日益受到关注。中小学校长作为学校的核心人物和特殊的教师群体,不仅承担着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同时还担负着学校管理工作,面临着较高的社会期望和职业压力。因此,中小学校长的心理健康和工作压力问题便凸显出来。已有研究结果表明,中小学校长具有较强烈的工作压力感,且工作压力是影响校长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有研究认为,虽然中学校长的工作压力大,但自身心理素质相对较好,因而中学校长的身心健康状况良好,其身心健康状况平均高于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这种结果与中小学校长自身良好的人格特征有一定关系,大多数中小学校长情绪平稳、乐群热情、性格外向、态度温和、自我克制能力较强。但除人格因素之外,国内有关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关系内在心理机制的探讨比较少见,缺乏系统的实证研究。
社会支持是个体从社会中所获得的来自他人的各种支持。大量研究结果表明,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作用,个体所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心理障碍的症状就越少,社会支持在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之间起调节作用。应对方式是个体对现实环境变化有意识、有目的和灵活的调节行为。应对方式对个体心理健康也具有影响作用,有研究表明,与普通教师相比,校长的应付方式最为成熟,负性生活事件的受影响程度反而低于普通教师。
综观已有研究成果,我们发现,虽然有研究者关注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对学校教师群体心理健康的影响,但目前尚未见到有研究将多个变量同时引入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的研究中,系统考察多变量之间的结构关系。本研究拟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模型,分析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在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心理机制,为探索降低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和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的途径提供依据。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以贵州省某地区中小学校长培训班的培训学员为研究对象,利用培训学员上课时间,采取整群取样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80份,回收有效问卷160份。其中男性校长156人,女性校长4人;正校长86人,副校长74人;专科学历122人,本科学历36人,2人数据缺失;小学校长110人,初中校长42人,完中(初中和高中)校长7人,1人数据缺失;乡镇和农村学校校长152人,城市学校校长8人;35岁以下校长96人,36~45岁校长54人,46岁以上校长10人。
2.2 研究工具
2.2.1 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问卷(Principal Job Pres—SUFe Questionnaire)
共9个项目,分别反映校长的总体压力及考试升学、工作负荷、社会监督、人际关系、主管领导、问题学生、生涯发展和社会地位等多方面的工作压力。采用5级计分(没有压力、有点压力、中等压力、较大压力和压力很大,分别记1~5分),分数越高表明压力越大。本研究中问卷内部一致性为0.87。
2.2.2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 Rating Scale,SSRS)[9]
共10个项目,包括主观支持(4个)、客观支持(3个)和支持利用度(3个)等3个维度,分别反映被试主观感受到的支持、实际得到的支持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以总分反映被试社会支持的总体状况。本研究中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62。
2.2.3 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implified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SCSQ)
共20个项目,分为积极应对(12个)和消极应对(8个)2个维度。每个项目按照不采取、偶尔采取、有时采取和经常采取进行4级评定。本研究中积极应对维度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2,消极应对维度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1。
总体工作压力、考试升学压力、工作负荷压力、人际关系压力和生涯发展压力与心理健康水平均具有显著负相关(p
2.2.4 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elf—Rated Health Measure—ment Scale,SRHMS)
该量表包括正向情绪(5个)和心理症状与负性情绪(7个)2个子量表,共12个项目。其中正向情绪正向评分,心理症状与负性情绪反向评分,每个项目从0到10共11级计分。分数越高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越好。本研究中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0。
2.3 统计方法
数据运用SPSS 11.5软件进行录入,进行相关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运用Amos 6.0对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检验。
3 结果
3.1 研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
中小学校长总体工作压力平均分为3.14±0.96(理论范围0~5分),在考试升学、工作负荷、社会监督、人际关系、主管领导、问题学生、生涯发展和社会地位等方面,考试升学的压力最大,平均分为3.03±1.00,人际关系的压力最小,平均分为1.99±0.89,排在压力前3位的分别是考试升学、问题学生和工作负荷压力。结果显示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处于中等水平。中小学校长心理健康平均分为84.28±14.28(理论范围0~120分),从结果来看,中小学校长的心理健康水平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极应对与心理健康水平均具有显著正相关(p
3.2 不同组别的中小学校长心理健康水平分析
为进一步了解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状况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本研究分别将被试按总体工作压力、社会支持各维度和应对方式各维度分数由低到高排序,分别取两端27%的被试作为低分组和高分组,对两组被试的心理健康分数进行差异检验。结果发现,在总体工作压力、主观支持和积极应对3个因子上,高分组和低分组被试的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显著(p0.05)。
3.3 工作压力、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在相关研究文献和各变量之间相关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对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的关系做出以下假设:工作压力直接影响个体心理健康水平;主观支持与积极应对通过
4 讨论
近些年来,中小学校长成为心理和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但不足之处是普遍注重定性研究,缺乏定量分析。本研究以西部中小学校长为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方法和结构方程模型,对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社会中介作用影响工作压力和心理健康的关系;主观支持通过积极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有间接影响。根据上述模型假设,本研究首先建立工作压力、主观支持、积极应对和心理健康的饱和模型;其次,使用Amos6.0软件对模型进行估计,把饱和模型中路径系数不显著的路径删除(从总体压力到积极应对的路径),得到如图l所示的结构模型,即主观支持与积极应对在工作压力和心理健康关系中起中介作用。该模型的拟合指标比较理想。
以上研究模型假设基本得到证实。进一步路径分析,将同一条路径中的系数相乘之后(如工作压力一主观支持一心理健康的路径系数为一0.16×0.18),再将不同路径的系数相加(如工作压力对心理健康有三条不同的路径),分别得到总体工作压力、主观支持和积极应对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一0.275、0.212.0.152。
支持、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中小学校长总体工作压力处于中等水平,心理健康水平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这与廖传景等人研究结论比较一致。这种结果一方面可能与中小学校长自身心理素质较好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小学校长在学校环境中经历多年的个人奋斗,培养了良好的性格特征,大多数中小学校长性格外向、乐群热情、情绪平稳;同时善于利用来自于社会、家庭和同事的社会支持,建立广泛的社会支持系统,用于调整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压力,间接地提升了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另一方面,研究结果也可能与被试取样有一定关系。贵州省地处我国西部地区,教育和经济发展总体上落后于中东部地区,在升学考试、生涯发展和工作负荷等方面的竞争和压力低于发达地区。因此,中小学校长总体工作压力相对不高。
在工作压力的具体方面,本研究考察了中小学校长在考试升学、工作负荷、社会监督、人际关系、主管领导、问题学生、生涯发展和社会地位等8个方面的压力情况,结果显示,考试升学的压力最大,其次是问题学生和工作负荷,而人际关系的压力相对最小。这种结果一方面反映出当前社会对学校的过高期望和上级部门对升学目标的考核给中小学校长造成了不小的压力,升学率是影响学校发展的重要指标,教育管理部门考核升学率,学生家长重视升学率,升学率决定学校的发展,这些问题在当前教育中并未改变。与此同时,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问题学生的转化问题,长时间的超负荷工作,如开行政会、处理常规工作(巡查校园、整理文件、接待上级检查、接待家长、教师谈话和整理文件等)、处理突发事件,均让校长感觉“疲惫不堪”。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在我国西部地区中小学校人际关系的氛围比较和谐,校园工作的人际环境相对较好。从工作压力的得分情况来看,与地处中东部地区的湖北省中小学校长的工作压力水平相比,地处西部地区的贵州省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水平普遍较低。这一结果反映出不同地域的中小学校长的工作压力存在一定差异。
本研究发现,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和积极应对方式与其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显著。也就是说个体工作压力越大,其心理健康水平越低;而社会支持水平越高,个体更多采用积极的方式应对困难与挫折,其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尤其是个体主观感受到的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更加积极。关于社会支持的作用,多数研究者认为感受到的主观支持比客观支持更有意义,因为虽然感受到的支持并不是客观现实,但是“被感知到的现实却是心理的现实,而正是心理的现实作为实际的(中介)的变量影响人的行为和发展”。本研究结果证实了这一观点。
有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压力和身心健康之间的内在关系比较复杂。其中,缓冲效应模型认为,良好的社会支持可以调节和缓冲压力事件对个体的消极影响;中介效应模型认为,社会支持是介于压力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媒介;主效应模型认为,社会支持独立于压力之外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具有普遍的增益作用;动态效应模型则统合了主效应模型和缓冲效应模型。依据温忠麟等人的观点,我们同时检验了主观支持在工作压力和心理健康之间的调节作用和中介作用。通过对主观支持调节效应的分层回归分析,结果发现,主观支持的调节效应不显著(R2的变化只有0.006,第二层回归分析主观支持×工作压力乘积项中B=0.084,p=0.284)。因此,主观支持对工作压力和心理健康的调节效应不显著。
依据文献分析和变量问相关分析结果,我们建立了工作压力、主观支持、积极应对和心理健康的关系模型。通过对主观支持中介效应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表明,4个变量间的5条路径系数均达到显著性水平(p
参考文献
1 汪颖,湖北省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研究,硕士论文,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0.
2 马雪玉,王景芝,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关系.中国公共卫生,2010,26(5):581—582.
3 汪小琴,任春亮,中学校长心理健康状况与人格特征的调查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6):564.
4 廖传景,中学校长身心健康及其影响与保护性因素,心理科学,2009,32(9):1508—1510.
5 张福建,中小学校长人格特征的比较研究,山东教育科研,2001,(10):37—39.
6 闻吾森,王义强,赵国秋,等,社会支持、心理控制感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24(4):258—260.
摘要: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在网络背景下,提出一种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新型教学模式——网络互动教学模式。从问卷调查来看,这种新型教学模式虽然其知晓度和认知度并不是很高,但学生对其支持态度的倾向性非常高,其应用前景也非常乐观。在市场营销教学中,这种创新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表现在市场营销教学数据库开发、市场营销虚拟教学情景设计、市场营销慕课教学开发及设计以及市场营销多角色协作学习等几个方面。
关键词 :建构主义;市场营销;网络互动教学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F713.50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5.033
*基金项目:2014年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等院校《市场营销学》教学模式改革研究——基于建构主义理论视角”(项目编号:2014B054)
作者简介:熊凯(1973-),男,博士,江汉大学商学院副教授,武汉城市圈制造业发展研究中心成员,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营销理论与实践、服务营销等。
收稿日期:2015-01-26
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概述
建构主义也称为结构主义,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在皮亚杰理论的基础上,科尔伯格在认知结构的性质与认知结构的发展条件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研究;斯腾伯格和卡茨等人则强调了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作了认真的探索;维果斯基创立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则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以维果斯基为首的维列鲁学派深入地研究了“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学生和老师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学生而言,要成为主动建构者,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去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要把当前学习内容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对教师而言,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发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等作用,而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教师应组织协作学习,同时开展讨论与交流,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2 基于建构主义的网络互动新型教学模式的提出
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普及,为实现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提供了最理想的条件,也使传统教学模式的变革成为可能。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充分利用网络背景下高校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的新形式和新变化,我们提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网络互动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理论指导的,以现代计算机网络环境优势为基础的,从“教”到“学”的全方位变革的新型教学模式,其实质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网络互动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相应的教学设计主要围绕“自主学习策略”和“学习环境”两个方面进行。网络上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使学生不再局限于书本,不再被动地接受教师单项灌输的知识内容,而是主动地选择与研究。同时,这种模式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有很大帮助。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围绕某个主题构建团队小组,然后以网络为平台,以学生之间的合作为动力,锻炼了学生的团体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网络互动教学还可以实施一种交互式的教学方式。借助于Internet进行BBS交互时,可以通过Telnet登录到一台主机上,然后才进入BBS系统参加讨论。这种方式一般是由专职教师监控,学生可以在自己学习的特定主题区内发言,并能针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评论,每个人的发言或评论都即时地被所有参与讨论的学习者所看到。这种学习过程必须由具有特权的领域专家监控,以保证学生的讨论和发言能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
3 基于建构主义的网络互动教学模式调查
为了了解网络互动教学模式在学生中的认知度和态度倾向性,设计了网络互动教学模式调查问卷,本次调查主要针对高校学生,以市场营销专业与非市场营销专业划分为两类,在网上一共回收86份问卷,剔除无效问卷,最终得到有限问卷81份。其中,市场营销专业32份,非市场营销专业49份,分别占比率39.51%和60.49%。
3.1 网络互动教学模式知晓度
在网络互动教学认知度调查中,设计了两个问题项:“是否听说过网络互动教学”、“在以前学习中是否接触过网络互动教学”。 关于是否听说过网络互动教学中,64.2%的同学听说过,35.8%没有听说过,网络互动教学在同学中的普及率不高,对于教学方式的创新的推广普及应该全面开始进行。在以前学习中是否接触过网络互动教学,其中33人接触过,48人没有接触过,接触过网络教学占40.74%,没有接触占59.26%。这说明网络互动教学模式在高校中还不是很普及,许多同学仅仅听说过,还没有真正接触过。
3.2 网络互动教学模式认知度
在对网络互动教学模式认知度调查中,共涉及到四个问题:“网络互动是指在实验室利用互联网进行实验教学”、“网络互动教学是指利用多媒体、视频教学等手段进行教学”、“网络互动教学模式需要变革传统的教学资源和工具”和“网络互动教学模式需要改变教师的传统教学方法”等。认为“网络互动是指在实验室利用互联网进行实验教学”占比49.38%,而有50.62%的同学不认同这一观点。对于“网络互动教学是指利用多媒体、视频教学等手段进行教学”这一观点,83.95%的同学认同这一观点的,只有16.05%的同学不认同。这说明学生对网络互动教学还不是很了解,许多同学把网络互动教学看成仅仅是在实验室进行的软件教学,或者仅仅是利用多媒体和视频课件进行教学,这种对网络互动教学的浅层次认识对于这种教学模式推进和实施的难度会造成较大的影响。对于“网络互动教学模式需要变革传统的教学资源和工具”,80.24%的同学同意这一观点,只有4.94%的同学不同意;同样,对于“网络互动教学模式需要改变教师的传统教学方法”的观点,持同意观点的比例也是非常高,占比83.96%,只有2.47%的同学持反对意见。由此可见,虽然高校大部分同学对于网络互动教学模式的认知度还比较低,但对于变革目前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工具他们都是非常支持的,也是非常期待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3.3 网络互动教学模式态度倾向性
虽然大部分同学对网络互动教学的认知度还不是很高,但对这种教学模式支持的态度倾向性却比较明显。从调查问卷的结果来看,对“网络互动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学习自主性”的观点,61.71%的同学表示赞成,只有8.64%的同学不同意这一观点(见图1)。同样,对于“网络互动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学习积极性”的观点,71.61%的同学非常认同这一观点,而仅只有9.88%的同学不同意(见图2)。
通过对网络互动教学模式态度倾向性的调查,可以发现,目前高校大部分学生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持比较积极的态度,比较赞成这一教学模式的实施对提高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都有大有裨益的。
3.4 网络互动教学模式的前景
在对网络互动教学模式前景的调查中,设计了三个项目:“变革高校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是势在必行”、“目前高校推行网络互动教学模式已经成熟”和“我会配合老师在今后的教学和学习中推行网络互动教学模式”。在第一个问题的调查中,同意变革的占64.2%,不同意的占9.87%,还有25.93%的同学持观望态度(见图3),这说明大部分同学是支持变革目前的教学模式的。对于目前高校推行网络互动教学模式的条件是否成熟这一问题,44.44%的同学认为已经具备这种条件,23.46的同学认为不成熟(见图4),这说明新模式的探索和改革必须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这也是改变教学模式的长期过程,在教学准备上以及学生引导上要做出充分的准备,同时也多进行经验交流,重视学生的感受和意见。在是否配合老师推行教学模式的改革方面,76.54%的同学愿意配合,只有2.47%的同学不愿意配合,这充分说明大学生对这种新型教学模式非常支持和期待。由此可见,虽然目前在高校推行网络互动教学模式的前景不是非常乐观,许多条件还不是很成熟,但学生认为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是势在必行,学生的支持是教学改革尝试的基础,因此实行教学改革是切实可行的,但是在其中必须整合现有的教学资源,同时吸取传统教学模式的长处,在推行网络互动教学的试验中,多多进行经验交流和总结,以学生为导向,和学生共同推行教学的改革。
3.5 网络互动教学模式在市场营销学中的适宜性
网络互动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是否适合于市场营销学的教学还有待考场。在调查的81位同学中,虽然有49人是非市场营销专业,但他们同样也学习过市场营销学这门课程。在调查中我们发现,53.08%的同学认为这种模式适合于市场营销学的教学,9.88%的同学认为不适合,37.04%的同学既不同意也不反对(见图5),这说明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和非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对于网络互动教学模式在市场营销教学中的适宜性,其看法是不一样的。对于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对市场营销这门课认识更深刻,更能领会这门课程的创新性和实践性,所以比较认同其适宜性;而对非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大部分是持观望态度的。由此可见,对于网络互动教学这种新型模式,可以现在市场营销专业学生中先进行试行,待效果比较明显后,再在其他专业的教学中再推广,目前不适合大面积普遍推广,由此推行这种教学模式一定要慎重。
4 网络互动教学模式在市场营销教学中的应用
通过以上调查可以得出结论,变革目前高校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是势在必行,虽然学生对网络互动教学模式的知晓度和认知度还不是很高,但对其积极支持的态度倾向性都非常明显。对于其在市场营销教学中的应用适宜性问题,从调查可以看出,虽然大范围推广这种新型模式的条件还不是非常成熟,但至少在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教学中是非常适宜的。市场营销学是一门以企业等组织的营销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其教学必须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实践性和创新性,这与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构建的网络互动教学模式在很多方面都是非常相宜的。具体而言,在市场营销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实施网络互动教学模式:
4.1 开发市场营销教学数据库
开发市场营销教学数据库是在市场营销教学中实施网络互动教学模式的基础。可以根据市场营销学的课程内容体系,按照不同章节,分别从教学课件、习题、案例讲解、作业及小组讨论等内容开发市场营销教学数据库,并将内容放在建立的教学个人网站上,学生通过浏览网页对授课内容进行复习、消化和吸收,对布置的作业在BBS留言和讨论,老师在网上进行在线答疑和点评,从而充分发挥网络互动教学的优点。
4.2 市场营销虚拟教学情景设计
建构主义认为,在接近实际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生动直观、形象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有关知识,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在市场营销教学中,可以针对市场营销课程的应用性、实践性比较强的特点,利用网络技术和资源内容的丰富、多媒体展示等特点创设营销虚拟情景,从而增加学生的营销体验。比如,可以开设网上商店,学生按照小组分工分别担任网络CEO、CFM和CMO,通过网络销售演绎电子商务交易等许多教学内容。
4.3 市场营销慕课教学开发及设计
慕课,是新近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它是将学习管理系统与更多的开放网络资源综合起来的新的课程开发模式。市场营销学慕课的开发和设计分为两步:第一步是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市场营销按照内容体系制作开发成各种图文并茂的慕课资源,学生通过对慕课资源从视觉、听觉等全方位的感受,提高对营销理论原理的理解深度。第二步是将这种慕课资源与一些市场营销实战模拟操作软件相结合,通过慕课设计的背景材料、数学模型、计算机程序,让学生进行模拟演练或操作。
4.4 市场营销多角色协作学习
市场营销学的特点是它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强化人员的角色认知和岗位职责非常重要。在市场营销实践教学中,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以虚拟公司员工的身份参与各项教学活动,在模拟经营中学习营销理论。例如,学生可在市场营销理论学习中,担任模拟公司的总经理、业务员、市场调研人员、促销人员、商务谈判人员、竞争者、顾客等角色。多角色互换的协作学习模式可促使学生全面锻炼营销能力,适应市场营销不同岗位素质和能力要求,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 David Jonassen et al. Constructivism &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in Distance Education[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 1995(2)
2 John R. Savery ThomasM. Duffy. Problem Based Learning: An Instruction Model and Its Constructivist Framework[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1995(9-10)
3 Chris Dede. The Evolution of Constructivist Learning Environments: Immersion in Distributed Virtual Worlds[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1995(9-10)
4 R.E.Calza and J. T. Meade. Gen Technique: Learning Molecular Biology within a Networked Environment[J]. Proceeding of CAL 1997(97)
5 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1997(3)